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起苍茫 >

第13部分

龙起苍茫-第13部分

小说: 龙起苍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被全歼。里面的那队守卫听得枪声起,赶紧过来增援,被抢占有利位置的同志打的趴在地上不敢起身。李秉衡乘势带了人冲了进去,将残敌解决。这时早已有同志控制住了各个要道,三三两两的清兵衣冠不整地从厢房中冲出来,全被打死在门口。巡逻的那队清兵赶了回来,与李秉衡等人凭着建筑掩护对射。李秉衡手一指,温生才带了几个人从侧面绕过去赏了几个手雷,炸的对方哭爹喊娘。众人从了上去三下五除二解决了对方。沿着游廊长驱直入,一路只由零散的抵抗。温生才带着一部份同志迅速攻到前院与后院的连廊,抢占防守点,将从前院赶来增援的清兵挡住。蜂拥而来的清兵知道大事不妙,拼命进攻,但在自动火器的集中扫射下,只不过是徒劳的送命而已。清兵不要命的进攻,不多时已积尸数重,胡乱的放着枪。但这些同志都是在南洋跟着李秉衡练得贼精的角色,抢占的射击点对于对方来说都是射击死角。这时李秉衡与陈伯平已经轻松解决了战斗,将张曾?等人一网成擒。分出部分人从侧面的花园进去,从旁边杀出,打的对方如落花流水。随着前院的陷落,局势基本已经稳定。

此时李燮和早已抢占城门将熊成基等人放了进来,大队人马分成数股,往各个重要府衙而去。城内听见枪声,都道是革命党人打了进来。各处的官员惶惶不可终日,逃得逃躲的躲。有部分清兵妄图组织起来镇压革命党,被一阵乱枪打的再不敢露脸。在听说张曾?被擒获后,再也没有人妄图抵抗。熊成基等人迅速的掌控了各个城门以及重要府衙,并派出马营四处维持秩序,防止扰民事件发生。

城内军学界的同志纷纷扬眉吐气,前几日与秋瑾等里应外合夺取杭州时功亏一篑,如今总算不用如过街老鼠般躲躲藏藏。听得攻占杭州的是安徽来的同志时,纷纷欢呼雀跃,组织起来帮助熊成基等人控制全城。

马宗汉提议将张曾?等部分镇压革命的顽固分子就地正法,人头挂在城墙上以震慑蠢蠢欲动者。虽然有些残忍,但也是这个时代的惯例,李秉衡也就由他。只是将其他官员与家属以及恩铭等安庆捕获的官员一并关入了大牢,不再去管他们。

熊成基将各个存粮的府库打开,将粮食分给城内百姓。又出具安民告示,告以革命军来历及宗旨,以拉拢人心。

将所有收集到的白银等财产分给士兵们部分以犒劳此次大功,余下的仍有不少,都被熊成基拿去招募兵丁与交给城内军学界同志所用。

城内士绅以及富户等见革命军并不扰民,也不上门来催要劳军费。心下有些揣揣,部分人借劳军的名义过来送钱送物,李秉衡都命人退回去。

将杭州库存的军火补充部分,其余的尽量武装城内的同志以及听说杭州光复后来投奔的同志。

招募兵丁后,队伍扩充到了四千多人,一时革命声势大振。本来熊成基想多招两营兵,但李秉衡极力劝说,此时新兵太多指挥困难,也来不及训练,只能暂时帮着运送辎重,只宜精,不宜多,因此才作罢。

用城内的电台向绍兴通报形势,商量解决围绍兴清军的协同作战事宜。

清廷听到杭州陷落张曾?身死的消息后恐惧不安,对眼下的革命形势的忧虑远胜安庆陷落之时。一时天下震动,各地暗流涌动。同盟会得知消息后,孙先生立即下令西南几省的同志加紧准备,又派人来江苏浙江动员新军。

列强也纷纷派出军舰沿江逡巡,扬言要攻击革命军。

全天下的视线都投向了杭州。

杭州光复的消息传到河内后,正在此地忙着建立越南分部的孙先生等人激动万分,加紧筹备西南几省联络同志动员新军的工作。同时也开会讨论如何面对眼前的革命形势,但席间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看法。

“总理,此次光复会两省起义没有提前通报就发动,实在是与脱离同盟会一般无二,陶成章更是无视我同盟会将士在安庆起义中起到的作用,更何况秋瑾女士也是总理亲自委任的浙江同盟会会首,他有什么理由借光复会副会长的名头去抢班夺权?”从南洋运送物资过来的胡汉民义愤填膺的说道。

