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统天下 >

第366部分

明统天下-第366部分

小说: 明统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快的便空虚了下来。朱厚照开始拿出自己的钱财来顶替国库,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整个迁徙计划完成需要耗费的银子在两亿两白银以上。

虽然朱厚照自己加上国库可以解决大半的花费,但是还是有很大的缺口。

没办法,朱厚照只能用其他办法筹集钱财了,第一个被他想到的就是自己的两个舅舅了,他们的钱财不在少数,还有其他和朱厚照又联系的商人,比如冬雪的弟弟,这些人都在朱厚照的要求之下免费的拿出了不少的钱财。

后来朱厚照更是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和以前的卖官鬻爵有一点相似,不过朱厚照卖的不是直接的官位,也不是爵位。

他卖的是参加科考的机会。大明因为太祖的缘故对于科考有很多的限制,太祖发明了独特的户*籍*制*度,基本上很多人都会祖祖代代的被限制在这个户籍里面。

而对于科考来说,有很多身份的人是不能够参加的,其中限制的最厉害的就是商人。商人的地位在大明朝最是低贱,科考对于商人子弟来说也最是遥远。

第五百九十七章:哈萨克民变

可偏偏在大明做官基本上是所有人的愿望,商人富有,但是他们因为低下的地位却最没有安全感,百年来无数的商人就想过无数的办法来摆脱现状以让自己的子孙可以参加科考。但毕竟成功的是少数的,大多数人还是被死死的限制住了。

有句话怎么说的呢?正途出身,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就是在大明当官的好处。

为了改变出身,为了能够混上一官半职,哪怕就是一个机会,就会有很多的商人愿意付出很多。。。

因为朱厚照就把心思打到他们身上了,为了筹集银两,他特意下令凡是“商籍”人士出十万两银子的可以获得一个参加科考的机会。

这个时候还不是明朝末期对商人限制放松的年代。现在的大明对于商人的限制还处在崩溃之前最严厉的年底啊,朱厚照的这个命令一出,顿时惊诧世人。

反应最强烈的就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那些商人本身,朱厚照的命令让他们看到了一条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族命运的机会,虽然参加科考不一定考得中,但是只要让他们参加科考就代表着有机会。

为了这一个机会,无数的富商们开始行动了起来,他们纷纷拿上银子前往官府,十万两一个,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各地官府总共从这些商人手里得到了五千多万两的银子,这除了解除了朝廷对于银子的缺失之外,也让朱厚照看到了隐藏在大明底下的那些大商人们的富有。

而和这些商人欢欣鼓舞不同,大量的读书人确是纷纷出面反对朱厚照的这一个措施,让他们和商人一起参加科考,那不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吗?一个商人再有钱如何,在他们眼中还是一文不值。

不过朱厚照更看重的还是实实在在的白银,对于那些读书人的话也不怎么理会。反正这是大势所趋。

一个月后。得知银子已经达到了五千多万两的时候朱厚照立马下令停止购买参加科考机会。顿时无数下手慢的商人后悔不跌,他们开始把眼光瞄准那些已经获得了参加科考机会的商人身上,纷纷企图以更高的价格买过来。

不过那些能够花费十万两银子就为了给自己家族的年轻子弟购买到一个可以参加科考机会的人会缺银子吗?当然大多数想要从其他人受伤买过来机会的人要失望了。

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机会,到了九月末的时候,经过统计已经迁徙的民众已经达到了十万人,但是这些人里面都是生活在底层的贫苦人。这很正常,毕竟真的有钱人也不愿意到环境清寒的地方去不是。

不过朱厚照却要改变这种局面了,毕竟想要让蒙古以及哈萨克繁荣稳定起来光靠朝廷本身的巨额银子投入还是力有未逮的,只有调动民众的参与度才能够尽可能发挥更大的力量。

而这就需要商业活动的出现了,商业能够把各个阶层的人都调动起来。商业可以影响到的银子远远不是朝廷能够比拟的。

为了鼓励那些有钱的富商也加入迁徙,朱厚照再次下了另外一个行*政命令,那就是凡是在蒙古或者哈萨克当地固定投资超过五万两银子并且有一个家族直系子弟固定迁徙到当地的,那个迁徙到当地的家族子弟就可以获得终生参加科考的机会。

