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统天下 >

第372部分

明统天下-第372部分

小说: 明统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的试水至关重要,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随着宝船一丝丝的进入水中,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宝船就那么静静的呆在水中,一动不动。半个时辰之后,巨大的欢呼声从造船厂传了出来,成功了。他们成功了,宝船成功的浮在了水面之上。。。

之后上面的船师们就迫不及待的启动了宝船顺着长江而下,在长江、近海以及远海试航了一个月之后,宝船再次返回龙江造船厂。

早就做好了准备的工匠们立即等上宝船检查,看看是否有什么重大的故障。最后经过全面的检查,出了正常需要维修的地方之外,宝船在一个月的航行之中没有出现一点问题。

这标志着什么?这标志着宝船可以投入实用了。

这艘宝船长达四十四仗,一百三十二米,宽达十八仗的。五十四米,可谓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上一共有四层,上面九个桅杆可以悬挂十二张巨大的帆布,光是上面的抛锚就重达几千斤,宝船吃水达到了五米多,同时整个宝船需要两百多人同时cāo作才能够起航。

得到消息的朱厚照差点喜极而泣,他连夜召集了内阁、六部进宫商量组建舰队的事情。

现在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情况了,如果是十几年前朱厚照想要重建舰队,难度肯定特别的大。但是现在不同了,当今大明的国力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时候,就是当年成祖皇帝时期和现在相比都相差了很多,每年五千多万的赋税那不是白收的,当年大明财政不足一千万两就可以养活一支郑和舰队,现在的财政收入是当年的五倍多,就算是养活两个郑和舰队都是轻轻松松的。

就算有了钱也不能乱花不是,真正让大多数的大臣最后都支持组建舰队的根本原因还是朱厚照上台以来发动的几次战争,喀山之战让大明的人知道了原来在那么要遥远的地方还有一个莫斯科公国。

波斯高地的战争让大明知道了原来就在自己的西侧就有一个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大臣们不但睁开眼看了世界,同样也看到了组建一个舰队的迫切必要xìng,要不然将来和奥斯曼交战起来就有可能吃亏了。

最后,除了极个别的大臣不支持也不反对之外。其余的大多数大臣都选择了支持组建舰队。

第二天朱厚照正式下达命令重新组建舰队,为了纪念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朱厚照不但再次把新建的宝船命名为郑和宝船,而且新组建的舰队也被命名为了郑和舰队。

从这个时候起组建舰队就是整个大明最重要的大事情。全天下的人都看关注者,而朝廷也集中全力支持,缺少什么就支援什么。

郑和舰队所需要的船只早就已经被龙江造船厂造出来了。只不过那些只是一个光秃秃的船,上面还缺少基础的物资,在朝廷大力支持之下,十月初郑和舰队正式组建完毕。

在松江海军学院的数万学员们在南京兵部的组织之下开始北上南京,这支新组建的舰队就将是他们未来战斗的地方。

由于这是差不多百年来的第一次航行,朱厚照没敢把舰队造的太大,此次的舰队总共有船只一百零四艘,是当年郑和舰队最庞大时期的一半左右。

同时舰队之中的船只至少有40多艘配备了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仪器和武器装备。

三万多海军学院在舰队上驾驶者舰队从龙江造船厂出发,经由太仓的刘家湾,然后一路顺着沿海而下福建。

在福建的太平港,舰队进行了第一次的筛选,根据沿途之中各个学院的表现,上面有将近一半的人被认为不适合远航。在筛选之后舰队的官兵人数缩减为了一万五千余人。

最后舰队的指挥被确定为张永,当年的郑和是一位宦官,现在的舰队也叫郑和舰队,当然指挥官选择一个同样身为宦官的人最好了,这一点并不是朱厚照自己选择的,而是朝廷之上其余的大臣主动提出来的,不过这样也确实是合情合理。

唯一有资格成为舰队指挥的只有朝中的八虎,几个人自然是都想要这个位置,不过最后朱厚照却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张永。

