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194部分

逆流伐清-第194部分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月初一,汝阳王马宝亲至前线,命令先稳固对清军对峙的阵线,然后分兵一部向南攻取雷州,以解除后方威胁。

这是很稳健的指挥,但看似也给了尚可喜继续调兵遣将的时间,其实,马宝不急攻高州,一来是雷州未靖,二来则是等待水师配合行动的展开。初期的攻势很顺,这是由于尚可喜不肯蹈孔有德分兵镇守导致灭亡的覆辙,将藩兵主力集中于广州,其他各府、州则由战斗力不强的绿营兵驻守所致。

所以,越接近广州,敌军的战斗力越强。越要谨慎。而且从历史上的战例来看,尚可喜所部应该是防守强于进攻,在肇庆、新会两次战役中,都是防守反击型的打法,也确实是挫败了晋王李定国的进攻。

当然,失败有很多因素。包括李定国突然生病、心慈手软,郑成功私心自用等等。但仔细分析之后,依然能看出尚可喜的一些特点。如果说三藩中最早有了保留实力念头的,便当属尚可喜无疑。

肇庆之役时,尚可喜便一个劲儿地向清廷请求援军;到了新会之役,尚可喜更是耽惊受怕,向清廷诉苦,说部下兵卒仅二千五百名,加上绿营兵也不过二万之众。“各处征战不无损伤。难以招募,顶补率皆南人,皆游荡之辈,俱非经战之辈。连年西贼(指李定**)鸱张,兼土寇四处窃发,兵力多不可恃”。并请求清廷抽调满蒙兵员来广东助战。

即便新会危在旦夕之际,尚可喜依然不敢统兵从广州来援,而是顿兵于三水。等待清廷所遣满蒙军队到达后,方敢前往新会解围。从这些分析中便不难得出尚可喜所部的实力确实大不如以往。最主要的便是连番征战之后,“经战之辈”已是不多的判断。

“死守,守死。”汝阳王马宝反复念叨着,眼中慢慢射出了精光。

经历过滇省反击战的将领都知道当时获胜的关键,那便是使用了非常有效且快速的破城战术。正因为如此,才大出了吴三桂的意料。在时间上使清军增援不及,在战斗中使守城之敌如瓮中之鳖。

现在的情形有些类似,尚可喜依然是前两次的做法,也就是在开始并不把主力全部压上。或者是想凭坚城先挫敌锐气,或者是在等援军。反正,他还是表现出了怯于野战的特点。

但尚可喜不知道,肇庆和新会两次战役时,明军都有东西夹攻的可能,只是郑军拖延不至,才没有成功。现在呢,虽然没有郑军,但海战大胜,以及苏利即将的举义,东西夹击的可能是存在的,只是需要时间才能看出来。

“尚逆想拖延时间,以疲惫我军,却是愚不可及,自取灭亡。”吴三省冷笑着说道:“待到苏利起事,水师展开行动,清军左右支拙,更不敢随意调动,正好让我军个个击破,使其所恃坚城变成坟墓。”

“殿下应该便是此意。”马宝点了点头,说道:“在滇省时便是动若雷霆,取永昌,克下关,收复大理,吴逆措手不及,由此陷入被动。”

事实上,虽然水师获得大胜,但真正的牵制作用还没有得到发挥。尚可喜以为拖延时间对自己有利,却不知道事情恰恰相反。而且,明军的后续手段还不只于此,由滇省又增援了一万多军队,而东征以来招募的新兵则被调回补缺。一来一去,东征的兵力总数未变,但老兵换新兵,战斗力却得到了提升。

朱永兴看得很清楚,只要东征获胜,吴三桂便不大敢有异动,滇省便不会有什么危险。

“只是水师陆战队的力量似乎有些单薄,若是苏利举义之后只固守原地,恐怕牵制不够。”吴三省对五千陆战队能否攻城掠地,实现对陆军的配合,感到有些担忧。

马宝淡淡一笑,说道:“陆战队不够,我军亦可调兵,乘船由海路抄袭敌后。如今所虑者应是敌之援军,最有可能的便是福建耿逆。”

