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细说清朝 >

第51部分

细说清朝-第51部分

小说: 细说清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杨坊二人为“管带”(实际上杨坊只管筹款)。

常胜军的员额规定为三千人,其后扩充到四五千。

同治元年三月,英国外务大臣罗瑟尔咨请海军大臣通令英国在华海军,保护上海及其他通商口岸,以及航行于长江的商船。从此,英国不再中立于清军及太平军之间,而公开地站在清军的一方。法国的志度与英国一致。

英国的一部分陆军,约有二千七百名左右,由斯泰夫莱率领,从天津调来上海,会同英、法两国的海军与常胜军,共同保卫上海租界,及其三十英里半径的外围。事实上的总司令,由何伯担任。

包括在这三十英里半径以内的重要城镇,是松江、青浦、嘉定、柘林、闵行。松江已在华尔的手中,青浦等地于同治元年四月间—一被“联军”及常胜军占领,使得李秀成遭受到很大的打击。

这一月,法国兵在宁波行动,把太平军逐出宁波,虽则太平军从来不曾“侵犯”宁波城外的洋人居留地。

三个月以后,“联军”与常胜军进攻余姚,拿下余姚。华尔赶到余姚率军再打慈溪,负伤而死。

华尔断气以前,立下口头遗嘱,说吴煦欠他十一万两,杨坊欠他三万两。这十四万两银子,他要留五万两银子给他的中国寡妇(也就是杨坊的女儿),其余的分送在美的一弟、一妹。

华尔初来中国之时,是年仅二十一岁的货船大副。开始担任“洋枪队队长”之时,也仅是二十九岁的炮船大副而已。何以在作战两年多以后,能够留下这样多的“债权”呢?

原来,攻下松江之时,他应领奖金三万两;其后每攻下一城,他应领奖金三万六千。此外,凡是洋枪队及常胜军所劫掳的“敌人”财宝,他均有一份。再加上他本人的薪饷每个月三百两。

他在遗嘱中,指定何伯与美国公使蒲安臣为遗嘱执行人。但是这两人费尽心机,索不到杨坊与吴煦所欠的十四万两银子。这件事,一直等到几十年之后,才被列在《辛丑和约》之中,作为《拳乱赔款》的附带要求,折合美金十八万元,由清朝政府付出。

华尔出缺以后,常胜军的指挥官改由白齐文担任。白齐文也是美国出生的冒险家,这时候年方二十七岁(比华尔小五岁),自从洋枪队成立以来,一向是华尔的副手。

白齐文立下两次战功。一次是在同治元年九月初二日(10月24日),因太平军再占嘉定,白齐文将嘉定夺回。另一次是在九月二十八日(11月19日),太平军来攻青浦,他与淮军程学启部前往援救,大败太平军,俘了六百,杀了八百,逼到水里去溺死的有两千左右。

然而,他与李鸿章合不来。李鸿章已经继薛焕之后担任江苏巡抚,有权节制常胜军,派了一个英国人浩伦德作常胜军的秘书,对白齐文掣肘。同时,杨坊又拖欠常胜军应领的薪饷。

曾国藩在同治元年十一月(12月底)调常胜军去南京,参加围攻。常胜军全体官兵抗令,说要等领到欠饷才走。白齐文去见杨坊,语言之间发生冲突,就打了杨坊一记耳光,抢走杨坊的现款四万两。他认为这四万两,正是杨坊该给的欠饷。

李鸿章一面将白齐文革职,一面请英国陆军司令斯泰夫莱保荐一个继任人选。斯泰夫莱保荐戈登,于戈登到任以前,暂由浩伦德代理。

浩伦德接管以后,在同治二年正月间去打太仓,吃了一个败仗,死了一百九十人,伤了一百七十四人。浩伦德显然不善指挥。

被革的白齐文不服这口气,乘船到北京去,向英、法两国的公使呈诉;两国公使替他报告恭亲王奕訢。奕訢把事情转请李鸿章考虑,李鸿章却不愿恢复白齐文的职务。

于是,同治二年六月十八日,白齐文叛清,向太平军投效。 他纠合了若干因拥护他而被常胜军开革或自动脱离常胜军的旧部,又增募了若干在上海的“国际滥仔”,在松江附近抢得一艘汽船后直驶苏州,向太平军投效。

太平军收了他的骨干,但并不将他重用。两个多月以后,白齐文与三十二名洋兵回到上海租界。美国领事将他逮捕,押解出境(送到日本),藉以保护他,免得他遭受清方官吏与人民的捕捉。

