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271部分

逆流伐清-第271部分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很多抗清暴动在背后都有情报局的影子,他们消息灵通,视野开阔,远不是处于闭塞中的农民可比。虽然这些情报人员不是专业军事人员,但也经过了短期的培训。

“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这个简单的军事原则他们还是懂的。柿子捡软的捏,硬的先不碰,按情报人员的理解,就是这么回事。这些暴动的武装歼灭的清兵当然不多,但却造成了江浙的混乱,使清军的粮饷供应受到了影响。

公开举旗的是比较有实力的,还有很多暗中搞破坏的,来往的信使经常被截杀,莫名其妙地不知所踪,使江浙清军和地方的联络时断时续,很多重要情况往往不能得到沟通。

“昔五胡乱夏,仅一再传而灭。今东虏应谶,诚哉天道好还,况也人心思汉。建酋窃踞中原,衣冠变为犬羊,江山沦于戎狄。凡有血气,未有不痛心切齿于奴酋者也。本藩奉天倡义,代罪吊民,卧薪尝胆,法古用兵。兹者亲统大师,光复失土,出生民于水火,复汉官之威仪。尔伪署文武将吏,皆系大明赤子,时穷势屈,委质虏廷,察其本怀,宁无隐忍?天经地义,华夷之辨甚明;木本水源,忠孝之良自在。报仇雪耻,岂待异时;归正反邪,端在今日……

……或率兵而至,则论其众寡而照数授职;或洁身而来,则就其职掌而量材超擢。若蒙古、女真,世受国家抚赏之恩,原非一类,共在天地覆载之内,亦有同仇,无怀二心,视之一体。且如回纥扶唐,烈光叶护矣。本藩仁义素著,赏罚久明。先机者有不次之赏,后至者有不测之诛。一身祸福,介在毫芒;千古勋名,争之顷刻。师不再举,时不再来,布告遐迩,咸使闻知。敬哉特谕。”

若说在绑架吴应熊一家,在掀起民众反清风潮中,情报局显示了威力的话,而出现在大江南北的檄文,则显示了情报局渗透的广度。

“建州本大明属夷,受皇明三百年之豢养,然屡生反侧。遂乘多难,窃踞中原,乱逞淫威。至如辽人,遭三十载之摧残,中原百姓亦屡受屠戮之苦。祖父既受其刑毒,母妻甚被其宣淫。尔二三孤儿。尚为旗下之奴;百千弱女,竟作胡中之妇。本诰命感明恩,悔族罪,投诚归明,望我族人幡然醒悟,勿作以卵击石之举,以致有不测之祸……。”

与檄文同时出现的还有诰命建宁的告满蒙族人书,以她之前的公主身份,发出这样的文书。着实让清廷为之切齿。

当时反清复明势力的社会基础还相当大,又有明军屡战屡胜的气势,清廷统治区越来越有地方不稳的迹象,很多横征暴敛、狐假虎威的官吏也深自惶恐,不敢为恶太甚。他们的收敛,反倒使老百姓的心气高了起来,盼望光复的期望更加强烈。

对江浙清军威胁最大的一是闽省明军,二是舟山群岛的明军。而舟山群岛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明军水师以此为基,不断袭扰。又与宁波府四明山的义师呼应,对清廷在江浙地区的统治构成了重大威胁,牵制了江浙沿海的大量清军。

而四明山,原是鲁监国闽浙抗清时的根据地之一,既有反清抗暴的传统和基础,又近海。在明军水师的登岸袭扰中,四明山义师也出动策应。因为这些便利的条件,四明山义师中有一些明军将士担任骨干,并接收了千余枝燧发火枪,在江浙各支义军中实力最为强劲。曾有单独攻破余姚的战绩。

“这事当不得真,莫要听风就是雨。”四明山寨的大首领,暗地里却领受明廷浙东独立团团长、参将一职的王京摇着头,对属下打探的消息不以为然。

“可那教书先生确是怪异,给儿子取名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还是带有土部的怪字。”属下挠着头,辩解道:“属下想着,若真是龙子龙孙,咱们救了下来,岂不是大功一件?”

