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87部分

逆流伐清-第87部分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个目的如果都能达成,那自然是两全其美。如果在滇西有差池,那就灵活转身,力保元江,使安南基地不受战火摧残。这样还是能向广西发展,夺取出海口。如果都不顺遂,就只能回军猛攻安南郑氏。夺取升龙,在红河出海口去看海了。

外有清军,内又根基不稳,陷于和安南人的战争泥沼,那可真是最下策之举。朱永兴思虑再三,觉得万不可能走到那个地步,但心中还是有那么一丝隐忧挥之不去。

战争啊,变数是始终存在。哪有会有万无一失的时候。朱永兴苦笑着自我开解,挥退了屋中的侍女。躺在床榻上慢慢进入了梦乡。

……………

第二天,朱永兴吃过早饭,便在那嵩、吴子圣等人的陪同下,视察元江城防,一个山寨的棱堡结构。

欧洲在中世纪晚期发明了棱堡,棱堡通常会被修建成五角星的形状。因此能从一边墙上往另一边墙角射箭(不是往自己脚下射)。对于已有城堡和不便修成棱型的要塞,则在原城墙上往外伸出三角形突台,在突台上一样能对另一边的墙角射箭。而且三角形突台没有正面,因此也没有侧射死角。

这种城郭的建造方式,是当代早期著名的法**事工程师沃邦元帅所创。特征是利用尖角的形状的“棱堡”减少周围的防卫的死角。亦可预防敌人左右来袭时的炮火,再利用半月形状的堡垒来掩护大门以及护城桥梁的作用。

火炮的出现,曾经使中世纪的城堡战术成为过去,但是多面棱堡出现后,并且配备上火炮后,将使攻城变成一种近乎绝望的工作。长期围困再次成为攻城的主流手段,直到更野蛮的二十四磅开山炮出现,攻城战术才有所改变。

历史上,国人也曾吃过棱堡的大亏,郑成功收复台湾先不用说,尼布楚的上万清军也只能用饥饿和疾病来瓦解俄军,要知道当时尼布楚的守军不过只是几百半兵半商的老毛子而已。

而元江的城防改造,则是在朱永兴画出图纸后,那嵩和吴子圣等人因地制宜,使用土木进行堆砌夯造,使城墙多出了无数锯齿形的突出部。

朱永兴站在锯齿形的突出部上面,扶着垛堞走了一圈,又伸出拇指,测量了一下和邻近突出部的距离。嗯,不到百米,在火枪的射程之内。由于时间紧,尽管那嵩召集了数万民众参与修建,但锯齿形突出部依然修得不够大,不够长。换而言之,能在上面的防守兵力不会太多多,侧射的火力也就不够猛烈。

但这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了,朱永兴自然不能苛责,甚至对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感到了惊讶。

“元江军民能众志成城,皆是那总督平日爱民恤民之功。一声令下,应者云集,令吾感佩。”朱永兴望着远处依旧在辛苦劳作的百姓,对那嵩赞赏有加。

“殿下谬赞了,下官实不敢当。”那嵩心中高兴,直觉得这钱财和精力付出得值,脸上却还故作矜持,躬身谦谢。

朱永兴微微一笑,迈步走回城墙,手指城门之内说道:“那里修得也好,虽简陋却实用。”

在安沛时,朱永兴曾用过此招,在城门内用砖石木料围出一块区域,起到类似瓮城的作用。诱敌入城后,四下齐射,可尽歼敌军。而元江则更为完善,是用土坯和砖石垒起的。

“此乃殿下巧思,下官在安沛观战时所学。”那嵩谦逊,同时也恭维了朱永兴。

朱永兴又把目光转向了城墙内的木制架子上,共有两层,铺着木板,人可在上行走。

“那里已经掏出了射击孔。”吴子圣贴近解释道:“平时堵住,战时掏出。与城墙上的防守相配合,便如殿下所说的立体火力。”

朱永兴抿嘴微笑,元江城防让他放心,再加上城外的数道战壕,足以给清军好好地上一课了。

“如有时间,城东北还要加固。”朱永兴觉得可以稍加提点一下,因为历史上清军的主攻方向便是那里,“还要防备红夷大炮的轰击。嗯,这个任务也可以交给袭扰部队,让他们尽量在路上寻机毁炮。”

