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细说清朝 >

第14部分

细说清朝-第14部分

小说: 细说清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卖了两人卸责?

也许是代善发觉了儿子与孙子的阴谋,深为痛恨,因此而不惜大义灭亲,同时也好让多尔衮内心惭愧,免存夺位之想。

关键是代善此时并无实力,实力在多尔衮手中。多尔衮掌握着两个旗(正白与镶白),而且争取了那一向“阿附”肃亲王豪格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来支持自己。

他可能是为了显显威风,给一点颜色大家看看,因此而杀掉元老代善的一个儿子与一个孙子。 

 《细说清朝》二五、压下豪格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有膂力,会打仗,亲手杀过札鲁特部的一个贝勒。

皇太极共有十一个儿子,除了豪格及其后被多尔衮立为皇帝的小孩子福临以外,其余九个均默默无闻。皇太椒有心培植豪格,叫他担任过户部的管部大臣;又在称帝之时封他为肃亲王;崇德七年(1642年)十月命他与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武英郡王阿济格,一同“裁决庶政”。

在这四人之中,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堂兄,多尔衮与阿济格是皇太极的异母弟,惟有豪格是皇太极的亲生儿子。

女真人尚黄,在女真八旗之中正黄与镶黄两旗最为重要,而这两旗都被皇太极交给拥护豪格的人当“固山额真”。

在皇太极死后的第六天,两个黄旗的大臣在盛京的大清门宣誓结盟,随即派了两旗的“护军”,撑满弓搭上箭,“保护”各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议政大臣登崇政殿,讨论立君的大事。这时候,最忠心于豪格的启心郎索尼,与最粗鲁的巴图鲁鳌拜,只敢强调在皇太极的儿子之中选立一个,而不敢明言豪格。多尔衮叫他们两人暂退。

跟着,与多尔衮同父同母的两位武英郡王阿济格与豫郡王多铎,就恭请多尔衮当皇帝。多尔衮迟疑了一下,多铎沉不住气,就说:“哥哥如不想当皇帝,让我当也好。我的名字,在太祖(努尔哈赤)的遗诏中有。”多尔衮说:“肃亲王(豪格)的名字,在太祖的遗诏中也有。”多铎说:“那末,就立年纪最长的礼亲王(代善)罢!”

代善说:“睿亲王肯答应,便是国家之福。倘若睿亲王不答应,我们只有在皇子(皇太极的儿子)之中选一个了。我老了,怎么当得了(如此的重任)呢?”

结果,年纪最小的福临获选。多尔衮与济尔哈朗被推为“辅政”。年号改为顺治。

顺治元年四月,有人向多尔衮告密,说豪格在背后对人骂多尔衮。于是,豪格被削亲王封爵,变成庶人。 

 《细说清朝》二六、扫荡李自成、张献忠

多尔衮在顺治元年(崇祯十七年,l644年)三月,听到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的消息,便下决心乘虚而入,抢夺明朝的江山。他在四月初七日向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陵寝祭告,初八日统兵由盛京出发,八天以后,到了翁后镇。

他不曾料到:明朝的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竟然派了代表来向他求救,欢迎他入关去共同讨伐李自成。这时候,吴三桂并无投降清朝之意,只是希望清朝帮一帮忙而已。

多尔衮抓住机会,下令全军“急驰”,花了六天工夫,就赶到山海关。恰好李自成的部将唐通,这时已经从小路绕出山海关之东的“一片石”,对吴三桂进行包围。

这唐通遇到多尔衮,一打便垮。他原是多尔衮的手下败将,曾经以密云总兵的资格,跟随洪承畴来锦州救祖大寿,被清军杀败以后,才逃去投降了李自成。

第二天,多尔衮进入山海关的关城,吴三桂十分欢喜,和他一起拜天设誓。誓罢,吴军全体穿白衣白甲(替崇祯皇帝带孝),与清军并肩作战。

李自成的主力有二十多万,由李亲自指挥,排在山海关的西边,由北山排到海岸,黑压压的一层一层,犹如人海。

这一天,四月二十二,交战之时起了大风,飞沙走石,十分猛烈。吴三桂的军队是联军的右翼,首先大声喊杀,对敌攻击,将李自成的阵尾摇动;接着多尔衮令清军骑兵猛冲。李自成的兵一向仗着人多,吓退明朝的一些以敷衍为能事的文武官僚与领不足饷、吃不饱饭、拿不动刀枪的花子兵,从来不曾见到清兵,今日一见,如此身材魁梧,衣甲整齐,枪长刀大,坐下的马又是个个骠肥腿快,结果,全军崩溃,当天一奔就奔了四十里。

