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穿越晨光里 >

第127部分

穿越晨光里-第127部分

小说: 穿越晨光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宿下凡,长的那是头角峥嵘面有异相,而且学问又深。到时我摸摸他衣角,也给我家娃娃沾沾福气。”

说完了之后。和李医士说了一句先欠着下次一起结,提起衣角就往外跑,李医士看到了急忙追着大喊:“邹七伯,可得慢着点,看再闪着腰?!”

远远只听见七爷爷洪亮的声音传来,“不碍事,不能慢,慢了摸不着衣角喽。”

这时邹晨和美娘才行了礼,向李医士问好。李医士是知道今天文相公到邹家有公干,见到她们来不由得惊奇,便问道:“你们来是有事?不是文相公要在你家吃酒吗?”

“正是有事,来请锦绣姊姊帮忙呢!”邹晨便把想请李锦绣去家里一起掌勺的事情说了一遍。

李医士听了之后笑道:“可正巧了,你锦绣姊姊想着你家今天就忙,所以和她娘一起去你家了,想必是两下走岔道了。”

邹晨听了之后便抚额,“哎呀,我们估计是两下走岔了。”看了看四下无人,便低声问道,“李伯父想必也是知道这马上要大旱了,不知你家粮食可准备的多吗?”

李医士沉吟了一下道,“倒是收了一些,也就收来了三四石。你也知我家也就是几十亩,平时佃给别人租种。也打不了几斤的粮食!我看今年这旱的不怎么厉害,想是不严重吧?”

邹晨却是知道,今年的这场旱灾虽然面积小,然而却是极为厉害。这场旱灾她刚刚在听到圣旨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是哪个月了!而且这场蝗灾所波及的地区恰好就有宛丘在内。

很悲剧的是,今年的旱灾就在仁宗他老人家的生日(四月十四日)之前。在李焘所主编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详细的记载。

乙卯之时诏三司出米,京城诸门裁其價以济流民。流民都涌到了京师门外,可想而知这场大旱是多么的严重。可想而知在旱灾之下的几处地区,民众缺粮缺水到了什么份上。

知谏院范鎮在给仁宗的表章中曾提到:“至和二年(1055年),乙卯(四月)。伏见今岁无麦苗……又闻许、汝、郑等处,蝗蝻復生,亦由貪政之所感也。天意以為貪政之取民,犹蝗蝻之食苗,故頻年生蝗蝻以觉悟陛下也。……”奏折上直接提到,今年没有麦苗,换言之,今年没有夏收了,夏收无粮。秋收的压力就大,粮价自然要上涨的非常厉害。所以提前收粮是有必要的,不仅要提前收粮,由于大旱,流民的大量流动,也为行商们带来了不稳定性,所以行商们不敢再出门。这样所有的生活用品都会疯狂的涨价!

“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若是李伯父收不来粮食。倒也不急,等忙完了打井的事情,我让一民哥和大郎三郎来给李伯父送二十石粮食。到时,……”说完了又四下看了看,“到时,我们晚上给伯父拉来,您找个地方好好藏好,切莫让别人知道了。”

李医士注视着八岁的邹晨,像个小大人一般用郑重的口吻和他说话,虽然心中好笑。但是面子上却是极为严肃,连连点头,“好。到时我和你婶婶说一下,藏个稳当的地方!”他却不知道,在未来的有一天,他为了这一个下午流下了多少感激的泪水。

“那,一些生活用品都有吗?比如盐巴、调料、糖、油、酱油、醋之类的。都有吗?若是没有,我家都有,先给伯父送来。”邹晨想了想又说道。

“这些,某倒是不知,这些一向是你婶婶料理。呵呵……”李医士尴尬的捻须笑道,这大老爷们的。谁管这些伙房的用品啊。

邹晨看到李医士的表情,想了想不由得也笑了,是啊。别说是李医士家里了,就是自己家,父亲和二伯也是向来不下伙房的,要是问他们有多少粮食肯定是知道,要是问他们有多少调料那肯定也是一问三摇头啊。

想通了这些。便和美娘福了一福告辞了。路上盘算着与自家交好的几家,是不是都要提前通知他们一下呢?不仅是他们要通知。就是小姑娘也得派人通知他们呢,甚至到时,还得派个人把他们接到家里来住,丁庄肯定是不盖围墙,到时小姑娘一家怕是粮食再多也经不起流民哄抢。