“殿下放心,若清军用红夷大炮轰击,我军可在城头铺草袋棉被,以作抵挡。”吴子圣显然有所准备,很有信心地回答道。

“陈国公及诸位将领战阵经验丰富,各种准备极尽周全,元江可无忧矣。”朱永兴由衷地表示赞赏,在那嵩等人的陪同下,沿着城墙继续巡视。

边走边指指点点,众将不断地介绍着元江的城防,朱永兴含笑颌首,表示十分满意。

“战事一起,城中及四郊百姓便疏散转移吧!石屏至元江的村寨民众也要劝其避乱,以收坚壁清野之效。另外便是要注意保密,作战计划不可轻与他人知晓。大竹菁之伏便是——”朱永兴本来是随口叮嘱着,但却蓦然停下脚步,脑中闪过一个名字,脸色立时变得凝重起来。

第十九章景东会师

想起来了,朱永兴终于想起历史上是哪个土官告密,引导清军绕行别道,避开了大竹菁的伏击。这是个隐患,但因其罪未显,现在除之却多有不便。

“殿下——”那嵩见朱永兴脸色变幻不定,久久不言,不免心中奇怪,轻声唤道。

哦,朱永兴下意识地应了一声,神智慢慢回复,心中有了个模糊的定计,不禁狡黠地一笑。他摆手挥退了无关人等,只和那嵩、吴子圣等人聚在一个锯齿部的突出上,低声商议了起来。

土官龙世荣吗,殿下昨日并未见到啊!而且,沐天波随永历入缅前,认为前途不测,而先人宗祀不可不继,便把其两个儿子分赘各土司。其长子沐忠显便娶了土官龙世荣的三女儿,入赘龙家。次子沐志亮入赘的那家,是自己的女婿。难道岳父会出卖女婿,反而投靠清军?

那嵩心中陡然腾起了惊涛骇浪,看向朱永兴的眼神都有了变化。是与不是,岷殿下此计可行,既能试出龙世荣之心,又可能给予清军打击,依照而行,并无什么损失,倒是大有益处。

计议已毕,朱永兴觉得心情大畅,隐忧原是如此,一朝解除,脸上立刻露出了轻松的神态。

那嵩偷偷给陈国公吴子圣使了个眼色,落后了几步,待吴子圣凑近,低低的声音问道:“国公,殿下果有通神预卜之能乎?这龙世荣乃是黔国公长子之岳丈,殿下亦未曾见到,怎知其有投清之意?”

陈国公吴子圣微微皱了皱眉,低声说道:“殿下不轻言,但言之必中。他说清军由东北而来,便多半如此;他说龙世荣要投清。咱们便小心提防。至于通神预卜,此万不可对外宣之。只须记得,神授天眷,不是虚言。”

那嵩沉吟了一下,连连点头,拱手道:“受教了。受教了,多谢国公。”

……………

来的时候大张旗鼓,走的时候静静悄悄。朱永兴觉得元江已无疏漏可补,胜算颇大,便在黄昏时分偷偷出城上船,沿江缓进,向滇中行去。

水路虽好,但却难保万一。所以,在联络通讯方面。朱永兴授意建立了两个途径,一是元江水道;一是陆路快马,也就是他当初率军由腾冲至安南所走的道路。

既然是要三军联动,协同作战,互相之间的联络通讯自然非常重要。为此,朱永兴还让那嵩、吴子圣等人预备一套应急之法,即狼烟或烽火,以免元江万一被围时。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

雨季结束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这从元江的水势便能看得出来。尽管江水在逐渐变浅。但明军所乘坐的船只都不是什么大船,有从安南抢来的,有从元江借来的,还有一部分新造的,在江水中航行,还是绰绰有余。

三日后。船队在西舍与李晋王派来的部队会合,此地已经是景东辖境,水上航程已经走完了大半。

在景东,将要汇集的兵力有晋王李定国所部一万三千余人,朱永兴率领的安南明军七千余人。各土司的助战土兵五千余人,再加预计征召随军的辅兵四万多人,总兵力将近七万。

对于辅兵,朱永兴一直有着相当矛盾的心理,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因为当时战兵与辅兵的比例实在令他难以忍受,一比一,或一比二,甚至一比三都属相当正常,也就是说,粮草物资在路上就将被辅兵吃掉大半。

正因为如此,虽然朱永兴很想直接北上,过南涧直取大理,将清军三江以内的防御线拦腰斩断。但是,一来明军兵力并不是特别的充足,中间突破便可能遭到永昌和姚安、楚雄的东西夹击;第二便是路途远,大军携带的辎重,以及大量的辅兵消耗,让朱永兴感到无奈。

