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童话人格 >

第2部分

童话人格-第2部分

小说: 童话人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人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成长过程。探究这个体系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个普通人,无疑过于浩瀚。除了真正有志于探究心理学的人,一般来说,并不需要穷尽自己人格形成过程的方方面面。对于繁忙的当今人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人格中那些自己必须有所知的最重要的方面。

这样,在探究人格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特别引入心理学的“情结”概念:“情结(plex)由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即无意识的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它能吸附许多经验,使当事者的思想行为及情绪易受这种情结的影响而遵循一定的方式进行,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基本概念。精神分析学者以古希腊神话中伊谛普斯国王由于‘命运注定,在无意中犯杀父娶母罪’的典故,把男孩们‘爱母憎父’的本能叫做‘伊谛普斯情结’(Oedipusplex)。他们还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作为多余的而置诸一边,并取代她的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做‘伊赖克辍情结’(Electraplex)。他们又把人在潜意识里时常无缘无故地有被切除性器官的恐惧称为‘阉割情结’(castrationplex)。弗洛伊德认为恋亲情结是精神神经症的根源。情结往往是由个人情绪经验中的一个重大伤害而产生的。这种伤害被埋进潜意识里,会在人的意识里固着于一个特殊的观念形式上。这种观念变得充满情绪色彩,并总是影响他的思想、感觉和生活。”(《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

关于弗洛伊德讲的“伊谛普斯情结”(又译为俄狄普斯情结)和“伊赖克辍情结”(又译为埃勒克特拉情结),我们在本书正文中还将讲到。这里使用“情结”,既有精神分析学派的本来意思,讲的是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心理现象”,同时可能比它们应用得更宽泛一些,辟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海外华人有“落叶归根情结”,中国作家有“诺贝尔奖情结”等等。

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发现那些对自己有着强烈支配和影响的情结,这是认识自我人格的先决条件。

情结是一种能量,是一种动力模式,是心理运动的一个潮流,是人对外界事物应对的一个程序,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理存在,是一生都在左右人的神秘力量,是连绵不绝的梦境,是驱动一个人行为的动力源泉。

明了自己心灵深处隐藏的主要情结,知道这些情结的由来,才能对自己人格的最重要特征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章狼来了



让我们从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开始,它就是《狼来了》。

这个故事多少年来大多以口头的方式流传,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是大多数人在童年时期接触最早又印象最深的故事之一,其情节简单到似乎可以一眼看到底,没有任何隐蔽的秘密值得分析。而我们正是要在一个看来像白纸一样简单的故事中,看到深藏在人格中的某些情结。

《狼来了》的故事确实再简单不过。

一个孩子在山顶上放羊。一天他觉得很无聊,便突发奇想,站在山顶上向山下高呼:“狼来了!狼来了!”山下村子里正在忙碌的人们听到呼喊纷纷扛着锄头扁担跑上山来。但山上哪里有狼,这只是放羊娃的一个恶作剧。大人们便下山了,这个孩子继续日复一日地放羊。

又一天,他又一次在山顶上高呼:“狼来了!狼来了!”山下的人们听到他一声比一声高的呼救,想必是经过多多少少的犹豫,还是拿着扁担锄头赶上山来。这一次,大人们依然上了当,狼的影子都没有,放羊娃和羊群安然无恙。大人们只好又纷纷下山了。

这一天,狼真的来了。放羊娃在山顶上高声呼救,但任凭他喊破了嗓子,再没有一个大人赶上山来。放羊娃与羊群被狼吃掉了。

这无疑是一个实施戒谎教育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广泛,人们往往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来解释。然而我们说,这个故事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原因绝非如此简单。它所蕴含的触动灵魂的力量,几乎使所有的儿童听到以后都产生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父母在对两三岁的子女讲述这个故事时引起的强烈反应。孩子们往往会睁大了眼睛,用掺杂着遐想的惊骇目光仰望着家长。这时的父母就会充分意识到故事震慑儿童心灵的效果。家长威严矗立,幼儿则用惊惧的目光仰望着《狼来了》的故事砌造起来的高大权威。