“可惜郑家——”吴三省苦笑了一下,轻轻摇了摇头。

郑军如果有所行动,牵制福建的耿精忠,那尚可喜就极有可能孤立无援,遭到明军的沉重打击。现在呢,则有了些变数。

尽管朱永兴的总参谋部并未把光复广州作为此次东征的死任务,但东征的将领却把此当作目标。特别是马宝等高级将领,有这样一个可能超越晋王李定国的机会,自然是不想放过。

“雷州一下,我军便进攻高州。”马宝的目光从地图上高州的位置向前移动,在新会停留了片刻,最后注视在广州。虽然目前拖延时间对明军有利,但过犹不及,在敌人援军到来之前,一定要行动迅速,攻击凶猛,使尚可喜象吴三桂一样出乎意料,措手不及。

。。。。。。。。。。

第一百四十六章相似而不相同

历史存在相似,但却不会完完全全的重演。东征固然采取了与晋王李定国二攻广东时相似的路线,但在作战策略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攻击的速度不是很快,只是在水师获胜后,才有了些许加速推进;其次是尽量不分兵,对北部的梧州、肇庆暂时置之不理,始终保持着锋锐的兵力优势;最后一点或许能在某些方面说明上述作战策略的依据,那就是弹药物资补给大部分靠海运,由于战线拉长被切断粮道的危险大大减少。

事实上,充分发挥水师及海运的优势,使东征战役事半功倍,战局也发生着令人目瞪口呆的急剧变化。

九月二十八,清朝海丰县令阮士鹏气急败坏地派兵攻打阻挠迁界的苏利,苏利率兵抵抗,把阮士鹏的清兵打得落花流水,并趁势攻进县城,杀阮士鹏,举义反清。

九月三十,在清朝雷州总兵李常荣以城归降的同一天,新晋靖海侯邓耀率领所部水师突入西江,攻占江门(今江门市),一举控制了广州地区的出海口,

十月初二,新晋凌海伯陈上川率舰船五十余艘,突入珠江口。此时,沙角、大角、虎门等炮台只具雏形,纵有火炮,也数量不多、性能不佳。舰队溯江而上,摧毁沿江的虚弱抵抗,直逼广州,并发炮轰城。

十月初三,番禺渔民渔民周玉、李荣等,因禁海,“尽掣其船,分泊港汊,迁其驽属于城内”,不能出海捕鱼。“失其故业”,生活无着,遂趁明军攻势率领众渔民起义反抗,率众攻破县城,杀死知县。

十月初四,收复了雷州之后的明军重拾攻势。进逼高州,开始攻城。

……………

“吾所虑乃不在此。”清平南王尚可喜登上广州城,拍着被炮弹损毁的城墙,望着远处的帆影,忧色满脸。

什么意思?就是说广州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明军舰船至此,也不过是震慑和骚扰,并不能对广州城构成实质的威胁。当然。这只是目前所看到的情况。明军水师开至广州,还有一个警告的意思。如果广州空虚,明军由船运兵,直攻广州,这种可能性便是明军要告诉尚可喜的。

“父王是担心高州?”尚之孝犹豫了一下,又不太确定地说道:“既然广州无虑,我军当起主力西援,与明军决战。只要挫败陆上明军。敌之水师亦不过骚扰。”

尚可喜轻轻摇头,说道:“苏利反叛。土寇作乱,江门、番禺离广州咫尺之遥,又有明军水师相助,广州暂无虑,亦不可空虚。否则,恐重蹈定南王兵败身死之覆辙啊!”

尚之孝张了张嘴。把话咽了回去。肇庆之战时,尚可喜便迟迟不敢率主力赴援,害怕反叛的潮州郝尚久率部破釜沉舟趁虚西攻广州,那么,他就将在肇庆重蹈孔友德桂林之战的覆辙。反过来。他即便镇守广州,也会担心主力赴援后所遇的危险。就象新会战役,历时半年之久,几度危在旦夕,尚可喜依然不敢率主力增援,而非要等到满洲兵到达才一起行动。

孔有德桂林之死象一个魔咒,困扰着三顺王中仅存的两位,也使他们对晋王李定国充满恐惧。但现在李定国未来,尚可喜又犯了这个迟疑的毛病,尚之信心中不甘,但对父亲又不好说些什么。

“吾已命肇庆总兵许尔显率军赴高州增援。”尚可喜望着远方,并未注意到儿子的异样,而是幽幽地说道:“许尔显守城有方,当年曾挫败老本贼(李定国)攻城。希望他此次能再建勋功,使敌久困于坚城之下。待敌疲惫,吾再领大军出击,定破敌耳。”

“父王深谋无虑,调度有方。”尚之孝恭敬地说道:“苏利叛贼,亦不能任其逞狂。不若孩儿——”

“击破敌之主力,则众散矣。”尚可喜又沉吟了一下,说道:“江门至为重要,可先行派一军收复。嗯,你还是留在父王身边吧!”

