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细说清朝 >

第10部分

细说清朝-第10部分

小说: 细说清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一步,努尔哈赤击败东边的长白山部、北边的哲陈部,又招徕了南边的董鄂部,便在事实上统一了原属建州三卫的女真人。

再其后,他一方而屡屡派兵,将野人女真各部依次打垮、挖空。所谓挖空,便是将男女马牛羊一齐虏来,加强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他又用时打时和的战略,把海西的四个单位(辉发、乌拉、哈达、叶赫)各个击破,把四个之中的三个完全并吞,只剩下叶赫。于是,除了辽河以西地区,整个今日东北归他所有,还加上(一)沿海州,(二)直至外兴安岭的黑龙江以北,(三)库页岛。 居住在松花江以西的科尔沁族蒙古人,居住在热河北部的锡伯族蒙古人,与居住在热河东部的喀尔喀族蒙古人,都在努尔哈赤的压迫与引诱之下,变成了他的藩属。

明朝政府早该有所举动,以解除这东方的“隐忧”,然而皇帝神宗是一个鸦片鬼,荒唐到几十年不上朝,怕与大臣见面。在朝的文武官吏多数是颟顸无能、贪污自私,少数的好人也只是一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敷衍了事、混混日子之辈。张居正早就死了,戚继光也死了,李成粱呢,老了。

明朝政府坐视尼堪外兰之为了效忠明朝而遭受努尔哈赤的追捕,并且不让尼堪外兰进入抚顺,到最后又特准努尔哈赤派遣四十人进入边墙,在直属领土之上将尼堪外兰杀害。明朝政府也坐视忠于明朝的哈达被努尔哈赤灭亡、吞并;并且,还先后封了努尔哈赤为“建州卫都督佥事”(万历十七年,l589年)龙虎将军(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细说清朝》一○、建立汗国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即位,自称金国汗,定国号为金,年号为天命。

严格说来,他并非金太祖阿骨打或金朝任何一个皇帝的苗裔。但是,作为一个女真人而以恢复金朝为荣,也是人情之常。他本人汉化颇深,懂得汉话,听过《三国演义》,幼年在抚顺、沈阳、辽阳等地做过生意(所谓跑单帮),结识了汉人朋友很多,包括那其后被他骂为“无赖”的萧子玉;至于住在李成梁家,当过李的养子,从李学过《孙子兵法》,也是极可能的事。

有了这样的文化背景,他不索性称皇帝而只称汗,是需要几句话来解释的。在我看来,他根本并无打进长城、抢掉明朝天下的大野心。他能作到雄踞东北,子愿已足。如果明朝当局知道顺水推舟,封他一个“辽东王”,或像应付西边的俺答,封他一个什么“顺义王”之类,再具体地把疆界划分清楚,把互市的办法明白规定,宽大一点,诚实一点.不挑剔人家的马够肥不够肥,人参够长不够长,貂皮够厚不够厚,也不要额外强求“陋规”与礼物,双方的关系是不至于恶化到哪里去的。

站在客观的立场,我们应该承认努尔哈赤确是雄才大略,不愧为一个自创局面的领袖。他勇武绝伦,提起长槊、铁鞭,背上马刀、强弓,能够冲锋陷阵,手擒敌将;也曾直接指挥大小部队,每战必胜。这些还不算是他的真正大本事,他的真正大本事是:兼容并包,信赏必罚。

在他的左右,虽不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但武有额亦都、费英东等五人;文有额尔德尼、达海、范文程,也颇足以“偏安”一方了。额尔德尼和达海均精通汉文,范文程是范仲淹之后,明武宗时的进士范鏓的曾孙(落籍沈阳,居住抚顺)。在五个武臣之中,费英东兼有文人的治术,他掌理司法,大公无私。

努尔哈赤设了四个贝勒,五个大臣,十个札尔固齐,八个固山额真。“四个贝勒”的制度是沿袭祖父觉昌安时代兄弟团结一致,有事互商,有侮共御的传统。努尔哈赤指定第二个儿子代善为大贝勒,侄儿阿敏(舒尔哈赤的儿子)为二贝勒,第五个儿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第八个儿子皇太极为四贝勒。用阿敏来作二贝勒,无非是为了告诉同族的人,大金汗国是大家的;不是他努尔哈赤一房的。第一任的五个大臣就是额亦都、费英东等五个得力将领。这五人等于是部长,而十个札尔固齐是副部长。军事的组织以旗为大单位,原为四旗,扩充成八旗,每一旗设一个旗长,叫做固山额真,固山是旗,额真是长。到了顺治年间,固山额真这个名词改用汉文,称为“都统”。 

