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341部分

逆流伐清-第341部分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珍娘眼中浮起晶光,咬紧了下唇,牵着女儿转身慢慢走开。

“等一等。”陆文扬突然想起了什么,叫住了珍娘,却转向桌后的小吏问道:“织造工厂都是女人,管理、记账的用男人便不合适。象她们这情形的流民估计不少,便顺带着找些老妇,给她们减轻些拖累。这样的话,既少了闲人,又让她们能自食其力。南方,那个叫什么来着——”

“大人说的是幼儿园?”小吏想了想,也依稀有了印象,陪着笑说道:“在苏州一带兴起的,是为了多招揽女工。”

“对,是叫幼儿园。”陆文扬笑着点了点头,伸手指了指珍娘,说道:“便给她报上名吧,既是识文又会算账,便先做个女管事。另外,告诉那边招募女工的,工厂会建幼儿园,让带孩子的女人们能安心做工。”

“卑职这就去说。”小吏走了两步,转身望向珍娘,笑道:“还不赶快谢过知府大人,你被录用了,还是女管事呢!”

“多谢大人,多谢大人。”珍娘喜出望外,跪倒在地连连磕头,小丫头也有样学样,在地上磕了两下。

陆文扬轻轻摆了摆手,心中难过。他当年是从北方跑到南方投效明廷的,一路上见过多少逃难的流民,这珍娘虽是穿着破烂,但形容举止却能看出她极可能出自殷实之家。这场战争啊,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啊!

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在这场国战中,朱永兴最大的秘诀便是能够发动群众,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或出钱,或出力,不管你从事何行业,不管你能力有多大,哪怕只是看孩子、作饭的老人,那也是国家的一分子,在为国战出着一分力。

这样的理念是自始至终便遵循而行的,自上而下,自朱永兴有能力的时候便开始了。这也没什么新鲜的,人民战争的理论,在现在,直到原子弹问世,都应该是适用的。

而官员们则是依照“上有所好,下必行焉”的官场准则,朱永兴的权势越大,他的理念的影响越大,传播越广,越有人遵照而行。

变革不应该是暂时的,或者是短期的;不应该只是在国战期间适用的,而应该是以后和将来也要持之以恒的。

何铁脚、珍娘,还有小丫头,只是在这大变革中的一个小缩影,成千上万的人也正处于这场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改朝换代的大变革之中。

第五十四章再退

对于明廷的官员,在变革中要努力适应;对于明统区的百姓,大多数都在变革中获益;而对于敌方,清军则在变革中感到了迷茫、困惑和恐惧。

变革涉及到军事,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变化,还包括战略战术,攻防体系等等在内,清军显然难以适应,也就难以应对。

在沂州(临沂),清军虽然占据了城池,但无法击退破朔军,三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在不能解除威胁的情况下,他们也就不敢北上夹击济南的剿朔军。

在济南,由直隶和河南紧急调来的清军同样无法突破剿朔军布置的防御阵地,在壕沟、胸墙面前,在火枪、火炮的打击下伤亡惨重。

当运河被疏通,明军的舰船驶入黄河,荡朔军、征朔军云集于黄河岸边,准备渡河北进的时候,沂州(临沂)清军既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分配去防守黄河,亦不敢北上夹击济南明军,为了避免被包围消灭的命运,只好向西退入河南,然后再北返直隶或京师。

可以说,渡河这个北伐标志性的行动很轻易便完成了。明军于淮安渡河成功,继续向北推进,不战而取沭阳、新沂、郯城,与剿朔军于临沂会师。

至此,明军在山东已经投入了四个军,再加上跨过长江,进入江淮的灭朔军,二十多万的人马,在东线形成了强大的军力,似有直指京师之势。

在西南,镇朔军和讨朔军合力攻克了重镇汉中,打开了通向甘陕的道路。要知道,元灭南宋后将汉中盆地划归陕西,因为秦岭山脉曾经是宋金和宋元对峙时四川的屏障,对此元朝统治者记忆犹新。使汉中盆地北属陕西就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这道屏障。或者说是明军要真正逾越的天然障碍现在是介于关中平原和陕南地区之间的秦岭,而不是无险可守的汉中。