长子尚之信还在北京,与吴应熊一样,是人质。因为尚之信脾气暴躁,虽勇却莽,不为尚可喜所喜欢。次长尚之孝则稳重孝悌,又久侍身边,甚得尚可喜宠爱。兵凶战危,尚可喜当然不肯轻易让儿子冒险。

“那番禺的乱贼呢?”尚之孝有些不甘心地问道:“离广州这么近,难道要听之任之?”

“那些乱民土寇,随便派个参领,带上千把人马,便足够收拾了。”尚可喜不以为意地露出了鄙视的神情,正规军和造反的百姓,在他心目中是天壤之别,根本没当回事。

尚之孝也觉得百姓造反没什么大不了,只不过想出去立个功,练练手,更增加自己在父亲心目中的分量。

“苏利亦要派兵征剿。”尚可喜握紧了拳头,叛徒历来是最招人恨的,特别是这种时候,苏利所作所为正是在他背后插了一刀,但苏利有兵有船,却不是那些乱民可比的,“参将高亮福、守备高亮祯为潮汕人,能征善战,可为主将。”

“父王知人善任,苏利必然很快授首,广州东面的威胁即可解除。”尚之孝顺势恭维着,抬头却看到一个小军官急奔过来。

“何事?”尚可喜也看到了,沉声问道。

“禀王爷,急报,高州为敌所攻破——”小军官单膝跪地,将手中军报呈了上来。

尚可喜脸色大变,一把夺过军报,撕开封印,展开细读。半晌,尚可喜嘿然一声,骂道:“倚城而守,却不过三日,定是中了敌军诡计,出城浪战而败。”

“父王,当速派援军,抵挡敌军东进。”尚之孝知道高州失守的后果,明军再继续推进的话,便可直抵广州的西南门户——新会,从而直接威胁省城广州。

尚可喜思索了一下,终是叹了口气,说道:“幸好吾已派兵前往新会,再派人知会总兵许尔显改道增援,当无大事。嘿,伪王定国曾在新会惨败,今时亦当令敌铩羽而归。”

……………

第一百四十七章隐晦密信,纠结于心

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用在战场上也是适用的。料敌机先,谋划周全等等,都应该属于这个范畴。

尚可喜部偏重防守,较少野战的作战特点,其实正对明军有处。朱永兴和总参谋部事前便分析研究了晋王李定国两攻广东,又两度挫于坚城之下,被敌人反击成功的战例,得出了较为乐观的结论。

比如肇庆之役,清军采取的守城战术有这么几种:将精兵用绳索缒下城外,反击攻城之兵,夺取或摧毁攻城用的梯子;在城内挖掘同城墙平行的深沟,在明军开挖的地道透入城内后展开肉搏战;派兵出城突袭,夺取地道口……

而在新会,清军则在岌岌可危的时候,采取了无人道的战术,驱赶城中百姓当肉盾,迫使心慈的李定国选择了一种相对能减小伤亡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那就是少用炮火,只围不打,依靠饥饿赢得胜利。

这样便可以看出,晋王李定国挫于肇庆是因为火炮数量太少,威力也不强;攻城时未掘壕困敌,使敌有反击之机;即便采用穴攻之术,也不是坑道爆破,而是传统的透城突入。在新会也差不多如此,只是火炮多了,但却未能发挥全部威力。

肇庆之役持续一月有余,新会之役更是持续半年之久。这在朱永兴看来是最大的失策,给了清军调整和增援的时间。如果战术得当,准备充分。重演滇省攻城拔寨的神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东征明军第一是少分兵,保持数量上的优势,在攻城的时候能围得住,困得死,才能够安心施展各种攻城之术;其次是火力充足,关键时候甚至可以卸下战舰上的重型火炮,压制敌城上的炮火;最后则是坑道爆破,你知道有这招儿是一回事。能不能防住是另一回事。坑道爆破由明末用于实战。到太平天国时大成,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不断使用,其效果和生命力是不容置疑的。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术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尚可喜依然沿用数年前的办法。照搬照用老经验、老套路。不失败才怪呢!而高州失守,显然只是第一个出乎其意料的失败,但尚可喜却并未清醒认识到危险的严重性。且是越来越近。

…………

历史似乎正在向重演的轨道前进,明军收复高州后,便直面广州南面重镇——新会。墙高壕深的新会,曾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