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540部分

暗黑大宋-第540部分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理一样,只要王巨在这种胜利下都做了退让,反而会激起占城人以后的觊觎之心。

说这话时,王巨脑海里浮现着那三州的地形图,在这三州的西部就是高大的长山山脉,他心中说,只能利用这个长山山脉布置一些防御工事了。

“不会,不会,我们只要那三州。”

“你们为何派军民进入义安州!不要忘记了,你们占城还是我们中国的地盘!”王巨怒喝道。

这话儿说得也不大正确,如今占城经过多次扩张,面积比原来的日南郡更大了,不过主体还是汉朝的日南郡。

“是,是,是。”诃黎跋摩被王巨一喝,一下子清醒过来。

不过他这种思想可是一个很不好的动态,于是王巨恫吓道:“我们谈妥后,我会派人于边界处建一座长城,以此区分两国疆域。就是这些,当然,你可以不同意,我不介意再扶持一个刹帝利担任占城国的新国王。”

“我同意,我同意。”

“那么那些婆罗门与刹帝利勾结宾童龙人反叛的,请速将名单写给我。”

“好的。”

王巨也找来纸笔,但他写的是奏折。

他写了这次用兵用意,如果不震慑,占城又会象唐朝那样,意欲攻占整个交趾。但在唐朝时,百姓还是忠于中国的,现在经过交趾的洗脑,百姓不但不忠于中国,相反的他们对中国反而很仇视。这也是王巨席卷,然后请求朝廷迁徙百姓过来定居的原因。

要地不要人!

不过因为是从内陆迁徙,百姓数量很少,顶多十几万户,相比于若大的交趾,这点百姓疏散下去,人口仍然很稀少。可能以后一部分交趾百姓会返回,但这些百姓未必能堪用,至少不经过十几年大治,是休想他们忘掉仇恨了。

所以以后交趾在很长时间内,力量不强大,必须靠从广南那边调兵过来拱卫。但如果与占城纠缠上了,不但不利于治理,反而战火不休,朝廷得到交趾不但不利于国家,反而分散了精力。因此这才出兵占城,给予占城人震慑,来换取交趾的长久和平。

不过这个东南半岛不仅是占城一个国家,还有更强大的真腊国。

占城被交趾屡屡打败,又被宋军多次打败,马上还要平定宾童龙地区,这个平定王巨不会打算出动主力的,主要的还是让占城人自己去平定,宋军在边上做一个帮手。那么占城军队还会产生大量死伤。

也就是说占城马上就要进入衰败状态,他们与交趾有仇,与真腊人在五代更替时也打了好长时间,同样有仇。面对正在衰退的占城,另一边急欲扩张的真腊会怎么做?

真腊现在的国王乃是曷利沙跋摩三世,曷利沙跋摩在梵语中就是戒日王,这个还不恶心,真腊还有阇耶跋摩,人家不满足做真腊的国王了,而要做整个宇宙的国王(阇耶跋摩,轮转王,宇宙王)。

所以真腊人醒悟过来,十之八九,就会对占城用兵,一旦让真腊吞没了占城,等于将交趾半包围起来。那时候宋朝就会真头痛了。

因此王巨虽用兵占城,但不会大肆破坏占城,仅是震慑,让它成为宋朝的一个羁縻郡国,再逼迫他们学习汉语汉字,以便让他们以后对宋朝更忠诚亲近。

扶持占城,让他们与真腊人作战,那么宋朝就可以安心发展交趾。

一旦交趾人烟稠密,就不用担心这些国家侵犯交趾了。不过在这个人烟稠密之前,必须有一个平稳过渡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更应当要出兵占城,不然占城为什么听宋朝的话?

实际王巨考虑更多。

当时他也考虑过让百姓席卷,不过立即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太狭长,不易防御,弄不好就陷在这个占城了。迁徙百姓数量不多,摊派在交趾各地,都嫌数量少了,如何再摊派百姓来占城?

不摊派百姓过来,而是驻扎官员官兵,不过占城与大理不同,驻扎的官兵少了不管用,多了不值。若无官兵,仅是官员,那么来了也是一个傀儡官。

于是就有了这个“人道”的政策。

然而这个就没有必要写在奏章上。

王巨写完了,诃黎跋摩也写完了。占城的文字王巨同样看不懂,不过能看出来是一个个人名字。他将纸头放下,说道:“名单上的名字太少了。”

想了想又说白了:“诃黎,我军不会在你们占城久驻,一旦撤退,你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还能象中国那样世袭,你的子孙做占城的国王?”

