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公务员 >

第24部分

唐朝公务员-第24部分

小说: 唐朝公务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这个蠢东西小心着点儿,用夹板展平了再拿……”。

听到店老板的咋呼,唐缺与林学正两人相视一笑后抬脚往下走去,两人到处,开始小声嗡嗡不停的人群纷纷左右退避的让出一条道儿。

从人群之中穿过去时,唐缺蓦然又有了年前那次随着严老夫子接官的感觉,就现在他抖抖身上的衣服,也不定能落下多少双眼珠子来。

见着两边的人都在关注着唐缺,还有人已隐隐开始向前挪动脚步,颇有些经验的林学正向唐缺低声耳语了一句道:“走快些!否则说不得就得被人给围住”。

后世里不管是在大学课堂上还是在书上,唐缺早就了解到盛唐时的人心性开放而热烈,没想到穿越近年后他自己竟然以这种方式感受到了,不过他可不愿被人围着寒暄探问来历,当下就随着加快脚步的林学正一路出了人群。

见唐缺正跟林学正一起,忍不住满脸笑的兰草也就没靠上来,而是落后两步跟在后面。

“你那字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林学正走出人群后没上一边儿等候的马车,而是与唐缺步行着往前走,“什么时候到县城的,县学里报到了没有?”。

“学生开蒙晚,字写的差,让学正大人见笑了”,唐缺先是回了这句后,才接着道:“今天刚到的县城,原准备是明天一早去县学报到”。

“是这样!”,林学正点了点头,“没去就好,你现在正好好生想想到底是报进士科还是明经科”。

唐缺知道林学正是一片好心,脸上自然就露出感激之色来,但他的回答却没有半点迟疑,“多谢学正大人关心,这个问题学生早就想好的,就读明经科”。

“噢?”,林学正对唐缺如此决绝的选择很不理解。

唐缺明白林学正疑惑的原因,本朝官学里设科及礼部试的科目虽多,但要说真正显贵的却只有进士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说的就是进士科。各科加起来,朝廷每年取士百多人,但真正尊荣无比的却只有进士科的二十多个,挂花游街、曲江赐宴,人们看的,传诵的名字也都是进士科的新进士们,而“士林华选”也只是进士科的专有称呼。至于其它诸科的新进士们则几乎全是陪衬。

舍去这些面上的荣耀,即便是通过吏部关试后分发职司时,分的最好,升迁最快的也是进士科,总之,对于新进士们而言,无论啥好事儿都被进士科士子们给占全了。  

第四十三章 咱就读明经科〈下〉

 “正因为进士科荣耀显贵,所以盯着的人就多,普天下读书人至少有七成都汇聚在这一科之上,而朝廷每年取中的进士科新进士最多不超过三十人,路是好路,但这条路实在太难走了”,仅仅是想到这个录取比例,唐缺都有些不寒而栗,跟唐朝进士科的独木桥比起来,后世的高考简直要比武汉长江大桥还宽阔,“再说本朝礼部大校阅卷时不糊名,每科高中的人总得在考试之前就打响名气,这中间的水可就太深了”。

面对唐缺所说,同是读书人出身的林学正只能无言长叹,士林华选,听来好听,但实在是……太难了。

“就不说参加礼部试之后要想高中千难万难,于我而言单是获得一个贡举资格都是难上加难,县学上面有州学,州学上面还有道学,就是到了道学也不是都有资格去长安的。依我家的情况,实不容我三五年,甚或是八年十年的消磨在赴试应考上。反倒是明经科更适合”,在林学正面前唐缺也没隐瞒自己的想法,“若是以后能有机会去州学自然好,要是实在没这机缘,在县学读个年余后就该出来做事养家了”。

唐缺家的情况林学正当日也听刘里正说过一些,面对这番实实在在掏心窝子的话也就劝不出什么来,读书花钱,以后真要千里迢迢参加科举的话更花钱,没一个殷实的家底撑着,这条路根本走不下去,要不县学里的士子们也不会多是殷实的士绅家子弟。