“不错,秋瑾女士最是刚烈,又顾全大局,只怕为大义所系受陶成章的蛊惑。如光华的转战入川的策略不被采纳,那么光华与味根等我同盟会同志又该如何自处?”朱执信也是忧虑道。

居正与冯自由等也是强烈要求延迟在广西、云南等地的起义,本来孙先生见到安徽与浙江并起,想提前发动起义以呼应,但眼下的确于已不利。

孙先生也知道目前的形势并不容乐观,但是如果眼下同盟会没有任何动作,难免受到其他反对党派的攻讦,就是同盟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到时候现在的不作为一定会成为这些人的借口。想到革命还远远没有显露成功的曙光,革命阵容中已有这么多的分歧、斗争,不禁一阵的黯然神伤。

过了半晌,孙先生才缓缓说道:“原则上我同意西南诸省的同志暂时不暴露,但集中力量暗中给与味根等同志入川帮助,造造声势也好。另外电告英士(陈其美字)立即赶赴上海,准备接应光华等同志回南洋,这些有功的同志务必予以保全,不能有任何损失。”

但胡汉民等人不同意浙江的同志撤离,认为应该以浙江为根据地继续发展。胡汉民慷慨陈词道:“眼下杭州平定,整个浙江光复在望。我以为味根等同志留在浙江有大有为之可能,应当电告秋瑾女士,任命她为浙江都督,她同时也是我同盟会同志,以她为首主持浙江想必光复会中人也是无法。由味根等主持浙江军务,整编军队,以图再进。若浙江形势大好,那么我们在西南并举也是恰当的了。”

朱执信心急如焚,暗道这个时候胡汉民等人还在想着与光复会在浙江争夺领导权,丝毫没把同志的安危放在心上,实在是书生误国。连忙说道:“当时安庆与浙江两路奇兵攻南京的确实上策,但极难成事,果然形势不利,故伯荪与味根等听从光华建议前往浙江壮大力量。如今两方能通力合作,尚能立足浙江与清廷一战,但只怕未必。”

众人都默然,以前每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历历在目,没有把握就让数千同志置于险地的确太过草率。

居正是个有军事素养的,这时也赞同道:“浙江不足为根据地,于革命大势并无根本意义。以此看来,李光华此人执意来电请求入川实在是有眼光的。四川历来是战略要地,一旦经营得当,以西南为后方,的确可以为革命之前沿阵地。即便西南暂时不得下,从缅甸仰光运送物资等入川也是可行的。如果我同盟会在四川扎牢了根,到时候可出湖北,直下武昌,则革命形势大振,半壁江山当为我有。即便不成,进取湖南,以为连通南北之要道。我等于两广练兵可从湖南北伐,进可攻,退可守。因此,先入四川,经营西南以窥两湖,此为我革命战略,若步步成功,则覆灭满清指日可待。”

孙先生鼓掌道:“不错,李光华此策略甚得我心,又有南洋为后盾,将来的变化想必不出数年就能看到。所以,入川一事是势在必行的。眼下的问题,是如何与光复会同志协商撤离浙江。”

众人本来舒展的眉头又紧锁起来。

第二章 初露峥嵘 第五节 围歼

绍兴城外的驻杭将军瑞兴眼下是愁云惨淡,后路被断、腹背受敌的恶劣形势是他从没想到过的。手下的各路浙军心思各异,其中不乏同情革命与城内暗通款曲者。攻城时许多人消极怠工,一连十几日没有任何进展。军事平庸的他也无可奈何,只能在城外硬扛。

秋瑾这段时间忙得焦头烂额,还要应对城外清军的攻势。由于光复军人员庞杂,训练不足,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守城。组织上不严密,指挥不灵等毛病不但清军有,光复军也有。如果不是清军中有许多浙江人,不忍在家乡大动干戈,又有吕公望等清军官兵暗中通报消息,?肘攻城,只怕城早就被破。杭州被安庆军攻下的消息传来后,光复军上下欢欣鼓舞,犹如过节一般。这也让她松了口气,感觉刚强的自己从没这么柔弱的时候。

