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历史名城 作者:黄泽全 >

第12部分

历史名城 作者:黄泽全-第12部分

小说: 历史名城 作者:黄泽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女神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被誉为光明的象征,普遍认为女神能够给人间带来繁荣与幸
福。后来,经过辗转传译,“塔尼斯”变成“突尼斯”,并由城市名称延伸为国家的名
称。在突尼斯城周围,迄今依然保存着迦太基、罗马人、汪达尔人所留下的古迹。到那
儿游览,导游人员会介绍说,那座小山是迦太基女王德都和勇士艾伊尼阿斯谈情说爱的
地方,这儿是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开始出征意大利的地方,那里是汪达尔人修建夏宫的地
方。在导游人员引导下,可以看到迦太基建筑遗址,罗马时代的圆形剧场遗迹以及数不
清的罗马时代的纪念碑。
    突尼斯市拥有120余万人口,是一座阿拉伯古老建筑与现代化的建筑艺术融合为一
体的城市。城市的一边是现代化的新城,另一边是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旧城。新城与旧
城之间仅隔着一道城门。
    在新城区,有欧化城市的高大建筑,设计新颖、式样别致、建筑精美的别墅式房舍
参错其间。宽阔笔直的街道两侧,绿树成行,浓荫覆地,宾馆、旅店、饭馆、超级市场、
银行、影院、酒吧间、咖啡屋等布满两侧。市中心是繁华的商业区。
    市中心东面不远是火车站和海港。市中心的北面是风景区——贝尔韦代尔公园,整
座公园座落在一片树木葱茏的丘陵上,即使在每年12月份,也是芳草如茵,鲜花盛开。
这个公园被誉为植物标本国,凡是地中海一带的树木花草,在园内均可以见到。新城区
兴建于1881年以后的殖民统治时期,因座落在旧城通向海滨的一片低洼地带,因而称为
“低城”。
    突尼斯市的西部和南部,是旧城区,当地人称为麦地纳。
    在阿拉伯语里,“麦地纳”意为“城市”,又有“城中之城”的解释。它主要是商
业,手工业和民用住宅三位结合的城区。这里没有高层建筑,最高的房屋仅有两层,有
些狭窄弯曲的街道只能容两人相对通过,保持着古香古色的阿拉伯东方色彩。
    旧城区的城墙虽已不存在,但仍保存有近10座城门,其中有新旧城相接的海门以及
旧城与郊区相连的苏卡门等。旧城区里市场一个接着一个,店铺一个挨着一个,而且每
条街道通常是一种行业。有铜器、金银首饰、香料、地毯、橄榄木制品、皮革、马鞍、
嫁妆等,样样俱全。这里一天到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到处是手工作坊发出的锵锵声
和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充满着浓厚的阿拉伯乡土气息。置身在这麦地纳的阿拉伯市场,
仿佛又回到《一千零一夜》里所描绘的那种仙境之中。在北非穆斯林城市中,麦地纳旧
城区是城市规划最协调均匀的典范之一,反映出精湛的阿拉伯建筑艺术,1979年被联合
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突尼斯市东北郊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有古莱特、迦太基等古镇,白墙蓝窗的阿拉
伯小楼掩映在青翠的山坡上,山下水天一色。
    
