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118部分

逆流伐清-第118部分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饱经战乱,人口缺乏,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果有充足的人口,朱永兴完全有把握鲸吞安南,再移民充实,改变占领区的人员比例。但现在,他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并利用傀儡政权慢慢消化。

“殿下,汝阳王来了。”杨国骧拉了拉马头,靠近朱永兴,开口提醒道。

朱永兴轻轻点了点头,勒马向马宝等人迎了上去。

“参见殿下。”马宝等人率先下马,躬身施礼。

“免礼。”朱永兴笑得亲切,跳下战马,说道:“吾来得不是时候,让诸位难得休息了。”

“殿下言重了。”马宝笑着说道:“末将等身体康健,便是几日不合眼,也不妨事的。殿下,还请入营暂歇。”

“不了。”朱永兴摆了摆手,说道:“吾一进营,别再弄出动静。误了兵将们休息。”

“那,那末将等便随殿下巡察可好?”马宝显然是有事情,只是人多,似乎不好开口。

“甚好。”朱永兴含笑颌首,重新上马,在马宝、马惟兴等将的陪同下。继续巡视。

边走边看,队伍便拉开了距离。马宝见是个时机,向前提了提马,落后于朱永兴半个马头,躬身说道:“殿下,广国公一事,末将有失察之责,还请殿下降罪惩罚。”

朱永兴并没有立刻回头,只是轻轻嗯了一声。停顿了半晌,才开口缓缓说道:“广国公虽有欺瞒之罪,却无通敌之实,军情司的报告吾在路上便看到了。小惩大诫吧!至于什么失察之罪,汝阳王是托辞吧?想必是要为广国公说项吧?呵呵。”

马宝看着朱永兴的笑意,心中一定,不由得赧颜拱手,“殿下明察秋毫。末将这点小心思,一看就透。”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朱永兴转回头,感慨地说道:“吾读史书时,便深感南宋名将李显忠之有情有义、精忠无畏。他宁愿冒降罪的危险,亦要从金地接回结发妻子。然李显忠千里南渡投奔故国,一刀在手,独擒敌酋。固守城池,敌尸如山;‘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精忠报国,没有写在他的背上。但却写在了他的心里。”

“末将愿效李显忠,精忠报国。”马宝慨然而应,顿了一下,又降低了声调补充道:“助殿下成就千秋伟业,末将万死不辞。”

这话说得甚是露骨,朱永兴会心一笑,赞赏道:“李显忠出身绥德,汝阳王亦是甘陕英豪,效仿李显忠,甚或超越之,正当为平生志向。乱世纷争,扭转乾坤,正是好男儿一显身手,青史留名之时……”

朱永兴收住了话语,一骑扬尘,正由江边向这边急驰而来,不知军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他转头相视。

众人也都静默等候,心中猜测不一,脸上也显出凝重之色。

奔来的骑手滚鞍下马,敬礼报告道:“殿下,江上船只来报,江北清军似已退走,刚刚有数千骑兵开出大营,似是殿后部队。”

朱永兴不由得一愣,和马宝对视了一眼,马宝也觉意外,露出惊讶表情。

“走,去看看。”朱永兴对通信兵所说的“似已”、“似是”心存疑虑,索性来个眼见为实,方才踏实。

一行人纷纷勒转马头,跟在朱永兴身后,纵马向江边奔去。

到了江边,十几座简易栈桥已经修好,也有船停靠在岸边。朱永兴等人登上一艘大船,缓缓驶离,向对岸靠了过去。

望远镜视野中,清军江北大营旗帜还在,也有人影在寨墙后站立,但移动的却几乎没有。

朱永兴心中疑惑,却也不能马上确定。放下望远镜,便随手递给了马惟兴。

马宝一直举着望远镜观察,猜测着嘀咕道:“不对劲儿,很象是虚张旗帜。”

马惟兴看了一会儿,又把望远镜传给别的将领,轻轻摇头道:“依末将看,多半是座空营。”

船在近岸处停了下来,众人看得更仔细,更清楚。虽然都怀疑是座空营,但谁也不敢轻易确定。

“派人去侦察一下吧!”马宝转向朱永兴,请示道:“多调几条船过来,派几个骑兵上岸,如果有诈,也能接应他们上船而走。”

朱永兴犹豫了一下,轻轻点了点头。这个任务很危险,说是船只接应,若是营中有埋伏,估计便有侦察骑兵会牺牲。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尽早判断出清军的情况,才能尽快作出应对的计划。

一番折腾之后,已经过了半个时辰,朱永兴举着望远镜,终于看到侦察骑兵发来了信号。甚至还有一个胆大的家伙,爬上寨楼,将清军的旗帜一脚踹了下去。

“果然是座空营。”朱永兴翻了翻眼睛,有些不可思议地摇头,“吴逆竟然就这么撤了,真是,真是想不到。会不会另有诡计,绕袭我军?”

