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细说清朝 >

第18部分

细说清朝-第18部分

小说: 细说清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说清军已在夺取他的厦门根据地,只得回师。

清军果然已经来过厦门,把厦门的守将郑芝莞吓走。但是,在郑成功未曾回到以前,郑鸿逵和施琅也已经赶来,打退清军。 这一年年底,郑成功克复漳浦;第二年春天,拿下海澄、平和、诏安。

永历七年(顺治十年)三月,他派兵帮助鲁王的大将张名振,由祟明溯江而上,打到镇江,在金山寺遥祭明太祖。鲁王这时候已经在鹭门(厦门)住了两年,极愿与他合作,因此而放弃监国的名义,和他一样地接受永历皇帝的号令。

张名振在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又攻进长江一次,而且打到南京郊外的燕子矶。可惜,约好了的各地义兵未能及时响应,张名振又只得撤回,回到三门湾的南田岛,赍恨而死;死时,把军队交给了张煌言。

这一年,郑成功克复了漳、泉二府。

永历九年(顺治十二年),他又打下了广东的揭阳与普宁。清朝派济尔哈朗的儿子济度,领了重兵南下。郑成功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毁掉安平堡,与漳州、惠安、南安、同安这几个县的城墙,退守厦门、金门。

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四月,济度的军队渡海来攻厦门、金门,一连败了两仗。

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l657年)年底,永历晋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拜为招讨大将军,叫他“进取江南,伸大义于天下”。次年,他率领五万水师、五万步兵、五万骑兵,两万披了铁甲、带了铁面罩的“铁人”,沿着福建、浙江海岸,向北航行,在舟山群岛驻扎。

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l659年)五月,郑成功再从舟山出发,经过崇明岛,进入长江,冲破清军的封江铁链,一举打下瓜州,随即攻破镇江,在七月一日占领江浦,兵临南京城下。

清朝的芜湖官吏,不等到郑军去,便送来降书。郑成功派张煌言去芜湖,守住这个位于南京之西的沿江重镇。他自己则留在南京城外,攻城。

清朝守南京的是(两江)总督郎廷佐。此人十分狡狯。他派人向郑成功说:“我一定投降,但是须先假装守城。按照清朝的军法,如果我守满三十天,留在北京的家眷就可以免掉连带治罪。请你给我三十天的限期。”

郑成功心慈,允准了郎廷佐三十天的限期,不仅暂不攻城,而且没有把南京好好地包围起来。

于是,功亏一篑,让郎廷佐调来救兵,公然接进了城。

郑成功与他的八十三营军队,在城外静候三十日的限期期满,兵不血刃,开进高皇帝(明太祖)所奠定的雄都。

最后,不幸的事终于发生。

七月二十一日夜晚,清军拆坏神策门旁的城墙,由城墙的洞里突然出来,冲到郑军在白土山的营垒,将先锋余新活捉。

第二天黎明,在郑军尚在烧锅造饭之时,清军由喀喀木、梁化风、管效忠等人率领,分成几路,开了城门出来,把郑军压迫到长江边。郑军全部溃败,被杀死几万;来不及上船,死在水里的也很多。大将甘辉、张英与几十个其他将领,一齐阵亡。

郑成功率领残余部队,一口气撤回厦门。那时候,张煌言还守住芜湖,并且已经收复了徽州、宁国、太平、池州四个府;广德、和州、无为三个州;当涂、繁昌、宣城等二十三个县。郑军既退,张煌言孤立无援,被清军击败,只身逃至安庆。由安庆逃至江西,由江西逃回浙江天台,招集旧部,取了林门岛与桃渚岛,以等候郑成功的消息。

次年,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清朝的福建总督李率泰与将军达素,在五月间大举向厦门猛扑,想把郑成功彻底解决,结果被郑成功杀败,清军死了十分之六七,达素自杀。

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l661年)正月,郑成功留下十八岁的儿子郑经守住金、厦两岛,自己带兵去取台湾。这时候,荷兰的“东印度联合公司”已经偷占台湾三十八年之久,在台南筑了坚固的“塞兰狄阿”(安平城)与赤嵌堡。郑成功前来攻打,打到年底,荷兰的守军投降。郑成功准他们在司令揆一的统率之下,登船回国。

