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351部分

逆流伐清-第351部分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功夫……

“嗯。阿珠,你可真好,真美……嗯……”云收雨住,朱永兴兀自侧身搂抱着温润的**,胸膛贴着后背,舒服得直哼哼。

“陛下。臣妾,臣妾没变丑吗?”梦珠捉住还在胸前不老实的手,突然有些不安地询问道。

“怎么会变丑?阿珠越长越漂亮。”朱永兴不解其意,胡乱敷衍着,嗅闻着爱妻混和了香水和汗水的体味儿。

梦珠沉默下来,好半晌也没吭声,然后是一声叹息。

朱永兴觉察到异样,便轻扳过爱妻丰腴圆润的**,拔开额前汗湿的秀发。仔细端详着爱妻有些嗔恼的神情。等看到爱妻的手习惯性地在小腹上轻轻抚摸的时候,他一下子明白了。

女儿打扮娘,这不知是什么时候,也不知是谁总结出的经验。在没有b超的年代,观察怀孕妇女的相貌变化,便成了很多人遵循的办法。怀了女孩变漂亮,怀了男娃会变丑。

朱永兴不由得好笑,捏着娇妻的下巴劝慰道:“怀的男娃女娃。跟长相有什么关系,莫听别人胡说八道。我倒觉得这次是男娃。上次也是这般大的时候可没这么欢实。嗯,我摸的时候,他还不老实呢,你觉得呢?”

这是心理暗示,即便是怀过、生过孩子的梦珠,也不确切地知道当时和现在的微小区别。可听朱永兴这么一说。心怀大慰,眨着大眼睛想了想,微笑道:“是吗,上次不是这般大的时候在肚子里踢我的吗?”

“哪有,我记得还得往后一个多月呢!”朱永兴一本正经地说道:“看。这么有气力,肯定是男娃。”

“嗯,陛下这么说,臣妾倒也觉得这次与上回不同。”梦珠显然被心理暗示了,或者她愿意接受这个心理安慰,笑得开心起来,还搂住朱永兴的脖子,在脸上亲了两口。

唉,女人哪,咋就那么喜欢臭小子呢?朱永兴搂着欢喜起来的娇妻低低细语,然后便听到了令他不爽的事情。

“陛下,为了臣妾肚里的孩儿,以后轻手轻脚的也不要了,您让龙儿,或者婉儿侍寝好吗?”梦珠用手指在朱永兴胸前划着圈,开始给未来的臭小子采取保护措施。

“啊,没关系的吧!运动,适当运动有好处。”朱永兴狡辩着。

“有关系的。”梦珠娇嗔道:“陛下就依了臣妾吧!那个,明天要挑选宫人,您去瞅瞅吧,看有没有瞧得上眼的。”

朱永兴无力而又无奈地“嗯”了一声,便随即便被梦珠的软语温存所融化了。

…………。。

子嗣,对于讲究传宗接代的百姓而言非常重要,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而对于皇帝来说,则更加重要,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稳定。

朱永兴觉得有三个美女在旁已是天大的福分,弄得后宫一大堆女人勾心斗角,也确实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但他不着急,臣子们却是挂在心上。虽说皇帝现在春秋正盛,但有了合法的继承人,则意味着江山的稳固和延续,却是不能马虎。

而且,希望朱永兴多纳汉妃,然后立汉女为后,几乎成为了群臣们的共识。早纳妃,早生子,早立后,也就彻底了了心病。

只是朱永兴显然对从民间新招来的这批宫人缺乏兴致,匆匆而来,只呆了一会儿,便又匆匆而去。

眉目端正,但却没有令人眼前一亮,或者是惊为天人的感觉。朱永兴还没到饥不择食的地步,梦珠、龙儿、段琬儿都是上上之选,他的眼界高了,心思又不在这里,所以,他也不着急。宁缺勿滥,他还不缺,自然不会草草应付。

现在的首要工作还是北伐,五个军二十多万人马压向京师,为了协调好各部,前敌总指挥部必须加强。朱永兴打消了御驾亲征的念头,派出了总参谋部的几位军官,并委任灭朔军总指挥魏王马宝挂兵部尚书衔,为前敌总司令,灭朔军总指挥则由参谋长吴三省暂时接任。

