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第一公子 >

第200部分

明朝第一公子-第200部分

小说: 明朝第一公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抬头看看碧蓝天空中到处飞翔的海鸥,早已感受到此处的温暖气候,极为适宜汉人居住,张灏兴致昂扬,独自站在前甲板上,回想着关于此地的一些历史。

其实早在战国时,东北就被视为汉人的领地,一直有百姓居住并设有官府,只可惜历经朝代更替,或许因为气候寒冷不适宜种植粮食,另外就是这里到处都是异族林立,杀伐不断,以至于汉人在这里渐渐销声匿迹了。

三年前派人过来侦查时,最后送到张灏手中的情报,不禁令他欣喜如狂,这后世的大连竟然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村落,村民都是半耕半猎,显然是有着汉人血统的,而原先曾居住过附近的一些朝鲜村子,却都已随着明朝崛起而全都迁走了。

料到是因为这里还处在整个东北的海角,距离腹地比较遥远,以至于人烟稀少,而沈阳一带则是明朝重点统治的地域,一直驻有重兵守卫,而一些原先的小民族不是纷纷迁徙北方,就是早已被几个强大的邻居消灭吞并掉了。

四战之地,果然有他的好处,大连一带竟然不是张灏想象中的遍地都是少数民族,起码未来十几年内,不用担心有异族入侵,那蒙古人更是离得老远,除了几个臣服于朝廷的游猎部族之外,几乎没有太大的威胁。

其实却是张灏想得错的,这整个大连一带,在元朝虚弱时,原本都是朝鲜国趁机占有的领地,但后来被太祖朱元璋一顿恐吓又派出大军出关,吓得朝鲜国王急忙把国人迁回鸭绿江以南。

朝鲜人自然不甘心丢失大片土地,当得知明朝军队北上征伐元蒙余孽时,准备趁明军不备给予致命一击,以至于曾经调集全国兵力,号称十万大军要和明朝来场大战,只可惜,没等出发就被害怕明朝的大臣阻止,所有主战的文臣武将都被处死,直接导致这一带就成了无主之地,被张灏捡了一个大便宜。

说是无主之地有些夸张,起码都是明朝的领土,不过朝廷没有心思经营这里倒是真的,所有军户都是驻守在通往后世黑龙江一线,又因为有户引国策的严格限制,山东那里没有海船,很少有百姓有能力或是敢举家偷渡过来。

看到黑色土地,张灏心情兴奋,这次准备在东北扶持汉人领地,大规模接纳各地流民,因为有了玉米土豆,在辅以番薯小麦和水稻,想必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蔬菜什么的不是难题,更何况海底都是海蟹鱼虾,附近海域藏有无数的海蛎子特产,就是这里被称为大蛎弯的由来。

至于玉米等粮食作物会不会因此传入异族那里,成为他们进攻汉族的有力保障,张灏倒是曾经为难过,但只要一想起历史走向,再坏的结局也不过如此,因此张灏最终还是决定冒险一搏。

比起山东,大蛎子弯的气候一样温暖,四季分明,冬日没有严寒,夏日没有酷暑,不过此时的气温还是比后世要寒冷的多,但比起辽东其他地域,已经显得格外舒服怡人了。

身上披着一件貂鼠斗篷,望着岸边黑压压的人群,张灏吩咐水手靠岸,今次过来的海船,全都是自己的船队。

沿着木板当先走下船去,就见码头上站着几位衣衫富贵的中年人,一见灏二爷过来,连同后面几十个人全都跪倒磕头。

“都起来吧。”

张灏含笑说道,望着岸边同时跪倒的几千人,并没有想象中的威风八面,而是一股沉重的责任感涌上心头。

“百废待兴啊”张灏喃喃自语,神色间充满感慨。

“二爷,终于盼到你老过来了。”

管家张二虎神色激动的说道,和身后几位管家纷纷站起,含笑上前簇拥着张灏走至岸边。

不习惯什么演讲,但张灏还是站在码头上,望着下面一群充满朝气的面孔,大声道:“从现在起,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汉人的土地,任何异族也别想占有它,我张灏发誓,一定会保护大家的安危。”