 《细说清朝》一一、以“七大恨”告天

 努尔哈赤作了汗以后,在天命三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告天,正式与明朝翻脸。

第一件大恨,是关于祖父觉昌安与父亲塔克世的旧账。那已是三十五年前的事了。觉、塔二人是在明军攻剿王杲于古勒城之时被杀的。——“我祖宗与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忽将我二祖无罪加诛,恨一。”

第二件大恨,是建州左卫与叶赫均为明的外藩,明朝待叶赫好,对左卫坏。“我与北关,同是外藩,事一处异。恨二。”

第三件大恨,是某一年努尔哈赤的部下杀掉了几十个挖人参的汉人,明朝命令他交出凶手偿命。努尔哈赤便从牢里牵出十个倒霉的哈达俘虏,押到边界上杀了,搪塞过去。——“汉人私出挖参,遵约伤毁,勒要十夷偿命,恨三。”

第四件大恨,是明朝帮助叶赫,抵抗努尔哈赤的进攻。叶赫是海西女真的四部之一,明朝在开原叶赫的附近,筑丁一个“镇北关”,因此叶赫也常被混称“北关”。——“北关与我,同是属夷,卫彼拒我,畸轻畸重,恨四。”

第五件大恨,是关于一位“老女”的纠纷。叶赫的一个贝勒布扬古在万历二十一年答应把一个十四岁的妹妹送给努尔哈赤,作为努尔哈赤的很多太太之一。努尔哈赤等待了二十二个年头,市扬古却改变计划,把这妹妹(三十六岁的老姑娘了)嫁给喀尔喀的一个王子。努尔啥赤一口咬定,明朝当局教唆布扬古,布扬古才会变卦。——“北关老女,改嫁西虏,恨五。”

第六件大恨,是女真人强占柴河、三岔、抚安等处的土地,从事耕种与牧畜,明朝勒令这些女真人迁出。——“逼令退地,田禾丢弃,恨六。”

第七件大恨,是“辽阳无赖”萧伯芝(子玉)作了明朝的特使,对努尔哈赤颇不客气。——“萧伯芝大作威福,百般凌辱,恨七。”

有了这七大理由,努尔哈赤觉得振振有辞。他到抚顺,抚顺的守将李永芳向他投降;他又到清河,清河的守将邹储贤被他杀死。远东总兵张承胤带了一万精兵,赶来和他对垒,他杀掉这一万精兵之中的八九千,也杀掉张承胤。 

 《细说清朝》一二、大胜明朝萨尔浒、界凡、尚间崖、布达里冈

 明朝政府接到张承胤阵亡的噩耗,派了一个杨镐来对付努尔哈赤。

这杨镐曾经在朝鲜统率过明军,被丰臣秀吉打败,因而丢官。闲了二十几年之久,忽然又被重用。一到辽东,就调集了明朝在辽东所有的兵,加之朝鲜与叶赫派来的助战队伍,号称二十四万人之多,在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年)三月,分兵四路,向赫图阿喇进发。

第一路,派杜松带领,开到赫图阿喇西边萨尔浒,在萨尔浒的山头上扎营。杜松把大队人马留在山上,分出一千多人,去攻打附近的一个城界凡。

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这时也开到萨尔浒山对面的太兰冈,看见明兵向界凡的方向走,便也跟踪而来。

牡松的一千多人与驻在界凡的女真骑兵发生接触。接触以后,女真骑兵退守一个山头吉林崖。杜松不该慌了手脚,又亲自来攻吉林崖。

正当杜松仰攻吉林崖的时候,皇太极的兵已经赶到。于是,崖上的女真骑兵冲下来,皇太极的兵从后面挤,又有那正在界凡筑城的一万多伕役跑来凑热闹。杜松吃了很大的亏。

当天下午,努尔哈赤本人也到了太兰冈,乘虚将萨尔浒的明军营垒一捣,捣毁了。然后,他便把留在太兰冈的全数部队,连夜开到界凡。结果是杜松这一路明军全军覆没,杜松阵亡。

第二路明军由马林带领,也在这一天到达赫图阿喇北边的尚间崖。第二天,努尔哈赤的儿子代善,带了三百名骑兵去迎战。马林就吓得退在营垒之中,在垒外掘好了壕,又摆了火炮。这完全是守的样子,不像是负有“攻”的任务。

努尔哈赤在消灭了杜松以后,很快赶到这尚间崖,占领俯视马林营垒的高地,然后由上而下,一冲;代善在下面挥动大军,夹击。于是,马林这一路也崩溃了,马林逃走,副将麻岩阵亡。