次年五月,南京城破以前不久,白齐文从日本潜回中国,在宁波登岸,步行到内地(可能是湖州),再度参加太平军,直至在福建漳州被俘为止。美国领事根据领事裁判权,要求清方将他交出。清方说,他在被押解由漳州北上之时中途落水而死。(传说,是清军把他推到河里淹死的。)

常胜军的司令一职,戈登在1863年3月底正式接任。

戈登与华尔、白齐文不同:他不是冒险家,而是正规军官,在英国陆军中已经官至少校。他的年纪也很轻.出生于1833年,这时候才三十一岁。

他旗开得胜,在阳历4月初,便会同清军解了常熟之围。清廷赏他一个总兵头衔。

他又进一步,在阳历5月1日(阴历三月十四日)打下太仓。太仓的太平军守军原有一万之多,以前浩伦德打它不下,最近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也试过一次,结果全军(三千人)覆没。

戈登的次一表现,是昆山之役。昆山为苏州、上海之间的重镇,四面是平地与湖沼,城区是突出的二百英尺以上的高地。太平军在昆山有军械库,也有炼铁厂,守军八千人皆是百战精兵,而外围又有谭绍光作为呼应。

程学启由东边攻昆山,反被太平军围住。戈登带了常胜军救他出围,叫程学启于出围以后继续攻城。戈登自己乘武装汽船,于阳历5月31日占领苏、昆之间的某镇,切断太平军的退路。次日,太平军弃昆山而走,八千人死了四五千,被俘两千。 他把常胜军的总部由松江移到昆山。军中有人抗命,他枪毙为首的一人,下令全体官兵愿留者留,愿去者去。结果,在三千九百名之中,愿去者是大多数,愿留者仅有一千七百人。

戈登颇有办法。他把新俘的太平军二千人编入常胜军中,常胜军的作战能力反而因此提高。

清方在取得昆山以后,次一目标是苏州。李鸿章决定,自己由北边(常熟)去打,叫程学启由东边(昆山)去打,常胜军绕到南边,先取吴江,再由吴江去打。

戈登于是带了两千二百名兵士、两艘武装汽船,在同治二年六月初十日出发,于十四日占领吴江。

到了八月中旬,他会同法国军官所指挥的“常捷军”(英文书籍中称为“中法混合部队”FrancoChinese Contingent),占领苏州南门外的八达桥,离开城区仅有五六华里。不久,他进占西郊与北部的几个据点,与李鸿章会师,合围。

围到十月二十四日,城内的太平军将领于纳王郜云官的主谋之下,杀了主帅慕王谭绍光,开城出降。

事前,在郜云官等人与程学启秘密洽降之时,戈登曾经参加,作为保证人,保证清方不杀降兵、降将。

事后,程学启于引了纳王郜云官等人拜见李鸿章以后,将纳王郜云官、比王伍贵文、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以及四个将军、两千多兵士,一概斩首。

戈登认为“杀降”是背信的不义之举,十分愤怒。他想杀李鸿章,想进攻程学启,想夺了苏州,交还给太平军。

经人调停,李鸿章亲自哭祭了郜云官等人一次,戈登才勉强离开苏州,退到昆山,仍坚持李鸿章必须引咎辞去江苏巡抚之职。上海租界及英国的舆论均对戈登同情,美,法两国的舆论也是如此。

结果,常胜军不再由李鸿章节制,而改由英国驻华陆军司令布朗节制。常胜军的任务,也改为限于保卫上海、苏州两地。英国公使布鲁斯通知恭亲王,请准许戈登以后不再与李鸿章有文字上的来往。

李鸿章知道事情闹大,不敢再对戈登下命令,却仍旧照常发给薪饷与给养,并且特拨两万两专款照料常胜军的伤兵。

清廷为了酬庸戈登,赏他一万两银子与一品顶戴。戈登虽则始终不收这一万两银子,始终只肯自称为“英军工兵少校”,但也气平了些。

过了几个月,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替李鸿章作说客,才说动了戈登,重新在李鸿章的指挥之下对太平军作战。

这时候,无锡已被太平军放弃。戈登率领常胜军先到无锡,由无锡攻打宜兴,在同治三年正月二十三日打下。八天以后,又打下溧阳,与曾国荃会师。

其后,戈登连打金坛三次均未得手,死了着干兵,本人腿部受伤。

三月间,戈登会同清军围攻浒墅关,逐走守关的太平军两三万,杀了其中的三千人左右。

最后,在四月初六日,他又会同清军,打下太平军的重镇常州。这是一个决定性的胜利,虽则常胜军本身也死了五十,伤了二百七十九。

这时候,英国政府的训令已经来到,升戈登为工兵中校,命令他与其他的英籍军官一齐脱离常胜军。因此,李鸿章也就下令将常胜军解散。戈登后来在英军中,积功升至中将,官居英埃苏丹大总督,在光绪十年对当地人作战中阵亡。 

