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215部分

逆流伐清-第215部分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班牙,荷兰,将是我军日后的敌人。”朱永兴看似被英国的挑拔激怒,但话锋一转,又让英国人明白这并不是那么简单,“可惜陆军要专注于国内战争。海军的实力亦不足以抗衡,更不用说是沉重打击了。贵国确实给了我军很大的帮助,但这力度明显不够啊!船舰、火炮,这些都是我方急需的,贵国非要斤斤计较,这未免有些不够诚意。如果长此以往。我国也只能另想办法,从其他渠道获取所需了。”

“亲王殿下,您误会了。”雷垂苦笑了一下,说道:“在亚洲,我国的军力还不算强大,偶有拦截俘获,数量也是不多。而欧洲距离太远,难以运来。至于价格,以及付款方式。当然,当然都好说。”

朱永兴笑而不答,顾左右而言他,似乎要结束这次召见。这种态度让英国人有些焦急,因为还有一件大事他们想征得朱永兴的同意。如今朱永兴却不开口,他们却是拖不得。

“听闻殿下召见了琉球来使,不知琉球那边——”哈瑞耐不住性子,开口试探着问道。

“琉球乃我大明藩属。却为倭国萨摩藩所侵略勒索,孤王有意出兵驱逐。尽藩主国之责任。此为机密,孤暂不问你们从何而知,但要提醒你们,切勿外传。否则——”朱永兴淡淡地,却带着威严的表情说道。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给琉球的中山王察度下达诏谕后。琉球的北山、中山、南山三王遂开始向明政府朝贡。从此琉球成为明国的藩属。1392年…………明太祖有见于琉球对于来华使节海上航行的困难,特赐闽人善于造船航海的技术者三十六姓人家移居琉球。这一点是后来促进琉球对海外贸易的关键。

闽人三十六姓中包括“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朝贡之司;习航海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可知他们不仅是善于操舟者,且担任通译和其他与朝贡有关的事务。他们在琉球定居以后,便成为代表中国长期协助琉球,增进中琉关系的一群优秀人员。

在1400年至1550年,琉球进入黄金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与内地、朝鲜、东南亚和日本进行贸易。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邻近琉球王国的鹿儿岛萨摩藩藩主岛津家久派遣桦山久高率领三千士兵侵略琉球,将之划入岛津家版图。

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长崎代官村山等安奉德川家康之命,由他的儿子村山秋安率船十三艘,动员二、三千人侵略台湾,这是日本首次大规模的对台用兵。但是,日本的行动被琉球王尚宁侦知,在国家残破的情况下,依然不忘“遣使以闻”,通报中国防备日本侵略。可见琉球国王仍然效忠于中央政府。

1632年,琉球在被萨摩所占岛屿建立馆舍,两国同时派官员管理来往贸易和收税。此后琉球王国沦为萨摩藩的傀儡政权,同时向表面上的中央政权和实质上的萨摩藩称臣,在官方的朝贡贸易收入后,再被实际宗主萨摩藩剥削一次,

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写作了《七子之歌》,将被帝国主义列强强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九龙、旅顺大连七地,比作离开了母亲怀抱的七个儿子,哭诉着被强盗欺侮蹂躏的痛苦。

而在“台湾”一节里他写到了琉球: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无论是从记忆中固有的强烈的仇日情绪,还是从现实的考虑,朱永兴都断然不会坐视琉球被倭国侵略的事实。所以,打通出海口,他便有意通过正式、非正式的使者向琉球王室传递这样的信息,并且逐渐加大从琉球进口硝磺的数量。

琉球是个小而弱的国家,换句话说,他只能是随波逐流,处处恭顺。对于南明政府的信息试探,起初是没有积极回应的。毕竟明清战争的结果似乎已经不可更改,琉球王也于1654年遣使臣到清朝请求册封,并被清顺治帝封为琉球王。

但随着明军的不断胜利,琉球王室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通过商人关注南明政府的崛起。毕竟清朝只满足于朝贡的虚荣,根本没有尽藩主国责任的能力和意思。最后,琉球尚质王终于秘密派出了使者,请求南明出兵,驱逐倭国萨摩藩兵,结束琉球被侵略、当傀儡的历史。