大清洗吧。

对你有意见,有声望号召力的刹帝利、婆罗门,一起写出来,然后俺才好用勾结宾童龙的名义,将他们处决抄家……不抄家俺那来的财富?

毗阇耶城中开始了清洗,奏折则用快马递向京城。

两府几个大佬整个傻眼,这才多少天哪,第二个国家又被灭掉了。而且他们现在接到了王巨呈到京城的情报,这个王巨不隐瞒的,既然想经营交趾了,得让朝中的大佬们知道南方的情况,他们也知道占城是东南半岛五极力量之一,不要看他们国家小,但战斗力也比较强大。

吴充则是喃喃道:“这才是第二国……”

还没有完呢,在后面王巨说了一些话,然后正式向朝廷讨要兵将了,五千骑兵,三千川兵,熊本、苗授、刘昌祚……

第669章改土归流与某人跑了

韩缜问:“吴公,难道他想灭大理?”

王巨交待了灭占城后面还有一段话,臣闻昆仑关一役,侬智高生死不明,狄青凭一皇冠尸骸亦难断定其生死,民间多云侬智高逃至大理,欲犯巴蜀,故巴蜀百姓一日三惊,朝廷令萧注杨文广率兵西上,大理方献奁盒,内装一颅,云,此侬智高也,然难以甄别。臣至广南后,农氏多言,侬智高仍活于人间,于大理积攒力量,准备东山再起也。

流民破升龙城,臣派属下前去掩埋受害百姓尸骸,又派交趾降将前往升龙甄别交趾皇室重臣,然发现诸多宗室重臣不知所踪,臣多方打探,方知之多随难民流窜于大理。臣已派使前去大理责问,令他们一一索拿归案,然臣忧之大理难听令也。

所以王巨的意思就是他将占城的事解决了,再派兵西向,吓一吓大理。不过他手中的兵力少,又是从东路而去的,道路遥远,因此请熊本与苗刘二人率五千骑兵、三千川兵,自巴蜀徐徐南下,两相配合,威逼大理将交趾这些宗室重臣一一交出来。不然交趾以后难以治理,为何?因为流民马上就要装上船运回内陆,官兵也要一一撤退回来了,那么还有许多交趾百姓返回家园。如果没有这些宗室子弟与重臣呼号,章惇来到此间后,以他的才能,必然顺利治理交趾。不过有了这些宗室子弟与重臣呼唤,说不定交趾又会烽烟四起,那么这些迁徙的百姓非是救之,而是害之。

所以韩缜就有点儿不解,王巨说只是吓一吓。

而且说得不对吗?

如果交趾真有宗室子弟逃到大理,登高一呼,以后交趾必然会有一些百姓揭竿而起,况且这些交趾百姓当真不恨宋朝吗?

主要他是因为知瀛州,与辽国谈判疆界线“有功”调到西府的,因此对南方的很多事不大清楚。

吴充便解释了一句:“韩公,你可知道王巨在广南训练了多少骑兵?两万有余!”

“广南那来的马?”

“广南有马,那些蛮人喜养马,多当作了食物,于是王巨从他们手中购买过来,又从大理购买了大量战马,并且为此事置了自杞州。”

“原来如此。”韩缜终于明白了。

这事儿闹得不小。

这个自杞有点儿麻烦,史上北宋灭亡,南宋只好从大理买马,这才出现了鼎鼎大名的茶马古道,不但有滇马,还有蕃马。

然后自杞将特磨道封锁了,逼得宋朝只能将马道置在自杞道,罗殿国人也眼红了,跟着插手了马道。

南宋的马贸易,那会有多大?一年少则几十万贯,多达到近百万贯马贸易。放在一个国家不算什么,但放在两个苦哈哈的部族里,经济立即得到好转,由是两个部族强大起来,得以立国,并且为了马道而互相攻伐。

罗殿国还好一点,特别是自杞国,腰里别着两把刀,然后装疯卖傻,俺们不会说宋朝话,如意了马上交易,不如意了拨出两把刀就要砍人。一时间在整个南方都臭名昭著。甚至过份的是他们仗着南宋重心不在广南,不但在横山寨交易,还强行闯到邕州城交易。广南的官员没办法向朝廷交差,所以只好说他们拥兵十万,精骑过万,为了省事,只好牵让他们……

