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395部分

逆流伐清-第395部分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圣旨下了,邸报发了。将在明年开始施行的移民新政立时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无疑,对普通百姓,这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好机会,可能从身无长物,一下子就变成拥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小地主;对于有能力的人。则更看重授官入仕,一百人多吗,并不算多,不用科举,不用进书院,却值一个七品县令。

当然,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挑战人们对朝廷、军队的自信。挑战人们的冒险精神。毕竟,辽东处于边疆,与鞑虏的战争还未最后结束,且自然环境也显得恶劣。

或许能够有稍许安慰,以及带给人们些安全感的是朝廷随后颁布的《民用枪枝管理办法》。同样是先在辽东的移民中试行,适龄男子,身体健康,都必须经受为期两周的军事训练。掌握燧发火枪的使用,并由官府颁发持枪证。授发枪枝。而这些领到枪枝的移民,除了由地方官府安排的日常巡逻、保安等任务外,还将在每年秋冬空闲时,由官府组织为期一周的训练操演,并由官府发放定额补贴。

也就是说,在《民用枪枝管理办法》施行的背后。又有义务兵役制的影子,或者说是预演和尝试。既是储备兵员,又有全民皆兵的性质,朱永兴希望通过这一步步举措,把武勇、血性渗透进中华民族的灵魂中。

考虑到财政因素。移民实边的激励政策虽然是明年生效,但另外一个办法却已经在军中实行,就是尽量使东北军区的官兵能在这黑土地上扎根安家。

军屯奖励的条文早就有,而现在又加大了力度。退役官兵选择在辽东安家落户者,住房、日用品都由政府提供,授地百亩,军屯或战功奖励的另算,垦荒十取六,免赋税十五年,马、牛等牲畜半价可买,偿还期十年……

而最具安抚性的措施则是从朝鲜、倭国各买年轻女子五百名,授明人身份,集中在金州接受汉语培训,解除在辽东安家的退役官兵的最大担心。

朝鲜、倭国穷啊,饭都吃不饱,听说是嫁到明国,不说是趋之若骛吧,很多朝鲜、倭国的父母还是非常愿意的。既得了钱财,又让女儿有个好未来,说不定以后也能沾光拿个大明“绿卡”,成为明人呢!

之所以选择朝鲜、倭国女人,道理也很简单。这两个国家的女人在恭顺上是很出名的,吃苦耐劳在辽东很重要,而且从气候和环境来看,她们更能适应。

当然,这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些问题,但没办法,这也是朱永兴思之再三得出的结论。

“万岁,国内男少女多的问题本已存在,为何还要从朝鲜和倭国往回买女人?”张施华作为最高品级的女官,虽然对未能进入后宫感到失落,但依她的思维,做个大官也不错,这就是她与当时大多数国内女子的不同。

“朕又何尝不知这个问题。”朱永兴无奈地摊了摊手,说道:“可她们挑剔呀,莫说这辽东苦寒之地,便是西北,条件也没那么恶劣,又有多少人愿意去?总不能强迫吧?”

“不是女人挑剔,是她们的家庭阻力。”张施华为同胞辩解道。

“那你有什么办法?”朱永兴把皮球又踢了回去,反正他是没什么好招儿。

张施华眨着大眼睛,想了想,说道:“万岁可下旨,取消婚姻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准女子自由选夫。”

“胡说。”朱永兴翻了翻眼睛,说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是传统,又不是法律条文,岂能由政府强令禁止。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观念,人的旧观念,想改变岂是易事?”

“不容易也得慢慢改呀!”张施华执拗地说道:“万岁,微臣觉得朝廷一方面禁绝买卖人口,一方面又从他国买人,有些不妥。”

朱永兴愣了一下,强辩道:“禁绝买卖人口,那是对大明子民的,外国人,不适用嘛!那个,朝廷不对外宣扬,只让东北军区的将士们知道。对了——”看见张施华又张嘴欲辩,朱永兴赶紧接着说道:“你们呢,要多宣传这个自主婚姻,要让老百姓改变观念不是。排戏,编歌,那个孔雀东南飞知道不,还有外国的什么朱丽叶,都是好题材嘛!”