第三路明军,由刘綎带领统率,穿过董鄂部,开到赫图阿喇南边的布达里冈。皇太极赶到,抢先占了山头。代善穿了杜松的衣服盔甲,打了杜松的旗号,带了几百名化装为明军的女真兵,混进刘綎的营垒,于是,里应外台,刘綎这一军又全军覆没,刘綎阵亡。

剩下的第四路,是李如柏带领的“奇兵”,被杨镐赶紧调回。

朝鲜派来的兵,被消灭;叶赫派来的兵,逃走。 

 《细说清朝》一三、取沈阳、收辽阳、破广宁

 这一年(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在三月间战胜杨镐以后,不费什么力气,便在六月间拿下开原。守开原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手下的败将马林。马林在开原阵亡。七月间,努尔哈赤击败喀尔喀来援叶赫的兵。八月间,努尔哈赤灭掉叶赫。

明朝把杨镐换了,换来一位熊廷弼。熊廷弼很能干,来了几个月,便把局面稳住。他在几个重要关口,都设了哨;所有的重要城市,也修筑了城墙,挖深了城壕,储备了兵器。曾经临阵脱逃的将领,被他正法。不中用的将领,被他撤职。难民,被他招回到原地从事生产。兵士,被他整编、训练。他的见解是,先做到能守,才谈得到攻。于是,在他担任“经略辽东军务”的十八个月期间,努尔哈赤不敢对他有所举动。

明朝的当局却认为熊廷弼太胆小,把他凋走,叫一个袁应泰来接他的事。这袁应泰对军事完全外行。努尔哈赤知道得很清楚,就派了很多间谍分布在沈阳与辽阳两个大城的城内。

天命六年(明熹宗天启元年,l621年)三月,努尔哈赤进攻沈阳。守城的军队被诱到城外交战,一战而败,沈阳入于努尔哈赤之手。

五天以后.努尔哈赤乘胜进攻辽阳,袁应泰有熊廷弼所筑好的工事而不用,出城迎战。于是,辽阳也入于努尔哈赤之手,袁应泰自杀。辽河东岸七十个城堡,都降了金。

明朝当局慌忙把熊廷弼复了“经略”之职;同时派一个叫做王化贞的糊涂人当巡抚。十几万军队不交给熊经略,而交给王巡抚。更奇怪的是,叫王化贞统率大军,在前线广宁(义县境内)扎大营,叫熊廷弼空手住在后方的山海关。熊廷弼没奈何,自己练了五千精兵,以备万一。

王巡抚有一条妙计:勾引蒙古人来打努尔哈赤。他说,蒙古的一个部落领袖炒花,已经答应派四十万骑兵,不久便会开到;而且,那已经降敌的抚顺守将李永芳,准会内应。王巡抚认为熊经略所主张的筑城、浚壕、选将、练兵,都是白费力气。熊经略向政府报告,说四十万蒙古骑兵决不会来,李永芳决不可信。政府认为,他们两人不该闹意见,应该合作。

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来攻广宁,王化贞的十几万兵完全瓦解,杂在几百万难民中间向山海关奔逃。幸亏有熊廷弼所练的五千人,临时用来作为“断后”,王化贞才能够把这些败兵与难民掩护,让他们安全入关。明朝的大官们,在魏忠贤指使下,认为不但王化贞有罪,熊廷弼也有罪,而且更大。他们把熊廷弼囚了三年,三年以后把他的头割下,运到各处去示众。 

 《细说清朝》一四、在宁远遇到对手

 努尔哈赤吓走了王化贞及其在广宁的十几万明兵与山海关外的几百万汉族人民,却并无可以抽调的女真兵与可以移居的女真人民,来填满这一大片新获得的土地。

明朝政府在逮捕了熊廷弼与王化贞以后。先派了一个王在晋当经略,其后改派了孙承宗。孙承宗接受宁前道袁崇焕的建议,在山海关东边二百里建筑一个城,叫做宁远城(当地原为宁远卫的所在)。这宁远城筑得十分坚固,成为山海关外的一个重镇。

宁远城筑好之时,孙承宗把练兵与屯田的工作也办得有了头绪,便继续向东推进,步步为营,一直推进到大凌河边。倘从山海关算起,前后足足拓展了四百里的地方。他所修筑的,共有九个大城,四十五个小堡。他所练好的兵,共有十一万人,又立了十二个车营、五个水营、两个火营、八个前锋后劲营,储备了甲胄、弓矢、炮石及各种刀矛盾牌之类一共几百万件,屯垦了军粮田五十万亩。

然而,魏忠贤容不了他。终于在熹宗天启五年(天命十年,1625年)十月间把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