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魏文魁 >

第690部分

汉魏文魁-第690部分

小说: 汉魏文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则。他也理解魏延的心思。希望文昇可得立功。否则你出海一趟,寸功未立,结果倒因为“诈死”而得封侯拜将之赏,曹操是不会把赏赐再收回去的啦,但必遭旁人忌妒,对于魏延的前途大有阻碍。

只是倘若把宝全都押在南路上,却亦无必胜之道,因为对于马訾水的水文情况。情报相当有限,说不定走半道上就因为水浅或者江窄而过不去了呢?况且正如曹真所言,魏军接近半数并不习惯乘船,真要是仓促遇敌,很可能失去战斗力,吃一个大败仗。

故此两相权衡,是勋最终决定,你们还是分道走吧——“但规划得法,分而未必即弱也。”

他任命夏侯兰为南路陆军主将,遴选不怎么太晕船的半数步卒。即日前赴平郭乘舟,绕过辽东半岛。前往西安平附近的马訾水口,趁便即于海船上严加训练。同时让董蒙派遣归化的高句丽人沿马訾水而上,沿途探测水文状况,随时准备给舟师做向导。

他关照夏侯兰和魏延,说你们这路关键要快,能坐船就坐船,不能坐船再步行,争取在位宫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先抢至丸都山下。水、陆两军必须严密配合,倘若遭遇敌方大军阻道,或者船只无法继续前进,那就赶紧撤回来,千万不可侥幸恋战也。

剩下的步卒和乌丸、魏骑则由曹真统率,走大路前指纥升骨城。是勋关照了,说你们这路要在稳健,不必追求速度——当然啦,也不能故意的逡巡不进——途中遭遇高句丽居民,全都给我掳回来,遭遇敌军,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若战则追求保全自己且极大杀伤敌军,不必强行突破。

至于是勋本人,就按照他事先跟曹操承诺的,坐镇襄平,不往前线去了。

儿子是复,是勋让他与弟子田彭祖一起跟随曹真行动,因为觉得这一路或许难建大功,但是比较安全。曹子丹打一开始就并不主张深入敌境,主帅既然如此谨慎,那么错失战机的可能性是有的,遭逢惨败的可能性却不大,儿子跟着他会比较放心。

邓艾和石苞则跟着夏侯兰、魏延一路,是勋要他们遇战多向宿将请益,不要自恃宠遇,贪功冒进。不过话说那俩虽然算是门弟子,倒还真“自恃”不起来,魏延、夏侯兰都乃是勋昔日所简拔之将,跟是勋关系铁着呢,必然能够镇服之。

战略方针制定完毕,具体怎么行进,怎么用兵,是勋就不管啦,由得前线将领自行决断。话说一千七百多年以后,有了电报、电话,甚至还有了飞机,希魔、常公之流遥控指挥,还导致了无可挽回的恶果呢,何况这年月通讯水平如此低下,真要是管得太宽,不必交战,败局已定。

且说诸将领命退去,各自准备物资,点集兵马,杀向高句丽。首先进入敌境的当然是曹真,他再如何谨慎,在出境之前的行动速度是不可能太慢的——夏侯兰、魏延可还得登船绕过整个辽东半岛呢——这也在是勋计划之中。他希望能够在中路吸引住高句丽的主力,则南路便可轻松直前。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北路就是正兵,南路乃为奇兵。可是“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真要是南路顺利抵达丸都山下,那这就变成主力了,变成正兵了,北路牵制敌军的曹真反倒成了奇兵。

是勋计议虽定,但心里也并不是很踏实,终究他这回远征高句丽没带来足够强悍的谋士——倘若孔明能够成行,还用他自己跟那儿绞尽脑汁吗?两道出兵,一开始曹真是坚决反对的,而等是勋具体谋划以毕,他仔细想想,貌似也并非不可行,于是闭嘴。是勋再询问其他人的意见,众皆唯唯。这连曹子丹、郭伯济、邓士载都认同的策略,就算没有胜算,应该不致大败吧——那仨加起来,绝对能比孔明都强喽。

问题在于,曹子丹还是首次担当方面重任,邓士载更是头回上战场……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名将啊,基本数值再高,等级为1,估计也跟废人相差无几。好在郭淮、郝昭、魏延算是名将,夏侯兰勉强算是宿将,有他们在,或许不会捅太大篓子吧。

军不发则罢,大军既去,是勋呆在襄平城内,难免整天的坐立不安。他打算给自己找点事儿做,以免越是悠闲则越是担忧,于是便使董蒙下令,待秋收后即召集民夫,修缮从襄平到西安平之间的山道。在此之前,堂堂是太尉先带着部曲亲往千山,去勘测道路。

——老荆不在身边,是勋让他带着多数部曲去保护儿子是复了。

好在是复乃管巳所生,要说儿子上战场,老娘不担心那是假话,可管巳本人比是复年岁还小的时候就上阵搏杀啦,对战争的残酷性越是了解,心里反倒越是踏实——数万兵马征讨蛮夷,又有老爹坐镇,有宿将统领,吃亏的可能性真不是太大。而且管巳一直觉得儿子既然喜欢武事,迟早都是要上战场的,他又不比老爹能写诗,窝在洛阳只能靠老爹余荫苟活,那还能叫男子汉吗?

