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万历中兴 >

第169部分

万历中兴-第169部分

小说: 万历中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东方做生意才是利益最大的来源,不是吗,女王陛下?”弗朗西斯笑着看着伊丽莎白反问道。

第298章 移民总督

大明即使到了现在,依旧对于欧罗巴那种乐意要贸易而放弃土地的行为不解。

大丈夫纵横天下,何待人送粮为食!

比起依赖贸易的欧罗巴人,大明更相信上面这条理论。

这话曾是汉末的袁绍手下谋士逢纪劝袁绍夺取冀州的,加上之后的一句‘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何不取之?’之后,就可以总结出好地方我们都要亲自拿在手里才行!

蒙古在不能产生利益之前,大明连要都不想要。

后世老有人评价说永乐五次北伐都没有解决掉蒙古人,实际上,永乐多次北伐的战略目的当中,就没有太多直接统治蒙古的打算。

一片除了倒贴钱之外,不能耕种又不能产生财富的土地,结合以往各朝各代的经历,显然,保持他们的势力平衡,不能整合成一家独大的势力就行了,而大明仅仅使用羁縻政策保持那片土地名义上的统治权力。事实上,朱棣多次北伐的目的,也确实是保持这种平衡,只不过,后期的失误,这种平衡最终被打破了,而且还让后来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这种耻辱的事情。

但等到万历这个穿越者当了皇帝,证明了草原能够放牧的价值之后,大明原本不在意的目光无疑被吸引了。

要是草原能种粮食,游牧民族早被中原灭的渣的都不剩了,虽然让草原能种农作物对于万历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让中原发现草原能够从其他方面带来利益之后,中原同样立马动员起来征服它。

哪怕曾经发生过土木堡之变,哪怕俺答汗曾经提兵进攻到大明京城外,这些曾经发生的事情都不足以阻挡大明征服对方的心理。

强盗一年去你家一次,每次抢些东西,如果你想剿灭他的话,他又会逃跑,想要追击那么花费的钱比对方一年抢的还多,是继续让他抢还是灭了他?

大明如此,送岁币的宋朝也是如此,仅仅为了面子,不能造成价值的战争,没有打的必要,虽然这种心态长久很糟糕,但实际上这种心态,不仅仅是国家,即使是在单位个体人当中,同样大有人在。

但等到毛纺织兴起,新品种的羊、更优质的羊毛,以及这之后所带来的利益,无疑让大官僚们和万历一拍即合,那个‘草原贫瘠,留之无用’的观点立马就扔到马桶里,士大夫们的口径马上就变成了‘草原肥沃,大明何不取之!’。

和草原做贸易,保持和谐的关系?

抱歉,那是什么?虽然大官僚们更关心土地,但是貌似草原不是资本似得?哪怕不是金银,但既然有价值,对于大明来说,他就是老马口中那个诱使人犯罪的资本。

一句话,咽到腹中才是自己的,除此之外,被万历抛出利益而被诱惑的大官僚们迫不及待地把目光转向那个他们一直都在想法设法挖墙脚的国家身上。

打吧!无论是说收税还是要买国债,只要打下来允许我们占有到足够的利益,什么都不是问题!反正收税最损失的不是他们,而是中小阶级,他们通过战争获得红利,不仅不会损失,反而会大赚一笔。

蒙古草原的羊毛、辽东的黑土地、碎叶的丝绸之路和玉石,贸易如何能有抢夺来的快,大官僚们无疑在盛宴中饱餐一顿。

可惜,由于扩张导致中下层地主和商贾的觉醒,他们马上就陷入了不利的局面,被新式教育洗脑的大明新一代军国主义分子不鸟他们,而是仅仅对皇帝本人保持尊敬。

但是即使如此,当大地主们失去了资本之后,新上台的中小地主和商贾们却也从自己的前辈身上学到一个非常正确的道理好的地方要抢过来。

然后他们确实学的很漂亮,哪怕国内政权阶级变化,大明依旧没有松懈对于美洲战争的关注,刚刚上手的新官员们马上发动全力动员大明,并欣喜若狂地得到大明舰队击败西班牙的消息。

可耕地、矿产、木材,除了印第安人本身没有价值,大明已经觉得这个被西班牙人开发了百年的新大陆实在是再美好不过的东西。

这么一块美好的土地,仅仅因为为了和大明保持贸易就可以不要,欧罗巴的国家实在是太傻了吧?!

