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战之责 >

第25部分

抗战之责-第25部分

小说: 抗战之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军第十一军,第9旅团、第3师团、第6师团、第40师团、第1飞行团,另有1个支队,总共6万余人。比前两次的规模小得多,主要是为缓解华南日军的压力,进行牵制作战。    
  国军围歼部队:58军、20军、99军、37军、78军、26军、10军、73军、4军、79军    
  “长沙大捷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所向披糜,甚至欧战开始以来,反侵略、反轴心同盟国家第一次扎扎实实的胜利。当时全球各大媒体争先报道此一捷讯,其中以伦敦每日电讯报的标题最为传神: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1942,民国31年元月3日,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蒋委员长出任战区统帅。从此一刻开始,我国对日抗战也进入了决定性的第三阶段了。”    
  我记得在前面某一集中,蒋先生在抗战初期一次军事会议上的讲话是将中国的抗战分为二个阶段。不知何故,这里却采用了毛泽东先生在抗战初期把中国抗战分为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的说法。    
  蒋先生与史迪威的矛盾。蒋维国指责史迪威用飞机暗算蒋介石,给蒋介石准备了一顶拉不开的降落伞。这可是大陆网友几乎没有听过的事。幸亏有一个神秘的电话救了蒋介石,但是,是谁打来的电话,至今仍是个谜。换句话说,这件事的真伪是无法证实的。    
  将一个无法证实的事做为证据呈堂,而信誓旦旦,不知可否构成诬陷罪?请学法律的网友指点。    
  《一寸河山一寸血》在这里是否违反了要“真诚面对历史,把事实还给事实”的初衷呢?    
  用一个谣言来证实委员长与史迪威的紧张关系,《一寸河山一寸血》显然对这段历史没有持以严肃的态度。    
  若有人认为这个谣言发端于蒋先生,这又如何澄清呢?    
  第三十三集《一狼、二虎、'四强'》    
  四强是指:美、英、苏、中    
  一狼——苏联    
  二虎——美、英    
  “在那一段与狼共舞伴虎入眠的岁月中,中国人所遭受的辛酸、委屈、挫折、但又不能说的苦楚,在当时,甚至过后,都是鲜为人知的。蒋中正在这一段时期中的日记里写到:今而复知所谓同盟与互助皆为虚妄之言,美国亦不能外此例乎?幸而今日我国尚有一片土地、与相当兵力以图自存,而未为帝国主义者牺牲耳。”    
  这一集主要回顾英缅战区的开辟,指英国人以一己之私,延误战局,造成了中国的巨大损失。顺便将史迪威很扁了一顿,说他将缅甸战场搞得一团乱。    
  1941年8月,陈纳德的美国空军志愿队(飞虎队)建立。    
  “也许因为陈纳德的表现,还是隶属系统。而引起了史迪威的不满,因此他不断施加压力,要撤消飞虎队的番号,毕赛尔甚至以不归并即不许作战相逼迫,使得志愿队只好于1942年7月4日宣告结束。”    
  该片在此又说了谎言,伪造历史。事实是飞虎队重归美军陆军,为美军陆军中国战区的第十四航空队,对外仍称飞虎队,编制扩大和兵员供应更有保障。此前为志愿队,无论物资供应,人员补充都很困难,飞行员牺牲一个就少一个,而编为美军陆军第十四航空队后,所有供应大为改善。该片将这一事实隐瞒,让人误以为飞虎队的番号被撤消,志愿队被解散,为的是诬蔑史迪威。    
  第三十四集《黎明前的黑暗》    
  物资掠夺    
  “战争行为,本来是经济社会的一大杀手。其破坏力之强,摧毁面之广,是成长于承平时代的后人难以想像的。这种影响对交战国双方并无二致。所以到1942年,也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日双方都面临到了无以为继的严重危机。这个时候,彼此拼的好像已是持久的能力了。换句话说,谁撑的久谁便是赢家。不过就当时情势而言,可以说我们阶段性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为了求存,唯一的选择只有'拖',用我们幅员广大的土地,来换取时间拖垮敌人。至少,把他拖到同一个'立足点',同一个'起跑点',然后再来拼。这便是我们对日'持久抗战'的基本国策”    
  好嘛,把毛泽东先生的《论持久战》中的观点,说成是对日'持久抗战'的基本国策。却把蒋先生放上画面,如此欺世盗名之举,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经过五年漫长的岁月,现在大家总算要扯平了。但此一结果毕竟不是最终目的,因为我们要的是赢。问题是,我们还熬得下去吗?我们还挥得出决胜的一击吗?照常理推断,其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已经山穷水尽了。”    
  “形成战时经济金融状况恶化的原因太多,但最根本的还是来自战争,来自敌人。日本深知只要把我国经济搞垮,这场仗就不用打了。他们分别从物资掠夺、金融破坏和经济封锁三个方面一起下手,企图扼杀我国的生存命脉。老实说,任何一个国家被这三把刀卡在脖子上几无存活的机会可言。但在当时,日本虽然很确实的做到了以上三点,但中国人并为因此而弃械投降。由此可见,我们在经济战线上的搏斗是何等的惨烈了。”    
  下文呢?      
