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细说清朝 >

第86部分

细说清朝-第86部分

小说: 细说清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部大臣沈家本 副大臣梁启超(未就)

邮传部大臣唐绍仪 副大臣梁如浩

农商部大臣张謇(未就) 副大臣熙彦

理藩部大臣达寿 副大臣荣勋

事先,袁世凯把载沣的弟弟载涛挤出“军咨处”(相当于参谋本部),代以荫昌。事后,又把另一位军咨大臣毓朗换了,代以自己的好友徐世昌。

载涛仍旧掌握着新编的“禁卫军”。袁世凯命令他开赴湖北打革命党,载涛怕死,辞职,袁世凯派冯国璋继任“禁卫军总统”。湖北的军事改由段祺瑞一人负责。

对于禁卫军的官兵,袁世凯仍不放心,下令调该军出北京城,在城外驻扎,准备开拔。他另编一支“拱卫军”,驻在城内保护“宫城”,把宫城之内的寡妇孤儿(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溥仪)握在掌心。

对于革命军,他决定议价讲和,拜托英国公使朱尔典训令驻汉口领事,出面劝冯国璋与黎元洪停战三天。黎元洪接受,于是从十月十二日起开始停战。三天期满,双方同意继续停战。此后,不再有战事,直至袁世凯达到目的,被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为临时大总统之时。

载沣感到无趣,于十月十六日自动向隆裕太后缴出“监国摄政王”的印,“退归藩邸”当一个“空头”的醇亲王。

袁世凯委派唐绍仪为议和代表到汉口英租界,找黎元洪的代表伍廷芳。这时候,伍廷芳在上海,替武昌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办外交,不能分身来汉。唐绍仪于是又到上海,于十月二十二日与伍廷芳举行第一次会议,交换了“证书”。十一月初一,举行第二次会议。伍廷芳提出,必须清廷先承认变更国体为共和,双方才能“开议”。

十一月初六,孙中山由国外回抵上海。初八,唐绍仪发一个电报给袁世凯,请袁世凯代奏隆裕皇太后与宣统皇帝说:民军以改建共和为目的,“若我不承认,即不允再行会议。”东南各省民情也是一致主张共和,无可阻止。民军最近制成了飞艇两艘!况且“孙文来沪,絜带巨资,并偕同泰西水陆军官数十员,声势愈大。”列强政府也都答应孙中山,不再借款给清廷。如果和议不成,“战端再启,度支竭蹶堪虞,生民之涂炭愈甚,列强之分割必成,宗社之存亡莫卜。”

看唐绍仪的口气,他不像是清廷的代表,而像是民军的代表。他在电报中建议清廷“召集临时国会,以君主、民主付之公议。”

隆裕太后于是召集了一次御前会议。这御前会议议决了接受唐绍仪的建议,于十月初九下旨召集临时国会,命袁世凯及其阁员草拟选举临时国会议员的办法,袁世凯电告唐绍仪就如何选举一点征询伍廷芳的意见。

十一月初十,唐、伍二人举行第三次会议.双方同意把“临时国会”改称为“国民会议”。至于选举的办法,伍廷芳主张已响应革命各省不必另行选举,即以此时业已集会于南京的代表为国民会议代表,至于未响应革命各省与蒙古、西藏则不妨补行选举。唐绍仪表示,当电请袁世凯决定。

这一天,恰好也是在南京的代表们选出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一天。代表一共有三十四人,代表了十七省。(包括奉天、直隶、河南、山东。)

袁世凯接到唐绍仪的交涉报告,也接到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的消息。

唐、伍二人于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日,继续举行两次会议,议决国民会议的代表每省代表三人,蒙古与西藏两区的代表也各为三人,每人一票。如出席代表不足三人,亦作三票汁算。东三省、新疆、直隶、河南、山东由清廷电令各该省咨议局选派代表;蒙古、西藏的代表由清廷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分电召集”,其余各省代表则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召集。

此外,两人也签订了若干有关军事布置与赈灾问题的细节。 关于国民会议的地点与日期,伍廷芳主张地点在上海,日期为十一月二十日。唐绍仪“允电达袁内阁,请其从速复电。” 袁世凯复电唐绍仪,责备他在十一与十二两日的会议中“越权”,不承认他与伍廷芳所签的若干项协定。