“这怕是不大可能。”马宝想了想,说道:“敌军已经折损近半,丧失了进攻能力。估计是怕我军整顿完毕,过江来攻,方才连夜而退。”

“若我是清军主将,见事不可为,也是要撤退的。”马惟兴说道:“可要象吴逆这般干脆,却是做不到。”

朱永兴思索了一会儿,也想明白了。撤退无疑是当前吴三桂最好的选择,既保存了实力,又脱离了险地。估计多半是要驻扎石屏,瞄着元江。若是明军前去攻击,则主客之势改变,想取胜并不容易。何况,吴三桂还有可能得到增援,在兵力对比上也存在着改变的可能。

“可惜吾昨夜还想了很久,已经有了好几个攻打吴逆的方案。”朱永兴苦笑了一下,惋惜地连连摇头,“这下子全没用了。吴逆当断则断,倒是吾轻视他了。”

“吴逆虽有决断,但经此一战,已然丧胆,日后见殿下王旗,必无战心。”汝阳王马宝恭维了一句。

第五十一章战后布局

“吴逆退了也好。”马惟兴补充道:“安南空虚,我军正可即刻回兵,以防异动。”

“异动啊——”朱永兴转了转眼珠,狡黠地一笑,说道:“有异动也好,和约嘛,或许是该改一改了。”

叙国公马惟兴愣了一下,随即便明白了朱永兴的意思,会心地笑了起来,“改改更好,却不知郑氏能否令殿下遂了心愿?”

“殿下恐有妙计吧?”马宝凑趣地说道。

“妙计不敢说,姑且一试吧!”朱永兴呵呵一笑,又似有不甘地望了一眼清军大营,便命令水手转舵,再返南岸。

………………

安南的形势在这数月之间确实有了变化,郑王宗室郑根南下带兵作战后,郑阮战争的形势开始向郑军倾斜。就在本月初,郑根再次击败阮军,并在阮军后撤途中给予其沉重打击。至此,兰江七县又重新落入郑军手中,南北态势又回复到战前,这场为时五年的持久战中双方都可谓劳而无功。

但与历史上不同,由于郑氏在北方遭到了明军的压制,对于阮氏的攻击**变得十分强烈,更加希望从阮氏身上得到补偿。所以,郑根率军渡过灵江与南阮守将阮有镒对阵,双方数次交战,互有胜负。

所以,在顺元江(红河)而下的商船,在升龙故意散播大明岷世子战败,正被吴三桂大军团团围困于元江城的消息时。郑氏竟然因为主力不及撤回,而无法有什么异动。或者,郑氏也学乖了,不为流言所动,一定要做到不见兔子不撒鹰。

媚眼使给瞎子看,郑氏的不解风情。令在元江城苦等的朱永兴感到无奈,只好暂时收起修改和约的心思。

当然,朱永兴在元江城停留,也不是光等着安南郑氏的消息。吴三桂率军停驻石屏,也是需要重新布置,加以应对的。

虽然元江城中的民众开始纷纷返回。但城外的壕沟并没有被填平,而是作为城防工事被保留下来。同时,那嵩还从土兵中挑选了很多熟习水性的,再加上朱永兴拔给的船只水手和部分炮兵,元江水师便被保留下来,成为屏护元江城的一支有力部队。

明军在这十余天里也休整完毕,由于大量土兵的加入和编制,以及部分被俘的清兵和辅兵的补充,再有那嵩的全力支持。兵力数量猛增至五万。这与以前是不同的,以前土兵是助战,人身和家庭还依附于土司。但经过朱永兴的利益交换,以及明军大胜的影响,各家土司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不得不把入伍的土兵及家属转为自由民,归由朱永兴派出的官员进行安置和管理。

这样一来。土兵便成了明军中的一分子,真正的战士。而他们的家属也摆脱了类似农奴的地位。在滇南的原沐家勋庄,或是安南的土地上,安家立户,生活环境和条件一下子宽松起来。

