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细说清朝 >

第84部分

细说清朝-第84部分

小说: 细说清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必须维持”的高调,藉以再度扮出“救命恩人”的面孔,掩盖他们在东三省的侵略。

瓦德西和德国的新任公使穆默的态度,与格尔思的态度却好成一个对比。瓦、穆二人坚持,必须对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严厉报复。

瓦德西甚至宣称将派兵西进,占领慈禧所驻跸的太原。慈禧听到消息,于是又拖了光绪,在闰八月底离开太原向西安奔逃,于九月初四日到达。

公使团开出一个名单,要慈禧答应先将下列诸人处死:载漪、载勋、溥静、载濂、载滢、载澜、董福祥、刚毅、赵舒翘、英年。 在这些人之中,只有溥静、载濂、载滢三人尚待向读者介绍。溥静是怡亲王,康熙第十三子胤祥的后裔。载濂是载漪的哥哥:他与载漪、载澜均为惇亲王奕誴的儿子。奕誴是道光的第五子,死于光绪十五年。载滢呢,是恭亲王奕訢的儿子,而奕訢是道光的第六子,死于光绪二十四年。

慈禧对于惩凶的要求,在原则上接受,但是不愿意把这些人一概处死。

挨到十二月二十五日(1901年2月13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颁下谕旨:庄亲王载勋赐死,载漪、载澜发往新疆禁锢,英年、赵舒翘褫职论斩,董福祥褫职解任。

其余四人:载濂巳于闰八月间削爵,溥静、载滢已于九月间交宗人府圈禁,刚毅巳于偕逃西安之时中途病故。

公使团仍不满意。慈禧只得又在辛丑年正月,将英年、赵舒翘二人赐死,将病故的刚毅追判斩罪;将董福祥的“褫职解任”,改为褫职听勘。

于是侥幸从轻发落的仅有董福祥一人,原围是董福祥的军队(甘军)在西安,而且护驾西逃有功。

公使团于原提的名单以外,补了李秉衡、徐桐、启秀、徐承煜四个人的名字。李秉衡早已于战败之时在通州自杀,徐桐(是大学士)也已在北京沧陷之时上了吊。慈禧给他们两人补判了一个斩罪。

启秀和徐承煜在正月初八日受刑,身首异处。启秀是礼部尚书,徐承煜是徐桐的儿子,官居刑部左侍郎。

在各省官吏之中,首先(在正月初四)处斩的是山西巡抚毓贤。他把山西境内的洋人几乎杀光,其实也未尝不是“奉旨行事”。

此外(在三月间)被斩的有归绥道郑文钦、阳曲知县白昶、衢州都司周之德。先后被充军或革职的大小官吏,在一百人以上。

至于义和团活动期间被斩的袁昶、许景澄、徐用仪、立山、联元、张荫桓,均于庚眦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复原官”。

惩凶的问题解决了,次一问题是赔款的数目。德国的开价是七万万两,而当时清廷的每年收入仅有一万万两,支出倒有一万万一千万两,无款可赔。俄、美两国建议把这个问题交由荷兰海牙城的国际法庭解决,被其他的列强反对。

列强互相争论到辛丑三月,决定了以四万万五千万两为基数,从该年7月1日起计息,年利百分之四。清廷想减少一点,公使团不准。

这四万万五千万两,按照下表分配给十三个“国家”: 俄 130,371,120 比8,484.345

德 90,070,515 奥4,003.920 法 70,878,240 荷 782.100 英 50,620,545 西 135.315 日 34,793,100 葡 92,250 美 32,939,055 瑞典挪威62,820 意 26,617。005 杂项 l49.670 在这十三国之中,有五国并未参加八国联军,而一体分肥。

这五国是:比、荷、西、葡、“瑞典挪威”。

在五国之中,比、荷、西、瑞等国均多多少少说得出若干“公私损失”,而葡萄牙可谓毫未波及。然而,(一)葡萄牙是近代帝国主义的老前辈,(二)慈禧本已对一切的“远人”宣战,葡萄牙自然也可以被包括在“远人”之内。于是,葡萄牙虽然并未发动一兵一半来应战,也成了“战胜国”之一。

(“瑞典挪威”这时候是一个国家,到了1905年以后才分成两个。)