终生不限制参加科考可比一次机会要好的多了,这个圣旨一传出,再次引爆了大明商人们的热情,凡是上一次下手晚而后悔的下一次纷纷第一时间从家族里挑选优秀的子弟让他们跟着迁徙的大军前往蒙古或者哈萨克。而后家族里的族长们也开始纷纷计划前往蒙古或者哈萨克进行商业活动的计划。

一个商人能够调动的力量远远不是普通人能够比拟的,从朱厚照的这个圣旨生效之后,大明迁徙移民的进展开始进入到了高峰时期。大量资金的涌入以及商业活动的兴盛开始让蒙古和哈萨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正德四年四月。哈萨克地区第二次出现民变,由于朱厚照将远在喀山征战的数十万大军所需要的所有粮草后勤物资全都压在了哈萨克人民的身上,导致了当地大量本来就对大明统治那里不满的民众激烈的反抗。

第一次由于李端澄及时出击,民变很快就被消灭。不过这一次的民变爆发的更加的突然。也更加的猛烈。

为了镇压民变,朱厚照下令李端澄进行镇压,后来更是直接抽调了甘肃镇的大军前往哈萨克支援李端澄。

经过二十多万大军连续三个月的镇压,哈萨克第二次民变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大量参与民变的平民被屠杀,残酷的杀戮终于让当地人感到了害怕,哈萨克地区这才在李端澄后来怀柔政策之下趋于了稳定。

不过这一次的民变也让朱厚照知道了大明对于消化哈萨克地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次民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地民众身上增加的大量徭役。

为此,朱厚照一方面安排锦衣卫带着穆伦德克前往哈萨克地区,以期望穆伦德克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威望让当地人稳定下来。

而另一方面朱厚照也有了尽快结束喀山之战的想法了。

从李桦带着几万大军出征喀山以来,喀山附近近三十万大军的粮草辎重全都是靠着哈萨克输送,这对于当地人来说无异于一个沉重的负担,在这样下去,保不定以后还会不会发生这样的民变呢。

八月,朱厚照派出一个自己的特使前往喀山,要求李桦在合适的时机结束在喀山的战争。

九月,伊斯迈尔再次派出使臣前往京城,这一年多以来,大明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了,除了两国不停的互派使臣之外,两国之间通过哈萨克的商业往来也慢慢的繁荣了起来。看到两国走的越来越近,伊斯迈尔再次坐不住了。

伊斯迈尔希望以自己在呼罗珊的让步换取大明和萨非王朝的结盟。

第五百九十八章:南下南直隶

对于伊斯迈尔特使前来传递的结盟信息,朱厚照做了消极的反应,你们退出呼罗珊我们欢迎,但是结盟没有可能。

从大明控制了哈萨克到现在,朱厚照对于中亚的战略就是以保持现状为主。让萨非王朝和奥斯曼帝国两国相争,而大明则可以在旁边从容的观看甚至是cāo控。

萨非王朝东西两面都有强大的敌人,所以他们是不可能也不敢主动去进攻大明的,这首先就保障了大明的安全,而奥斯曼帝国和大明呢并没有直接接壤,两国现阶段还没有利益冲突,有一个萨非王朝在,奥斯曼也会尽可能的向大明示好的。。。

所以保持现状是对大明最为有利的,至于将来,那就要看大明什么时候再次想要西进了。

十月,松江府传来好消息,筹备了一年多的松江水师学院终于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为了庆祝大明乃至中国第一座专业的水军学院诞生,在九月末的时候朱厚照就专门放下公务南下南直隶。

在南京城的时候,他去参观了正在重建的龙江造船厂,有了朝廷重新的大力支持明显就是不一样。短短一年的时间,以前整rì半死不活的龙江造船厂就呈现了一片繁忙的景象。

龙江造船厂再次被扩建,大量的造船厂基础设备被重新翻新,从南方沿海各省大量手艺jīng良的造船工匠被再次召集。。。

对于这些工匠来说,能够再次回到龙江造船厂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的祖上大都是当年龙江造船厂的工匠,但是后来因为朝廷的不重视,不得不渐渐的离开这里。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在龙江造船厂建造郑和宝船的那段时光才是自己手艺上的巅峰时期,也是他们向自己的子孙后代们说的最多的事情。