作品相关 《一寸》中篡改的历史(七)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篡改的历史'转帖来自铁血论坛'    
  Hcxy2000关于转贴前的话:    
  很遗憾,因为小说的原因,在书评里已经有了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贡献的争论。作者的观点很明确,在抗战的人群里,只有中国人,只有华夏儿女,没有政党之分!    
  要抗战,必然需要自身的壮大,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共产党人抓住了机遇,也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人!    
  请时刻记住,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人!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铁血论坛上看到的。里面绝大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这些观点,可以全面回答目前为国民党鸣冤的问题。    
  基于以上理由,请准备再发关于这个争论内容的读者注意,如果你的观点已经在这个帖子里被反驳了,那么我将毫不犹豫地删除你的书评。    
  再次说一遍,我是赞同的是这篇文章里面的绝大部分观点,而不是全部观点。    
  本文来自铁血论坛,感谢转贴者安倚天    
  黎明前的黑暗    
  我军重输新血。日军一号作战    
  民国31年9月——33年6月    
  时间跨度近两年。这一期间,中国国内灾害频繁,双方大战不多,表现出日军以物资掠夺为主的战争形式。特别是在日占区及其边缘,反复进行了残酷的扫荡。这些地区都是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所以这一时期,表现为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承担了主要对日作战的任务——扫荡与反扫荡。    
  在这一时期,共产党一方面对日作战,一方面努力恢复经济生产、恢复民生。    
  而在国统区方面,却没有抓住这有利时机,积极休养生息,恢复经济生产。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农业生产逐年下滑,以至通货膨胀之势非但不能遏制,反而飞速扩张。    
  “有人认为,中国之对日抗战,所以能获得最后胜利。是拜美英等列强之'赐',是'西瓜往大的一边靠',而得到的结果。这话不仅不公平,而且对我国在孤军苦撑、血拼五年的岁月中,那些战死官兵的英灵与全国上下不屈不挠的意志,构成了莫大的诬蔑与不敬。试想,若不是我国坚决的抗战到底,在中国战场上,陷128万余日军于泥淖而无法抽身,美国在西太平洋战事的结果如何,就很难料想了。至少,他们将要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这笔帐,是不容一笔勾销的。”    
  在这里,将中国远征军的损失怪罪于史迪威是不公正的。遵史迪威之命入印的孙立人部损失轻微,而遵蒋先生之命的杜聿明部在野人山损失过半,也是史迪威的过错吗?    
