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

第2部分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第2部分

小说: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⑥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西域一词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域指今甘肃敦煌古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以东的今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远至中亚或更远至欧洲东部和北非地区。 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的势力已到了西域地区,控制了当地许多分散的小国。汉武帝时曾于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企图联合乌孙、大月氏,以抗击匈奴。公元前102年又远征在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获胜。 自此西域震恐,多遣使来贡。于是在敦煌至罗布泊之间设立交通亭站,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渠犁(今库尔勒)等处屯田。这时汉朝只控制到天山南路。北路自乌孙以东犹在匈奴控制之下。至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天山南北才完全摆脱匈奴的统治。汉朝置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今轮台东)。都护辖区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乌孙、帕米尔地区的无雷和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等。 
  汉武帝时汉朝疆域空前辽阔: 东抵日本海、 黄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自汉武帝末年以后的百余年里,国势削弱,版图有所缩小。武帝以后至元帝时,东北方面由于□貊族的反抗,撤销真番、临屯两郡(公元前82),将其尚可控制部分并入乐浪郡。玄菟郡内迁至今辽宁的新宾附近。东北4郡变成了2郡。元帝时高句骊兴起,更削弱了汉朝的统治。西南方面,省沈黎(公元前97)、汶山(公元前67)2郡入蜀郡,7郡变成5郡。南方省象郡(公元前76)入郁林、□柯,罢儋耳(公元前82)、弃珠崖(公元前46),势力退入大陆。南海10郡省为7郡。 
  西汉末年,匈奴控制了乌桓、鲜卑屡次袭击北部边郡。公元39年东汉王朝被迫将今晋、冀北边的人民移居常山关、居庸关以东地区。匈奴乘机转居塞内。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2部。南匈奴附汉;分驻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 上谷8郡(今甘肃东部、山西、陕西北部及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东汉才恢复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东汉安、顺帝开始,西北羌人起义,东汉势力削弱,陇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等郡治一度内迁。北面鲜卑强大,不断侵扰沿边诸郡,构成匈奴以后东汉北部一大威胁。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政府无暇顾及北边,逐渐放弃了定襄、云中、 五原、朔方、上郡、北地等6郡以及雁门郡恒山以北、代郡、上谷桑干河以北地区。安定郡朝那以北、西河郡离石(今属山西)以北,约当今河套、 陕北、晋西北、 河北长城以北地区均为鲜卑、羌胡所居。东北方面由于高句骊强大,乐浪郡单单大岭(朝鲜半岛中央山脉)以东土地尽归其所有。玄菟郡治内徙至沈阳、抚顺间。鸭绿江上游地亦入高句骊。在南方,137年在今越南境内的日南郡象林县土著起事;攻占了象林县,建立林邑国,使日南郡南界从北纬14°以南,北缩至16°。唯滇西的哀牢夷内附,东汉在其地置哀牢、博南2县,又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6县;合置永昌郡;西南边界延伸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支流大盈江一带。 