在国外筹饷的陶成章发来电报说要绍兴光复军争取光复浙江全境,而他本人与光复会高层也在赶往浙江的路上。

这又让秋瑾感到了深深的担忧,光复会一向的宗旨是“中央革命”,也就是从中央发动,然后开枝散叶,将革命运动扩展到全国。

陶成章一直对孙中山的“边缘突破”嗤之以鼻,自从潮州起义失败后就一直利用光复会手中的报纸拼命打击对方。而章太炎也对同盟会经费的使用大有意见,所以两人一直在扬言要让光复会退出同盟会。这次光复会策划安庆与浙东同时发动起义,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中央革命”的正确性,为罢免孙先生总理职位加上一个重要的砝码。陶成章的如意算盘打的很好,安庆与浙东两路同时进攻南京,拿下两江总督端方,到时候光复会将会执革命之牛耳,可以甩开同盟会自立门户。

但经过进攻杭州不利,又有守绍兴的凶险,秋瑾开始明白战争与政治的天壤之别。心中也隐隐的对光复浙江全境,然后进攻南京的成功可能性开始产生了怀疑。

而杭州方面也陷入争论之中。陶成章电告徐锡麟配合光复军光复浙江后进攻南京,这道命令明显忽视了同盟会在这次起义中的作用,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本来合作无间的同志情谊在两军之间开始产生了一丝裂痕。

为了不让安庆方面与安徽新军之间产生隔阂,徐锡麟建议仍然按照原先的计划入川。

“伯荪,你可一直是‘中央革命’的铁杆支持者,这几年你可都是铁了心的为了这一目标奔走。为何如今突然变卦?”马宗汉不解的问道。

陈伯平也是劝道:“伯荪,我们还是遵照组织命令行动为好。入川之举,在会中同志看来与自动脱离光复会无疑。本来你言行耿直,已是得罪许多人,如今之举将陷你于不义之地,若会中憎恨你之人群起而攻,将来中国之大,可有你立足之地?”

两人本来都答应随熊成基等入川,一路上他们也明白单独靠他们自己是成不了事的,但组织上的命令让他们无所适从,只能被动的选择服从。

徐锡麟与李秉衡投契,一路上两人交流颇多,也深受李秉衡思想的影响,明白目前的革命形势还没到一呼百应全国起烽火的地步。况且革命党人组织混乱,训练不足,枪械银钱都短缺,这些毛病不解决,很难成事。在四川这个金边站住脚,与西南几省同气连枝,几年下来形成气候,到时候革命形势将会乐观很多。而如今凭着眼前的力量,别说进攻南京,连光复浙江都成问题,等清廷缓过神,从两湖、两江调集重兵围剿,手里的这点宝贵的革命种子都不能保住。一念至此,斩钉截铁的说道:“我铁了心支持的,唯有道理二字!入川的道理你们也明白,为何迂腐至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为不智。况且我们有好的去处,若是穷途末路倒另当别论。我虽是莽夫,但你们比我懂行,怎么还不如我?”

熊成基虽是同盟会中人,但与徐锡麟交厚,从旁劝道:“若是你们不想介入同盟会与光复会之争,不如随着光华去南洋,光复会如今在南洋活动最多,你们去了那里也能说的过去。”

听他说的直白但的确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陈伯平与马宗汉默默点头答应。安庆起义时,学生军大多乱战,自行其是,又缺乏军事素养。如果不是李秉衡等的出现,恐怕凶多吉少。早就有意对部队进行整改,对能去南洋也是有些期待。

倪映典却不是很乐观,苦笑着说道:“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绍兴那边的态度,王金发、竺绍康等还好说,但聚集的乌带党、平阳党以及其他会党有数万人,一旦他们选择了留下继续革命不肯入川,那么我们该何去何从?”

众人心中都为这个隐隐担忧,一旦扔下他们不管坚持入川,那么同盟会中的分裂将更为严重。抛弃革命同志的罪名不是好背的,谁都不想染上污点,也不想革命尚未成功,革命同志内部就先闹得不可开交。陶成基等人早就准备宣布光复会脱离同盟会,这个机会他是不会放过的。

李秉衡见众人头痛,笑着说道:“我看问题的关键在一个人身上,只要能让她认同入川是目前最好的出路,那么陶成章也无法左右她。”

徐锡麟等都茅塞顿开,秋瑾为人刚强有英气,又有主见,在光复会中较有威望。章太炎与蔡元培等都是学者,实际事务都是陶成章与秋瑾等人在操办。只要说服秋瑾,那么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至于如何说服秋瑾,众人都没有把握,但找到了问题根本,总会想到办法。

于是准备妥当后,将所部四千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