只要注意体会自己在儿童时代对这个故事的心灵反应,或者认真观察儿童们听到这个故事时的反应,就会知道,这个故事的力量并不在于结局的可怕──远比这可怕的童话故事多得很,却远不及这个故事能够触动儿童──而在于它触动了儿童内心隐藏的深刻冲突。

可以说,每个儿童心中都隐藏着放羊娃那种说谎的冲动,虽然他们并不一定自觉,然而,这个故事使他们隐约意识到自己有放羊娃同样的危险。

在人类社会中,相当一些童话是劝喻性的,在告诫儿童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做,错误总带来相应的惩罚。对于一个遥远的、轻易不犯的错误,再重的惩罚也不可怕。但对于一个时时可能犯并且经常渴望犯的错误,“被狼吃掉”的惩罚就显得触目惊心了。

说谎的冲动与戒谎的惩罚,是人类从儿童时代起就隐蔽着的深刻冲突。



中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与《狼来了》十分相似,它就是东周末年的《幽王烽火戏诸侯》。

昏聩的周幽王宠信他的后妃褒姒,而褒姒却终日不见笑脸,幽王问曰:“卿何故不笑?”褒姒答曰:“妾生平不笑。”周王便曰:“朕必欲卿一开笑口。”遂出令:“不拘宫内宫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这时,就有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入寇,乃于骊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又鸣起大鼓,催趱前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启王后齿,必须同后游玩骊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

第4节:兵不厌诈

对于这个亡国之计,幽王居然回答:“此计甚善。”往下故事的进展,《东周列国》这样写道:幽王“乃同褒后并驾往骊山游玩,至晚设宴骊宫,传令举烽。时郑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为前导,闻命大惊,急趋至骊宫奏曰:‘烟墩者,先王所设以备缓急,所以取信于诸侯。今无故举烽,是戏诸侯也。异日倘有不虞,即使举烽,诸侯必不信矣。将何物征兵以救急哉?’幽王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朕今与王后出游骊宫,无可消遣,聊与诸侯为戏。他日有事,与卿无与!’遂不听郑伯之谏。大举烽火,复擂起大鼓。鼓声如雷,火光烛天。畿内诸侯,疑镐京有变,一个个即时领兵点将,连夜赶至骊山,但闻楼阁内管籥之音。幽王与褒姒饮酒作乐,使人谢诸侯曰:‘幸无外寇,不劳跋涉。’诸侯面面相觑,卷旗而归。褒姒在楼上,凭栏望见诸侯忙去忙回,并无一事,不觉抚掌大笑。幽王曰:‘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赏之。至今俗语相传‘千金买笑’,盖本于此。”

时隔不久,周幽王被敌兵围于城中,这时,又是那位虢石父奏曰:“吾王速遣人于骊山举起烽烟,诸侯救兵必至,内外夹攻,可取必胜。”幽王从其言,遣人举烽。结果是:“诸侯之兵,无片甲来者。盖因前被烽火所戏,是时又以为诈,所以皆不起兵也。”在这场战乱中,周幽王与褒姒先后被敌军杀死。

我们看到一个和《狼来了》如出一辙的故事,周幽王受到的惩罚也与放羊娃同样惨烈。

周幽王“举烽火”和放羊孩高呼“狼来了”一样,是说谎的行为。放羊娃说谎,只是满足一种冲动,取得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周幽王说谎,也并不是为了任何实际的利益,也是在满足一种说谎的冲动,通过说谎的恶作剧取得开口一笑的享受。

童话故事与历史故事中隐含着相同的心理机制。周幽王和褒姒这一自杀性的说谎游戏,蕴含着与儿童一样的内心冲动。



周幽王“举烽火”与放羊娃高呼“狼来了”同属于儿童性的说谎冲动,那么,儿童的说谎冲动来自哪里?