  秦汉时代中原王朝周边民族中以匈奴最为强大。匈奴约于公元前 3世纪(战国时期)兴起于中国的大漠南北。其东与西拉木伦河以北的东胡为邻,北接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西至色楞格拉河一带,南面与燕、赵、秦三国以长城为界。秦始皇时出击匈奴,夺取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匈奴势力退至阴山以北。秦末中原战乱,匈奴乘机南下,与中原王朝以故塞为界。到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174)时期,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零,南并楼烦、白羊;征服了许多邻族;控制了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的地区。在中国北部,以漠北鄂尔浑河为中心,建立了强大的政权。至汉武帝以后,匈奴势力退出河套及其西一带,河西走廊、新疆等地为汉朝所有,其势益哀。公元48年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入居东汉边郡,北匈奴在东汉不断追击下西迁中亚,其故地为鲜卑所居,留下的10余万部落并入鲜卑。 
  匈奴以东是东胡族的乌恒与鲜卑。原先活动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自公元前3世纪末, 乌桓役属于匈奴。公元前119年,汉将霍去病击败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5郡塞外;即今老哈河流域、滦河上游一带。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并在幽州(今北京)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使不与匈奴通。东汉初年;乌桓入居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等10郡障塞之内,约当今辽宁大凌河下游、冀北、晋北和晋中以及西抵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原居地为鲜卑所有。 
  鲜卑原在乌桓之北;匈奴破东胡后;迁至辽东塞外鲜卑山。乌桓降汉,鲜卑亦西南迁居西拉木伦河流域。西汉一代未与中原通使。东汉初,常与匈奴、乌桓连和犯边。东汉中叶,鲜卑乘匈奴衰弱之机,与丁零、南匈奴及西域诸国围攻北匈奴。后北匈奴西迁,遂占有匈奴故地。公元2世纪中,鲜卑强大,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成立了草原部落大联盟,北拒丁零、南略汉边,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其势力范围包括了整个蒙古高原。以后“幽、并、凉3州缘边诸郡, 无岁不被鲜卑寇抄”,入居云中、雁门、北地、代郡、上谷及太原等边塞内外。东汉北疆内缩。公元181年檀石槐死,鲜卑分裂。 
  鲜卑之东为□貊语族的夫余、高句骊、□貊和沃沮。夫余活动于松嫩平原,所建政权与两汉保持友好关系。夫余南接古高句骊。古高句骊东接沃沮。汉武帝于沃沮地置玄菟郡(郡治今朝鲜咸兴);昭帝时为夷貊所侵;郡治内迁至高句骊县(今辽宁新宾西)。元帝时(公元前37)夫余王子朱蒙在浑江流域重建高句骊国,迫使汉玄菟郡治再度内迁到沈阳、 抚顺间。 东汉时高句骊强大,鸭绿江两岸、 浑江流域尽为其所有。 沃沮之南为□貊,在朝鲜单单大岭以东,西至乐浪,东穷大海,南与辰韩接。汉武帝时曾于其地置苍海(公元前128~前126)、临屯(公元前108~前82)2郡。东汉后,其地渐入高句骊。在夫余东北、沃沮北为肃慎族,后称挹娄,分布于今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东滨大海。曾长期臣属于夫余。 
  秦汉时分布在青、藏、甘西南和川西的有羌系各族,在青海湖周围及迤东汉接壤地区有先零羌、烧当羌等,蜀郡、广汉郡徼外有白马羌;越□郡徼外有牦牛羌等;而远处有唐旄、发羌,分布于今西藏地区。汉景帝时部分羌人迁入陇西郡。武帝时在湟水流域置护羌校尉。昭帝时置金城郡。东汉时羌人不断内迁,如先零羌迁至天水、陇西、扶风等郡。烧当羌迁入三辅地区等。后多次起义反抗东汉王朝,为东汉王朝后期一大祸患。至于分布于广大西南地区,如川、滇、黔及桂西等地西南夷,种类繁杂,秦两汉时先后置为郡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时期由于中原王朝内部长期战乱,政局分裂,而周边各族徙移频繁,并伺机扩展领土,中原王朝和各族之间疆界变迁很大。     
