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争之世 >

第4部分

大争之世-第4部分

小说: 大争之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西周时大力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土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稷下学宫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战国时代,由于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而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并使诸侯各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几乎无一例外,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模式。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历史,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始终。随着田齐的强弱而兴衰。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创建于田氏取代姜族,夺取齐国政权后的第二代国君齐桓公田午时期;发展于齐威王时期,兴盛于齐宣王时期;中衰于齐悯王时期;中兴于齐襄王时期;亡于齐王建,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150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既然稷下学宫是田齐王朝兴办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齐以后,历代君主无不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图谋称雄诸侯。稷下学士则是为田齐君王们的政治需要,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客观上也是适应田齐统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智囊团性质的机构。其次,就是炫耀国力,标榜尊贤至士,吸引人才。这就为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故稷下学宫又具有社科院的性质。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的主要活动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体现了学官鲜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但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田齐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时政,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田齐统治者的政治活动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没有或者少有阿誉率承、溜须拍马的情况,所提意见及建议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时,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学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丰富补充。即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汉书艺文志》就记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录。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比如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有“数百干人”,其户下不乏有成就者。对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齐录用为各级官吏,直接参与齐国的政治活动,《战国策齐策》对此有所记载。
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所说的就是指各派学者的定期学术例会。在例会上,各学派推荐出他们学派的代表,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这实际就是为各学派提供学术交流与争鸣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获得政治上的重视。但他们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学术观点的洁难,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稷下学宫作为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而这类学术报告例会则是百家争鸣的集中体现。
无论在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齐国的谡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各国对“士”给以十分优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齐国威王、宣王时期的谡下学宫尤为突出,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田齐政权虽然倡导黄老之学,但对各家各派的学者并不排挤打击。而是兼容并包。都受到礼遇。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比如儒家大师孟子与齐威王、宣王的政见是不同的。但在谡下学宫都受到重视,爵禄都是相当高的。齐宣王多次向盂子问政,甚至象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来终因为彼此政见不合,孟子离开齐国。但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即打算给孟子建造一座房,并资助其办学。
由于春秋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着留不合则去”。“士”就好象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梧”,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比如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广令国中求贤者”,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委以重任。又比如邹衍本是齐国人,在谡下学宫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谡下学宫,并在齐王建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又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春秋战国这种待殊历史环境,对诸于百家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建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谡下先生们敢于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资料
春秋末期,楚国亦不失为一大强国:就其疆域而言,占有今河南、安徽南部,湖北、湖南大部,其他诸侯强国无与伦比;就其军事实力来说,可同当时的强国——晋国共霸中原,更非其他各国所能为之。然而如此强大之国居然被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吴国给灭掉了,实在是令人费解。要知道,对于楚国,即使是当时同样强大的晋国和秦国也不敢觊觎什么,更不奢望败楚。吴国为什么要剑指楚国?并且凭什么有信心能使楚国一败涂地直至亡国?这就要从一位名将说起——
悲惨命运策划者——费无忌
楚平王执政时,任命大臣费无忌为世子建的少傅(协助太傅辅导世子的官员),伍奢(伍子胥之父)为世子建的太傅。世子建对他的少傅并不感兴趣,并与其一向不和,而对太傅伍奢崇敬有加。费无忌心生妒忌,又恐日后世子建被拥立为王后对自己不利,于是便常在楚平王面前诬陷世子,想方设法来离间其父子,但总未奏效。
后来,费无忌采取了以美人计配合的连环计,终使楚平王杀掉了世子建。《左传昭公十九年》、《史记伍子胥列传》等都多处记载了费无忌谗害世子建的三步计策。
第一步,聘女于秦,唆父娶媳。楚平王欲给世子建定亲,费无忌受命赴秦国聘定秦女嬴氏。他见嬴氏貌美异常,回国后竭力夸赞秦女嬴氏的美貌,唆使平王自己娶之,却为世子另外聘女成亲。
第二步,托言守边,调离世子。楚平王娶媳之后,费无忌对平王说:“楚国偏居南方,远离中原,难与晋国争夺诸侯,不如扩筑城父(在今河南平顶山,一说在今河南宝丰,一说在河南襄城),让世子镇守北界,可以逐步争夺天下。”平王听了,非常赞同,遂让世子建离开郢城(今湖北江陵西北),去城父防守。
第三步,牵动连环,谗害世子。世子建去城父一年之后,费无忌对平王说:“世子建与其太傅伍奢要据城反叛了。”平王不大相信,问道:“他已做了我的世子,以后楚国就是他的了,他还有什么可求的?”费无忌回答说:“世子为娶妻的事怨恨君王。他独自领兵在外,结交诸侯,不久就会出兵进攻郢都。若不制裁,日后将后悔无及。”平王遂信以为真,召伍奢回郢城,欲加罪杀之。世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费无忌深知伍奢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字子胥)相当了得,不杀他们,恐日后为患。在费无忌的唆使下,楚平王一面派人去追杀世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后,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
伍尚临走前对弟弟伍子胥说:“我的才能远不及你,你可以逃走,日后可以替父亲报仇,以尽孝心。”楚平王见伍子胥未至,就派武城黑率精兵追杀。自此,伍子胥便开始了他一生传奇而又悲惨的逃难历程。
传奇的逃难历程——一夜白了头
伍子胥生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当得知楚平王派兵来捕,便知父兄终不能幸免。如何是好?还是尽快逃命。但逃跑免不了要拖家带口,可如此将托累行程,不利于逃脱;如若不带,自己的妻子家人定会惨遭楚兵毒手。奈何?伍子胥的烦恼被妻子所识破:“大丈夫含父兄之怨,如割肺肝,何暇为妇人计耶?子可速行,勿以妾为念!”妻子说罢竟进里屋自缢而死。伍子胥为此大哭一场,把妻子草草掩埋,收拾好行李就匆匆离去。不足半日,楚兵即至。
据说,伍奢听说伍子胥逃跑,曾对楚王说:“楚国君臣且苦兵矣。”后来果如其言。
伍子胥听说世子建逃至宋国就奔宋而去,并找到了世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世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世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结果被郑定公杀了。随后伍子胥不得不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今安徽含山县北)。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令人画了伍子胥的像,张贴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他非常同情伍子胥,便把伍子胥等人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一好友皇甫讷长相酷似子胥,他想让此人来冒充伍子胥过关。可皇甫讷那时并不在家中,他们足足等了六日还不见皇甫讷回来。伍子胥心急如焚,等到了第七日早晨,伍子胥居然须发全白。“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就出自于此。适逢东皋公来告知其好友已回,但见伍子胥这般模样,便告知于他。伍子胥起初不信,拿镜子一照,痛哭流涕,将镜子摔至地上,叹曰:“一事无成,双鬓已斑,天乎,天乎!”可东皋公却认为这恰是好事,因为这样守关楚兵更不好辨识,正好能助其顺利过关。伍子胥的确命大,若不是如此,历史上也许就不会有他伍子胥的威名了。
装扮妥当之后,四人一起朝昭关方向进发,并于第二日黎明时分赶到昭关。当时正值开关时间,守关楚兵果然把守严密,皇甫讷很快被楚兵发现,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