现在两代乃至三代人已经过去了,但是在这些世代工匠家族里,当年流传的龙江造船厂仍旧是他们的一种向往。

在参观造船厂的时候。朱厚照特意去见了一面那些被请来的工匠,这些工匠大都以中年人为主,其中夹杂着少量的老年人,年轻人很少,几乎看不到。

现在来到造船厂的工匠已经达到了八百多人,并且在南京兵部的努力之下,仍旧有很多的娴熟工匠在源源不断的赶来。

他看到在这些工匠当中有一位已经头发花白的老人,他就在那里坐着,周围无数的人围在他的旁边,老人家样子很激动。不停的像周遭的人讲述着自己当年在这里的情景。

“老人家,贵庚啊?”朱厚照并没有穿着龙袍光明正大的就来了,他是经过一番乔装的,为的就是看到一个真实的龙江造船厂。

“哈哈,老朽今年已经九十有六了,哈哈。”老人家并没有看朱厚照年轻就有一点轻视,反而是笑呵呵的说道。

“听老人家说的好像对龙江造船厂很熟悉啊?”朱厚照继续问道。

“那当然了。”一说到龙江造船厂本身,老人家的话就多了起来,“当年老朽十三年龄便进了龙江造船厂做学徒。那个时候还是成祖皇帝主政,龙江造船厂规模宏大,老朽有幸跟着家父参与了最后一艘郑和宝船的建造,可惜最后船还没有下海。龙江造船厂就散了。”

能够见到一个当年在龙江造船厂的老工匠,朱厚照大为兴奋,虽然这个人当年还是一个学徒,但是毕竟是经历过龙江造船厂最鼎盛时期的人。像他这样从成祖时期活到现在的老人在整个大明都是屈指可数的。

这些人的经验是花多少银子都买不来的。

“老人家,要是现在有了郑和宝船的造船图,您还能造出来宝船不能啊?”

“能。怎么不能,”老人家直接站起来说道,“当年造宝船的经历老朽现在还是历历在目啊,只要朝廷给老朽足够人手,完整的造船图,再造一个宝船又有何难的。”

朱厚照夹杂在一群工匠之中,时不时的听着他们心里的话,大多数人对于朝廷重建龙江造船厂还是很兴奋的,不过也有担心朝廷只不过是心血来cháo的突然想起来龙江造船厂了,等过了一阵子之后就又没人理会了。

朱厚照心满意足的将自己听到的消息记在心里,然后便继续参观了起来。

基础造船区以及专门制造郑和宝船的造船区都已经基本恢复原样,只要经过最后的审核就可以开工造船了。

对于龙江造船厂的恢复速度朱厚照还是比较满意的,破败了如此多年了,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差不多恢复原样已经很不容易了,造船厂不比普通的兵器作坊,规模、复杂程度以及困难程度都没有可比xìng的。

南京宫城里,朱厚照接见了前来拜见的南直隶主要官吏,特别是南京六部的主要尚书,南京素来有小朝廷之说,在京城之中的机构和官职这里基本上都有,京城里有六部,南京也有六部、六个尚书。

对于朱厚照的到来,南京一干大臣很是重视,南京虽然贵为小朝廷,但是已经多年没有皇帝来过这里了,自从成祖皇帝迁都京城之后,就没有一个皇帝回到过这里。

一百年来朱厚照这是第一个来到南京的皇帝,这对于南京来说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

朱厚照倒是没有想到自己的到来有多大意义,不过看到那些大臣们激动的表情,还是一阵感慨,对于见到的大臣,朱厚照大都勉励一番,即便是谁在自己面前出现了一点小失误,也是一笑带过。

参观了龙江造船厂,接见了南京主要官员之后,朱厚照在南京的行程基本上就要结束了,龙江造船厂由南京兵部负责,朱厚照在临走之前特意的嘱托了南京兵部尚书,要对龙江造船厂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尽最大的可能在今年年内完成所有工期的改造,明年开始造船。

“造船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先从宝船的副船造起,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在开始建造宝船也不急。”

最后,再次留下三百万两的银票,朱厚照离开了南京顺江而下前往松江。

松江就是后世的上海地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