道理虽然明白,但林学正再想想唐缺的表现,未免就觉得太可惜。

他脸上颇有遗憾之色,反倒是唐缺自己光月霏齐的一片坦然,“本朝仕进,除了科举不还有‘吏干’这条路嘛,未必就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我还替你可惜,你自己倒是豁达”,林学正被唐缺的态度给逗笑了,“以吏干晋身有是有,不过这条路也未必好走,由吏到官可是千难万难,即便能入流品,以后升迁也极是艰难。远的不说,本县姚主簿及赵县尉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两人都算人尖子了,饶是如此从流外熬到流内也花了十几年,从进县衙当差到现在近三十年了,才刚刚熬到从八品。本州马别驾跟他们年龄相仿,入仕时间也差不多,如今已经是从五品下阶了。这是多大的差距?成败之间,他们其实就差在一个功名上”。

唐朝的州相当于后世的地级市,别驾就类似于后世的副市长,同时给朝廷办事,如今一个是副县长,一个是副市长,这差距不可谓不大了。

“马别驾也是明经科的进士吧?”,林学正听到这句后忍不住又是一笑,“听你刚才的话还以为你是真豁达,现在看来也跟其他人没什么两样,明经就明经吧,不过我可提醒你,这条路也艰难的很,万不可存了大意之心”。

“多谢学正大人提醒”。

林学正事情说完后也就不再多走,上了后边跟着的马车回家去了,等他马车的走后,一直远远跟着两人的兰草这才走到唐缺身边,“他就是县学的学正大人?”。

“是,他跟村学里的严老夫子一样,都是好老师!”,唐缺从远去的马车上收回目光,“倒是你躲什么?林学正也是人,未必就吃了你不成?”。

“你们读书人说话,我跟着多别扭,林学正家的长随也跟在后面的”,其时天色渐黑,兰草往左右瞅了瞅后,低头之间握住了唐缺的手,“走,咱们回家去”。

两人手拉手的到了家,兰草的心情好的不得了,张罗着给唐缺做了些宵夜后,便自拿着剪彩到了书房,除了间或给正在温书的唐缺捏捏肩,添添茶水外,二人就守着一树三盏灯架各忙各事,整个场景静谧而温馨。

当晚,唐缺就睡在书房,第二天卯正〈早六点〉兰姐唤他起身,服侍着梳洗罢吃过“朝食”后,嫩油油的太阳已升了起来。

“若是觉得在家里闷就上街转转”,身穿一袭月白团领儒衫的唐缺伸手捏了捏兰姐儿的鼻子后,笑着拿起裹书的包袱出门而去。

郧溪县学建在城内西北角一处山丘上,占地约有二十亩之多。比之简陋的村学,这里的环境要好的太多了,沿着多达百余阶的台阶一路上行,两边遍植的都是婀娜垂柳,一进大门看到的就是左右两纵排整齐的校舍。

唐缺由门房带着去了学监房中,想来是林学正早就打过招呼,所以这刘学监对他很是和煦。随后就是颇有些繁琐的入学手续,其入学登记的条款跟后世也没什么太多的差别,无外乎年龄,籍贯等等,唯一不同的就是其中有一项专属记载直系三代中是否有人操工商之业。

唐缺的入学手续办完,学监正在吩咐杂役带他前往明经科校舍时,林学正悠悠然从门外走了进来。

学正大人一到,刘学监及在房中忙碌的杂役们都连忙起身见礼。

“罢了”,林学正随意摆摆手,“事情都办妥了?”。

不等唐缺开口,一边的刘学监已抢先回答道:“办妥了,我正准备派人领他去校舍”。

“恩”,林学正点点头后,收了微笑正色对唐缺道:“你是从村学里上来的,开蒙又晚,根基难免不牢,比之其他学子更应加倍用功才是。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番话前面那段也还罢了,“不患无位”这几句却是出自《论语》,意思是不应发愁没有职位,应该担忧没有胜任职位的本领;不要怕没人知道自己,而要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林学正对唐缺说出这番话,明显是有的放矢之语。  

第四十四章 咋就成了少爷?