所以,参谋部最后制定的计划是先取永昌,再由西向东逐个攻取。而朱永兴与晋王李定国在景东会面,寒喧过后,便立刻提出了想好的改革后勤,减少辅兵的方案。

“晋王,吾拟按一比一的战兵、辅兵比例配置军队。新兵和助战土兵都暂时算辅兵,我军便有战兵一万六千,辅兵九千,再征召七八千的辅兵即可。”朱永兴够狠,一刀下去便把人数削减了三万多,“骑兵只要两千,保留三千匹的马,剩下牲口的都用来驮带辎重。对了,书信中要多多地征集大小车辆,不知现在有多少了。”

“殿下勿急。”李定国笑着点了点头,吩咐人奉上香茶,说道:“书信中所说不详,征召四万辅兵只是虚数,有湅沧江水运、暹罗船只相助,两万辅兵足矣,倒也不必把战兵归至辅兵,把骑兵变为步兵。”

“那我军能日行几里?”朱永兴对这个数字也不满意,缓了口气,接着问道。

“每日当以二十里为准。”李晋王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一舍三十里,已经算是标准的行军速度,这二十里嘛,光行军的时间就差不多要一个月了!

朱永兴觉得速度还应该再加快一些,每天四十里是他希望达到的目标,照他的想法,这是可以实现的目标。普通战兵全部披挂后,加上武器等物,负重应该在三十公斤上下,一比一的辅兵则可以把负重降低一半。再者,还有马匹车辆,水运船只,一天至少要达到三十里才行。

“时间上有些来不及。”朱永兴很执拗地坚持着,“成立专门的辎重营,这将是以后我军的发展方向。晋王,吾的想法是这样的……”

关于后勤辎重营,朱永兴也是边看、边学、边改,最后成形的方案。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他还是抄袭了戚继光的做法,吸收了其中的成功经验。

戚继光在蓟镇防御鞑靼军队时,开始编设辎重车营,每营编设一千一百二十名官兵。有炮车八十辆,指挥车、鼓车、元戍车各一辆,共计八十三辆。每辆车一次可装载米豆等市粮十二石五斗。这样,一个辎重营可供一万人马三日的食用。如果加上自带,则可以保证六天的粮食供应。为了保证辎重营的安全,营内官兵还配备了土枪、土炮等作战武器。

在车辆充足的情况下。一千后勤兵可供应一万军队六七天的粮食,两千则可供应十二天,三千则是十八天,按照朱永兴要求的行军速度,十八天后便能到达永昌城下。再算得宽裕一些,一万战兵需要后勤兵六千供应粮草,其余后勤兵则可驮运盔甲,一比一的比例也绰绰有余了。

“……辎重营伴随保障,沿途还可从当地获得部分补给。则师行长饱而敌忾不消。”朱永兴暂时歇了口气,端起茶杯喝水。

步兵、炮兵、骑兵、辎重兵四大主力兵种在朱永兴的讲述下约略成形,辎重车营已完全超出了传统的、单纯供应部队粮草和军械的后勤保障单位的框架,而成为一种战斗化的后勤部队。这样既减少了辅兵的消耗,使行军时携带的物资大为减少;又因为辎重兵也经过训练,组织行动更为方便,还可以在必要时对战兵进行补充。

晋王李定国越听越认真,脸色也郑重起来。看朱永兴停了下来,不由得迟疑地问道:“此是戚少保《纪效新书》所写?”

“是吧?”朱永兴其实也不敢叫真儿。他看过的这些资料是网络上的白话文,作者标明是以戚继光著述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练兵杂集》为参考依据,具体的他没看过原书,也拿不太准。

“下官在书中并未读过此语。”在座的一位文官拱了拱手,疑惑地开口说道。

朱永兴眨了眨眼睛,脸有点发红。装模作样地拍了拍脑袋,说道:“那是吾记错了,许是《练兵实要》中所载,也或是《练兵杂集》。”

李定国微不可闻地摇了摇头,笑着介绍道:“这位是吏部侍郎金维新。吾之记室。”

朱永兴礼貌性地点了点头,对这个家伙并没有什么好印象,只是给李定国个面子,因为金维新是李定国最为信任的幕僚。

在连连失败,南明君臣撤离昆明的时候,正是大奸臣马吉翔勾上了金维新,而金维新私心自用,又蛊惑了李定国,做出了转进滇省西南、而不是由建昌入蜀的错误决定。历史上,也正是这个决策失误,使南明再也没有回天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