从农业国逐渐向工业国进发的大明显然不理解欧罗巴这些商业文明对于利益的需求超过对土地的需求的想法。欧罗巴因为人口关系,自然要在土地和财富上面做出选择,而拥有庞大人口数量的大明,却会贪婪地土地和财富都要。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没有经过被欧洲列强欺负的历史,大明的思想依旧会带有传统天朝上国当中那种天底下所有东西都是我们的色彩。

“本官要在担任内阁首辅的任期之内彻底将西班牙从扶桑洲南部赶出去!”在魏忠贤在欧罗巴向许多国家宣布美洲属于大明的时候,大明境内,内阁首辅王家屏无疑同样开始着手自己担任首辅时期大明的一件要是扶桑殖民计划。

当然,他现在脾气很暴躁就是了,毕竟,当他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却被告知,即使大明击败了西班牙在美洲的舰队,对于他们建立了百年的殖民据点,现在也不能一次性全部清除的消息。

美洲以前属于谁这不说,但是无论是在王家屏眼中,还是在大明的许多官员甚至待移民群众眼中,美洲无疑是大明的了。

跟何况在一些还不能得到证实的研究之下,大明的知识分子甚至拿出了攸侯喜不愿为周臣而东渡,到达扶桑的各种证据。当然,真的伪造的都有,虽然万历知道美洲有中原传说中的涕竹以及只有台湾等地所用石料所制成的船锚,但是一下子被大明这帮要面子的人找出如此多的理由,依旧有些难以相信。

谎言说一千遍就是真实,更何况现在还有些真的证据,连万历这个来自后世都没有听到过决定观点证实这一问题的人都有些被这帮人说得相信印第安人确切就是殷人之后起来。

法理上美洲应该为大明拥有,实际上美洲现在已经被大明吞到嘴里,没有完全咽下,要是在大明境内,还有人觉得大明的版图中不包括扶桑洲这一土地,那就怪了。

自己家的东西无疑只能自己家用,要是美洲没有利益,大明肯定甩给西班牙连看都不看这片蛮荒之地一眼,但是既然是有利益的土地,不是自己的也要想法设法变成自己的,是自己的就只能是自己的,这点绝对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所以,那些在美洲殖民了一百年的西班牙,他们的殖民据点在王家屏看来,就如同是糕点上的苍蝇一般让人感到恶心。

虽然西班牙对于来说,原本属于他们的蛋糕上现在有了大明的手印,并且那个巨人流着口水要把自己的殖民地吃下去同样让人厌恶,但是没有实力,他们在这件事上没有足够的发言权,所以,他们的看法对于大明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要是早知如此,就不该要朱应桢这么早回来!王家屏心里闪过这个念头,但随后立马把这个愚蠢的想法甩出脑袋。

身为国公出身的朱应桢虽然明确是一个保皇党不错,但即使是保皇党、少壮派,大明现在也不允许他继续在美洲担任职务了,国家要是不对武将的制度进行调整,迟早要出乱子,否则等到万历之后,没了万历所树立起来的‘英明神武’,大明其他皇帝和朝廷,无疑无法控制住这些军国主义分子。

一个让大明在美洲胜利的海军统帅,虽然有他在,能够把美洲所有西班牙人的钉子更快的拔除,但是却也容易在那片土地上留下太深的烙印,这点从长久来说,无疑是不利的。

虽然说防备武官显得多疑,但是保持制度的完整性,消除不可靠的一些因素,无疑也是一个国家必须所做的事情,而重新恢复正常的官员轮调制度,无疑也是其中之一。

由于大官僚的的掌握,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虽然出现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弊端自然也是有的,即使是军队当中,虽然逐渐淡化,但是那种陆军主力出九边,海军主力从江浙福广的影子还是有的,而现在,无疑是尽快解决这些麻烦的时候了,所以,虽然对于大明的殖民政策不利,但是对于大明长久而言,这种理智的做法确实有益的。

让谁任职呢?

