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本草王 >

第100部分

本草王-第100部分

小说: 本草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女儿,也就是公主的婚事了。

而现在的几个女儿中,只有福康公主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其余的都太小。虽然福康公主不是曹皇后亲生,但她是皇后,是嫡母,所以婚事还得她拿主意,生母反倒不能决定了。同时,曹皇后是叶知秋的姐姐,虽然上面还有吴王和王妃,但是身为皇后的姐姐拿了主意,他们一般也不会同意的。

所以,曹皇后笑道:“官家准备把福康公主赐婚给知秋?”

仁宗见她猜到了自己的想法,不禁笑了,道:“你认为如何?”

“算起来。知秋可是福康的舅舅哦!”

仁宗道:“这个无妨。合适就好。”

古代长幼之间通婚,男性长辈可以娶女性晚辈直系亲属除外。但是。男性晚辈一般不能娶女性长辈,否则有**的嫌疑。比如福康公主,历史上就嫁给了他的表叔,也就是她父亲仁宗的表弟。叶知秋论辈分是福康公主的舅舅。而姑表亲在古代不仅是可以的,甚至还是鼓励的。叫做亲上加亲。所以仁宗并不在乎辈分问题。

曹皇后点点头,道:“就不知道福康这孩子乐意不?”

“她应该是乐意的,朕瞧他们关系还不错。福康这孩子眼高于顶。但是对知秋这孩子还不错。”

曹皇后笑了:“是啊,那天她刚苏醒过来,趁着咱们在外面,知秋还摸了福康的脸呢,瞧福康好象也没有生气,还挺高兴的样子。也不知道他们两什么时候偷偷好上了,我们都不知道!”

仁宗淡淡地点点头。他其实内心不是很满意这门亲事,只因为叶知秋是孙老太医的孙子,而他现在认为,自己二儿子的死,就是孙老太医误治造成的,也算得上是仇人了,怎么能把最疼爱的女儿嫁给仇人的孙儿呢?虽然叶知秋过继给妻子的娘家了,但是心中这隔阂却一时难以抹去。

之所以又有这种想法,主要是现在有求于他,想用一个能替代的条件,取代叶知秋很可能会提出的赦免孙兆一家的要求,而能够换取性命的东西,在皇家来说,便是嫁公主了。某种程,这是皇帝能给的最高的赏赐了,这才抵得上孙兆一家的性命,同时也能够消除叶知秋心里的哀伤。另外,毕竟孙老太医救过皇后的命,现在要定他的罪,杀他儿子孙子,有些不忍,把公主嫁给他的孙儿,也算是一种找补。

当然,仁宗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进一步联络与吴王家族的联系,北宋时期,皇室普遍存在着与‘将门‘通婚的习惯,仁宗娶曹皇后,也是这种考虑,曹皇后的爷爷就是枢密使曹彬,后来的鲁国公主也嫁给的曹家,所以,把福康公主嫁给曹家,符合这种习惯。

既然皇后没有什么意见,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仁宗把叶知秋叫到了自己的御书房,把包拯上奏报告京城发生丹毒瘟疫的奏折递给他看。叶知秋看了,没有做声。

仁宗瞧着他,道:“这一次,你立了好几件大功,朕要好好嘉奖于你,说吧,你想要什么?说出来,朕都答应你,当金银珠宝哪些就不用说了,你不说朕也会赏赐于你的,嘿嘿”

见到叶知秋正要开口,仁宗却抢先说道:“不过,孙兆家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你现在是曹家的人,跟孙家已经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他们的事情不要那来求朕!”

叶知秋正要说的就是这个,听他居然抢先把自己的话堵住了,禁不住心头有气,道:“如果这个不能提,那我没有什么要求,治病救人本来就是我们学医人的职责,不用赏赐什么。”

这个仁宗已经料到了,捻着胡须道:“你不仅发现了失传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还治好了赵曙王子和福康公主他们,朕很高兴,朕跟皇后商议之后,决定把福康公主赐你为妻说罢,捻着胡须等着叶知秋欢天喜地磕头谢恩,不料叶知秋却只是阴着脸,说道:“多谢,但我不能答应!”

仁宗差点从龙椅上跌下来,他什么都想到了,却没想到叶知秋会拒绝,当下脸就阴沉下来了,道:“你说什么?你不答应?你要知这件本来是不需要跟你商量的,但是,朕还是先把这间事情告诉你,只是让你高兴高兴。竟然说不答应!”

