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赤色黎明 >

第983部分

赤色黎明-第983部分

小说: 赤色黎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采用的传统制造方法是工匠在单独生产,而中国的船舶制造则是生产线的模式。

先是远离海边的分段制造厂成产出分段的船体,分段船体制造完毕后,通过巨大的龙门吊以及其他吊车,将一段段的船体运抵更前的组装车间开始把包括龙骨在内的大件与分段制造的船体组合安装到一起。接着从组装车间的船坞把初步造成的船体送下水开始舾装。

参观了基本流程,日本专家们瞠目结舌的站在舾装的船坞动弹不得,他们脑子里面都在翻滚着两个念头,“中国人疯了!”“中国到底要造多少船?”

这也由不得日本人不震惊,二战期间的美国能够33天制造一艘护航航母,7天下水一条万吨货轮,下水的时候油漆还没干。不靠这种办法根本不行。

当然,在日本专家参观的时候,中国把所有的激光测距仪都给关了。陈克只是知道有这么一种造船法,但是最初的时候人民党可是吃了大苦头。魔鬼隐藏在细节中,中国从30年前就开始搞焊接技术,甚至很早就使用了二氧化碳保护,后来又用了氩气保护。然而问题依旧很多。

一块长度超过一米的钢板误差5毫米,不过是不到千分之5的差距。然而100块这等误差积累起来就是50厘米。军舰敢组装起来之后出现半米的问题,这是要出大事的。如果是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还能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调整。分段生产的问题在于,这不能把一块钢板给切下去半米。如果这么做,等于是原先设计的承重之类都完蛋的。一米长的钢板与半米长的钢板之间承力性质完全不同。

这些仅仅是X轴上的问题,造船是个立体的产业,Y轴,Z轴的对应都需要严丝合缝。一条船上需要成千上万的焊缝。这些调整的问题细节加起来之多,实在还算是有几十年造船经验的老工程师都要头痛欲裂。最初的那几艘采用分段造船技术生产的焊接船只,其质量并没有比传统制造的铆接船只提高多少。成本与调整时间更是远远高于采用传统造船技术的成本与时间。

造船可不是小投入,一艘船几十万上百万就砸进去了。如果是航母这等大型船舶,上千万,上亿的钱更不在话下。幸好提出这种思路的是陈克,幸好提出这种造船方式的是陈克,如果换了其他人,别说坚持下去。在初期实验造成了巨大浪费之后,应该是立刻就被拿下马,甚至被以“经济破坏”的理由被调查。

然而中国有了激光测量技术之后,这个问题就得到了很大解决。精确的测量以及定位技术能够让误差在毫米之内。即便如此,解决了一个问题,意味着其他隐藏在细节中的魔鬼终于有机会浮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魔鬼,中国造船业依托了科技树计划形成的庞大研究体系,一个一个的解决着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中国的基础研究工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可以说,如果没有陈克在这里坐镇,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坚持住。到了1939年,中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总算是能够将造船速度以及质量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

造船业也为此大清洗了数次,那帮子固步自封的,拉帮结派的,总之是搞封建制度那套的人统统被清洗出造船队伍。剩下的同志固然每个人都对造船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大家在两件事上有着共同的看法,“工业化体系内要么是又快又好,要么是又慢又差。不存在又快又差与又慢又好这种事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日本人根本不知道中国到底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更不知道中国的制造业思路发生了何等变化。他们看到的仅仅是中国已经确定的生产方式。日本这次来参观的都是造船业的行家,尽管对中国的技术不了解,他们却很清楚中国按照这样的生产方式,到底能够达成何等的造船速度。那将是日本的十几倍,几十倍之多。

当然,这些日本专家还算是幸运的。历史上,日本对上的是造船水平绝对不亚于中国的美国,陈克所在的时空,历史书上记载着,“因此;在1942年6月;凯泽最终获得了生产50艘护航航母的契约。这50艘以后被命名为卡萨布兰卡级;于1943年7月到1944年7月这十三个月中全部完成最初建造之时由于不够熟练;也有耗时119天的;但是随着大量生产步入正轨;最好的成绩可以达到33天!”