  民国32年11月,常德战役。    
  日军:39师团,58师团,13师团,3师团,116师团,68师团,另4个支队加1个伪军师以及直属部队,共6万余人。这么多的番号加在一起,才6万余人。可见日军已经捉襟见肘了。    
  常德属6战区,国军有33集团军的59军、77军;29集团军的73军、44军;26集团军的32军、75军;10集团军的79军、66军;江防军的86军、30军、18军;战区直属部队74军、100军。(解说中说有14个军的兵力,可能有误)    
  好家伙,足有13个军,近40万人。日军竟敢用6万人攻击,真是活得不耐烦了。其中:王耀武的74军,施中诚的100军是赫赫有名的国军精锐,罗广文的18军、池峰城的30军也是战功赫赫的部队。    
  14日,日13师团突破10集团军、29集团军的防线,操73军、44军的背后,攻占桃源。日3师团攻击73军防线。日116师团、68师团穿越防线直扑常德。常德守军74军57师(精锐之师)以1万余人的兵力和两个师团的日军力拼苦斗,坚守血战11昼夜,全师官兵伤亡殆尽,突出重围时,只剩300余人。12月5日常德陷落。    
  此时,日军13师团踞桃源,日116师团、68师团踞常德。国军18军、79军、73军、74军、100军、来自9战区的10军、99军和来自江西的58军对日军形成反包围。方先觉的第10军一马当先咬住日军,日军补给被切断,终于13日撤离战场。    
  57师坚守11天,力战2个师团,造成对我方极为有利的战役事态。可叹国军8个军居然未能围歼日军之一部,战场内的国军反而没有来自9战区的第10军动作迅速。若说国军不能打,则显然不是事实,57师就是明证;若说能打,以8个军的兵力却不能围歼日军一部。真不知该说能打还是不能打。    
  第三十五集《惊天泣鬼保衡阳》    
  衡阳守军接收美军的火炮清单:    
  37战防炮 9门    
  75山炮 6门    
  迫击炮 26门    
  这几门炮可让鬼子吃到苦头了。死在这些炮口下的有:日第68师团的师团长佐久间为人中将、参谋长原氏真三朗大佐、第57旅团旅团长志摩原吉。    
  “事实上,在第四次长沙会战时,即已呈现了至为严重的兵员缺额问题。加上精锐师南调支援滇缅战场,所以当时长沙守军的实力是难以与二、三次会战相比拟的。这至少是长沙失守的主要原因之一。”    
  兵员缺额问题实际上并非因兵员补充不及时,国府为了保证兵员已抓得鸡飞狗跳了。兵员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军官为了吃空饷,残酷地虐待士兵,以造成死亡或逃亡而致。    
  日军投入10个师团,地面兵力达36.2万余人。    
  中国军队用于参战的是第九战区的第30、第27、第1三个集团军,计10个军近30个师,加上1个工兵团、2个特务团、1个炮兵旅以及地方保安团等,共约40万人。    
  “因为在长沙一役中,我军被绝对优势的来犯之敌'冲'散了”    
  请注意:不是打散的,而是冲散的。冲散意味着战力并无大的损失,还可迅速复聚。若不能复聚,则表明军无斗志。    
  “在一片混乱中,重建指挥系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指挥系统未受大的打击,各级主官损失不超过20%的情况下,各部的参谋军官可为补充,重建指挥系统应在十天半月内完成。若不能做到。。。。。。    
  “虽然王陵基和杨森的部队,在茶陵和醴陵这两条线上和敌人都有过激烈的战斗,但仍然挡不住日军锐利的攻势。衡阳终于被围了,国军这些部队从此便被隔绝于日军的包围圈之外,一直未能向守城部队伸出援手。而使衡阳形同一座孤城。”    
  为何不能如台儿庄那样反包围?或在外围机动出击,如断敌补给等,以减小衡阳守军的压力?    
  6月24日,第一次进攻,衡阳守军1万7千余人,日军68师团、116师团约3万多人。血战7天7夜,敌人尸横遍野。7月2日,日军后撤。7月11日,日军卷土重来。7月18日,日军再次停止进攻。横山勇不得不增调3个师团,这样进攻的日军为68师团、116师团、58师团、13师团、40师团,近11万人。在中国战史上这还是空前未有的事。8月3日,日军齐聚,发起总攻。8月8日,衡阳保卫战结束。    
  是役,日军伤亡1万9千余人。衡阳被俘官兵仍有1万3千3百余人,阵亡4700余人。(这次赚了)    
  纵观在整个防御日军“一号作战”中,国军打的毫无章法。    
  1944年2月,国民政府统帅部召开了由第三、四、六、七、九等战区主要将领参加的第四次南岳军事会议。会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