还有风五娘,她家是做菜棚的,虽然官府肯定是不会让她饿着,但是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到时还是得找个机会给她送过去几十石。象陈家,张家,都是有恩于自家的,自然也不能落下他们。而外祖家更是不用说,不仅要告诉他们,还得劝着他们也立了围墙以保庄民们安全。而且还要劝外祖家多多打井,只有打井才有水源,到时才会不死人。

邹晨想明白了这些,犹如放下了一块大石头,拉着美娘的手又回家去了。

不提邹晨这里正一路思考着到底要给哪些家提前通知,要将哪家接到家来共渡难关。且说文彦博随着邹家的几个人走到了麦田边,只见邹家庄小麦郁郁葱葱,麦田苍翠,而且庄内一派繁忙的景色。他来的时候,是沿着邹家庄新修的大路一路走来,只见道路是青砖路面,早已经对这个庄子心生好感,待行到庄门口,又见庄口立着一块大碑,碑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下马了一看,却是那些修路之人的名字。而与其他碑文不同,其他的碑文是先将事件写在正面,名字写在反面。

邹家庄的碑文则是先将名字写在了正面,后面才写了是为何事立碑,着实新颖。

捉了一个在路边正推着砖车走的农夫问他为何碑文是反着写,那农夫虽然是被吓的两腿发软,却还是强撑着为庄子碑文辨解:“我邹家庄的碑文是为了让后人记住那些修路的人,不是让他们记住修的这条路。所以我们把名字写在碑文前,就是让后代子孙在出庄入庄的时候都看到先辈们做了何事,以做表率,将来他们也要做比先辈更值得写在碑文上的事才可以。”

文彦博和知州等人听了这农夫的话陷入了深思,确实,立碑文目的所在便是要教化世人,对邹家庄来讲,修路的这些人,比这条路更具有教育的意义,这不正合了圣人所说的仁教吗?做了善事,便将你的名字刻在碑文上,若是做了恶事你的名字便会抹去。那凡是名字刻在碑文上的,以后都不会做恶事,因为他们怕名字被抹去。

想通了这一点,文彦博低声对知州说道:“这邹家庄,怕是有大儒在内。且看这庄内行事,无不暗合一个仁字。端的是好教化啊!”

知州来过了邹家庄一次,也对这个庄子甚有好感,闻听此言,也点头道:“正是,下官来了一次,观这庄内人人懂礼知法,又守法恭谨。庄内数百年绵延,竟无一人作奸犯科,由此可见,确实好教化。此庄的里正和乡书手,功不可没。”

文彦博听罢此言捻须而笑。

PS:

乙卯我百度了一下,大约是指3月惊蛰到4月清明这一段时间,应该是仁宗生日之前,好惨的仁宗啊,去年天有二日,太白金星和太阳同时出现。在现在来讲是天文奇观,不会和政府联系在一起,可是古代,这个,可是非常大的异相了,尤其还是在仁宗生日前后出现的。今年来了一个大旱和蝗虫。仁宗的日子不好过啊!今年又谢罪了一次。好惨!

正文 第一百六十四章 文彦博称赞邹家

(这是今天最后的一章,夜里还有,不过不建议大家等了!大家可在等到明天早上再看,明天早上还会有一章。哇,一想到我明天就下重磅推荐了,好难受啊!在此求订阅和粉红。再不给我,你们在首页就见不到我了。呜呜!)

文彦博与知州来到麦田之时,见到邹家庄的麦苗并不象别的庄子那般枯黄无力,象是要死了般,而是葱郁苍翠,生机勃勃。而且农夫们更不像别庄那般个个半死不活的跪着祈雨,而是热火朝天的在挖井。整个庄中,哪怕就是妇孺和幼童,也是各有职责,妇孺在运送砖石给泥匠或是帮着泥匠们在拉砖石上工地,又或是在帮着开挖下水道,幼童们则是在一旁将砖石排列整齐。虽然是明知道有大旱将临,却是有不紊不慌不乱,一切看起来都是井然有序。

儒家的人,原本信的便是上帝,自认为这世间任何的一切需动手而来,并不敬鬼神之说。所以象那些祈雨,求河神之类,也不过是做给小民们看的,让他们安心而已。举凡大儒,遇到旱灾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会在地方内要求开挖河沟和堤渠,其次便是会要求百姓打井。

如今见到邹家庄的人不等不靠,竟是主动开挖深井,怎么不令文彦博欣喜?