不御驾亲征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兵凶战危一个,而是考虑到很多因素。物资供应本来就紧张,如果朝廷的紧急举措不能在三个月后见效,财政便有破产的危险。也就是说,依靠目前的消耗,朝廷最多还能支撑三个月。皇帝亲征。即便从简,也会有大量的随从和护卫,增加后勤的压力。再者,御驾亲征确实能提高士气,但也会给前线将领带来压力,为保护圣驾。会占用很多兵力,甚至有可能使军事行动的计划有所改变。

考虑到种种利弊,虽然朱永兴极想在这历史性的一战中书写自己的名字,在战场上风头无两,再听到那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再见到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姿,但他还是忍住了冲动。唉,穿越者不出风头,真不象啊。朱永兴心中也是暗暗慨叹。

明军以济南、德州卫护侧冀,以十数万大军压在河间(今沧州)一线,与清军展开对峙。所谓的对峙,也不过是暂时的,明军正调集大量火炮和炮兵,向前线集结,准备用铁与火击败敌人。

稳步推进,重视侧冀。摆出密集的、堂堂正正交战的姿态,便是要迫使清军与明军在正面接战。以便发挥明军火枪、火炮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使清军骑兵难以施展骚扰、游击、断粮、侧翼突击等战术。

就目前来看,明军在数量上还占据优势,但这个差距正因为满清放弃大片占领区,四处调集兵力而不断缩小。只不过明军也在继续增兵,殄朔军留下一部与伐朔军继续占领河南。主力则改道向济南急进;镇朔军和讨朔军主力在陕西缓缓向山西推进,而两千骠骑兵、两千龙骑兵则被调往河南,将在黄河乘船东下,也赶来前线参战。

事实上,限于实际上突然增大的困难。明军围攻京师的兵力已经比计划中少了很多。而且在河南和陕西的推进速度都有所放缓,以等待更多物资的运来。即便如此,如果临时应变所调动的参战明军都到位,如果清军与明军进行堂堂正正的正面决战的话,明军的胜利依然不可逆转。

“不要分兵,牢固控制海岸线,只要盯住京师,满清便只能选择决战或者撤退。”对行将启程的几个参谋军官,朱永兴作着最后的嘱咐,其实这有些多余,这些军官都已经完全领会了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并且对现在的整个战局都有着全面的了解。

但说话的是九五之尊的皇上,所以没有人不是一本正经地认真听,没有人敢做出不以为然的神情。

“呵呵,朕说得你们肯定都了然于胸。”朱永兴自嘲地笑了笑,然后变得严肃起来,沉声说道:“此战获胜,实不亚于高祖灭元之功绩,也彰显着我大明的真正中兴。所以,千万要抛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之心,以稳、以厚重取胜。只要做到这些,按照总体实力的对比,我军取胜当无问题。告诉前线诸将,朕会在后方筹措,让他们稳下心来打仗,不必担心物资后勤。切记,切记!”

“万岁英明,末将等谨遵圣上谕旨。”作为参谋军官团的代表人物,许名臣上前躬身奏答。

朱永兴点了点头,抬手示意众人免礼,又慰勉了几句,方才让官员引领众人退出大殿。

事实上,旨意早已经送到了前线,不仅仅是任命,也有象这样的叮嘱。慢一点不要紧,朱永兴要的是稳胜。而明军将领只要不急不躁,在光复京师的大功面前保持冷静和沉着,那胜利便已经握在手中。

至于粮草物资的问题,朱永兴相信能在三个月内加以解决,因为各项应急举措已经开始落实,效果应该能逐渐体现出来。

“万岁不必忧虑,前线诸将皆身经百战,又有圣旨教谕,不会出错的。”在朱永兴陷入沉思的时候,殿中的吴三桂开口说道。

如果按照爵位和职务,吴三桂未尝不是前线总指挥的人选,但朱永兴没有将他外派,而是就地提拔了魏王马宝。由于荡朔军也在前线,军中将领多是吴三桂的亲戚旧将,加上他又有降清的前科,为了避嫌,他也没有主动请缨,而是作为兵部主官留守南京。

“其实还是朕心急了。”朱永兴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如果是明年春天开始北伐总攻,应该不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也不必两次三番进行紧急应变。兵力会更多,物资会更充裕,那才是稳胜不败之局啊!”

“陛下仁厚爱民,虽是提早发动遇到了些困难,但北地多少百姓得以活命?此皆赖万岁之恩德。”吴三桂躬身奏道:“再者,如果坐视山东于七失败,我军如期北伐时,便少了一大臂助,又岂能如此轻松逼近京师,又岂能以山东为基,直入辽东?”