朱丽叶?张施华被搞得有点晕,微皱着眉头陷入思索,朱永兴抽空冲着旁边的女官何淑兰使了个眼色,努了努嘴。

“陛下。”何淑兰心领神会,上前奏道:“辽宁巡抚行将上任,前来陛辞,还请陛下移步紫光阁。”

哦,朱永兴恍然状,起身对张施华说道:“张卿啊,今天就说到这,有什么想法,就上条陈。”

“万岁,还有开学校的事情,户部拔款不够啊!”张施华不敢拦朱永兴,但嘴上却不停。

“朕知道了,会找户部询问。”朱永兴胡乱应着,转过桌案,从侧门溜走。

何淑兰紧紧跟着,轻轻捂嘴,想笑又不敢笑的样子。朱永兴对臣子实在是过于优容了,这一点,她并不是很赞同。

“倒没想到这张施华还颇些执拗呢!”朱永兴边走,边嘀咕道:“你之前和她在一起呆过几天吧?”

何淑兰愣了一下,不知道朱永兴是赞赏还是厌恶,便谨慎地说道:“时日尚短,各人又都拘束,倒也看不准脾气禀性。不过,施华是海外出身,思维行事想是与旁人不同吧?”

“嗯,朕觉得执拗也没什么不好,倒有个实心任事的样子。”朱永兴淡淡一笑,说道:“女人哪,要突破传统,还就需要这样的表率。那个李英梅也不错,书是读得少了一点,但行事干脆直接,倒有个利索劲儿。”

“陛下看人看事总是有独到之处。”何淑兰笑道:“也正是因为万岁英明神武,下面的臣工才有施展之地,明臣名将辈出。”

“这话就俗套了。”朱永兴摆了摆手,不以为意地说道:“可历史上偏偏要这样说,那些皇帝也自以为如此,出了能干的名臣,那也是君主贤明。嗯,朕不抢臣子的功劳,也不吝啬恩赏,可要触犯国法,朕也不姑息牵就。是奸是忠,各人的路各人走,与朕无干。”

“万岁仁厚,但有良知,臣子也不敢欺君昧心。”何淑兰到底还是脱不开那套封建传统的理论束缚,这倒也怪不得她。

朱永兴轻轻摇头,却也不再多说,脚步顿了顿,有些不确定地问道:“辽宁巡抚来了?不是你临时找的借口?”

“陛下,今日确实有陛辞的安全,看时辰也该到了,哪有臣子要让万岁久等的?”何淑兰有些好笑地抿了抿嘴角,说道:“万岁公事繁忙,倒也无须找什么借口。”

朱永兴自失地一笑,但见何淑兰娇俏的模样,不由得心中一动,花样年华的女孩儿,即便长得一般,也透出诱人的青春气息,何况何淑兰长得很漂亮呢!

陆文扬,从时间上来看,也算得上是从龙党,由崇明县令干起,那时明清两军在长江以南正厮杀得厉害,在形势不明朗的时候由北方一路归南,为明廷尽忠,着实可贵。

虽然功利心盛了一些,但朱永兴不同别人,对此并不鄙夷,倒视为积极向上的优点。

而辽东改辽宁省,便自陆文扬上任开始。虽然前线战事还在持续,辽宁尚有半数之地未光复,但从形势上看,满清已经难以支撑,或是坚守沈阳,与明军绝一死战,或是继续退缩,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长期打算。

…………。。

第一百四十五章大包围

路上、沟里、河面,到处都涌动着前进的人马,步兵、炮兵、骑兵,嘈杂着,喧嚣着,向着辽中大地奔流。

士兵喊着口号,挥动着枪械,拖着不肯走的骡马,涌上树枝铺的路,发出折裂的噼啪声。骡马哼哧哼哧地喘着气,拖曳着炮车,同旁边的炮兵一起用力。一队队斥候骑兵三五成群地从部队行列边跑过去,马蹄嗒嗒地响着。

锦州一下,虽然未能尽歼清军主力,但通向辽中平原的道路却被打开了。荡朔军与登陆的援军合兵一处,继续向东挺进,轻取广宁县(现盘山县),控制了辽河入海口。随后,大军水陆并进,昂然向北推进。沈阳,似乎已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

是的,荡朔军没有继续东进,与东北军区主力夹击盖州的清军集团,但做出的姿态既是威胁沈阳,又是一个更大的迂回包围。无论是收复台安县,再东取鞍山;还是打到辽中县,再转攻辽阳,盖州清军集团的退路都将被切断。

那荡朔军如此长驱直进,会不会有被盖州清军后退再转西,切断粮道的忧虑呢?这种情况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在实际上却绝不可能。除非盖州清军能够击败当面的东北军区的十数万大军,使其没有追迫的能力。否则,他们就只能被东北军区的明军顶着不断后退,退过鞍山、辽阳,甚至是直接退到沈阳。