就日本那手工作坊一样的传统造船速度,与下饺子一样的美国造船产业对抗,美国尽管把主要兵力投入在北大西洋,依旧一只手插在口袋里就把日本给抽的如同猪头一般。

而纳粹德国的海狼们拼了老命,哪怕一年能击沉数百万吨的船只,可美国的制造速度比纳粹的击沉速度都快。二战就是一个比拼工业能力的战争,美国能够通过二战成为世界头把交椅,绝对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实打实的实力。

参观时间不久,中国方面能够让日本来参观,本来就是一种战略恐吓。毕竟日本方面只是一部分人愿意与中国交好。不愿意和中国交好的人还是有的,例如这帮日本造船业的家伙,他们生怕被中国学去了日本的“先进技术”,而且这群人中间还有不少持强硬态度的日本海军的军人。这些家伙支持昭和维新,却未必支持中日亲善。对这些人,必须用实力让他们知道天高地厚才行。

当然,陪同的人民党同志满意的看到日本方面的海军强硬派们一个个绷着嘴,或者不敢相信的张开了嘴。也不管这些日本人提出什么仔细参观的请求,中国方面的同志把他们都给带走了。毕竟这帮人在参观的时候,很耽误中国的生产进度。中国正在疯狂造舰,准备完善在西太平洋的防御体系,以中国现在的生产效率,耽误一天,那就是十分之一艘万吨轮的进度。特别是整个工地上的激光测量仪器都关闭了,就这么一次示威下来,至少得耽误数万吨吨位船舶的制造进度。

好不容易把沸腾着求知欲的日本人送走之后,造船厂负责人大大松了口气。对于工业国来说,有些浪费还未必是实物的浪费,耽误了进度往往是最大的浪费。在整个国家都逐渐纳入到一个生产体系之内的时候,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引发的可是连锁反应。

日本人现在比中国落后,但是这可不等于日本人傻。参观的单位不仅仅有造船厂,还有机械厂,兵工厂,各种重工业企业。日本一度希望能够获取中国重工业生产的订单。毕竟这些产业的利润才是最大的。日本得生产百万件衬衫,或者被褥,其利润才能达到一艘军舰的利润。亲眼见识了中国的重工业以及军工业之后,日本方面算是真的死了心。

不仅是死了心,这次代表团里面不少人是倾向于日本财阀的,他们对北一辉的国有企业,以及很多经济措施都非常不满。用来反对北一辉的借口还是老一套,无外乎是国有企业的技术落后,国有企业的效率地峡,国有企业的工人懒惰。

亲自参观了一圈中国的国有企业之后,日本方面的反对者们也说不出什么来了。除非他们承认日本人天生就比中国人差劲,否则的话他们实在是没办法否认中国国有企业获得的巨大成功。日本的私营企业就算是把自己手下的工人都给累死,也达不到中国的国有企业能够达到的水平。

日本代表团启程回到日本之后,他们中间的私营企业的代表们要么沉默不语,不再抨击国有企业。要么干脆就转换了门厅,要求日本国企与私企共同发展,一同前进。

莫道前路无知己125乱战(五)

不见棺材不掉泪,参观了中国造船厂之后,日本海军强烈要求再去中国参观一次。尤其是那些没有去过参观的日本海军人员,听说能够在旱地上采用流水线模式造船,他们质疑这些参观者们是在胡说八道。完全为了蛊惑不明真相的日本们接受“媚中投中”的政策。

这里面的代表人物是前海军的英雄铃木贯太郎。托了“昭和维新”过份成功的福,北一辉等人只是对军队进行了数次清洗。凡是退役军人都可以得到就业机会,只是海军那些老家伙们一来是兜里有钱,二来是厌恶与那帮普通士兵一起工作。所以他们在尚未完全被北一辉控制的海军船厂为中心,弄了一个类似“反革命沙龙”的玩意。

北一辉觉得现在不是收拾这帮老东西的时候,这帮老东西组织的反革命沙龙现在还有诸多好处,扎堆的反革命团伙永远都比分散的反革命更容易处理。而且人民党从法律上保护“言论自由”的态度对北一辉影响也很大。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失败者都会踏上的第一步。胜利者的特点之一就是大度。保证合法的言论自由是国家的基础。