 这就是对新来学子的正式训话,跟他当初进村学时严老夫子的训话一样,唐缺闻言肃容应是。

“好,你去吧!束脩之事倒不用太急,筹齐之后再送来就是”,说到这句话时,林学正的目光自然着落在了刘学监身上,见他连连点头后,林学正这才转身出房走了。

县学里学子甚多,但报到之日能让学正大人亲自过来看问并训话的实是寥寥无几,刘学监本就对唐缺和煦,学正这一来之后简直就是亲热了。当下索性不再用杂役,而是亲自领着唐缺到了明经科授课的校舍。

能蒙学监大人亲自送来,正在上课的这一班学生并先生也就明白唐缺是有来历的,看向他的目光就有些不同,直到他在校舍中安顿坐好后,犹自有不少学子探头向他张望。

跟后世里许多的贵族学校一样,唐时官学一班也是三十个学子,但教室明显要大的多,窗明几净之下,每人据书几而坐,单论学习环境,实在是不错的很。

这班正在讲授的乃是五经中的《诗经》,要说诗经唐缺在后世中文系时也学过,但跟后世里不同的是,现下讲解的诗经是拉通了齐鲁韩毛四家诗的通讲。

在唐缺生活的后世,齐鲁韩三家诗早已失传,留下的仅仅只有毛诗。所以虽然是曾经学过的课程,但现在听来依旧是新东西很多。因四家对《诗经》的理解有别,所以就造成了对本经理解上的偏差,往往同一首诗的主旨就有好几种说法,甚或一个字或者是词的训义也差别很大。偏偏这位先生明显是倾向韩诗的,这就跟唐缺后世所学的毛诗有了直接的冲突。

原本以为天经地义的东西有了别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还是有根有据,自成体系能自圆其说。这种对固有知识颠覆性的解读让唐缺很不习惯,一时间也难判断到底是自己以前学的对,还是先生现在讲的对,甚或是两者都不对,而应该是齐鲁两家诗的说法更接近本经原义。

这种情况下根本就容不得唐缺再开小差儿,几乎是刚刚坐下不久,他就被逼无奈的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

跟后世上课制度不同的是,县学里一节课是半个时辰,正好一个小时。早晨从辰初〈早七点〉一直上到午初〈上午十一点〉,中间下课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们上厕所都得小跑着去才行。至于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的是满堂灌,老师讲,学生记。另外跟后世里不同的是,县学里下午不授课,学子们可利用这段时间来消化或者翻书补充老师上午讲授的内容。

这种下午不上课的安排最得唐缺喜欢,天可怜见,好歹给了他一个喘息之机,要不然凭他现在的基础还真是赶不上功课。

午初散学,唐缺跟着其他的学子走出教室,正准备回家时,却见到前面那栋校舍外挤满了儒服飘飘的学子,正兴奋的聒噪着什么。

“跟他比!进士科的怎么了,没听他们写出什么好诗,整天拽的可不轻,这回竟然敢找上门来挑事儿,罗飞,你要是不敢跟他比,你就对不起仓颉老祖宗”,唐缺好奇之下在人堆外听了一会儿后明白了事情的缘由,原来是有一个进士科的学生跑到字〈书〉科的校舍这边来砸场子,声称要跟字科生比书法。

这时的官学内除了进士科及明经科之后,还有算科,律科等等分支,其中专习书法的字科也是其中之一,由老师专业教授《石经》、《字林》、《说文》、《三苍》、《尔雅》等,礼部取士时也设有“明书”科考试,考中后经吏部分发授官。

官学之中各科生员的名额比照国子监都有定制,规模最大的自然是进士科,其次明经,至于其他的算学,律学诸科人数都很少,譬如字科,在国子监就只有“博士五人,助教五人,置生员四十人以教习”的规模,等到了县学就更是可怜,只有五个学生的定额。

象这样的小专业在县学里本来就是最容易被忽略和小看的,日积月累之下,身为字科生难免会对素来最小瞧他们的进士科学子满腹怨气,这回别人上门踢场子,而且扬言要比的还是书法,当真是叔可忍,婶不可忍!五个字科生公推出一个书法造诣最高的同学后,其他四人就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在旁边对他叫嚣鼓动。

进士科最尊贵,人也最多,平日里在学校自然就气盛,其它科的学生们早就看不惯他们了,此时有这样的好热闹可瞧,还不人人奋勇争先,除了进士科学生外,其他科士子都义不容辞的帮字科生加油打气,随着人越聚越多,整个场面甚是火爆。

唐缺虽有心看热闹,但围观的人太多,即便想看也别想瞅清楚主角们儿到底在写什么,唐缺挤了一会儿见实在是挤不进去,反把衫子弄的皱皱巴巴,也就舍了这热闹回住处去了。

唐缺回到住处时看到昨天还空无一人的门房处已经多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