郑成功认为台湾沃野千里,可以建设成根据地。他在赶走荷兰人以后,就积极从事于设立中央与地方的政治机构,开垦农田,兴办学校,和菲律宾及英国均建立了贸易关系。

然而,他是一个性急的人,虽不得已而埋头从事于生聚教训的工作,心中却无时无刻不记挂着大陆。他常常站在高山之上,用望远镜向西眺望。

等到永历被害的噩耗在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初传来之时,他极为感伤,便在初八日这一天,于眺望大陆之后,坐在椅子上一边饮酒,一边诵读明太祖的遗训,长叹一声,说:“我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说完,他身体向后一仰,便与世长辞。

他逝世以后,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继承延平郡王封爵与招讨大将军的职位。虽则永历已死,郑经仍旧沿用永历的年号,誓作孤臣到底。

郑经以陈永华为辅佐,继续建设台湾,颇有成绩。郑经而且常常出兵到福建、广东的大陆上去,虽则金、厦两岛是在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1663年)便放弃了。

郑经守台湾二十年,不幸短命而死,死的时候才三十九岁。郑成功死时,也是三十九岁。

张煌言根本不赞成郑成功取台湾,劝他应该再接再厉,北上杀敌。后来,听到郑成功与鲁王相继逝世,他十分灰心,就解散部队,退隐在南田岛附近的悬澳岛。永历十九年(康熙四年,1665年)七月十七日,他被清军逮捕;九月初七日,殉国于杭州,年纪也仅四十五岁而已。 

 《细说清朝》三六、顺治出家之谜

 在清朝这一边,顺治皇帝在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死。 传说他不曾死,而是“装死”,借此隐姓埋名,到五台山当了和尚。

他留下一篇“遗诏”、九百五十八个字的洋洋大文,列举自己的十四大罪。在这一篇文章里面,没有一个字提到自己生病,或生了什么病,只淡淡地吩咐以玄烨为皇太子,“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

顺治热恋过一位董鄂妃,董鄂妃在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先他而亡。顺治为她亲撰行状,说她对皇太后“奉养甚至,左右趋走,皇太后安之”;说她“事朕,候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又说她“至节俭,不用金玉,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即精”。

顺治在自罪的遗诏中,承认在董鄂妃死后“丧祭典礼,过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他追封她为“端敬皇后”。)

关于董鄂妃的美,顺治下了“婗静”二字的按语。这婗字,根据“集韵”,意思是妩媚。塞外的满洲女千,刚健婀娜的很多,妩媚的极少。如果拿“妩媚”来形容一个南国佳人,倒是十分恰当 董鄂妃于入宫以前,是顺治的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妃子。博穆博果尔毫无功绩,照例至多封一个辅国公而已,突然在顺治十二年平步青云,被顺治封为亲王,可能是因为此时顺治对董鄂妃已有很深的好感。

她在未为博穆博果尔的妃子以前,是不是被清兵从江南掳了来的?她是不是冒辟疆的爱妾董小宛?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说,在辛卯年(顺治八年,1651年)三月底,梦见董小宛被人抢去,又说在同一天夜里,董小宛自己也梦见被人抢走。

吴伟业(梅村)写了八首诗,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其中有这么几句话:“乱梳云髻下妆楼,尽室仓黄过渡头,钿合金钗浑弃却;‘高家’兵马在扬州”;又有:“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

他在“古意”的第六首;写了:“珍珠十斛买琵琶,金谷堂深护绛纱,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上阳”两字,很引起人们猜测。

此外,他的四首“清凉山赞佛诗”,也常被附会为顺治出家的证据。清凉山是五台的最高峰。诗中点出了一个“董”字:“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草头下面一个“千”字,“千”字下面一个“里”字:合起来,便是董小宛的董字了。但是这也可以解释成董鄂妃的董字。

“清凉山赞佛诗”的确是可以当作史料看:“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今日乐方乐,斯语胡为哉?。。。。。。从官进哀诔,黄纸钞名人。…。。。官家未解菜,对案不能食。。。。。。。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八极何茫茫,曰游清凉山。。。。。。。回首长安城,缁素惨不欢,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