叶知秋道:“我知道官家为什么要把公主嫁给我,无非是要把治疗丹毒的方子传授大家,治病,这个不需要什么我也会这样做的,所以,官家没必要用公主换取我的方子。”

叶知秋到底是现代穿越过来的,不象古代人那样惧怕皇帝,也没有什么君臣概念,又是个书呆子,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加上皇帝不肯赦免孙兆他们,心情压抑,想什么就说什么了,把个仁宗气得脑袋冒烟,怒道:“你说什么?什么用公主换取方子,真是一排胡言!若不是看你年少无知,朕便治你的罪!”

叶知秋听皇帝这一说,才觉得自己那样说不妥,忙道:“我没别的意思,只是说不要把治病跟嫁公主联系起来,我也不想给人家一个印象,我用神仙传授的方子来换取荣华富贵似的。”

一说到这件事情,仁宗突然想到先前的疑虑,忙问道:“对了,你的方子当真是药神壶翁梦中传授给你的吗?”

叶知秋知道,仁宗问这话,显然不相信自己本身的医术,宁可相信神仙,虽然他不想假冒神仙的弟子,但现在全城无疑无论瘟疫,治病救人要紧,不能节外生枝,所以他郑重其事点点头。

仁宗这才放心,道:“公主与你的婚事你不必管,你只需要好好教授他们那神仙所传医术即可。”

叶知秋也没有多说,他虽然是个书呆子,但是把皇帝惹恼了没好果子吃这点他还是知道的。

接下来,仁宗下旨让翰林医官院所有医官,加上京城地方医官,当天下午全部到太医局集中,听叶知秋讲授药神壶翁托梦所授仙方,以便学会了给百姓治疗。

这下,整个京城都轰动了,仙方!那是什么概念,那是神仙的方子!

太医局里更是沸腾了,跟叶知秋一个宿舍的朱肱等人,早早就在开会的大堂前排抢了位子,圣旨说了这是仙方,那还有假吗?这可是难得一见的事情。

庞安时最是兴奋,不停地跟身边的人说着叶知秋这个人不简单,说他上次跟叶知秋争辩《黄帝内经》条文的事情,说自己当时就奇怪,叶知秋比自己小好几岁,怎么医术却比自己似乎厉害得多似的,现在明白了,原来人家是药神壶翁的弟子,那就难怪了,比不上也不丢人。终于找到一个可以解释得通的理由,这让他心里好手多了。

而这时候,整个京城都在传说吴王家四少爷得到神仙传授仙方的事情,而从翰林医官院传出来的关于叶知秋因为神仙托梦找到了失传医书的事情,更为这个传说增加了可靠的证据,于是乎,传到后面,连叶知秋也变得脑袋发光了。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不光是医界的大夫、郎中兴致勃勃,城里很多人都想来看看这个得到神仙垂青的少年,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可惜,叶知秋已经禀报官家,对京城也进行了隔离,所以,除了医馆大夫、郎中之外,其余的人不能去太医局,甚至已经不能在街上随意走动了。

贞子听说那个被她恶作剧捉弄的叶知秋,既居然得到药神壶翁的眷顾,托梦传授仙方,不由很是羡慕,姐姐樱子却是喜上眉梢,也早早来到大堂,做了前排位子。

当然,最前面的位子他们是没办法做的,那也是留给翰林医官院的医官以及朝中喜欢医术的高官们的。后面的位子,才是太医局的学生和城里各医馆、药铺的大夫郎中们。

叶知秋是在王妃陪同下来到太医局的,王妃对自己这个新过继的嗣子充满了骄傲,当然也有感激,现在孩子能在太医局讲学,而且是给太医们和全城大夫、郎中讲,这种荣耀连太医局提举都没有过。这必将成为草家极其重大的事件记入家族史册!这么大的事情,吴王和王妃那是肯定要一起来的,要亲眼看到儿子荣耀的那一刻,将来好跟人摆古去。

范妙菡自然是要跟着来的,心上人这么露脸的事情,怎么能缺席呢,她跟王妃一起坐在了第一排,仰着一张俏脸,拖托着香腮,脉脉含情望着叶知秋。

第142章 奉旨授课

'正文'第142章 奉旨授课



叶知秋走上讲台,望着下面黑压压的人头,一双双各种表情的眼睛,特别是看见侍御医林忆、伯父孙奇,还有太医局的提举许希和王惟一等一众太医局教授们,他心里怦怦乱跳,他从来没有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话过,紧张得手心都是汗水,他看见了吴王和王妃,他们的表情比自己还要紧张,他也看见了范妙菡,她那花痴样子看了只能更让他慌乱。便在这时,他看见了台下樱子那花蕊般长睫毛下的一双美瞳。不知怎么的,心情一下子就镇定了下来,连他自己都很奇怪。

怎么讲,叶知秋已经想好了,废话少说,直奔正题,只要说到医术,他就有东西说,就不会慌乱,更何况,现在有了一双能她镇定的眼睛。

叶知秋道:“京城流行瘟疫,时间紧急,我不说多了,只讲药神壶翁托梦传授我的方子!”