王巨对这段历史不大清楚,不过派了斥候打探,这时候自杞蛮们就有了这么一点动向。

非是自杞蛮不好,而是这些蛮酋们不好。

这里又要涉及到一个改土归流与港灿的故事。

其实政治有时候与搞科研一样,通了一样,就能通数样,所以才有一个说法,以史为鉴……比如司马光善长权谋,《资治通鉴》里就多写的权谋斗争,看上十几遍,也许做官会变得很容易……看老午的架空,会看到一个自干五的一些想法,也会注意到历史的另一些角度,制度,外交,财政,商贸,水利,农业生产,战争的后勤等等……

因此去年时王巨刻意诱惑这些蛮人动手,又逼迫其他蛮首献出子弟来做兵士。

这个坑就埋下去了。

然后大批战马源源不断地从特磨道与自杞道而来。

这些酋长们又眼红了,不以为他们真傻,那是装傻装强悍。史上大规模军队来临时,这里就几乎没有遇到过顽强的反抗。

然而许多村寨均分了田地后,又没有族酋统治,因此这些酋首们开始下黑手了,发起了征伐。

另外也扣克了诸兵士的薪酬……

内仇外仇一起产生了,今年春天王巨再度动手,权当是练兵了,几乎将自杞道上三分之二蛮首处死,王巨这才上书请置自杞州,并且说了一件事,归土归流。

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家喻户晓,唐朝还是延用了诸葛亮的做法,宋朝也是如此。

扶持一个或几个豪强坐大,借他们的手统领羁縻地区的治安,也就是土司制度。

不过诸葛亮那是权宜之计,当真这些蛮首在朝廷扶持下壮大,就能忠心于朝廷?就算他忠心于朝廷,他们的后代呢?相反的,在手中力量越来越强大后,他们的野心也随之增涨,所以才有了南诏之殇!

那么为什么又与港灿有关?

一样的道理,港人治港了,于是扶持几个有名望的商人,再借他们的手稳定臭港治安,发展臭港经济了。

然而人性是自私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象王巨,对宋朝是很忠心,不管忠心于这个国家还是赵氏家山,但只要赵顼苗头不对,相信王巨立马乘船去海外做海外王去。

在国家扶持下,这些人生意越做越大,然后挤压了小市民的生存空间,贫富严重不均了,生存矛盾严重,外国势力进入后,迅速就造就了大量港灿。香港也就成了臭港了。

然而这些人真的会对国家忠心吗,官员们都很少有几个人做到爱国,况且是商人?看到苗头不对,立即撤资逃跑。所以报纸登载某某人跑了,何必之,空让人笑掉大牙!

因此这个政策从开始就是错误的,当然,也无妨,总会有错的政策对的政策,李世民还犯错呢。调整就是了。这个亏吃了权当一个教训,亡羊补牢,来得及补救,但别登……

不过这些蛮首们危害那可是比某某商人要大得多。

他们真会造反,真会杀人。所以一些蛮首们以世袭故,恣肆虐杀百姓,为患边境,“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就象偏远的夔峡路,一些蛮区至今仍挖人心肝为食,掳掠汉人当奴隶,宋朝装傻装不知道,王巨也装傻装不知道。不然怎么办,能找到解决办法吗?

所以一直到明朝,才想出这个政策的失误,于是出现了改土归流。

具体的是两种策略,一是从上而上,先改土府,后改土州。不过王巨考虑到眼下现实的环境,增加了一条建议,也就是以汉官为流官,为主官,土官为辅官,实权在流官之手,辅官则起安定辅助之作用,用以将各个生蛮地区百姓治理融合起来。

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进行,如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

三是土官不法,残忍,导致境内百姓怨声载道,主动请求朝廷革除土官世袭,那么朝廷就立即派出官兵与其境内百姓里应外合,将这个蛮首铲除,改为流官。

也就是有机会,就立即抓紧改流,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改流。

但王巨补充了一句,没有机会的情况下,得创造机会,可前提就是有机会,真正没有机会,那么就不能用兵,否则代价太大了,弄不好就会陷入持久的战争。

就象王巨这次改土归流,多是没有机会,但他故意将兵士的薪饷发给这些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