但显然,汉中一下,西安便成为明军下一个攻击的目标,既要策应河南,又要兼顾陕西。这并不是西安所驻清军所能胜任的。

清军的整个防线终于动摇了,清廷也被迫承认撑起这么大的地盘是实力所不允许的。特别是东线的这一记重拳,从目前来看,很象高皇帝朱元璋灭元的路线。如果明军依然按照这样的战略行动,从山东向河南进军,这拦腰一刀便极可能将大量的清军隔绝于长江、黄河之间,只有被歼灭的命运。

从整个战局来看,东线是一记凶狠的右直拳,西线则是刁钻的右钩拳。如果这两大集团的明军在中原实现会师,则更是不堪设想的结果。

清廷原来制定的重点防御分为三处,一是江淮运河;一处是荆襄,主要以河南绿旗再加部分满蒙八旗,驻扎南阳;再以甘陕绿旗和西安八旗驻白土关,与南阳成犄角之势,进行抵挡;另一处是天津,调拔禁旅八旗前往驻防。再辅以直隶绿旗兵,以为京师屏障。还有一处不是太过重要的。就是四川保宁,清廷严令高明瞻等人死防死守,也确实是抽不出兵将支援了。

现在呢,江淮已失,保宁已陷,防御荆襄明军的清军已处于镇朔、讨朔、伐朔三军的夹击之下。南阳乃至整个河南的清军则面临山东明军的侧翼威胁,至于天津,明军水师的威胁仍在。

在这种情况下,山东显然是最具威胁的,因为京师是最重要的。清廷已经意识到这样分兵驻防是个错误。明军比他们估计得要强大,兵力也更雄厚,一旦在一个方向上聚力攻击,分兵驻防是难以抵挡的。而每一次失利,损失的不仅是地盘,还有兵员。

再次的收缩集结,力度空前。清廷必须赶在山东明军进逼京师前集中起足以与之抗衡的兵力,二十多万,清廷已经不敢说以一敌几的大话。何况这并不是明军的全部。因为,山东失陷所造成的态势实在是过于突出了,重组防线的话,只能是在河间(现沧州)。而要保持整个环绕京师防线的完整和严密,清军便只能放弃甘陕、山西大部、河南大部,将军队龟缩于直隶。

其实,这也是明军投入重兵在山东开辟战场的关键所在。只要在山东立稳脚跟,并且不断增兵,便能使清廷为保有京师而不顾一切。攻敌必救也好,围魏救赵也罢,京师是清廷的死穴是肯定的。起码在满清决心退回辽东,重新回到地方割据势力之前,进攻北京,或者做出这样的姿态,是最为有效的。

而满清的战略退缩并不只是意味着明军能够轻松光复广大的地区,还意味着满清集团的分崩离析。没有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没有多少人愿意与亲人远离,没有多少人肯站在失败者的一方。毕竟,一条行将沉没的破船,大多数人都是唯恐逃之不快。

所以,每一次满清的退却,便意味着原来拥清集团的一次分裂。这从江淮已经能看得出来,在撤退的过程中,大批的汉人官兵或哗变,或逃散,到了最后,能剩下三分之一都是好的。其中,尤以绿营最为严重。

…………

“赵明!”

“在!”

“王战!”

“在!”

………

随着一声声报到,三百多人走出队列,昂首挺胸,立于秋风瑟瑟之中。

明军的大反攻是全方位的,虽然有主有次,有重点,有牵制,但在辽东的行动却一直在持续。面对于七要求增兵的要求,登莱辽联合指挥部除了组建一支独立的水师外,还请示了朝廷,准备动用在济州岛训练的骑兵。

显然,数千骑兵全部出动暂时是不可能的,但以战代练的话,也不失为一个尽快提高战力的好办法。而每次出动三百骑,则是各方经过计算和估量后,得出的结果。

高得捷双手背后,目光咄咄地望着这挑选而出的三百勇士,这就将是他率领出征的首批骑兵,验证“墙式骑兵”的时候终于到了。那久违的驰骋沙场的感觉啊,他的心中充满着期待。

第五十五章滇缅战事

猛狮搏兔,必尽全力。从中原到辽东,明军展开的是全方位的攻击,但重点还是山东。只要盯住京师这个满清在目前不得不守的重地,便能逼迫清军进行一场战略性的决战,从而彻底奠定北地胜局。至于辽东,满清退回去只意味着一个地方割据势力的苟延残喘。以一隅敌全国,强盗集团会土崩瓦解,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如果从朱永兴的眼光和高度看问题,只有把满清彻底击败,全部收复辽东才算是最后的胜利。从这个目的出发,那就不必局限于哪一个战场,只要大明的旗帜还没有插上,战斗就可以进行。

