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203部分

暗黑大宋-第203部分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刍璧构チ耍墒谴蟪疾焕斫猓炊鲜槿八偌遥悴灰蒙模造跤只璧沽恕W詈笳造跗⑵癫皇锹墓戳恕H舨皇蔷峦狭撕笸龋造蹩梢运凳且桓鐾昝赖木酢

到了赵顼手中,陕西情况渐渐改变,不那么被动了。这对赵顼都有利,但别留下那个黑窟窿啊,一个性子急,再加上黑窟窿,再加上一个怮相公,宋朝开始跑马了。

不过现在大家都不知道未来发生的情况,更没有想到王安石会迅速上位。

韩琦又说道:“东宫名位已定,诸位,西方却未平定。那个郑国渠,你们如何看?”

这些人一边走一边议论。

有的说这几年国家灾害多多,财政困难,切不急着兴修,王巨不是说过吗,那就让他带着胥吏下去看看,先做一个评估再说。

有的说王巨是纸上谈兵,不可相信,即便修,也不能让王巨主持,得派一个老成的官员下去主持兴修。

有的说即便兴修,也不能用战俘,当立即释放,虽然西夏国主死了,然官家同样病重,国家多事之秋,务必以和为贵。

不过也有部分人认为可以试一试,修不成那是过,但修成了那就是大功。

想一想,一旦陕西出现上万顷良田,不管这个粮食在谁的口袋里,那怕就是在奸商口袋里,它也在陕西,比如关中粟价一斗十文,那我出二十文可以吧。

但需要用粮时,若是从后方将粟运到前线,需要多少文,少则四百文,多则一千多文,包拯下去计算了这个成本后,差一点捶胸顿足。

这倒也罢了,关健这么贵的金粟还不能吃。官商勾结,往里面搀沙子,搀泥巴,甚至用腐败五六年的霉粮充好粮,售给官兵。

所以王巨说,岂能用地价估算造价?

因此重修郑国渠宜早不宜晚。这些年,好多事,本来都说好的,结果大家吵来吵去,什么都没有办好,但没有办事,钱呢,还是不见了。办了事,挤一挤,也就那么一回事,但办了事,就起到效果。

特别是张方平,那是大力支持的。他当场算了一笔账,如果真的能修好,就打算马马虎虎,一万顷良田,可能得田没有一万顷,然而其他的耕地却得到灌溉,也变成了上田,一被拉得一万顷,算是规模不大了。如果再推广那种移载法,或者说推广不起来,这些上田,一亩两石半还是可以收到的。一年就是两百五十万石粮!

陕西粮食不愁了。

但没有这个粮食呢,万一前线大战发生,不用多,增派十万军队,吃的粮食,马粮,酒粮,一人一年十石,一千万贯没了。就是这一千万贯下去,还不知道运去的粮食,军士能不能吃。

“那也不能用战俘兴修水利,成何体统?”

“司马公,若成庆历故事,你认为还有什么体统?大家都想和平,包括官家也想和平,这才重开互市,重给岁赐,可有没有换来和平?侥幸是大顺城这一战胜得光彩,胜得快,否则打成僵持战,那得多少郑国渠的财政打掉了?”

不要不高兴,就算打成僵持战,都不能怪蔡挺与王巨,兵力有限,朝廷支持有限,能不败那就算不错了。

修不起来罢了,一修起来,这个郑国渠好处多多。事实在史上,三白渠陆续兴修,王韶又于秦州开荒,这些措施连续地出来后,西北用兵成本开始急剧下降。

都不是傻子,不仅韩琦看到了,大家都看到了。

所争的无外乎便是王巨的那些特事特办,还有他岁数小,能不能办好。

张方平也略有忧虑,道:“韩公,修可以,以我之见,先让他下去看一看,拿一个主见出来,朝廷才能批准。”

“那就这样吧,一会下值后,某再将他喊到我府上,当面细谈。”韩琦说道。

为什么韩琦要急着做,一是好处多多,二也是时机,大约这一两年西夏不会用兵,这就是时机,一旦兴修这么大的水利,得需要多少劳力,这些劳力包括百姓,厢兵,甚至动用禁兵与保捷军。因此特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三就是那个黑窟窿。

赵曙看来熬不了多久了,新皇帝继位,看到那个黑窟窿怎么办?