所谓杂项,实际上是为了凑成四万万五千万两整数而生出来的一个尾数。下落如何,只有当时经手的人才能说得清楚。 意大利比起葡萄牙来,更为幸运。葡萄牙虽则不劳而获弄到了九万二千多两。意大利所派出的兵数不多,却分得了二千六百六十一万七千零五两,合意币九千三百万里拉以上。

赔款虽则以中国的库平银两为单位,在支付之时却必须按照各该国的国币市价折算。以后每年分期支付之时,又必须按照每一年外币的市价折合银两。

《辛丑和约》签定之时,外币的折合率是每两等于:

英金 三先令

美金 七角四分二厘

法币 三点七五佛郎

德币 三点零五五马克

俄币 一点四一二卢布

日币 一点四零七日元

奥币 三点五九五克隆

荷币 一点七九六盾

其后银价每况愈下,中国所受的损失极大。

《辛丑和约》规定,赔款分三十九年还清。每年除付“本”之外,加付“余债”利息百分之四。预计付到1940年时,全部本利共为九万万八千二百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两。

《辛丑和约》的两大问题惩凶与赔款,既已获得具体解决,其他枝节也就费不了多少折冲。

到了七月二十五日(9月7日),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便会同十一国驻华公使在条约上签字。这十一国是德、奥、比、西、美、法、英、意、日、荷、俄。

和约的本文共有十二款,所根据的是上一年(庚子年)闰八月十一法国所提出的“议和原则”六条,与十一月初三公使团交给奕、李二人的“和议大纲十二条”。和议大纲是在十一月十七被慈禧完全接受的。

《辛丑和约》的第二款与第六款,分别规定了惩凶与赔款的具体办法。

第一款与第三款规定:中国应派遣地位相当的大臣,分赴德、日两国为克林德与杉山彬二人被杀的事道歉。而且,要为克林德立碑于“遇害”之处。(这一座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了之时被中国北洋政府拆毁,换立了一座“公理战胜”的牌坊。)

第四款规定,凡是“诸国被污凟及挖掘各坟茔之处,也一律立碑。其地点于附件之中,列表说明”。

第五款规定,禁止军火及制造军火之机器与材料输华,为期两年。

第七款规定,在北京划出一个“使馆界”,由使馆自行管理、自行设防;界内不许中国人民居住。(除了东交民巷以外,肃王府等处也划入这使馆界。使馆界的地图,作为《辛丑和约》的附件之一。)

从此,清朝中央政府,处于使馆界炮火威胁之下。民国成立时,孙中山之所以反对在北京建都,这是原因之一。

第八款与第九款规定,将“大沽及有碍京师至海(的)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准许各国驻兵于黄村、廊房、扬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

这么一来,不仅洋兵可以由洋船运来,在大沽或塘沽或秦皇岛登陆直至北京,横行无阻,而且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也完全被控制于列强的铁骑之下。

第十款规定:在全国各府、厅、州、县,张贴禁止人民仇教、仇洋的各次上谕,包括禁止“结会”的上谕,停止某些地区文武考试的上谕,严办不尽力弹压的官吏的上谕,等等。张贴上谕的期间:两年。

第十一款规定:直隶白河水道与江苏黄浦江水道必须整修。整修白河的经费由中国负担,整修黄浦江的经费,由中国出一半、列强出一半。

第十二款规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此后应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各国公使觐见中国君主的礼节,也必须“变通”。至于如何变通,则在附件之中说明。

这《辛丑和约》,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屈辱文件。然而,倘若列强不互相勾心斗角而始终沆瀣一气,其内容之毒辣更甚于此,可谓不幸中之大幸了。当时慈禧已无丝毫的抵抗能力,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也都不是敢于和列强继续作战的人,列强本已可以要什么便有什么了。 

 《细说清朝》一三五、慈禧的最后七年

慈禧于《辛丑和约》签字后一个月,八月二十五日,带了光绪、荣禄、鹿传霖等人,离开西安回銮。十一月十五,到达北京。 十月二l,于中途驻跸开封之时,慈禧颁旨废除溥儁的“皇子”名号。在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她颁旨追升珍妃为贵妃。珍妃本是她上一年仓卒离京之时,吩咐太监推到井里去的。