因为八人之中张永是xìng格最为耿直的,历史上张永曾经当过平定安化王的监军,搬到刘瑾他是大功一件,八虎之中唯一得善终的就是张永了。

xìng格耿直,懂军事,这是八虎之中其他人比不上的。

十一月,东北季风开始刮了起来,也标志着舰队即将开始远航。

为了亲自送别此次的舰队,朱厚照专门从京城来到了福建的闽江口,在朱厚照亲自送别之下,顺着东北的季风,舰队从闽江口的五虎门正式扬帆远航。

“皇上,回吧。”等舰队已经望不见了之后,边上的刘健小声的说道,看着渐渐远去的张永,刘健心里不羡慕那是不可能的。不过谁让他贪财呢,朱厚照早就明确无误的告诉了他此次航行至关重要,他贪财的毛病改不了就永远得不到机会。

第六百零八章:户*籍改*革

当年郑和率领舰队下西洋的时候,离开了中国的福建之后经过南中国海西部沿海海域,首先到达越南的占城(今归仁),然后到达印度尼西亚的达爪哇(今爪哇岛)、马来西亚的满剌加(今马六甲)、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旧港(今巨港)、阿鲁、苏门答剌、南巫里。再从南巫里出发,横越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然后绕过印度半岛,先后到达印度的小葛兰(今奎隆)、柯枝(今科钦)、古里(今卡利卡特,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南端)。。。

郑和曾在古里修整待航数rì,并在该地立碑纪念,碑文说:“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这是郑和在国外最早建立的纪念碑。

前前后后七次下西洋,郑和一共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美洲和新西兰。

当然,倒地郑和去过没去过澳大利亚以及美洲、新西兰这些地方,现在的人也是搞不清楚的,并且也不排除是现代人自己编造的可能,就是放在现在的大明朝,朱厚照都搞不清楚郑和当年到底去过还是没去过这些地方。

依照现在明人对于世界的认知程度,就算是他们去过估计也不一定知道自己去的是哪里。。。

对于这一次时隔多年之后的首次航行,朱厚照要求的目的非常之明确,按照当年郑和航行的路线再走一遍。

对于远航的舰队来说,其实最需要的并不是坚固的大船,再大、再坚固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之上都显得渺小与无助,他们最需要的其实就是准确的航行线路。以及这个线路之上的情况。

对于几乎已经重新归零的大明舰队来说,现在让他们重新去开辟一条心的航线,实在是困难不小,弄不好就有去无回了,所以重温当年郑和航行的航线积累足够的经验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就是能够重新走上一遍郑和航行过的地方,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也足够了,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象征意义。

预计此次舰队航行一个来回总共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朱厚照也不可能一直在福建这里等着,在海港里面稍微举行了一个庆祝之后。朱厚照几天之后便发挥了京城。

现在才出来这么一个月左右,朱厚照就有点想念自己还在皇宫之中的几小个宝贝了,自从去年九月份以来,冬雪几人相继怀孕,朱厚照就一直等待着新生命的降生。

到了今年四月到六月,几位姐们相继生产,冬雪一直想要一个皇子,可惜这一次肚子不给她争气,生了个白净的小公主。让朱厚照好生安慰她才重新笑了起来。

冬雪诞下公主,似乎是其他几人也受到了影响,之后生产的婉悦和刘良女两人竟然全都诞下的是小公主。

一时间满京城失望之声不绝于耳,对于朱厚照没能够增添几名皇子。不少的人都心里失望。

不过其他人越是失望,朱厚照就越是有的忙了,整天在三人宫里不停的穿梭,看到谁不高兴了就得赶紧上去安慰一番。这一次朱厚照算是体会到了女人在这个年代没能够生下儿子的痛苦了。

好在马上有了好消息传来,之前不怎么受其他人重视的雪菊却十分争气的给朱厚照诞下龙子,满朝庆贺。绝对是满朝庆贺。

这一名皇子的诞生一下子就仿佛是给大明注上了一支兴奋剂一样,整个大明仿佛都不停的往好的方向发展了。

回到皇宫,朱厚照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望一下自己的几个小宝贝,一个多月不见,朱厚照感觉几个小宝贝都变化大的惊人。