和他心情不同的则是知州和通判,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邹家庄竟是送了如此大的政绩给他们,他们恨不得抱起里正和乡书手亲上几口,尤其这个政绩还是被文相公下来看到的!文相公为人耿直公正,哪怕他就是知州老师陈执中的政敌,陈执中也称赞他“穷贵极富,而平居接物谦下,尊德乐善。如恐不及”。文相公看到如此政绩,绝不会压着不发,而是会如实禀告官家。

现在朝堂之上争斗的正厉害,这一个政绩足可以为陈执中加分了。想到了此处,李知州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和他前几天恨不得把邹家的人给大卸八块的心情又不同了。然而他却并不知道,这个政绩虽然能加分,却抵不过“私自打死奴婢”这个罪责重,最终他的老师还是在至和二年(1055年)六月时,先因杖杀婢女后因与婢通奸的丑闻被赶下了相位。由文彦博和刘沆担任相位。

文彦博招手唤过正和邹老爷子窃窃私语的里正和乡书手,道:“你庄共挖了几口井?深度如何?我观挖出来的井有出水有未出水的,不知这未出水的要如何处理?”

里正上前一步拱手答道:“回枢密相公。小人所辖的邹家庄共挖井将近三十余,平均每一百亩到五十亩约得有一口井,一口井须得二十二贯钱。未出水的要等到全部的井挖完之后再深挖几尺,若是还不出水便填上恢复田垅。”

“二十二贯?”文彦博大吃一惊,“现在的井已经这么贵了?”

里正答道:“回枢密相公。正是如此。现在天旱少雨,好多井水挖了九尺还不出水,往年的井只须得打四五尺便有水了。不仅是这些田里的井出水少,庄子里以前打的井,也有两口已经不出水,要重新再挖的。”

文彦博抚了抚美髯。然后又不相信的蹲下身抓起一把田垅边的土,只见这土果真不象麦田中间的那样湿润,明显的干结。他又招手唤过一个小吏取来了一个锄头。使劲的深挖了几下,再看看还是旱的出奇。他拍拍手,眯起眼睛看着天空,只见天空中一望无际的蓝色天幕,如同一颗晶莹的美玉。观之绝美,却令人心碎。又往麦田两旁望去。只见远处有塘,塘中尽植莲荷,塘上植拂丝垂杨,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望之烟笼如绣。

再往远观,麦田棋布相峙,阡陌纵横。几条从沙河引来的沟渠两旁,稻田之中大约养有活物,隐约可见有蝌蚪浮游其中,更有几只螃蟹挥舞着蟹爪在秧苗中横行。复女远望邹家庄村东,好一片粉墙细柳,农户大门之上皆有朱绿装饰,斜笼绮陌,远处杏花如绣,莹啼芳树,雀舞晴空,望之宛若神仙之境。

“好一派我大中国锦绣山河,好一副山水田园之画。”文彦博的双眼中蓄满了泪水,如此美妙的景色,若是遇到旱灾岂不是转眼间便成了人间鬼域,只剩下哀啼婉转。如此美景,只怕要是再过二十年才可以重新建设出来,如此美景,怎舍得毁于天灾之手?

“红妆按乐榭层楼,行歌近桥流水欢。举目则望秋千笑,触处则蹴踘鲤狂。寻芳选胜,花絮时坠,金樽折翠簪红,蜂蝶暗随归骑,……”文彦博喃喃吟道。

听到他吟词,李知州和通判仿佛也随着他一起看到了旱灾之后的邹家庄,眼睛里蓄上了泪水。是啊,如此美景遇到旱灾之后,那便是荒芜四坡,人间惨地。

里正和乡书手看到文相公和知州都陷入了深思,便不敢打扰,后退了几步,又走回邹老爷子身边,邹老爷子便低声问他们:“两位哥哥,我看一会是个机会,不如你们趁机向文相公提个要求,咱们庄自己出钱修道墙,我看文相公这架式是个爱民如子的,想必应该会答应。”

里正瞅了一下文相公他们,看到他们的目光没有向这边转,便点头道:“二十一说的极是,一会找个机会和文相公说一下,要是真能修得成墙,我这心里啊,也放了一大块石头,不管是不是防流民,哪怕就是平时防盗防贼什么,咱们也安心不是。……”

正说着话,突听到那边文相公的声音传来:“你们几位,在悄悄的议论甚?”

邹老爷子听了大喜,向里正使了个眼色,里正会意,便拍了拍身上的浮土,深施了一礼,然后将庄子里想自己出钱修围墙的事情和文相公以及知州通判禀告了一番。

文彦博听了之后沉吟道:“这修围墙,按说是好事,某自不会担阻。只是诸位可知这修围墙可是大工程。非几千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