“有一弊则有一利,辩证法?呵呵。”朱永兴苦笑着拍了拍龙椅的扶手,说了一个吴三桂不懂的名词,“朕拟成立辽东、辽西两大战区。辽东呢,便是以现在的登莱辽指挥部为主;至于辽西,吴卿熟悉情况,可有什么建议?”

吴三桂沉吟了一下,开口说道:“按旧制,可设蓟辽总督,总理军务,兼理粮饷,驻兵以蓟州、昌平、辽西、保定四镇……”

…………。

第六十九章勋章,土地

如果是真的英雄,通常会得到民间自发的敬仰和崇拜,比如岳飞、文天祥、于谦等等。他们是历史的、时代的,而且精神是永恒的。他们的存在,会形成一种价价值观、道德观,从而造成社会价值体系的倾向。

而在战争年代,宣传英雄则是必须的、应该的,这是政治使命,也是时代的需求。通过表彰、奖励、宣传,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也是不可估量的。

但在封建社会,英雄则大多要考虑另一个因素,官阶和职位。也就是说,很少有来自社会底层,或者是位卑职低的英雄。

所以,当唐季等在尸体堆中幸存的八个人被授予“三级银质忠勇勋章”,并通过官方媒体大肆宣传,使他们在民间的知名度一下子上升到几近同于王爷、重臣时,轰动效应便产生了。

职位最高的要算是唐季这个总旗官,其余的不过是大头兵,但就是这些曾经与千千万万的士兵一样默默无闻的草根,光辉、勇武的形象一下子树立起来。而这种来自底层的“草根”英雄更能被平民百姓和广大官兵所接受,并在官方的推波助澜下得到广泛的传诵和全社会的一致赞誉。

“忠勇勋章”共分三级,其中又分金、银、铜三等,金质是给高级将领的,银质则是中级军官,唐季等人获得银质三级已经是破格颁发了。而且,无论是金是银是铜,只要达到三级,便可终生领军饷。也就是说,唐季等人即便现在退役为民,不说发放的功田,单靠军饷。也能衣食无忧,甚至可能还养得活家小。

当然,待遇固然优厚,但荣誉却更让人为之激动难抑。

“圣上有旨,为奖励唐季等人英勇无畏,特授予‘三级银质忠勇勋章’一枚。”钦使亲手颁发勋章。此时只有四人前来领受勋章,其余几人还躺在床上养伤,然后用亲切的语气说道:“汝等视死如归的勇气,万岁赞不绝口,希望你们能再接再厉,为万岁效忠,为国家出力。”

“万岁——小人等叩谢天恩……”唐季一听到皇上,出生以来的经验一下子就又占了上风,他下意识地膝盖一打弯。便跪下磕头逊谢。

“大……大人……”老黑头上裹着布,只剩下了一只眼睛,声音哆嗦得已经快不成调了,他左手把勋章扶在胸前,磕磕巴巴地说道:“小的要天天带着它,戴在盔甲外面,让每个人都看见!”

“理当如此。”钦使笑着点了点头。

把银制勋章给唐季等人带上后,钦使后退了两步。第一个开始鼓掌,他身后的将领们也开始鼓掌喊好。场地上的数千官兵。也都把武器抱在怀里,一个个把手掌都拍得震天响。无论是军官还是最低级的小兵,他们也都憧憬着有一天能当众得到这样的荣誉——珍贵无比的勋章就这样发给了几个默默无闻的低级官兵。在他们看来,这个理想也并非遥不可及。

“万岁有旨:在我大明勇士征战或埋骨之地,皆立碑建祠,使每一位为国捐躯的烈士都史载有名。为后人所牢记,春秋配享祭祀……”

生者有荣誉,死者也要缅怀牢记。在这一点上,朱永兴做得还是很好的。在大江以南,这道旨意早已明发给各地方官府。只等着财政稍微宽裕,无数纪念碑和祭祠便会建立起来,成为人们追思烈士,感怀安定来之不易的场所。

战争注定要结束,但要人们记住什么,反思什么,景仰什么……难道无数汉家儿郎的牺牲,除了遗记,再不会留下什么吗?

不仅仅是征战沙场、流血牺牲的将士,还有千千万万的百姓,用他们的劳动,用他们的奉献,汇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向着屠戮、奴役他们的异族发出了愤怒的吼声。

…………

歌颂人民吧,他们是历史和财富的创造者;信任这些普通的百姓吧,他们是军队和国家的坚强后盾;去向你身边的父老寻求帮助吧,若你能得到他们的支持,那就能战无不胜!

“昔五胡乱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