这“天降白玉棺”五个字,很值得特别注意。事实是:顺治的确有出家的意思,而且剃了头,但是未曾能够真地当了和尚,便死于天花。 

 《细说清朝》三七、鳌拜弄权

 顺治在他的“遗诏”中,指定四个“内大臣”作为辅政,而不曾托孤给任何一个像多尔衮那样的亲王。

内大臣是御前侍卫之长,非“上三旗”的成员不能充任,就清朝以旗为本位的政治结构而论,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顺治所指定的四个辅政内大臣,为正黄旗的索尼,镶黄旗的遏必隆与鳌拜,正白旗的苏克萨哈。正黄、镶黄二旗原为皇太极所领,正白旗则为多尔衮所领。多尔衮死后,正白旗连同正黄、镶黄两旗,划为皇室的永久直属的“部曲”,成为所谓“上三旗”。 在这四位辅政内大臣之中,论资格是索尼第一,苏克萨哈第二,遏必隆第三,鳌拜第四。

索尼是大学士希福的哥哥,办过外交,也打过仗,积功受封为“甲喇章京”。甲喇是一个旗的五分之一,甲喇章京是世袭的职位,相当于男爵。索尼很忠心于皇太极,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也最接近,所以在皇太极死后,诸王贝勒内大臣会议立君之时,不顾生命危险,坚决主张立一个“先帝之子”。顺治五年,有人告发他图谋推翻多尔衮的统治,立豪格为帝。多尔衮削去他的官爵,抄他的家。因此之故,顺治亲政以后,就恢复他的官爵,升为内大臣,总管内务府。

苏克萨哈本是多尔衮的亲信,积功也受封为甲喇章京。多尔衮死后,他与另一亲信詹岱,揭破多尔衮的种种逆迹,因此也获得顺治的信任,升为内大臣,加授“太子太保”衔。

遏必隆是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儿子,在皇太极的时候受封为次于甲喇章京的牛录章京(云骑尉),多尔衮晋封他为甲喇章京。但不久也有人告发他“与白旗诸王有隙”,多尔衮削去他的官爵。于是,顺治亲政以后,照样复了他的官爵,升他为“内大臣”,加官“少傅,太子太保”。

鳌拜呢,是一个“勇士”(巴图鲁),积功升至“一等昂邦章京”世职(一等子爵)又升至“三等侯”,他也是曾经被人告发图谋立豪格为帝,遭多尔衮罚钱、降级。结果顺治在亲政以后,也升他为内大臣,加“少傅兼太子太保”,晋封为公。

总之,他们四个人均可以说是豪格的余孽、多尔衮的敌人。顺治重用他们,而且在逊位之时指定他们为康熙的辅政,原因正在于此。

可惜这四个人并不能和衷共济,共谋国是。他们互相倾轧:最先是,索尼与苏克萨哈意见不合;其后,鳌拜与苏克萨哈也闹了纠纷。

索尼在康熙六年六月病故,鳌拜和苏克萨哈之间的争斗便白热化。

鳌拜与苏克萨哈二人所属的旗小同,鳌拜属于镶黄旗,苏克萨哈属于正白旗。

当年在多尔衮偷占北京、吞了北直隶(河北省)之时,曾经以征服者的姿态,准许旗人乱圈汉人的房子与田地作为己有,而命令受害的汉人自己另找房子与田地作为补偿。

多尔衮所领的正白旗,由于是“天之骄子”,就占了蓟州与遵化府、迁安府各县,地土较肥。镶黄旗虽则地位在正白旗之上,却被多尔衮限定在雄县、大城、新安、河间、任邱、肃宁、容城等县,地土较差。

事隔二十年,鳌拜要翻旧案,叫正白旗与镶黄旗互换土地。苏克萨哈反对,说两旗的人均已住久了,搬动起来不方便。

鳌拜很跋扈,不管苏克萨哈反对不反对,命令大学士兼户部管部大臣苏纳海,会同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去主持换地的事。这三个人试了一下,觉得很行不通,要求把换地的事停办。鳌拜大权在手,用康熙的名义,下一道圣旨,说苏纳海等三人“藐视上命”,一齐处斩。这是康熙五年(1666年)十二月间的事。

次年七月,康熙亲政,苏克萨哈自知斗不过鳌拜,上疏请求引退,疏中有这么两句话:“乞守先帝陵寝,庶得保全余生。”康熙这时候才有十五岁,看不懂这两句话,要问苏克萨哈:何以必须守先帝陵寝,才能保全余生?

鳌拜抓住机会,说苏克萨哈“怨望”(对皇上埋怨、失望),不愿意把政权还给皇上;又列举了苏克萨哈二十四项大罪,应该和他的大儿子查克旦,一齐凌迟处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