这之前,这些人都只是从圣旨里知道叶知秋得到神仙梦中传授仙方的事情,现在是第一次当面听本人承认此事,不由得又是一阵嗡嗡议论的声音。

叶知秋提高了音量,大声道:“由于时间紧迫,我只教大家怎么辩证怎么用药,怎么加减,简要说一下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不接受提问也不作详细解答,因为大家都急着要给病人治病,所以现在只需要知道怎么做就行了,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等到瘟疫控制住了,时间充裕了,我欢迎大家找我询问探讨,但是现在,我只强调一点,那就是,这个方子是药神壶翁梦中传授给我的,而且,我已经在皇宫和汝南郡王府用这些方子进行了治疗,效果非常好,所以,官家才让我在这里交给大家,大家一定要按照我说的做,不要随便更改,因为这病从发病到死亡非常快,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大家慢慢治!”

太医局提举许希也坐在前排,捻着胡须大声道:“大家都明白的,国舅只管说吧。”

连太医局的校长都坐在下面听课,叶知秋又开始心里乱跳起来,又忙把目光落在樱子双眸上,立即说来也奇怪,这一瞧,心里立即又平静了下来。

叶知秋觉得有些奇怪,禁不住好生看了樱子一眼,这一眼不是为了找镇静,而是探究原因去的,便看见樱子对他嫣然一笑,不禁感到脸上发烫。

他赶紧收敛心神,道:“为了更加直观,我要通过一个病案来讲解这些仙方,这个病案是我的三哥,很抱歉,举这个例子,一定会让我爹娘他们伤心,但是,到目前,我知道的病案,除了我家的,就是皇宫内廷和汝南郡王府的,相比较而言,用自家的病案更合适一些,而且,这个病案,是京城某个郎中治疗的失败的病案,这个病案中这位郎中所犯的错误,也是大多数医者容易犯的,所以,举这个例子更有典型性,这一点,希望爹娘谅解!”

吴王和王妃表情黯然,点点头。

叶知秋道:“我三哥,一这里就叫病人吧,病人患丹毒,全身丹疹紫暗,发热烦燥,神昏谵语,咽喉肿痛糜烂,不能吞咽东西,郎中见他壮热神昏,便用了鲜生地、鲜石斜、茅芦根等,结果壮热虽然稍退,丹疹斑点也退隐,但是病人腹中绞痛,少腹结块,大便溏泄,接着谵语,撮空理线,五牙关拘紧,痰多气粗,病邪已经深入三阴,血凝毒滞,当晚病逝。”

叶知秋说到这,王妃想起儿子惨死心中哀痛,禁不住眼眶湿润了。

叶知秋又道:“这种病的治疗基本原则,是清泄热毒,初期,要辛凉清透,以透邪外出为第一要法,如果因为病人全身壮热,就用犀角、黄连、桅子等寒凉药想清热,结果反而会使病邪内陷,病情恶化,我三哥这个病案,错就错在这里,本来应当辛凉清气兼透气达卫的,医者却用了清凉滋阴,结果引邪入营,阴凝血滞,脾阳被伤,病传三阴成为逆证。所以,一定要记住,治疗丹毒,当表则表,当清则清,丹毒初期,如果过于使用疏散药,还可挽回,但是,千万不能按照伤寒用寒凉药,除非疯子布齐,气分之邪已透,才能用大剂清凉药,否则,如果一上来就按照伤寒方用寒凉退热,必死无疑!”

这话说完,大堂里顿时炸了锅一般,议论纷纷,一部分医者已经治疗过丹毒,用寒凉药治死了病人的,都低头琢磨叶知秋这话,而大部分医者还没有治过丹毒,听叶知秋说高热不能用寒凉,都纷纷摇头,心想这也太违反医理了,神仙是不是故意捉弄人才这么说的。有的已经还是后悔巴巴的赶来,听一个半大孩子胡说八道。

但是,最先叶知秋已经说了,不接受质疑,不讨论,所以议论一通之后,也没人提问,慢慢安静了下来。叶知秋道:“我知道很多医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