很显然,它来自成年人的社会。

说假话并不都被人类社会否定,也并不都给予严惩。恰恰相反,在某些时候,说谎还会得到人类社会很高的“奖赏”。在一定程度上,说谎是人类社会永远不可避免的现象。

首先,我们看到所谓“善良的谎言”的存在。

为了帮助和安慰他人,为了集体的利益,“善良的谎言”是经常存在的:对身患绝症的病人,要用假话掩盖其疾病的真相;对于需要帮助的他人,竭力掩藏自己的困难,夸张自己的能力;在一切需要牺牲的地方,用假话掩盖自己的苦难与丧失;一个勉力支撑生活重担的母亲可以每日强颜欢笑,掩藏自己的劳累和病痛……如此等等的“说谎”行为都被人类社会称为美德,而予以道义上的高额奖赏。

这种奖赏常常还超出道义的范围,给这些人带来更为完整的人生成功。具有美德的人是被社会称道的、尊重的、推崇的、照顾的,社会绝不将“说谎”这个在实际中已经带有极大贬义的词汇加在这些人身上。

但实际上,当一个母亲满身病苦疼痛硬撑着身体照顾子女,还强颜欢笑地说自己很舒服时,这显然是谎言。这样的谎言自然应该得到也得到了社会的奖赏。这种奖赏机制从婴儿一出生起,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输入到幼小生命的大脑中:摔倒了,疼,说不疼,被夸奖为“勇敢”;打针时,疼,说不疼,同样被夸奖为“勇敢”。

许多对美德的奖赏都在培育善良的说谎。

接着,我们又看到被称为“智慧”的说谎。

在人类社会中,一切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斗争都充满了说谎的智慧。特别在对立性质显然的敌我斗争中,掩盖真相,制造假相,声东击西,兵不厌诈,都是大规模的、极端的说谎行为。可以这样说,对敌斗争的智慧在相当程度就是说谎的智慧,欺骗敌人的智慧。

对于这种“智慧”,人类社会不但从未给过惩罚,反而给予高额的奖赏。因为兵不厌诈、愚弄敌人的说谎技术而成为战争中的辉煌胜利者,不仅享受了胜利,还被人类历史称为智慧与天才。

对于这类智慧说谎的高额奖赏机制也渗透在儿童的生活中。儿童时代的一切游戏,捉迷藏,打仗,下棋,玩牌,都在运用和鼓励着这种智慧。相当多的儿童游戏和成年人的娱乐项目一样,都在模仿战争。兵不厌诈是这些游戏的智慧准则之一。掩盖真相、制造假相、愚弄敌人是贯穿游戏的准说谎行为。然而,它们因为一贯得到胜利的“奖赏”而受到鼓励和培育。

当一个两岁的孩子把头蒙在被子里,高嚷着“我没有了”时,他已经在和大人的嬉戏中运用这种智慧的说谎。而当母亲佯装找不到他,自言自语地东搜西寻时,小孩子最终便一掀被子得意地喊道:“我在这里!”这时,母亲的惊叹就给了儿童以一个“智慧谎言奖”。

当然,自古以来对于战争中“兵不厌诈”的智慧从来不冠以“说谎”这个贬义词。

再接着,我们就可以谈到一般被称为“说谎”的说谎了。

只要是被称为“说谎”的说谎,就已经带有道义的批判,词性的贬义。这一类“说谎”是千差万别的,根据人类社会道德的评判,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大类,是属于不侵害他人、纯粹自利性的说谎。譬如,在生活中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为了躲避某些纠缠,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为了回避一些不愿回答的问题,为了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又保护自己的行动自由权,人们有可能随随便便用谎言代替了真情。这种说谎行为往往会给一个人的生存与活动带来某种方便,这是大多数人在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而它所带来的方便就是得到的最大“奖赏”。

纯粹自利性的说谎充斥于人类社会,离开了这种说谎,社会的人际关系会滞涩得多,有时甚至会寸步难行。对于这类说谎,惩罚也是有的,那就是当它败露时,还会被认为是“说谎”,会损害一个人的诚实与信用。

第5节:说谎的冲动

另一大类,是损人利己的谎言了。它带有显然的侵害他人利益的性质,在道义上常常受到人类社会的谴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