既然铃木贯太郎等人做出这等反应,北一辉顺理成章的向中国方面申请,希望组织一次新的参观。把日本的老家伙们都给送去中国,让他们亲眼瞅瞅中国强大的实力,以威慑这帮宵小。

陈克穿越前,中国的GDP以及国力都超过了日本,而且陈克现在的这个时空,中日之间也没有特别不可化解的深仇大恨。中国固然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了,而人民党也杀了好几十万日本人。中国人民或许觉得日本比不了中国,却没有陈克时空那种势不两立,一定要彻底清洗日本的打算。

于是在1939年7月1日,也就是人民党建党34周年的纪念日,一众代表了旧日本的上层的日本参观团乘坐飞机抵达了中国。日本天皇裕仁因为刺杀北一辉,一度处于完全软禁的状态。这次代表团是以裕仁出访为理由。

现阶段彻底处理掉裕仁不利于日本的局面稳定,但是让这位晕头转向的日本天皇在日本关禁闭也是一件更麻烦的事情。北一辉充分利用了中国同志,把这群大麻烦扔到中国来。这些家伙们在中国受受惊吓,受受教育,对未来日本发展很好。而且日本国内已经有很多人借着裕仁的事情在攻击北一辉。这次出访也能证明北一辉对裕仁本人并无恶意。

于是这位日本的“现世神”就开始了他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次出访。裕仁曾经去过欧洲访问,原本他认为北一辉背后的靠山中国只是靠了不怕死的陆军赢得了胜利。所谓“出访”不过是另外一种旅行的软禁而已。

乘坐中国方面的飞机到中国的途中,裕仁还一度认为中国人可能会在飞机上动手脚,搞出空难什么的。因为在同一架飞机上还有众多裕仁信任的前大臣与一众亲王。一旦飞机“发生空难”,这可是比啥都能更轻松的解决问题。

等到飞机安全着陆之后,裕仁的心总算是落回了肚子里头。

在接下来的旅行访问中,裕仁以及那些旧派人物们彻底震惊了。中国原本给日本的感觉是土地广袤,人口众多。亲眼看到中国的平原、山区、工业、农业、军队,这些日本旧上层算是理解了北一辉背后到底站了一个什么样的巨人。

铃木贯太郎精通海军,与天皇裕仁等人一起参观了中国的船厂之后,裕仁倒是没看出什么门道,只是感觉巨大的造船厂人多,设备更多,效率好像很高的样子。那些巨大的工程设备让普通人显得无比矮小。

看着铃木贯太郎以及前海军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王那傻呆呆的模样,裕仁也知道这里面有问题。等到参观结束,裕仁问起了铃木贯太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位日本海军的老英雄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禀。前海军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王是位货真价实的海军专家,再说都是自家亲戚,他性子还挺直率,所以干脆就说了实话。

听到中国大连的造船厂这么一个生产基地的造船速度是日本整个国家造船速度几倍甚至十几倍,裕仁也傻了。中国有四五个大型造船基地,那岂不是说整个中国的造船能力将是日本的十几倍乃至上百倍么?

前海军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王作为海军军官出身,他很怀疑中国造出的舰艇质量,所以他申请带了一群海军的老家伙们亲自参观了舾装,也挑了一艘刚舾装完毕的中国3500吨的驱逐舰进行了试航,这艘驱逐舰表现出的良好的性能,让日本的海军专家们都傻了眼。

裕仁的两位军事方面的海军老师是海军军神东乡平八郎,所以裕仁也极力要求上舰。军舰连续实施S型高强度机动,甚至在海面上以高速实施了最小半径的圆形机动的时候,很少上军舰的裕仁被颠簸的不行。可这么一个半吊子也能感受到这艘非常普通的中国军舰的性能。

这可是3500吨的驱逐舰,而不是小游艇。高强度的机动会导致脆弱的舰艇结构遭受损伤,如果舰艇整体强度很差,只怕敢在这样的高速机动下自行解体。

试航结束之后,前海军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王与铃木贯太郎都向裕仁承认,使用了焊接工艺的中国军舰的质量在采用了铆接工艺的日本海军军舰之上,还是远在日本海军质量之上。听了这些值得裕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