唐绍仪立刻电袁,辞去代表之职。袁世凯复电照准,并且打了个电报给伍廷芳,说以后要与伍廷芳直接电商。伍廷芳回他一电,电商不便,请他亲自来上海。

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是中华民国元年的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临时大总统之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孙中山于当选以后、就职以前,打了个电报给袁世凯,说:“公方以旋转乾坤自任,即(使)知亿兆之属望,而(以)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

袁世凯1月2日(十一月十四日)回电说:“君主共和问题,现方付之国民公决。所决如何,无从预揣。临时政府之说,未敢与闻。谬承奖诱,惭悚至不敢当,惟希鉴谅为幸。”

孙中山再给了他一电:“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推功让能,自是公论。若以文为有诱致之意,则误会矣。”

这时候,段祺瑞、冯国璋等四十几名清军将校于袁的指使之下,通电反对共和,主张对革命军“讨伐”。袁世凯告诉隆裕太后,说段等的主张很对,所苦的是军费没有着落。隆裕把宫里的“内帑”金元宝八万枚拿出来交给他。他把这些金元宝卖给外国银行,于是军费有了着落,对“南方”说话更有力量。他同时也把段等的通电,转打给伍廷芳。

唐绍仪虽则已经不是他名义上的代表,仍旧是他事实上的代表,继续与伍廷芳秘密会谈。所谈的已不是袁的总统地位问题,而是如何使清室自动叫溥仪逊位的问题。

因为,在表面上“南、北两方”已经停止谈判,国民会议无法召开。只有使清室叫溥仪自动逊位,才能打破僵局。

于是,双方研究“优待清室”的具体条款,达成协议以后用这些条款说动清室的王公与隆裕太后就范。

除了唐、伍二人在上海进行磋商以外,于武昌起义以后被清廷释放出来的汪兆铭,也在北京与袁世凯的“学部副大臣”杨度发生接触、作了好朋友,而且合组了一个所谓“国事匡济会”,不断交谈。

“优待条件”终于协议成功,共分八款。这是清室统治关内二百六十八年的最后收获,值得全文照录:

(一)清帝逊位之后,其尊号仍存不废,以待遇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清帝逊位之后,其岁用四百万元,由中华民国给付。

(三)清帝逊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照常留用。

(四)清帝逊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保护。

(五)清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六)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得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七)清帝逊位之后,其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八)原有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此外,另有两个附件,优待清朝皇族与一般的满、蒙、回、藏四族的人(是以后在民国元年l月20日由孙中山加进去的)。他们的私产、爵位完全保存;他们的地位完全与汉人平等,同为中华民国国民,享有居住、信仰等等自由。八旗兵弁,于未筹定生计以前,照旧发饷。

袁世凯把这些优待条件说给奕劻听,奕劻被他说动。

次日,袁觐见隆裕太后,请示。隆裕太后不敢作主,便召集御前会议,征求王公大臣的意见。

御前会议从十一月二十九日开始一连开了六天,没有结果。出席的人多数反对逊位,反对最烈的,是军咨府军咨使良弼。良弼是所谓“宗社党”(君主立宪维持会)的领袖。

十二月初七,良弼遇刺而死。刺他的是革命志士彭家珍。

初八,段祺瑞等四十几名清军将校在袁世凯的指使之下发出第二封通电,内容与上次第一封的通电完全相反。上次,他们“誓死”“反对共和”;这一次,他们丰张“应采共和政体,以安皇室而奠大局。”

初十,隆裕太后再开御前会议一次,袁世凯与奕劻均称病不肯出席。

十一日,隆裕太后召见奕劻与载沣,征询这两人的意见。两人均主张接受优待条件,叫溥仪逊位。

十四日,隆裕太后召见袁世凯,告诉他决定逊位,叫他继续与“民军”磋商优待条件。

十七日,伍廷芳把优待条件的最后修正文,电告袁世凯。不久以后,又把张謇所起草的逊位诏书原稿用电报打给他。

他在这原稿之上,添进了一个很长的句子:“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他之所以如此,是准备清帝逊位以后,倘若“民军”不选他为临时大总统,他便根据诏书上的这一句话,自己在北京另组一个“临时共和政府”,与南京的临时政府对抗。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华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廷将袁世凯所篡改的逊位诏书颁布,于是统治了关内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结束。

逊位诏书的全文如下:“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道,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将领亦主张于后。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亿兆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歧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又安,仍合汉、蒙、满、回、藏五族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少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
 
  
  ╭╮╭╮  ╭╮╭╮  
    ⌒     ∨    
  (﹏)。。 (﹏)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