“大功一件?”王京摸着头上长出寸许的头发,也有些心动。

“什么大功一件啊?”独立团的实际领导人、原张煌言的部下于志和笑着走了进来,说道:“说出来咱们参详参详,若是要舟山配合,便派人送个信儿。”

“于大人,您快坐。”王京很恭敬地起身相迎,说道:“这个兄弟在余姚偶尔听了些风传,也不知是真是假,正和我说着呢!您来得正好,且给拿个准主意。”

“风传啊!也不可轻视,说来我听听。”于志和笑着拱了拱手,和王京一同坐下,将事情的原由又听了一遍。

扯起故国旗号,拥立亡皇后裔,起兵对抗朝廷,是不少人在王朝鼎革之际所常用的一种手段。清初发生的伪“朱三太子案”,就是一个极为突出的典型。对清廷来说,“朱三太子”本人并不可怕,但“朱三太子”这面大旗的感召力却不可轻视。所以,每次爆发以“朱三太子”为名号的起义,都会让清廷感觉犹如芒刺在背,非欲除之而后快。

而历史上,“朱三太子”也确实成了反清抗暴的一面不倒的旗帜。杨起隆、漳州蔡寅、河南柘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陕西汉中、兴安,还有江南金和尚、浙东四明山,都以“朱三太子”为号召,起事抗清。甚至到了康熙六十年(1721),台湾朱一贵起义,尊奉的仍是“朱三太子”的名号。

可惜真正的“朱三太子”却根本没有任何反抗清廷统治的念头,对抗清运动避之不及,唯恐引火烧身。在历史上,“朱三太子”每次泄露口风时,他的身份都会重新激起周围人的斗志,让他们胸中熊熊燃起抵抗异族统治的热情之火。

无论是四明山、还是宁波、慈溪,“朱三太子”每一次化名避祸的藏身之所,都会有人站出来与清廷这座庞然大物作殊死抗争。就连镇海的普通百姓张月怀,在得知房客是隐姓埋名的朱三太子后,也立刻变卖家产,要联络豪杰一同起来与清廷斗争……

可惜“朱三太子”每次都让这些破家舍命的人失望了,一听说别人要抛下一切帮助他驱逐鞑虏,就马上仓皇遁走。

其实真正的“朱三太子”真名叫朱慈焕,是崇祯的第五子,因与四哥(同父同母)朱慈炤同岁,其上的崇祯二子早殇,所以人们习惯把他称作“朱三太子”。

甲申之变时,朱慈焕年十二,仓皇出奔,流离颠沛。在大顺军中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十三岁到凤阳,遇到一位姓王的前明老给事中,细询根由,执手悲泣,乃留在王家,改姓“王”,名士元。

朱慈焕到了十九岁时,王家突遭变故,他再度流亡江湖。后又往浙中,结识一个姓胡的余姚人,亦明官员后裔,两人谈经论文后,胡颇钦佩他的才学,劝他还俗,并将女儿嫁给她。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入赘胡家,靠教私塾为生。

几十年来,朱慈焕隐姓埋名、东躲西藏,并没有真正从事过“反清复明”,而且唯恐避之不及,害怕成为反清的一块招牌,所以不敢在余姚常住,而是长期在四明山一带辗转,以教书糊口。

第二百四十七章兵至衡阳,说客

历史上,朱慈焕虽然四处躲避,但作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孙,最终也没能摆脱那高人一等的意识。他按皇家的传统,在为所有的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时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龙种遭到了灭顶之灾。

本来还当故事听着,可于志和到底不比王京,对明廷现在的情况十分了解,思索之下,脸色愈发郑重起来,感到十分棘手。

如果这“朱三太子”是假的,自然无甚紧要。可若真是烈皇之后,救与不救都令人为难。

先说救,且不管这“朱三太子”愿不愿意张明身份,对现在的朝廷来说,便是一次冲击。永历之所以派朱永兴为朝廷留守,并不是看中了他的才干,而是因为朱永兴是远系宗室,号召力不大。朱永兴能得到现在的成就,攀到这样的地位,完全是他个人努力奋斗所致。比他皇家血脉更近的鲁王已退让,永历又远在缅甸,他才能把住权柄。

这个时候出来个“朱三太子”,亡皇后裔,在血脉关系上,永历比不了,朱永兴更比不了。当然,朱永兴现在的影响和地位已经难以撼动,但一些传统力量依旧强大,“有功者王”也只是真心服膺朱永兴的官员和武将们所支持的,那些持传统嫡庶观念的会有如何举动,不可测啊!起码会引起争论和混乱,这一点,于志和是可以肯定的。