慈禧与光绪的感情,经过一年多的患难相共,像是恢复了一些。但是统治大权,慈禧却依然紧握在手。

为了稍平人民之忿与敷衍洋人,慈禧于回銮前后,颇发布了若干变法维新的诏旨。凡是光绪在百日维新期间所急于实行的新政,慈禧也依样画葫芦什九加以推行,甚至更进一步。例如,废八股而改试策论;不仅停试弓马举重,而根本停考武科(光绪二十七年四月);普遍推广近代化教肯,于各省省会设立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设立中学堂,各县设小学堂,又命令各省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决定从光绪二十九年开始,凡是新科翰林,必须再到京师大学堂读书(二十八年十一月);最后,又在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下诏取消全部科举制度。

当年,光绪裁并骈枝机关,她把这些机关一一恢复。现在,她自己动手,先后把詹事府并入翰林院,裁掉东河总督与云南、湖北、广东三省的巡抚,归并太常、光禄、鸿胪三个寺到礼部,归并太仆寺与练兵处到兵部(改称陆军部),绿营与防勇分期裁汰,改练常备军与巡警。

洋人于洽订《辛丑和约》之时,表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应该改组为“外务部”。慈禧不等到和约签字便先行照办,以庆亲王奕劻为首任外务部“总理大臣”,王文韶为“会办大臣”,瞿鸿玑为“会办大臣兼尚书”,徐寿朋与联芳为左、右侍郎。

中枢各部的大改组,是在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原有的六部只有吏、礼二部不动,户、兵、刑、工四部改为度支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相当于部的理藩院,改为理藩部。增设民政部、学部、邮传部,连同“外务部”,共为十一个部。

各部除了外务部有总理大臣与会办大臣以外,均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不分满、汉(以前六部各设满、汉尚书各一人,满、汉侍郎各二人)。

新制首任的十一个尚书之中,有六个汉人、五个满人。二十二个侍郎之中,有十二个汉人、十个满人。慈禧显然是想叫汉人知道:她用人唯才,不分种界。

她甚至以一个汉人——徐世昌,为首任东三省总督。(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她裁撤奉天将军、吉林将军与黑龙江将军.改设三个巡抚,于三个巡抚之上,加设东三省总督。)

她似乎很诚意于化除满、汉的隔阂;早在辛丑年年底,她已经颁旨准许满、汉通婚。

慈禧在她一生最后的七年之中,想做的事极多,但是帮手极少。她颇有意于起用维新的志士,但容不了康、梁二人,又十分畏惧孙中山。她在三十年五月下诏“特赦戊戌党籍,除康有为、梁启超、孙文外。”

李鸿章、荣禄、刘坤一、宋庆、马玉昆,于《辛丑和约》签订以后相继逝世。剩下的较有才干的大吏,仅有张之洞与袁世凯二人。她叫张之洞筹办粤汉铁路,但又对张不放心,终于把他的两湖总督官职免了,调来北京充任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管理学部。这叫做“明升暗降”。

于是,袁世凯成为唯一的时代骄子。李鸿章于辛丑年九月临死之时,上疏保荐他说:“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有人说,这是袁世凯自己托人添写进去的)。慈禧从此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提拔袁世凯:于辛丑年十二月,命他“督办关内外铁路事宜”;次年(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升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九月,叫他兼任“督办商务大臣”;十二月,又叫他兼任“督办电务大臣”。光绪二十九年五月,慈禧把训练旗人军队的大权,也付托袁世凯与铁良会同办理。袁世凯所一手训练的汉人军队,六镇(六个师)被拨了四个出去,仍保留两个在他的直接指挥之下。 光绪三十三年七月,袁世凯与张之洞同时被调为军机大臣。张之洞只有大学士的虚衔,而袁世凯却兼了外务部尚书。(原任尚书瞿鸿玑免职,总理大臣仍为庆亲王奕劻。)

袁世凯这人远比不上李鸿章。李鸿章虽只知办“洋务”而不知如何“维新”,袁世凯则连洋务也不肯好好地办。袁世凯所关心的只是个人的权势。慈禧错认了人,因此而被当时与后世批评为“毫无变法诚意”。

与袁世凯勾结在一起的,是声名狼藉的奕劻。和袁世凯作对的,是光绪的弟弟、醇亲王(小醇王)载沣。载沣于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元旦被慈禧任命为军机大臣。九个多月以后,光绪去世。光绪去世的前一日,十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