倘若换了曹淼甚至甘玉,估计就没有管巳那么大气量啦,说不定哭天抹泪的不肯让儿子上阵。可是管巳也有烦人的地方,她偏要提枪上马,亲自保护儿子来辽东打仗,是勋好说歹说,才终于给劝住了。

且说是勋进入千山,有董蒙派来的乡民带路,又有部曲卫护,倒也一路太平。名为勘测道路,其实也就顺着走一遍而已——是勋在工程方面根本就没加技能点啊——近五百里山路,十来天也就走完了,顺利进入西安平城。西安平城此前被高句丽攻破,城内居民泰半被掳,如今是一片萧条景象,新任县令正在招募人手修缮城防。

是勋入城之前,魏延的水军便已然抵达了马訾水口,在对陆师进行最后的强化训练。夏侯兰和魏延向是勋禀报,说他们又找了不少高句丽人咨询,据说进入敌境后,马訾水中段三百多里地河岔纵横,加之正当丰水期,军行不便,估计只能乘船而行了。好在敌军也无法在河滩上展开大部队,估计打不起来。再往上游,直至丸都山城,又二百里,水面比较狭窄,两岸山岭逐渐升高,须防敌军埋伏。据说从丸都山再往上游二百多里,坡陡流疾,基本上就不可能行船啦。

也就是说,理论上船只可以直放丸都山城下,就连舰队中规模最大的海船也即魏延的坐舰,起码能够走完五分之三的路程,一直航行到纥升骨城的东南方去。

是勋亲自设宴款待夏侯兰、魏延等,泼酒洒地,以壮行色。大军去后第三天,就在是勋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了的时候,部曲突然来报:“乐浪太守求见。”是勋一撇嘴,心说柳子刚你还真有脸来啊,摆摆手:“使其报门而入。”

其实是勋还没有抵达辽东,就派人乘船去乐浪通知柳毅了,要他越境前来拜谒。按照是勋的想法,倘若柳毅不肯来或者不敢来,那这人真不能要了,且待打完高句丽以后,我就顺道挥师南下,平灭乐浪,再从乐浪放船返回山东半岛去。要是他来了,那就好生敲打一番,暂且留用,以观后效。

他此次巴巴地从襄平跑西安平来,也有威慑柳毅之意,没想到消息才刚放出去,柳毅终于跑来觐见——计算时日,估计自己还没有进入西安平城,柳子刚就从朝鲜动身了,嗯,态度勉强还算端正。

当下即命柳毅报门而入,随即便听柳子刚扬声道:“牛马走、乐浪郡守柳毅,拜见是公。”(未完待续。。)

第二十四章、取质三韩

就表面上瞧起来,柳毅的态度确实挺端正,是勋叫他报门而入,他并不自称“末吏”,而称“牛马走”——两者虽然都是谦辞,但前者只用于下吏拜见上官,后者则可施用于普通人之间,且“牛马”为奔波意,“走”即“仆”也,表示我是您的属吏甚至是宾客、仆佣哪。

而且他并没有直称是勋的官职“太尉”,却称“是公”,大有以臣而待君之意。

柳子刚一进门,便即大礼参拜,然后膝行来到是勋面前。是勋瞥他一眼,也不给座,直接就问:“汝可知罪否?”

柳毅身体微微哆嗦,赶紧回答:“毅知罪也。”

不久之前,就在高句丽侵扰辽东,包围西安平城的同时,柳毅倒是也没有欺骗董蒙,果然亲率大军南下,直入三韩之地,一直杀到后世的洛东江畔。但是随即就听说幽、平两州联兵来救,高句丽军撤回国内,柳毅无奈之下,也只得取质退兵。他虽然跟高句丽王位宫定有密约,但谁都知道政治盟约这种玩意儿,只在撕毁前才或许有效……高句丽在辽东所获不多,要是顺手再上自家境内抢掠一把,那可怎么好啊。