朱应桢回国自然是已经决定好不容更改的,但是接下来南扶桑的总督到底有谁担任,依旧是一个让人难以选择的事情。

北扶桑总督万历已经亲自任命了,和皇帝一母同胞的潞王殿下在北部允许在一块名为‘金山’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王府,而他的长史熊廷弼将要担任从从‘加省’继续向东进发的任务,但是南部大明要委派的总督,王家屏依旧没有想好。

不用说,这种事情自然又牵扯到海军、陆军、文官之间的扯皮,否则王家屏也不至于那么难决定。

如何在海军、陆军以及文官之间寻找到平衡,王家屏最终只有苦笑地选择了一个从美洲调回来的人选孙承宗。

大明首个用天花祸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军官。

第299章 恼人的外交

大明在美洲划分南北并且任命总督,由于这次总督的任命,无疑已经把大明对于总督任命的硬性要求给定下来了。

虽然无论是熊廷弼以及孙承宗都有着军人的身份但是除此之外,他们在文官选拔上的身份,同样给他们打上了文官的底子。

无论是孙承宗还是熊廷弼,都是大明精通六艺的新进士,而且还是其中的庶吉士,虽然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们虽然是进士但未必是庶吉士,但是新式的考试方式,以及万历的肯定,两人无疑都成了大明年轻一代中出类拔萃中的代表。

自古以来中原知识分子就比较欣赏文武双全式的人物,毕竟典型的比如周瑜,虽然文学作品中成了小心眼,但是羽扇纶巾的形象,无疑是那些喜欢指点江山的文人所羡慕的对象,很显然,如今大明一下子选出两位这样的人物担任总督,无疑开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不是这样的全才优秀人士,不能担任总督!

文官制度本来在科举制度从八股改为六艺全考之后就变得困难,而现在,选拔总督的方式无疑更加困难。

当这种不成文的规则被万历知晓后,这名穿越者还为大明以后是否能够找到合适的总督人选而感到担忧,但随后的多年之后,万历不得不承认,他这种担忧的多余。

无论是怎么考试,无论考试的制度是优秀还是糟糕,是选拔人才还是选拔废柴,但总会有人在制度下把能力发挥到极致。

虽然糟糕的制度在这种道理之下能够考出只懂八股不懂其他的白痴,能够有后世高考当中除了考试之外其他什么都不会的考霸,但是当考试的内容要求高起来,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同样各方面高起来。

当万历在之后的岁月里发现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这些历史上的人物依旧脱颖而出,顺便连带着其他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同样能够展示自己的能力之后,才彻底证明自己的多虑。

不过现在,万历无疑还没有开始多虑,他现在正在构思着大明需要委派到各国的其他官员,一个欧罗巴人经常派遣而大明现在却没有习惯的长久设立的官职外交官。

在大明以及传统的认知当中,这个被叫做使节的职务是在有必要传达大明决定的时候临时指派的,完成任务自然归国回朝,哪有在别的国家建立使馆的习惯,当然,大明自己有外交的衙门,鸿胪寺是干这个的,而且常年居住着其他国家的使节,而大明自己的派往别国的常驻使节,无疑没有。

以前没有,但是先需要了!

大明两次派遣到欧罗巴的人物当中,虽然第一次有石星这个文人,但是同样有着张诚这个大太监,第二次更是直接派遣了魏忠贤,如果加上郑和下西洋,大明无疑一直都在用太监搞外交。

太监外交?!

单单是这种称呼都让万历觉得大明的外交政策有着不小的问题,为了不让大明的外交如同这个名称一般,太监来一次然后太监了许多年,万历自然着手完善这一问题。

人选不是问题,无论是专业的培训还是一些老老实实的人物,这种基本合适的人物,大明能够找到很多,毕竟大明是强国不是弱国,外交官实际上是凭借着背后的国家气势压人,不需要太多那种靠语言扭转局势的精明外交家。

万历不担心,内阁同样对于这种事情处理的不咸不淡,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如果不是皇帝提及,他们现在都不会考虑派遣外交官的必要,索性干脆连科举文凭的要求都放低,成为一个脱离科举制度外较为随意的选拔方式。

无论是万历还是内阁大臣们,实际上在这一决定开始实行的时候,都对另一问题陷入沉思,该先往哪里派遣外交官的问题纠结……

当然依旧应该是那个亲的不能再亲的亲儿子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