  东北方面,东汉中期夫余尚为强盛,占有长春、农安、哈尔滨一带。挹娄臣服之。 两晋时夫余渐衰。5世纪末为勿吉(即肃慎、挹娄之改称)所逐,投奔高句骊。勿吉在北朝时势力强大,活动于松花江、乌苏里江一带。勿吉之北为豆莫娄,居于黑龙江下游。黑龙江上游为室韦诸部所在。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的是奚(西)和契丹(东)。对东北地区疆界变化影响最大的是高句骊。3世纪时高句骊约拥有浑江流域以东;盖马大山以西,北至松花江上游,南至朝鲜清川江的地方。国都丸都城(今吉林集安北五里山城子)。至4世纪初;高句骊向南扩展占领了乐浪郡。中原王朝势力退出了朝鲜半岛。以后与前燕争取辽东;互有进退。至5世纪初辽东地区遂为高句骊所有,中原的后燕势力退至辽西。其时高句骊已都平壤,南界达汉城以北,为朝鲜半岛上一大强国。辽东地区自公元前300年左右战国燕破东胡;置辽东郡后,至此中原势力撤出;前后达7个世纪。这是东北边界疆界的重大变化。         
北方地区;自三国至西晋;南匈奴大量迁入边郡;原居于边郡的乌桓叛服不常,公元207年为曹操所击破;再迁内地。蒙古草原上为鲜卑的势力范围。至东汉灵帝时檀石槐死,鲜卑部落联盟解体。曹魏时轲比能又统一东部鲜卑,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五原(今包头市西北)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后轲比能死;鲜卑诸部不断南进。慕容部、宇文部、段部居在辽水东西和河北塞外,拓跋部迁居河套以北和晋、冀北部,秃发部迁至甘东和宁、陕一带,乞伏部迁至陇西,而慕容部一支吐谷浑迁至青海湖一带。十六国时期,“五胡”在中原纷纷建立政权,北方疆域有所扩展。如后赵控制了河套以南,前燕灭了宇文部扩展到老哈河流域,前秦控制了河套地区的大黑河流域。所以北魏统一北方后,北面疆域到了阴山、河套,与柔然为界。大致同秦汉时代,而东北则不如前汉和前燕。北朝后期,突厥兴起,北界又开始内缩。       
  当4世纪末鲜卑各部在中原纷纷建立政权时;蒙古草原上柔然崛起。5世纪初,柔然向漠北挺进;占有了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此后势力渐强,其版图东至大兴安岭,南邻大漠与北魏对峙,西逾阿尔泰山,包有准噶尔盆地;北至贝加尔湖。为北魏政权北面的劲敌。5世纪中叶,其势力还伸至今新疆地区。以后内部分裂;6世纪中为突厥所灭。柔然族雄踞大漠南北达一个半世纪之久。       
  魏晋时在西域置戊己校尉治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西域长史治海头(罗布泊西),略如东汉规模。十六国时代的创举是在西域地区设置了郡县。自西汉以来中原王朝虽控制了西域地区,但从西域都护到戊己校尉都不是民政机构,与内地郡县制有别。到十六国前凉时乘中原战乱之际,击败了戊己校尉,在高昌地区设置了高昌郡(今吐鲁番盆地)。这是西汉以来大量汉人入居开发的结果。以后前秦、后凉、西凉、北凉都置有高昌郡。至5世纪30年代北魏灭北凉,北凉王逃至高昌;建立高昌国。以后更易数姓,7世纪中为唐所灭。 
  西晋末年,慕容鲜卑一支迁至甘南和青海地区,建国为吐谷浑。其疆域东至西倾山、白龙江流域,西南至巴颜喀□山,南至川北阿坝、松潘一带。其后又西扩至新疆东部,然其主要地域为青海湖周围地区。北朝时居于甘南宕昌一带的为宕昌羌;后为北周所破;置宕州。在川北南坪一带为邓至羌,西魏时置邓州。北朝时居于青海南部是党项羌,北接吐谷浑;“魏周之际;数来寇边”。在西藏东部为附国、西部为女国。 
  西南方面,蜀汉时在南中地区(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2省地区)增置了不少郡县;置□降都督以资统治。西晋泰七年(271)分益州置宁州;辖云南大部和黔、桂一小部分。南朝的控制不力;至6世纪中叶梁侯景之乱后,分布在滇东黔西一带的□族独立,影响到周围其他民族纷纷脱离南朝,于是大渡河、川江以南的南中地区形成了西南各族部族林立的局面。 
  越南南部的林邑国建立后;于公元248年向北又占有了日南郡最南的寿泠县。孙吴政权南界退至北纬17°;南朝时整个日南郡全为林邑所占。                   
隋唐五代时期 
 以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事件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 
  ① 隋唐前期(581~755)。 6世纪中叶在中国北方蒙古高原上兴起的突厥人,原居于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至阿尔泰山一带,以锻铁为业;臣服于柔然。552年灭柔然□国;建立了突厥□国;以后西破□哒、吐谷浑;东走契丹,服塞外诸国。583年前极盛时期的疆域:东至辽河下游,西至里海,南至大漠北,北至贝加尔湖。建牙于郁督军山(今鄂尔浑河上游)。后南到阴山,逼临周齐,成为中原王朝北边的强大邻邦。隋朝初建,突厥就侵扰东北、北、西北三边。583年东西突厥分裂为2个□国后,东突厥居阿尔泰山以东的蒙古高原,西突厥居阿尔泰山以西至雷翥海(里海,一说咸海),包括准噶尔盆地、伊犁河流域和楚河流域。隋朝即乘机取得河套地,不过势力未超过阴山。西北方面;608年隋进军伊吾(今新疆哈密),610年置伊吾郡。60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