所以这时候出现一个郑国渠的功绩,再加上从龙之功,他的首相位子才会坐得太平。

…………

韩琦看着王巨清秀的相貌,也有些隐隐后悔。

“王巨,你来看。”

宋朝以前多次修过三白渠,这些都有记录。韩琦派胥吏找了出来,递给王巨看。

不仅是宋太祖宋太宗与宋真宗时修过,宋仁宗时也修过,叶清臣主持的,一度将灌田扩大了六千顷。不过这些工程修得不是很彻底,导致后面维修十分麻烦。

韩琦原本的想法,也是让王巨这样修一修,那怕再扩大一点,他就满足了。

可是王巨在政事堂发表了一大堆议论,韩琦忽信忽疑,若是王巨真能办好这件事,如王巨所说的,首功就是韩琦的。而且陕西甩开了一个大包袱。

不过如一些大臣所说,王巨太年轻了。

王巨翻看,韩琦又说道:“叶清臣你知道吗?”

“听说过一些。”

“此人乃先帝时一等良臣,而且十分精通水利,无论在两浙,还是在陕西,在水利上都有所见树。”

“韩公,下官也不卖关子,之所以下官有把握,乃是下官手中有一样物事,那就是火药,它是从下官手中改良出来的新火药,对其特性,这天下间暂时无一人能及上下官。郑国渠之所以难修,一是开石困难,二是采石困难。然而有了火药,建设难度立即下降。如果韩琦再给下官几个好帮手,此事并不是不无可能。当然,下官也要谨慎行事,至少不能让六塔河事件重新上演。”

“那就好。”韩琦这才长松了一口气。

小打打随便王巨怎么去玩了。但现在不是小打小敲,似乎玩大了。

就是韩琦现在还没有细想,为什么“玩着玩着”就玩大了……

然而王巨这句话说中了他内心,一旦玩大,又是他通过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成功了,大家都能捞到政绩,失败了,连同韩琦自己多少也会沾上了霉气。

“那个火药?”

“韩公,那个火药用得好,会产生很大的效应,不仅是军事,主要还是在民用,比如这些个水利,或者开矿,或者兴修要道,就如臣修的那条从凤川到直罗的道路,若无它,还不知道修到什么时候呢?正是这条道路,无论战前或者战后的种种物资,都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庆州,运到了华池县。”

“那么究竟最后能得多少良田?”

“韩公,这样问,下官真不好回答。但只有财力充足,会给韩公一个惊喜。”

究竟多少良田,宋神宗时那还不多,到了宋徽宗时,经赵佺主持施工后,所得良田是三万五千九十顷,然后宋徽宗下诏改名为丰利渠。但还不算厉害。

民国时经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修了泾惠渠,洛惠渠与渭惠渠,另外还有一些小型的水利,如梅惠渠,黑惠渠,涝惠渠,沣惠渠,汉惠渠,合称陕西八惠。不过由于当时中国的情况,因为财政与政局原因,修了一半停下,直到后来新中国成立,才陆续完成,仅此三渠便灌溉了五百多万亩。要知道那时水土恶化得很严重了。

有的王巨还知道一些,有的不知道。

但没有关系,现在关中水土实际远胜于前世,只是因为技术原因,没有办法做得更好罢了。

因此王巨又补充了一句:“能得多少良田,得看韩公能拨给下官多少钱帛。”

“谬言!”

“韩公,今天有一个外戚不知是不是因为听了坊间传言,心中不服气,要与下官比校投壶,或者射箭。下官没有同意。”

“那个外戚?”韩琦皱了皱眉头。遇到了外戚,又要“一致对外”。

“韩公,无妨,他也只是说一说罢了,况且坊间实在传得不象话,神兵天降都说了出来。下官只想说一件事,若无把握,下官从来不喜博彩,下官也会博,如那几战同样是博,不过最少有八成把握,下官才会博之。韩公,你小视了火药。”

“老夫哪里小视,派人立即封锁起来了。”

王巨要倒,你锁到铁柜里,还有屁的用!

第二九五章四驾马车

王巨本来想说的,但想一想说干嘛呢,反正韩琦也呆不久了,不如以后说。于是只问了一句:“那个新式器甲朝廷如何处置?”