再者说了,他不救西安平,深为董蒙所恨,也怕董蒙趁机煽动夏侯兰军渡浿水,抄了自己的后路。

所以赶紧返回朝鲜,严阵以待。但随即就得着消息,是勋奉命率军讨伐高句丽,并且行文要自己前往谒见。柳毅当场就慌了,要说满朝文武。派谁过来他都不怕。唯独害怕是勋。一则他跟是勋曾经打过交道。就理论上而言,可以引之为恩主,别人要欺负我,恩主总能伸手援救,这恩主要收拾自己,那就无人再肯为自己说话啦。

再者说了,柳毅略晓是勋过往,也就是说。知其主隐微事也,这本来就是大忌,倘若态度不够恭顺,是勋随时都可能起意捏了他。而且想想从一介乡下士人(他倒是不清楚阿飞的真实出身),辗转乱世,竟成朝廷重臣,这人还了得吗?自己哪有资格跟他斗?

所以听说是勋前来辽东,柳毅不禁万分惊惧,可是随即收到了是勋的文书,反倒逐渐定下心来。是勋要是真想捏他。不会再要他去拜谒,既然想见上一面。那事情或许还有得缓。关键在于,自己必须端正态度,并且向是勋表示,留我在乐浪,对你还大有用处哪。

所以柳毅匆匆忙忙就跑过来了,只因为手头还有一些急务要处理,所以没能赶到襄平,最终在西安平城内见着了是勋。一见面是勋就问他知罪否,柳毅赶紧回答:“毅知罪也。”

是勋问既然知罪,那你就来说说,罪在何处?柳毅老实回答:“臣自别是公,少通音问,未能岁岁遣使贡谒,其罪一也。欲谋三韩,而迫与句丽委曲,使位宫无后顾之忧,敢侵辽东,其罪二也。董公道遣使来,毅方征三韩,无暇反顾,故此不救,罪之三也。还请是公责罚。”

他给自己安了三条罪状,可是除了第一条以外,后两条同时也都摆了理由——我是有苦衷的呀,你让我并吞三韩,我又无力两线作战,所以才被迫跟高句丽虚与委蛇……

是勋冷笑道:“不能制句丽而复不能并三韩,汝之大罪也!”你要是真把三韩之地都给吞并了,那么北方高句丽的事情我也可以原谅,可是那么多年过去了,你瞧你才多大进展?能不使我光火吗?

柳毅赶紧磕头:“毅资驽钝,实不堪当此重任,然……三韩虽未并吞,其人已服矣。臣今即取其质来见是公。”

所谓“三韩”,指的是朝鲜半岛南部的部族群,皆名为“韩”,主要有马韩、辰韩、弁韩三支,故名“三韩”。

三韩这个时候大致发展到了奴隶制城邦阶段,其中马韩有五十四邦,后来统一成为百济国;辰韩有十二邦,后来统一成为新罗国;弁韩有十二邦,其后发展成为伽倻联盟,部分战败后并入新罗,部分被日本征服,成为大和王国的殖民地……

此前柳毅把边境线南推到汉江流域,就已经吞并了十多个马韩邦,此番南下,与马韩、辰韩的联军展开大战,又吞并了六七个小邦。原本计划是要趁机彻底打垮马韩、征服辰韩、威慑弁韩的,因为仓促回师,梦想暂时化作了泡影。

然而三韩各邦倒确实都被乐浪军给杀怕了,纷纷表示愿意纳质称臣。所以柳毅才在朝鲜多呆了几天,等把人质都凑够了,才敢匆匆北上来见是勋。当下禀报,说门外就杵着三十多名三韩人质呢,还有各邦进献给天子的贡物,是公要不要见上一面?

是勋冷笑道:“蛮夷何德,而可见吾?”身份差别太大啦,我才懒得见他们。但是——“可取贡单来。”我看你的意思,是希望我帮你把三韩进献给天子的贡赋带回洛阳去,那好啊,我就来瞧瞧,他们究竟进贡了些什么呢?

柳毅早就准备好了,赶紧从袖子里掏出一方木牍来呈上,是勋接过来一瞧:“生口二十、绵布四匹、雉尾羽十八……”不禁双眉一轩,随手抛在地上:“彼以为魏天子为乞者耶?!”这是打发叫花子呢吧!

柳毅慌了,赶紧解释:“蛮夷穷乏,国无余资,所产中国亦有,故……”是勋打断他的话:“天子责贡,育养万民,岂慕虚名而抛实利者耶?魏非周也,责楚苞茅。今若郡县之,所得万倍于此——彼焉望活耶?!”

柳毅暗中一颤,心说您老先生真的是儒宗文魁吗?这口吻怎么跟集市商贾一样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