多尔衮与吴三桂紧追,追到永平,李自成向吴三桂求和。吴三桂要他交出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与三太子定王朱慈炯、四太子朱慈灿。李自成照办,吴三桂却设了埋伏,弄得李自成又败了一仗。

李自成逃同北京,烧了宫殿,向南走。吴三桂准备送崇祯的太子入京即位,多尔衮不旨,叫吴三桂也向南走,去追李自成。吴三桂去了,多尔衮却把清军开进北京,加以占领。

吴三桂追击李自成,打一次胜一次,追到真定(清朝改为正定),李自成经由娘子关旁的故关,遁入山西。吴三桂回师北京,看多尔衮已经收降明朝的大小官吏,成立了新的朝廷,而且不久便封他为“平西王”,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李自成遁入山西,多尔衮派镶红旗的固山额真叶臣去追赶。这李自成听信他丞相牛金星的谗言,杀掉左右之中最有政治远见的李岩(原名李信,河南杞县举人,曾经因散粮救济贫民而入狱,后投奔自成)。李岩被杀以后,李自成的团体无形中瓦解,从此不堪一击。山西全部入于叶臣及降清的巡抚马国柱之手。李自成逃回陕西。

多尔衮又派遣多铎与阿济格二人,分别由东路北路夹攻,多铎带了索浑、图赖、阿山等人的女真兵作为前锋,以毛文龙旧部孔有德的兵作为后援,攻打潼关。守潼关的是当年在北京掳了陈圆圆的刘宗敏(陈圆圆到了真定,被吴三桂抢回)。刘宗敏守不住潼关;李自成来救,也被清军打败。潼关入于多铎之手。同时,阿济格率领吴三桂与毛文龙的另一旧部尚科喜,已由大同榆林进入陕北,占了李自成的故乡,威胁李自成的都城西安。

这一个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匆匆忙忙即位于北京的皇帝,丢了他的都城,出武关,向襄阳逃去,改以襄阳为都,取名“襄京”。不久,明朝的雄踞武昌的左良玉,率军东下,要到南京去“清君侧”,和福王朱由崧的左右拼命,武昌成为空城。李自成也就乐得跟踵而来,拿了武昌。

阿济格在他的后面穷追,追到武昌城边,李自成于是奔到九江,又由九江奔去通山县的九宫山,在九宫山扎下大营。

有一天,李自成异想天开,单枪独马,跑到玄帝庙去烧香,也许是为了求签。他少年时候当过驿站的站夫,又当过杀猪的屠户,有江湖术士告诉他“必为天子”,这才投到舅舅高迎样那里。现今天子算当成了,却遇到鞑子对头,所以,求求签,问个前程也好。然而老百姓看到他那瞎了一只眼的样子,就不分青红皂白,刀棍锄头齐下,把他杀了,杀得血肉模糊。杀了以后,剥开外农,看见内衣上绣的有龙,怀中又有金印一颗,才知道原来是他。

李自成留下的队伍五十余万,其中一部分于郝摇旗、李过、高一功等人的率领之下,开到湖南,想抢长沙,被湖广总督何腾蛟说动,情愿效忠明朝。何腾蛟把郝摇旗的名字改为郝永忠,李过的名字改为李赤心。李过是李自成的过房儿子,李自成本人无子。高一功改为高必正;高必正的姐姐是李自成的“皇后”,也投了降,被隆武皇帝(唐王)赐名为“忠义走人”。

多尔衮在阿济格打平李自成,班师回朝之时,特地坐在“午门”,盛设仪仗,当众斥责他一顿:说他不该未奉旨令,擅自班师,又不该未知李自成确实已死,就谎报李自成的死讯。阿济格低头认罪,多尔衮把他由亲王降为郡王。

过了一些时候,多尔衮重新把他由郡王升为亲王。这一降一升之间,可以见到多尔衮驾驭全朝文武的手段:恩威并施,变化莫测。

李自成既死,剩下尚有张献忠、多尔衮不派别人去打,却偏要派豪格。豪格已在顺治元年(1644年)正月间被废为庶人,多尔衮又在十月间把他再封为肃亲王,并且加了“和硕”二字(和硕”的意思,是“大”)。

顺清三年(1646年)正月,多尔衮发表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叫他带领多罗衍禧郡王罗洛宏、贝勒尼堪、贝子屯齐喀、满达海,去肃清陕西(包括今天的甘肃)的群“盗”与四川的张献忠。 豪格欣然就道。