      的黎波里    
 利比亚首都和最大港口的黎波里,位于国境西北部,濒临地中海南岸,自古便是重
要贸易中心和战略要地。
    国际上有两座城市名叫的黎波里,一座是位于阿里河口的黎巴嫩北部港市、北黎巴
嫩省首府的黎波里,这座城市建于公元前700年,现为黎巴嫩全国第二大城市,是这个
国家的商业、工业和旅游中心,人们习惯地将这座城市称为东的黎波里;另一座便是利
比亚的的黎波里,为全国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人们习惯地将这座城市称为西的黎波
里。十分有趣的是,这两座城市都是闻名的历史古城,而且都是阿拉伯城市。阿拉伯人
为了区别两个的黎波里,便将黎巴嫩的的黎波里(即东的黎波里)称之为“塔拉布卢斯
——沙姆”,将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即西的黎波里)称之为“塔拉布卢斯——
    加尔卜”。两个的黎波里的名称均来源于希腊文,意为“三座城市”。东的黎波里
是指古城推罗、西顿和阿腊达斯;西的黎波里是指古城奥萨、布雷撒和莱普蒂斯。本文
则介绍利比亚的的黎波里。
    提起的黎波里这个名称,除用作城市名称外,有时指的黎波里市的塔尼亚地区,有
时甚至用来泛指整个北非地区。的黎波里作为城市名称,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的黎波
里是一座拥有27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公元前7世纪,腓尼基人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建
立起3座城市,这就是奥萨、布雷撒和莱普蒂斯,统称为“的黎波里斯”。公元365年,
地中海地区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特大地震,3座古城中的布雷撒和莱普蒂斯在这次地震中
被彻底毁灭,唯有奥萨古城幸免于难,虽然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但整座城市还是存在,
历经沧桑,发展成为今天的的黎波里市。
    公元前145年到公元450年,罗马人占领奥萨城达600年之久;从公元450年起,汪达
尔人侵占达80余年;公元533年到645年,又被拜占庭统治了100余年。公元7世纪,阿拉
伯人占领这座城市,以此作为定居点,将此地仍然称为的黎波里,并在这里传播伊斯兰
教,使伊斯兰文化在此地生根,进而在北非地区迅速发展。1510年西班牙人征服这座城
市,1551被奥斯曼帝国占领,1919年到1943年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从1943年起由英国
人统治。1951年,利比亚宣布正式独立,的黎波里被定为首都。
    从当年的奥萨城发展到今天的的黎波里市,这座城市一直保持着浓厚的阿拉伯传统
风格和特色,旧城区最多的古迹便是清真寺,有建于公元10世纪、重建于17世纪的最古
老的查梅勒清真寺,有始建于1736年的最著名的卡拉曼利清真寺,有建于1883年的最大
的古尔吉清真寺。旧城区也称为“红堡”,突出阿拉伯集市的特点,街道狭窄弯曲,货
摊排列拥挤,部分街道上面盖有顶篷,防雨防晒,可以全天候售货。
    古香古色的街道,繁华喧嚣的集市,高墙深院的住宅,精雕细刻的古寺,呈现在人
们眼前的是一幅典型的阿拉伯古城的风景画。
    人们知道,利比亚是非洲地区领土辽阔的国家,但境内90%以上的土地是沙漠或半
沙漠,素有“沙漠之国”的称号。
    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则是地处撒哈拉沙漠北部边缘、地中海南岸的一片绿洲,市区
树木繁茂,花草竞生,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尤其是夏季游览疗养的胜地,因此人们将
这座城市称为“沙漠中的旅游城”。
    如果说的黎波里的老城区保持着古老的阿拉伯东方色彩,而新城区则呈现出欣欣向
荣的现代化都市景象。新城座落在西市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道宽阔笔直,两旁棕
榈成荫,街心公园众多,园内绿树锦簇,鲜花盛开,喷泉涌射,如一颗颗绿色珍珠散落
在市区各处。新城区也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罗马天主教堂(于1970年改为清真寺)、座
落在绿树鲜花丛中的呈摩尔式建筑的白色王宫以及罗马时代的墙垣。
    从海上了望市区,公元16世纪西班牙人建筑的城堡历历在目。城市北部的港口,年
吞吐量超过500万吨。拥有150万人口的的黎波里市,工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阿尔及尔    
 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位于阿尔及利亚北部,南靠雄伟的泰勒阿特拉斯山脉北
麓,座落在宛如一个半圆形剧场的乌艾德·哈腊和乌艾德·马扎法兰两海湾之间,沿地
中海阿尔及尔湾西岸伸延16公里,市区全长75公里,街道房屋大都建筑在山丘上,迂回
起伏,犹如一颗明珠闪耀在地中海的南岸。走出阿尔及尔城,越过泰勒阿特拉斯山,再