“那个,老夫交给各作去办了,也在汴水处置了几个水冲。”

这个倒也没有做错,那个简易水冲机械主要就是借用水的力量,黄河水力更大,可落差太多了,不适易,放在汴水刚刚好,过了京城往下去开封县境内,一直到陈留县,汴水有多处湍急的地方。

其实这个王巨倒是多担心了。

不出来,这些重臣不会太相信,但出来了,他们也会利用的,只是利用得好与坏罢了。

而且现在这个财政,也不是广置器甲的时候。

王巨又说道:“如果韩公若是让下官领手郑国渠事宜,下官还有一个请求。”

“何求?”

“下官需要几个帮手。”

为了找出这几个人,王巨花了一番心血。

第一个人比较好找,杨蟠,写了不少诗,还有不少诗流传天下,甚至得到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的欣赏。当然,王巨不会问欧阳修的。

但眼下却有一个好机会,那就是省试在即,京城与王巨前年科举一样,来了无数举子。

这些举子也象以前一样,相互交流,这一届进士也出了一些名人,如黄庭坚,如王安石的儿子王雱等等。王巨已拿到这个功名,也不大关注了。

不过为了找到这个杨蟠,他刻意与一些士子交流。

两年过后,此王巨非彼王巨,他愿意折节与士子交流,那个士子不激动?

于是相互又谈了一些诗赋文章,考试心得,几问几不问,终于将杨蟠问了出来。而且此人现在正好调加京城任光禄丞,官阶比王巨也正好平级,无疑是做副使的好人选。

第二个人乃是一个太监,但好在宋朝宫中的太监一直不是很多,王巨便溜达到东华门外,每天会有一些太监自此进出采办,王巨便随意地撞倒了一个外出的太监,太监要骂他,但看到他的官服,没有吭声了,王巨就用这个做借口,随意地交谈起来。结果很快得知这个叫程昉的太监由小黄门积迁西京左藏库副使,不在京城,而在洛阳。

据说这个程昉人不是很好,但王巨却十分怀疑。

现在是宋朝士大夫主政,只要太监稍稍不敬,马上就开始群起夹攻了。就算不大好,问题也不要紧,能合作多久?

第三个人找起来很困难了,不过也有一条线索,他是二程的舅父,二程的学生很多的,这些举子中也有少数人同样是他们的弟子,王巨又用了一番心血,最后终于得知此人的下落,侯可,与王巨那个便宜师兄游师雄同在秦渭交界的小州仪州担任幕职官,不过侯可的官职略高一点,是仪州判官。

还有其他几个人,比如周良孺。

王巨是没办法找到了。

除非韩琦同意让自己到中书翻看各个官员的记录。

就是韩琦同意了,王巨也不敢这么做哪,那是找死的节奏。

有了这三个人,再加上王巨那点可怜的记忆,以及一些可能用得上的知识,搭配火药,这个三白渠的重担就敢挑了。甚至比他当初到华池县把握更大。

韩琦也没有想到其他,便问:“那几个人?”

“下官想让泾原路仪州判官侯可担任泾阳知县。”

“为何选此人?”韩琦奇怪地问。

“若重修郑国渠……”

“王巨,是郑白渠,准确地说是白渠,郑渠无法修了。”韩琦说道,但大家都没有太在意,反正都是那个渠吧。

“那就是白渠,若修白渠,泾阳县最为重要,我的恩师有一个门生叫游师雄,与下官乃是同年进士,后来被调到仪州担任幕职官,偶尔与我书信往来,提到此人,说此人轻财乐义,为官清廉。白渠一旦动工,花销巨大,下官认为必须有一能臣监督。故有此举。”

“这个也不难,”韩琦答道,两个官职差不多大小,顶多是一个平时正常的人事调动罢了。

“我再想请一人担任副职,最好是光禄丞杨蟠。”

“为何选他?”

“他的职位正好能担任这个副职,而且此人写了许多诗,我略有些了解。”

“王巨,一旦授命下达,非同儿戏,它是水利,非是作诗。”

“下官知道,副职吧,若不利,下官可以写信通知韩公,然后韩公可以重新换人选。”

“那就这样吧,”韩琦说道,何人行,何人不行,韩琦同样心中没底啊,又问:“还有谁?”

“这么大工程,就要派一名内侍做都押或监押了,下官倒是听闻西京有一名内侍颇为能干。”

“是谁?”韩琦也没有问他听谁说的,黄公公去了华池县,两人略有议论,很正常不过了。

“程昉。”

不知道这个人究竟好不好,不过此人很有意思,他在河北主持水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