如果装作不知道,任“朱三太子”就这么混着,那也是个隐患。如果被清廷侦知捕获。会作何文章,会对明廷造成何种影响,绝对值得忧虑。

再往深里想,这个“朱三太子”可以为别人救出,但原鲁王系的最好不要沾边。否则,岷殿下会作何想?是否会疑心这是鲁王。或者张煌言搞出的阴谋。把这个烫手山芋扔到他手上,看他是杀是留?杀则自损声名,不杀则不好处置。

于志和越想越深,越想越是脸色难看,直后悔自己为何多言询问,要是不知道此事该有多好,起码不必如此费心劳神,还依旧没有准主意。

不若暗中派人杀——突有这个念头,于志和直觉后背发凉。竟出了一身冷汗。

不可啊,不可啊,于志和猛地摇头,甩开这个大逆不道的想法。

王京和属下不明所以,见于志和脸色数变,又是咬牙,又是摇头,也意识到事情不对。心中忐忑,只好静静等待。

罢了。罢了。于志和长叹一声,缓缓说道:“且派人盯紧,若是能安全地将其救至山寨,那便行动。只是,把握要大,不可冒险。嗯。我马上写封密信,派人急送舟山。”

………………。

“朱三太子”一事,于志和不敢擅自作主,索性秘密上报,由上面定夺。或者说是由朱永兴决定。这样,浙东舟山系便脱了干系,不致引起朱永兴猜疑。

其实,所谓的鲁王系已经全为朱永兴消化,他的心中也未有什么派系之念,但于志和等人的心中却不是如此想。

急报尚在海上,湖南战事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

殄朔军和征朔军的联合部队攻克郴州后,向北推进,直逼重镇衡阳;清廷急令都统赫叶及瑚里布、穆占等人,半路分兵急赴长沙,以支撑急转直下的湖南战局。

但兵贵神速,明军突然转攻湖南出乎了清廷意料,攻城拔寨的速度更是使他们在地图上的指挥慢了好几拍。

晋世子李嗣兴率五万大军轻取郴州后,携万余新降赣省清兵一路向北,兵势浩大。资兴、永兴、耒阳等地清朝官将弃城而逃,尽入衡阳坚守。明军推进极快,仅九天时间便占领衡南县,兵至衡阳城下。

“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衡阳,是晋王李定国战功最耀煌之地。尼堪贵为亲王,统率满洲八旗精锐出征,竟然于衡阳城下兵败身死,使清廷号天大恸,哀叹“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

“急攻破衡阳,倚城战八旗,一战定湘。望尔超乃父之功,建辉煌之功以报国。”

晋世子李嗣兴下意识地捏了捏口袋中岷殿下的私信,再次举起望远镜,望向激烈战斗的张家山。

是啊,这里是父王书写辉煌战功的故地,自己今日率军至此,能够再演那“全军欢声雷动”的一幕吗?不知不觉,李嗣兴的一只手握成了拳头,紧紧的,指节都因为过于用力而挤得发白。

炮声隆隆,枪声阵阵,喊杀震天。明清两军围绕着衡阳西南的虎形巢、枫树山、张家山阵地展开了激烈战斗。其中,张家山阵地更是清军防线的关键所在。

清军在张家山阵上有多处人工断崖,形如城墙,却无法爆破摧毁,明军第一次的进攻失利,被迫退下重整。

调整了战术的明军很快便展开了第二次进攻。这一次进攻的主力是手持冷兵器、由降兵组成的部队,而明军火枪兵则提供火力掩护,炮兵更是推进到二百米之内,用轰天炮和天威炮进行曲射,向着清军的断崖阵地猛烈轰炸。

短促剧烈的爆炸声不绝于耳,崖上火光闪闪,硝烟四起,碎肉烂衣,残碎的武器盔甲在黑烟中被抛起,又纷纷扬扬地落下,甚至落到了崖下。

用盾牌兵作掩护的火枪兵两翼展开,向着崖上瞄准射击,压制清军的抵抗。一千多名新降赣兵发出巨大的呐喊,扛着云梯,挥舞着刀枪,冲了上去。

“杀!”一名清兵在崖上露出身来,挥刀砍中云梯上的赣兵,伴着惨叫和几声枪响。赣兵从云梯上摔下,这名清兵则被一颗铅弹打得面目血肉模糊,仰面摔倒。

“杀!”一个赣兵在云梯上机灵地一缩头,躲过了刺来的一枪,反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