一连三日,张灏带人走遍了整个地区,实地考察地形地貌,最令人欣喜的,就是河流极多,又是天然的良港,作为起步东北的粮仓再好不过。

最先迁徙过来的一万多百姓,除了工匠外,挑选的基本都是年轻人,几乎全都是张家收留的孤儿,再就是从陆路迁过来的部族,人数多达二万多人。

一处高地上早已修建好了一座简陋城池,用来抵御可能会遇到的危险,而从南方造船厂挖过来的工匠,则领着族人修建完毕一座小型船坞,用来简单修理往来的海船。

因为人口骤然增加和没有足够的牧草,一时间把几位管家闹得手忙脚乱,幸好事先储存了大量粮食,又有海船源源不断的送来各种物资,不怕马上进入冬季而饿死族人。

张灏并没有设置官吏,而是按照家族军事化来管理,所有十八岁以上的男丁都要训练成军,而妇女除了操持琐事之外,还得学习一些技能,总之一句话,都得为了生存而努力。

孤儿们都要接受教育,将来好作为有用人才为家族效力,为将来大规模迁徙百姓而做好准备,牧民和当地百姓的孩子则要训练成军人,这是必然的选择。

一早,远处简易木房里传来孩童们动听的朗读声,张灏后背双手站在空地上,闻着米粥的清香,问道:“学的都是什么?”

张梁陪着过来,和胡凯两人充作护卫,一左一右的站在张灏身边,实际上这里的首领就是张梁,只不过习惯性的又当起了亲随,管家张二虎笑道:“听从二爷的吩咐,暂时学的诗经等书,主要教授娃子们识字写字和算术,经史一类的粗浅学问。”

“嗯,标点符号和新式数字都传授了吧?”张灏满意点头,又出言询问。

“教了,咱家都学了好几年的东西,自然要教给娃子们。”张二虎笑呵呵的连声保证。

“过些日子会有一些书籍运送过来,还会有一些教书先生,到时这学堂上的事,你们都听从人家的建议吧。”

张灏淡淡吩咐,过来的自然都是家中的丫鬟妇人和那些阿拉怕学者,他的构思是先设立五年期的族学,在另外根据孩子们的资质和兴趣,分别成立综合性的学堂,此外还有海事学堂和军校,至于最高一级的大学,那得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总之要彻底和大海对面的世界不同。

“普通百姓都按人头拨给田地,免费建造宅子,至于粮种和牲畜则由家族统一拨给,等以后有条件了,大家可以随意买卖牲畜,田契由辽阳府统一发放,这样就不怕他们担心有什么变故。”张灏想到一些跟过来的流民,马上补充道。

张梁抢着说道:“二爷尽管放心,这里是咱张家买下的私产,不会遇到什么麻烦的。”

一想也是,这方圆百里名义上都是用银子买的,属于合法拥有的土地,即使朝廷也不能任意干涉,除了人口多一些,没有设置一些官吏外,就仿佛是一个豪门的私人田庄。

估计只有疯子才敢出来买这里的田地吧,张灏嘿嘿一笑,至于后期设置流官也不怕,无非是去吏部打点一番而已。

“所有人都必须混在一起居住,不许有任何歧视,张梁,你一定要牢牢谨记。”

张灏又一次不厌其烦的叮嘱民族融合的注意事项,因为担心文人告密,只能把所有的管理差事都交给自己的心腹负责,经营一应琐事的干练人手不缺,但却独独缺少真正的内政型人才和能统筹全局事事精通的高人。

张灏深知思想上的碰撞最是激烈,不敢冒险的结纳一些从小读八股文章的读书人,自己要传播的知识,在他们眼中或许都是大逆不道之事。

看到张梁连声保证,即使不放心,但张灏也没有其他的选择,沉声道:“有什么纠纷必须秉公执法,过些日子,王太平他们都会过来,到时刑律方面的事就交给太平,不许你们随意插手阻拦。”

张二虎和张梁心中一惊,急忙恭敬的点头应承,张灏这些年来御下极严,他们自然不敢稍有违背。

对于领地上的安全问题张灏不太担心,除了有张越的三千马匪之外,附近十几个卫所都是自家安插的官兵,在训练出起码五千人的精锐乡勇,在这一带自保应该没有问题。

“现在有战马多少匹,良马多少匹?”张灏还是忍不住询问。

“回二爷,呵呵。”张梁显得很兴奋,说道:“足足有一万多匹良马,其中战马三千匹,其他都是用来替代耕牛的,因为怕这里没有牧草,大部分的马匹都留在大宁府。”