这时候,张献忠据有四川全境(秦良玉的石硅除外),力量相当雄厚。豪格花了几个月工夫,先把陕甘群“盗”一一予以消灭或招安,到了十一月间便移军汉中,准备入川,找张献忠打。 恰好有一个刘进忠,原是张献忠的川军头目听说张献忠就要把他自己和所带的川军,一齐抓去屠杀,便着了慌,跑到汉中来向豪格投降。

豪格把他的川军编为先锋,向四川进发,替大批的“满洲兵”开路。

张献忠本已把成都定为“大西国”的京城,却不耐烦在成都久住。他烧了成都宫殿,把军队向北移动,颇想打进陕西,返回老家。

捌进忠引清军进来。一直开到剑阁以南的盐亭县,如入无人之境,在盐亭与西充之间的凤凰坡,遇到了张献忠。张献忠还以为有刘进忠替他守住川北,清军无论如何进不了四川。

结果,张献忠被一个叫做雅布兰的清兵一箭射中头部,跑到一个草堆子里躲藏。清军把他拖出,慢慢地一刀一刀割死。

《清史稿·豪格传》说他是豪格亲手射死的。这可能是传闻之谈,或豪格自己“冒功”。

张献忠死后,几个能干将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投了桂王。但是四川的大部分土地,暂时均入于豪格之手。 豪格于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班师回朝。回朝不久,便被多尔衮关起来,罪名是纵容部下冒功,等等。关了一月左右,豪格死在牢里。他的妻子被多尔衮接去,作为侧室。 

 《细说清朝》二七、掳福王

 多尔衮命令多铎由潼关转师东向,顺着黄河、淮河、运河,攻打南京。

南京原是明太祖的京城。明成祖定都北京后,称南京为“留都”,“留”了若干官吏如各部尚书之类在南京,以备万一北京出了问题之时,“留都”能有一个现成的“作战政府’,主持一切。成祖以后的明朝历代皇帝,保存了这个制度。

因此,当北京被李自成占领、崇祯皇帝上吊以后,“留都”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南京翰林院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便在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三日,会同“勋臣”魏国公徐弘基(徐达之后)、诚意伯刘孔昭(刘基之后),公推明神宗的一个孙儿、崇祯皇帝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担任“监国”,代行皇帝职权。

十二天以后,他们奉朱由崧进一步即皇帝之位,“次年为弘光元年。

这时候,山西的一部分与陕西及今日甘肃的全部属于李自成,四川属于张献忠。山东与河南两省的情形十分混乱(有不少县份于投降过李自成以后受清朝安抚,但也有不少县份始终为明朝死守)。

湖北属于左良玉。左良玉号称有几十万兵,对李自成之攻陷北京,与多尔衮之窃取北直隶、河南与山东的一部分,视若无睹,对福王也极冷淡。

史可法没有兵。南京新政府所倚靠的只有凤阳总督马士英,及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刘肇基、方国安、郑鸿逵等寥寥可数的几个将领及其部队。

新政府的用人行政大权,操在马士英之手。他把史可法挤出南京,到扬州去“督师”。

史可法到扬州,高杰正在和黄得功争夺扬州的地盘。史可法用自己的真诚感动高杰,高杰跟随他北伐,稳住了苏北与豫东,把兵力推进到归德(商邱),在归德一带屯田。海州一带的防务,史可法交给刘肇基,刘肇基守得很好。

马士英在南京,却不干正经事。他荐引魏忠贤的余孽阮大铖为“添注兵部右侍郎”,不久又升阮为兵部尚书。这阮大铖只知道卖官鬻爵,为非作歹,教福王修建宫殿,广选美女。

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逃来南京,马士英、阮大铖等人硬说他是冒充,把他关起,用刑。

左良玉听到消息,便自称奉了太子密旨,起兵讨贼。马士英调黄得功的军队,开到芜湖、贵池一带来抵御;同时也召回史可法,去“西线”前方巡视。史科法刚到采石矶,多铎的清军巳渡了淮河南下。史可法只得又赶回扬州。

南京新政府曾经派遣左懋第、马绍愉、陈洪范三人作为特使,带了一千两金子、十万两银子、一万匹绸缎,到北京去向清军致谢,附带的任务是改葬崇祯皇帝,慰问吴三桂。

多尔衮收了金子、银子、绸缎,却责问这三人:为什么南京不出兵讨伐李自成,而“擅自”立了一个新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