而趁着辽东虚弱,光复更大的地盘,获取更牢固的根基,从整个国战的形势来看,也不失为一招好棋。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国战,可以有议和休战的余地。这是一场有我无敌的战争,不打到一方彻底投降或毁灭,是绝不会停止的殊死大搏斗。

几十万大军在中原大地,在辽东黑土,展开了厮杀拼战,而在明军绝地崛起的滇省也不消停,并引起了缅甸王室的剧变。

平朔侯贺九义率领的明军在攻破缅关后,本来是想给缅甸施加压力,静观其变,不战而使缅方屈服,送出永历君臣的。但事情却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发展。

首先是缅方,在蛮莫集结了数万军队,准备反攻夺关;其次是靠近滇缅边境的几个土司,象龙氏、刀氏、左氏等,夺取土地的**极为强烈,也应朝廷的要求,组织了一支联军供贺九义驱驰,以弥补滇缅边境明军数量的不足。眼见着明军攻破了缅关。几家土司便极力请战,要深入缅境掠财夺地。甚至连猛山克族听到消息,也表示要出动三千精兵入缅参战,以报当年被缅人欺压之仇。

这些土兵组成的联军已经不是拿着梭镖、竹弓的杂牌军,朱永兴转手买卖军火,并提供教官加以训练。既从各土司手中赚得了钱财,又有了一支火枪化的强盗军队。虽然缺乏火炮等重武器,但这样一支充满抢夺**的部队显然是临近小国弱国的噩梦。

这样做的效果是明显的,明军在安南、湄河等地驻扎的人数不多,而这些各家土司组成的联军,却已经夺取了南掌小国的大片土地,并协同明军,有力地震慑了安南郑氏的异动。

面对土兵联军的求战,以及缅人不知死活的反攻。贺九义只能是全力迎击。于是,一场激烈而不惨烈的大战开始了,结果可想而知。燧发枪战胜了火绳枪,子弹攒射、火炮轰击打垮了战象兵,缅人再次大败,被追杀数十里,遗尸无数。

两万多土兵联军不依不饶,各家土司奋力督杀。直到占领蛮莫(现缅甸八莫地区)方才稍停脚步。这一下子,算是恢复了明朝万历十三年时在孟密北部置安抚司的旧地。也就是说。从历史渊源上来看,这样的占领可以被称为收复。

本来是震慑、示威性的军事行动,却似乎有越打越大的趋势。贺九义深知在国战未止的情况下,得到的物资和人力支援将很有限,又担心弄巧成拙,反倒害了永历君臣的性命。当然。对于新君朱永兴来说,永历完蛋了似乎对他更有利,但这话是不能摆到明面上的。

鉴于这样的情形,贺九义赶紧上奏朝廷,陈述目前状况。请示如何处理。

朝廷迅速地派来了使者,而且是在缅甸长时间呆过,对缅甸情况十分了解的郑昭仁,现在的国安部左侍郎。这样一位高官,无疑会承担起所有的责任,贺九义本来有些忐忑的心一下子放松了。

“万岁估计到缅甸的军力低弱,但如此程度,显然也出乎万岁预料。”作为钦使的郑昭仁首先便向贺九义说明了朱永兴的小失误,也就是说,此次行动的失控,责任不会由贺九义承担,怪也只能怪缅人太不经打了。

事实上,缅甸二度统一,成立东吁王朝后,因多次与实力强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国(大城王国)交战,并且在万历年间两次与明军大战而耗尽国力。甚至原都城勃固城都在1599年被阿卡族占领,而被迫迁都阿瓦。也就是说,作为中央政权的东吁王国已经没落,而缅北的掸族封建主向来不甚恭服,以恢复旧日的阿瓦王国为念。还有孟族,也不忘旧国阿拉干,对缅人莽氏称王十分不满。

在这样的情况下,缅甸不太可能抵挡得住正向近代化靠拢的明军。朱永兴得出这样的判断也没有错,只是明军能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倒是有些出乎意料。不过,他不是那种诿过于人,或者是没有担当的主上,对外战争嘛,打得好就是好,虽然不太符合起初的意图,但他却不会因此而责怪贺九义。

“有些官员建议圣上效七擒孟获之举,退出所占缅土,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