那些输兵报馈的土司,当然也得到了朱永兴的回报。比如左星海和陶斗,出的人最多。便各得到了安南两个县的地盘,得到了两个安南都统使的头衔。

而那嵩,经过此战过后,显然也看透了很多东西。他将元江的土兵尽皆付与明军,为小儿子那烈争到了一个参将的军职。在朱永兴手下聆教听命。元江知府一职依旧由其子那焘担任,那嵩则准备赶赴滇西永昌,要在那里建府,行使云南巡抚的职责。

平和的改土归流,数十万的治下土民,换来的是一个地方大员,一个世袭知府,一个参将,两个诰命。到底是赔,是赚?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就如同猛山克族的投效,郑家的襄助,都是把宝押在朱永兴的身上,押在明军会胜利的希望上。

投资有风险,但押对了宝,日后的飞黄腾达自然是跑不了的。那嵩就是那一种人,有些执拗和倔强,看准的事情就不含糊。这从历史上他的举旗抗清,便可见一斑。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他也是个聪明人,看透了大势所趋。

“土卫参设”、“土流兼治”、“改土设流”、“改土归流”,这种循序渐进的政策,从明正统八年便开始实行。政府要最终达到的目的,傻子也能看得出来。而此次元江举义,已经与清军结下了生死怨仇,日后若没有明军的相助,元江岂能抵挡清军的反扑报复,那氏又岂能保住累世的财富?

有舍才有得,那嵩也算是深谙此道。而在安南得到的土地,在另一个方面来讲,也是为那氏预留的一条后路。

云南最有实力的土府被彻底收服,而且是不动刀兵,平稳过渡。尽管世袭知府使改土归流显得有点不彻底,但增加了通判作为制衡,朱永兴也很是高兴。毕竟,这是一个好的榜样。他当然也知道,这并不全是此次胜利的关系,还有那氏长期被汉化的影响,以及目前大形势的因素。

但元江战役的胜利,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吴三桂率军驻扎石屏,对于元江来说,始终是个威胁。而现在出兵再战,他发现似乎力有未逮。

军队扩充之后,还需要整合训练;大战之后,火药等物资消耗严重,急需补充囤积。这最重要的两点,却还需要时间,才能够准备齐全。

既然吴三桂是在以势威胁,朱永兴和众将商议之后,也作出了以势相对的计策。其中,又分为明暗两条线。明的又分两线,一是派兵重回阿迷州(现开远),并向西攻掠蒙自,在当地土司的相助下,从东面远远地威胁石屏;二是派兵过江再占老武山、大竹箐,从西面迫近石屏城,并派出小股部队,在石屏州土兵的帮助下,对清军进行袭扰。

暗的也分为东西两线,目标则是那些在此次元江举义中态度暖昧,明军大胜后又前来示忠,或是在朱永兴授意下暂且隐忍、待命而动的土司。比如宁州禄昌贤。新兴王耀祖,习峨禄益、王扬祖,王弄(文山地)王朔,倘旬叶向阳、叶正昌,路南秦祖根,陆良资洪。弥勒昂复祖,维摩沈应麟、沈兆麟、王承祖、王义、王先任、王先伦等。

朱永兴除了温言抚慰外,又秘密地支援了些武器盔甲,并给各土司派出了明军教官,以训练各土司手下的土兵。这些土司在历史上亦曾参加过以沐神保为号召的抗清起义,只是形势的改变,使他们更早地汇聚在朱永兴旗下,有可能提前发动一场声势更壮阔的反清运动。

这些暗中准备,伺机而动的土司。在朱永兴看来,突然暴发的话会让清军措手不及,疲于应付。如果得到明军的相助,并且统一指挥的话,杀伤力会更大。只是现在,似乎还不是最好的时机。所以,朱永兴才把他们作为暗势,一切的联络和准备。都是秘密进行。

作为能够就近指挥的元江小参部,则更名为滇南战区指挥部。又增添了叙国公马惟兴作为吴子圣的副手,以及总兵陈盛、许名臣、高应凤等将领,共辖兵两万五千。防区则向上游扩至腰街,下游延伸至元阳。

设立战区,是朱永兴根据当时的通讯条件,所对之敌。以及战情,所作出的军事调整。目前只有滇西战区和滇南战区两个,主要是为了就近指挥,快速应变,而不必事事请示。以致殆误战机。

遥控指挥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只有身处战场,才能得出直观、正确的判断。朱永兴不想犯这样的错误,所以他只是利用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