“好,就训练出三千精锐骑兵,其他人全都培养成弓箭手。”张灏随口定下兵种配置,至于需要的弓弩等武器,自然难不倒富可敌国的灏二爷。

并没有准备训练什么方阵枪兵,这北方到处都是山脉草原,机动性差的步兵除了坚守外,并不适合小规模的战争,至于遭遇战,弓箭手都是臂力突出的壮汉,扔掉弓箭抽出刀剑,比平常的士兵强力太多了。

“走,去武器作坊瞧瞧,还有其它的作坊,今日统统要看一遍。”

张灏兴致高涨,当先朝城寨西北方走去,那里已经建成若干个作坊,将来更是会升级为工厂的,所有工匠都是这些年举族招募而来的匠户,明朝森严的等级制度,无疑为灏二爷轻易招募到大批工匠而提供了最大的方便。

第三卷一门双贵第242章顶礼膜拜

第242章顶礼膜拜

千头万绪,张灏在东北一呆就是二个月,比起那些熟练工匠,他虽然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但几乎可以称之为理论大师了。

明朝永乐时,很多技术工艺都得以长足进步,而战争无疑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最大推动力,而匠户世代传承的国策,在初期显然极具发展潜力,为了得到朝廷的重赏,无数匠人绞尽脑汁的改良祖传手艺。

郑和乘坐的宝船和许多技术都足以说明问题,反正张灏算是踩在了巨人肩膀上,他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工匠,尤其是关于造船方面的人才,因为朝廷不在大量建造海船,三百位手艺最好的师傅都被张灏用丰厚月银聘请过来,闹得朝中大臣几次感谢过他,要不然,光是安置这些人连同家眷,就不知会愁怀多少官吏。

明朝在永乐皇帝驾崩以后,航海技术一落千丈,固然是古时工匠们敝帚自珍,但朝廷不重视绝对算是最大的原因,直接导致曾经红火一时的造船厂被废弃,无数拥有极高手艺的工匠沦落街头,无数绝技纷纷失传。

一大早,张灏灰头土脸的爬出床,走出简陋木屋,身上套着一件兽皮大衣,模样好似一个野人一样。

此处位于一处山谷中,说是山谷,不过是两座小山之间的低洼平地,不过仅有一处出口,便于进行一些需要保守秘密的作坊安置此处,比如炼铁,比如研制火药,比如打造兵器盔甲。

即使知道自己这么做乃是吃力不讨好,但张灏还是决定花费无数人力财力就行研发,就算经年下来没有成果,但留下一份基础给后人,在辅以详细的记录,无疑能为后代留下一份珍贵遗产。

五个大型砖窑建在一条河流边上,数百个青年正在树林中采伐树木,一些妇女帮着打些下手,采伐的树木用来制成木炭,此外还有从中原运抵过来的煤炭。

砖窑技术早在战国时就已发明,明朝时早已趋于完善,窑子达到需要的温度在用水冷却后,又经过一系列的工序,最后能产出青砖,而自然冷却的话,就会形成红砖。

不管是修建城墙还是房屋,明朝时往往用糯米汁等物代替后世的石灰水泥,可是此时的驻地哪有这个条件,以至于绝大部分的房屋都是木制的。

地处北方,如何度过寒冬就成了首要难题,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竟然在百里地外发现了天然的石灰石,后世大连附近地区本就是石灰的重要产地,储量之丰富,几乎占到了全国的一半。

随便捡拾石块已经足够用了,根本用不着大肆开采,不过能一眼发现白色石头有如此神奇的功用,大师张灏绝对是慧眼识珠,闹得上千工匠再也不敢小瞧这位锦衣玉食的公子哥了。

不提全族老少都在夜以继日的修建房屋,明年开春修建城墙自然也顺理成章的提上日程,训练弓手本就需要锻炼臂力,下下田间劳作,搬一搬厚重的青砖,绝对是训练的最佳途径。

其实古时早有石灰,甚至还是一味药材,很多老人都认得,但是如此大量的出现石灰石,在这时代绝对是罕见之事,而真正让全族老少对张灏顶礼膜拜的缘由,却是水泥的横空出现。

水泥需要的材料简单,无非是石灰石加上黏土在混合一些石膏,此外就是添加一些鹅卵石一类的石块,混合在一起立窑烧制,西方一直到三百多年后,才从火山灰中的发明了水泥。

如此不可思议之事,自然引来无数人的询问,张灏往往神秘一笑了事,也不解释,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家伙曾经在后世的大连生活过好几年,也在水泥厂打过短工,为何偏偏选择大连为驻地,这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