 《细说清朝》八七、太平天国残局

 李鸿章拿下常州、解散常胜军以后,清廷叫他率领淮军,帮助曾国荃去打南京。他一再藉故拖延不去,原因是他很懂政治,不愿意分曾国荃的功。

曾国荃这时候屯兵南京城下已经超过两年,并无进展。倘若没有李鸿章用常胜军与淮军把松江、苏州、常州三府次第“克复”,左宗棠在浙江把浙东、浙西慢慢地剜空(仅余潮州一城),鲍超把皖南与南京外围的几个重镇,如青阳、石埭、太平、句容、金坛等一一占领,曾国荃是一辈子也奈何不了南京的。

曾国荃的另一助手,是洪秀全。洪秀全始终对李秀成不肯信任。李秀成用闪电战术消灭了和春与张国梁,取得了苏、常、松、杭四府以及浙东的富庶之区,差不多中兴了太平天国,而洪秀全却把李秀成硬留在南京城内,不许他出京有所施展。其后,苏州吃紧,李秀成花了七八万两银子贿赂洪仁发、洪仁达,才获得出京的“路条”,然而为时已晚,郜云官等叛志已决。李秀成又只得仓猝离开苏州而回,丢了苏州,也丢了常州。

常州丢了以后,李秀成劝洪秀全放弃南京,全军西上,由安徽取江西、湖北,再占上流。洪秀全不理。

再过一个月,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二十七日,洪秀全便完全丧失斗志,服毒自杀。

洪秀全死后,李秀成扶立他的儿子洪福(旧作洪福瑱,瑱字是玉玺上真主两字的合写,而主字又被误读为王字)。洪福的年纪才有十六岁,倒颇知好歹,一切听由李秀成主持。

洪仁发与洪仁达的势力,也衰了下去。较识大体的洪仁晌钪匾幕是住:槿诗是洪秀全的堂弟,参加拜上帝会甚早,到过香港,传说也到过美国。

曾国荃在五月三十日占领龙膊子山的“地保城”,完成了对南京的包围,使得李秀成虽想冲出南京,已不可能。

城内的粮食早就不够。这时候,清方彭玉麟的水军把长江江面控制得极紧,使得“粒米不能入城”。

在如此情形之下,李秀成依然守了十五天,到六月十六日南京才被清军攻破。

城破的前夕,李秀成还率领几百名敢死队出城攻击清军所掘地道的洞口。精军掘地道,埋炸药,炸毁城墙的一段,前后已有多次。每次均被李秀成挡住,或是被李秀成用“反地道”将地道穿破。

这一次,清军所掘的地道特别长,所用的炸药也特别多(三万斤以上),炸毁的城墙有二十几丈。而且,这一次,五万名左右的清军全体出动,一齐冲进了城。

城内十几万太平天国军民,已经饥饿疲劳没有作战能力,然而仍然抵抗到底(传说没有一个愿降)。

清军关了城门,大杀三日三夜。但是,李秀成与洪福依然冲出了城。

李秀成保护洪福出城,把好马让给洪福,自己骑了一匹坏马。结果,洪福得以逃去,自己却在孝陵卫附近被清军追上捉住。

曾国藩亲自讯问李秀成一次,又叫属僚讯问。李秀成站在囚笼内自写口供,写了十天,写出六七万字。这一篇供词,包含许多宝贵的史实,堪称为太平天国最重要的史料。可惜曾国藩把原稿藏了起来(存在家里),只抄了一份送到北京,而且改了若干与湘军军情不相符合的字眼,删了末尾的“败亡十误”与“招降十要”。

曾国藩于七月初六日李秀成写完供词以后,就把李秀成“凌迟处死”,“免致疏虞,以贻后患”。

洪福在与李秀成分手以后,遇到堵王黄文金的部队,被迎至潮州。湖州在七月间被清军攻破,黄文金在南走昌化之时战死,洪福于是在昭王黄文英(黄文金的弟弟)保护之下,再逃到淳安,三逃到了江西广信(上饶),四逃到了石城县黄谷涧,终于被捉,押解到南昌凌迟处死。

太平军的残余武力,要到了同治四年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