琉球盛产硫磺、硝石。对于明军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原料来源。而萨摩藩的军力,显然并不需要主力大军出动便可击败。而在琉球立足,无疑又能够开拓并保证东亚商路的畅通。

这一点,朱永兴看到了,英国人也看到了,所以才急着求见,希望能搭上顺风车,将商业的触角伸向东亚。琉球与萨摩藩最近。而该藩也是幕府宣布锁国以后,唯一能以此变相方式获得国际贸易收入的私藩。也就是说,通过琉球,很有可能打破郑氏独家与倭国商贸的局面。

而琉球派出的是秘密使者,英国人竟然获悉,自然是朱永兴派人有意透露的。无他,想借机从英国佬手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而已。

果然,英国佬被朱永兴欲擒故纵的手段搞晕了。很急切地表示愿意出兵助战,愿意给大明更多的帮助。商业上的优惠也可以谈。而朱永兴绕了一圈之后,算是勉勉强强答应了英国人的要求。

其实朱永兴不怕英国人不作出让步,帮助琉球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凭借明军的实力,完全可以独力完成。而得到这样两全其美的结果,才令他感到满意。

当然。出兵琉球不是现在的事情,朱永兴给琉球秘使的答复也留出了余地,一年之内,明军将会出动。在这段时间内,琉球要做的便是忍辱负重。并为明军提供最大量的硝磺。

外人或许不知道南明崛起的真正原因,赞叹、惊诧、钦佩、不解……其实在朱永兴看来,也很简单,那便是将各种有利的力量不分大小,统合起来,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但在那个时代,也只有他具有这样的眼光,具有这样的思维,具有这样的知识,能在纷繁复杂的内外形势变化中,巧妙地捕捉到机会。

而在内部人的眼中,朱永兴则是“天降圣人”般的存在,由起初的半信半疑,到现在的笃信不疑,这其中有朱永兴的努力,也有大家先入为主的思维代入,以及不断的事实上的震撼。

这个特点是无法掩盖的,就连英国人、法国人,接触过朱永兴几次,便已经发觉这位亲王殿下十分精明,不是那种小伎俩,而是洞悉人心、洞悉形势的睿智。

“很厉害,鞑靼人最终恐怕会被打败。”结束了召见,雷垂走出府邸便开口说道。

没提是谁,但却并不难猜。哈瑞苦笑了一下,赞同地点了点头。出兵助战嘛,本来应该是别人来求,可他们却是上赶着,生怕人家不用。

“火枪的装备率与欧洲各国差不多了。”雷垂接着感慨道:“火炮也不少,鞑靼人呢,还停留在大刀长矛弓箭上,又愚蠢短视地封闭海贸。用不了多长时间,恐怕就会和当年的荷兰一样。”

第一次英荷战争中,在英国海军绞杀式的封锁之下,荷兰经济最薄弱的一面——过度依赖对外贸易,很快就暴露出来了。当年阿姆斯特丹街道上杂草丛生,乞丐遍地,封锁几乎使得荷兰处于一种民穷财尽的窘境。

显然,雷垂并不十分了解这个古老大陆的具体情况。一个农耕国家,没有海贸的话,财政收入是减少了,对外也闭塞了,但却绝不会象荷兰那么惨。

“不一样,不一样。”哈瑞马上做出了纠正,“荷兰过度信赖对外贸易,而大明和鞑靼人的政权,却是重农轻商,并没有把商业作为重点。”

“是这样吗?”雷垂很是不解,“丝绸、茶叶、瓷器,还有很多土产,哦,马上又会有白糖,为什么不把对外商业当重点?光种地嘛,那能有多少收入?”

“这就是鞑靼人的短视之处。”哈瑞不想过多的解释,其实他也是一知半解,对这个老大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说不上是如何的精通。

“如果将倭国的萨摩藩赶走,琉球将那霸作为自由港,咱们又能和明国的商人一样,享受同样的权利。”雷垂也不纠缠这些复杂的话题,而是对将来的前途十分看好。

“倭国的萨摩藩不是明军的对手。”哈瑞说道:“东亚的商路正在向我们敞开,只剩下郑家算是个阻碍。不过,亲王殿下无论是爵位,还是实力,正在反超郑家。再有我们的帮助,相信不久之后,这个障碍也将不复存在。”

“荷兰人呢!”雷垂微微皱起了眉头,“在亚洲,即便是有亲王殿下这个盟友,在短期内也难以对荷兰人构成威胁。”

“在海上不行,在陆上呢?”哈瑞狡黠地一笑,“只要能避开海战,顺利登陆,荷兰人会是成千上万的明军的对手吗?”