从现在来看,盖州的清军集团在补充不足的情况下,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已经被耗得精疲力竭,不被明军在正面击败已是侥幸,哪还有能力先击破一面,再去夹击另一面。

而明军也是看穿了满清的兵力不足。也自恃几万大军的战力,才敢昂然直进,以势迫敌。同时,通过海路的快捷联络,盖州周边的明军集团也会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或主动攻击、粘住清军。或抽调机动兵力,趁敌撤退时予以勇猛追击。

“这天气越来越热,正适合南兵作战啊!”夏国相骑在马上,解开了衣扣,意气风发地扬鞭一指,“别看个子不大,耐力倒是值得骄傲。”

“这话说得偏颇,难道北兵就不能长途跋涉?”卫朴摇头表示反对,“一百多里地。要是轻装疾进的话,一天一夜足够了。”

“我倒是有这样的想法。”夏国相苦笑了一下,说道:“可现今之势,胜利已经没有疑问,若是因为贪功冒进而遭败绩,那可要朝野震动,皆曰可杀了。”

“皆曰可杀倒不至于,可这名声算是毁了。”卫朴很理解夏国相的苦衷。若是处于劣势,败也就败了。但明军一直以来都是以势压人,不打无把握之仗,屡战屡胜之下,突然冒出一个失败的消息,那也确实太显眼了。

“鞑虏已无绝死一战之心,更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夏国相有些鄙夷地说道:“在中原养尊处优。八旗兵啊,堕落腐化得真快呀!值此形势,从皇上,到群臣,再到百姓。都希望稳稳当当、没有波折地打赢这场仗。所以,咱们宁肯保守一些,也不要冒险。”

“确实如此。”卫朴稍有些不甘,但也得点头称是,沉吟了一下,说道:“稳稳地收复辽东失地,皇上的心也就算暂时安定了。我估计多半要以消耗、封锁为主,继续北进的话,后勤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是要经营一番,才能有力量犁庭扫穴,扫荡残余。”夏国相伸鞭指了指远处的辽河,说道:“没有水师之利,光凭陆地运输,这仗不好打。我估计一是消耗、封锁,二是大练骑兵,最后才是雷霆一击。”

“骑兵,确实应该是以后作战的主力。”卫朴点头赞同,“不管是骠骑,还是龙骑,有几万骑的话,鞑虏便不能象现在这样轻易跑掉了。”

“是啊,步兵打骑兵,败则全军覆没,胜则追之不及。”夏国相也很无奈,“其实,步兵对骑兵能打成现在这个样子,已经很好了。”

“听说定辽后,东北的部队要改编,不知道是改成什么样子?”卫朴觉得夏国相应该比自己知道得多一些。

“兵部还在商讨,尚未最后决定。”夏国相停顿了一下,说道:“也是为了适应辽东作战,根据鞑虏的情况要作出调整。大概是要编成混成旅,步、炮、骑、辎兵种齐全,兵员大约是八千至一万,能够独立出击作战。”

卫朴想了片刻,说道:“收复辽东失地,自然要分兵驻守。这混成旅比师的编制小,便能多防守几个要点。另外,如果轮番出击的话,就算遇强敌则退,也会令鞑虏疲于奔命,四处防守,不是休息。”

“是啊,兵部就是打着这样的主意。”夏国相点了点头,对卫朴的分析表示赞同,“一边经营辽东,一边袭扰消耗鞑虏,又能轮战锻炼军队,倒也是很好的策略。”

“不知道荡朔军是不是照此改编?”卫朴略有些担忧地说道:“也不知道荡朔军最后是归属北京军区,还是归到东北军区。听说圣上要建立军委会,魏殿下平日便有激流勇退的想法,此番若入兵部的话,这北京军区的最高长官会由谁接任呢?”

“魏殿下应该暂时不会离开北京军区,毕竟其为圣上信重,畿辅之地岂能没有心腹大将统军?”夏国相摇头道:“东北军区肯定是会易帅的,皮殿下年岁已高,定辽之后肯定要调回荣养的。这样一来——”

胡国柱现在身为东北军区的副总指挥,皮熊若调任,他是极有希望接替的。可如果荡朔军归属东北军区的话,夏国相的安排便有些麻烦。按理说,他的品级高于胡国柱,胡国柱亦是从荡朔军调出的,是他的部将,让他屈尊听令,显然有些说不过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