往南便进入了举世闻名的撒哈拉大沙漠。阿尔及尔城气候温和,终年绿草如茵,林木茂
盛,花开不断,站在高处俯视全城,近处郁郁葱葱,远处水天相接,景色优美迷人,素
有“花园城市”之称,加之城内名胜古迹众多,对世界各地的游客颇具吸引力,使这里
成为北非地区的一处旅游胜地。
    在阿拉伯语里,阿尔及尔和阿尔及利亚同属一个单词,其意为“白色的岛屿”。关
于这个名称的来历,当地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一批阿拉伯先驱者不畏艰险,
长途跋涉来到这儿,但他们不知是到了什么地方,只见海面上有星星点点的一些岛屿,
海水随风扬起,冲击岛边的岩石,激起层层白色的浪花,其中一个人脱口大声喊道:
“阿尔及尔!阿尔及尔!”其意为“快瞧呀!那些白色的群岛。”从此这个名称便一直
沿用到今天。
    阿尔及尔是北非地区的一座历史古城,多少世纪以来一直是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公
元前2世纪,腓尼基人在这里建立港口,后来罗马人在这里建立起一座城市,定名为西
奥姆。
    公元4世纪,城市遭到汪达尔人破坏。公元7世纪中,阿拉伯人在这里建成繁华的商
港。公元10世纪,博洛吉纳·伊贝里·济里国王在此建立起一座新城,称之为杰扎伊尔。
15世纪,被阿尔及尔公国定为首都。1830年7月,法国殖民军占领这里。1962年7月3日
阿尔及利亚正式宣布独立,阿尔及尔成为阿尔及利亚的首都。
    阿尔及利亚人最喜欢白颜色,他们认为白色象征着洁白无瑕的心灵和安居乐业的环
境。阿尔及利亚的国旗由绿、白两种颜色,加上一颗红色的新月和一颗红星组成。他们
的服饰大多为白色的阿拉伯长袍。他们对白颜色的喜爱也在建筑物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阿尔及尔城内,不论是高耸入云的清真寺,还是那一座座玲珑精巧的别墅和现代化的高
楼大厦,全是白颜色的。阿尔及尔整座城市,自海滨层层高起,傍山而建。山坡上高低
起伏的白色建筑物在终年常绿的树丛中时隐时现,就像片片白色的贝壳飘流在平静而蔚
蓝的地中海上。阿尔及利亚人把阿尔及尔称为“白色的岛屿”,既体现了他们对自己首
都的赞美,又生动地勾画出这个现代化城市的风貌。
    阿尔及尔是阿尔及利亚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贸的中心,拥有260万人口,是
全国人口最多、最集中的一座城市。位于市区东北面的卡斯巴区,是古老市区之一,为
穆斯林聚居区,卡斯巴这个名称来源于一座古堡的名称。这儿的房屋多为二至三层楼房,
用稍加雕琢的石头依着山坡砌成,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古香古色的城堡遗址,圆形
塔顶的清真寺,高高耸立在这些房屋之中,格外引人注目。这里街道多半为台阶式,狭
长的街道上拥挤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的店铺连成一片,橱窗里摆满了各种富有民族
特色的手工艺品。摊贩占满了这里的街头巷尾,高亢的叫卖声,嘈杂的议价声,在人群
的上空回荡,异常热闹。清晨或傍晚漫步在这里,清真小吃店和茶馆散发着阵阵诱人的
香味,宏伟高大的宣礼塔里传来了响亮而有节奏的呼唤祈祷的声音,使人仿佛进入了一
种神奇的世界。卡斯巴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新市区的建筑与旧市区形成两种绝然不同的风格,那里多是高楼大厦,街道宽敞整
洁,马路上车水马龙,形成现代化城市的繁华景象。新市区内,绿树环抱的“人民宫”
是总统府所在地,许多政府机关、文化和外贸机构也都设在这里。
    
      拉巴特    
 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位于该国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临大西洋,是摩洛哥全国
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市区房屋整齐洁净,街道宽阔笔直,市南大西洋岸,海滩
平坦细软,是夏季旅游胜地。
    拉巴特这个名称源于阿拉伯语,含义不一,说法众多。一种说法认为“拉巴特”是
“捆绑”的意思。乍一听,简直让人吃惊,一个国家的首都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名称呢?
追根溯源,原来是这样的:很早以前,拉巴特只是大西洋畔的一个小村子,当时的国王
将逮捕的犯人和掳来的战犯,用绳子捆绑起来,命令士兵将他们押送到这里从事繁重的
苦役,随着被送来的人越来越多,村子逐渐扩大,以致形成城市,从而得到一个奇怪的
名称——拉巴特。另一种说法是:1150年,摩洛哥穆瓦希德王朝的统治者阿卜杜勒·阿
里·穆明为了出兵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渡海远征西班牙,在沿海的古罗马城市萨累的
废墟附近建立了一座军事要塞,定名为“里巴特·法特赫”。这座军事要塞便是乌达亚
城堡,也称乌达亚要塞,至今依然保存着。在阿拉伯语里,“里巴特·法特赫”意为
“胜利的营垒”,据说是为了纪念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