雷垂恍然大悟,连连点头。他是海军,自然纠结于海上实力的比较,却忘了明军陆军的强大,以及西方国家在殖民地上具有的共同弱点,那便是人少。

……………

“攻打吕宋并不一定需要足够强大的海军。”朱永兴在摊开的地图上重重点击着,“用商船伪装,然后载兵悄悄登陆,只要兵力够强,也足以击败西班牙人。”

召见是频繁的,起码在这段时间里是常态。广东的缙绅,赶来开商馆的郑家为首的商团……在英国人之后,朱永兴召见的则是从吕宋逃亡出来的华商。

看着这个华商面露喜色,朱永兴话锋一转,苦笑道:“只是目前我军正在倾力作战,恐怕难以抽调兵力转向吕宋。嗯,如果延平王有意,孤王愿助其一臂之力。”

华商脸色一黯,但转而又恢复了正常,躬身道:“多谢殿下,草民自知此时形势,孰轻孰重,还是分得出来。殿下万金之躯,尊贵非常,能拔冗召见,草民便已是感恩涕零。”

这个华商不简单,朱永兴听到其侃侃而谈,不由得十分赞赏。沉吟了一下,说道:“能识大体,孤很欣慰。你将吕宋的情况详细说来,嗯,孤或许还要予你差使。”

……………

第一百七十四章奇袭潮州

目前的形势下,对吕宋的西班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力有未逮。而台湾的郑成功虽有讨伐之心,但壮志未酬身先死,也未能付诸行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西班人没有其他的手段,不管效果如何,朱永兴认为必须表明态度,警告也好,制裁也罢,绝不能就这么不闻不问。历史上正是中央政府的无所作为,海外华人的忍让屈服,才让西夷得寸进尺,打压屠杀不断。

…………

夜雾在缓缓升起,随着几声爆炸,耀眼的亮光闪过之后,几艘战船从雾中显现出身躯,沿着韩江逆流而上,直扑潮州。

近了,近了,清军在巨响过后尚不明究竟,但现在终于发现了水面上的异常,大声呼喝着。战鼓声,报警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战船驶过江面,两侧船舷闪现着一道道火光,炮弹离膛而出,飞向岸上的清军,砸向岸上的防御设施。

奇袭是成功的,在忠勇侯陈霸等郑家将士的引领下,明军舰队趁黑夜涨潮之时,顺潮流溯入韩江,这是清军所没有料到的。而对于硬体的依赖也是清军未能料到这次奇袭的原因之一:在韩江狭窄处,设有一根重十余吨的横江大铁链,有此障碍,清军认为敌人难以轻易逾越。纵然不能百分之百地阻挡住敌人,也能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

但显然,清军的估计全部落空,明军舰队不仅在潮汐风向上占据有利地位,更以极其迅速的爆破手段炸断了横江铁索,横冲直撞,一路炮击,直逼潮州。

在白鸽门水寨侥幸逃生的许龙。已经逃回了潮州,整顿一番后,船只还有五六十只,但主力覆灭后,这些小船想出海与明军作战,那是想都不用想。所以。沿江做好防范后,这些船只大多都停在水寨内。

而等到许龙从潮州赶到水寨时,战局已经完全不可改变。水寨烈焰腾空,爆炸声不断,清军在甲板上拥挤着,躲闪着,眼睁睁看着牛头马面在火焰中露出笑脸。

喊杀声、枪炮声从水寨中响起,明军的陆战部队已经登陆,正在攻杀着措手不及的清军。处处的烈火。处处的厮杀声,彻底打乱了清军的阵脚。

“完了!”许龙痛苦地咬紧了牙关,没有了船只,就如同斩断了这个老海寇的翅膀,他的精神再次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白鸽门海战之后,许龙便意识到明军的水师与郑家是不太相同的。船只在数量上不如郑家,但火炮量大犀利,在远海作战更有优势。所以。他根本没有再与明军水师较量的心思,起码在他自觉实力恢复之前。他不准备再与明军水师交锋。

而他没有留在广州,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