几天之后,朱厚照再次一头扎进了繁忙的公务之中了,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大明的户*籍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

户*籍,一个历朝历代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根据有史实记载的,在中国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户*籍制*度,之后的历朝历代对于户*籍都当做是国家稳定的根基。

明朝的户*籍制*度是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太祖皇帝制定的,

它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立。洪武三年(1370年)的时候,太祖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普查人口。洪武十四年推行里甲制度。在此基础上,对全国人口按所从事职业,主要分为民、军、匠三类,进行造册登记。

以户为单位,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逐一登记在册。因送给户部的一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按规定,黄册10年一造,每册一式4份,分别上报户部及省、府、县有关机构。

大明朝的户*籍制*度的好坏这要从不同时期不同看待了,对于大明朝的户*籍制*度,当年太祖皇帝确实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可以说在明朝中前期的时候,这个户*籍制*度对于大明朝的安定确实是起到了不少的作用。

不过同样的从大明中期开始,这个户*籍制*度就已经不合时宜,成了阻碍大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了。

比如现在有很多人很推崇一种zìyóu迁徙的生活,北*京住住,不爽,到上*海去;上*海住住,不爽,到海*南去。这种情况在现代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对于这种人,明代有一个说法,叫做“流民”!“流民”太多,现在是繁荣的表现,在大明那却是官员的耻辱!

这一点就将大明朝的户*籍制*度之弊端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大明朝户*籍制*度实行的最严格时期,每个人在自己所在的地方都是被限制往来的,在自己的老家里想要去那里随便,但是你想要离开这个县城到另外一个县城,那对不起,没有官府的通牒文书,出去之后立马就会被逮捕。

在这种制度之下,你到一个地方就要有一个地方官府专门给你的准许你在这里通行的文书,此程序之繁琐令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叹息。

所以它严重的限制住了人的流动xìng,

并且缺点还不止这一个,还有一个那就是户*籍制*度的继承xìng,太祖皇帝将所有的子民分为了三大类,民籍,匠籍,军籍。这三类户*籍往下面还细分数十种。

这三种户*籍几乎将人限制的死死的,基本上你这一代的人是什么,你的子孙后代就一直是什么,除非发生特殊情况,很难脱离自己原来的户*籍。

在这个户*籍之中最受苦受累的就是匠籍以及军籍、商籍的人了,他们一代地位不高,代代地位不高。

正德七年二月份,酝酿了很长时间的户*籍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首先第一步在朝廷取消了户*籍流通的限制,今后凡是具有大明户*籍的人,不论户*籍种类,不论缘由,在大明境内尽皆可以zìyóu行动,无需在当地官府上报,无需经过官府的批准。

此消息一传出,立马获得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不过这还没有完,在取消了户*籍的行动限制两个月之后,朱厚照根据上报上来的反应来看,此举效果良好。

趁热打铁,当下朱厚照便杀出了真正的杀手锏,经过和内阁、户部的商讨之后,朝廷再次下令取消大明所有户*籍,今后凡是大明子民尽皆入民籍。

“我大明实行三分的户*籍制*度已经一百多年了,虽然有诸多不便,但是大部分的子民也都对此习以为常,此次完全改变恐生出诸多不便,内阁和户部一定要密切关注,发现问题一定要尽快解决。”

户*籍制*度改变过程之中所造成的混乱才是朱厚照所最为担心的,历朝历代对应于户*籍制*度改革很少进行也是这个原因,改革说一句很简单,但是cāo作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特别是对于大明如此庞大的国家来说,情况之复杂绝对是所有国家都比不上的,别人的经验永远只能借鉴,照搬了你就等着死吧。

就像现在朱厚照的户*籍改革,看起来很简单,不就是取消了流动限制,把所有的户*籍变成一样的,说起来两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