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魏文魁 >

第359部分

汉魏文魁-第359部分

小说: 汉魏文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中所说的“甥”,就是指黄授跟蔡瑁共同的外甥、刘表次子刘琮。刘表前妻曾生一子刘琦,入荆以后妻亡续弦,才又娶了蔡家的女公子,也就是蔡瑁的大姐,生下次子刘琮,如今年仅十三,尚未及冠。黄授说咱外甥还小啊,仍然把他安置在襄阳这种即将遭逢战火之地,倘若有个闪失,你我必将懊悔不及,还不如把他送到后方的江陵去吧。

这话要是别人说的,蔡瑁心中必然要先绕几个弯儿,琢磨琢磨真实用意何在。因为蔡瑁这些年一直怂恿刘表废长立幼,罢黜刘琦,将来把家主之位和荆州之地传给刘琮。荆襄为此而逐渐形成了刘琦、刘琮二党,明争暗斗,潜流汹涌。所以但凡一沾上相关刘琮之事,就免不了蔡瑁要多留个心眼儿。可问题这信是黄授写来的,他也是刘琮的亲姨丈啊,再加上从来不掺和政事,故此蔡瑁一时大意,就中了圈套了。

倒也不能说他丝毫不过脑子,与此正好相反,他是越想越多,直接就顺着周瑜的布置掉沟里了。蔡瑁琢磨,这襄阳究竟守得住守不住呢?黄承彦所言是也,先把姐姐和外甥送出襄阳城去,貌似比较稳妥。荆州繁盛之地、牢固之城,除了襄阳就是江陵啦,理论上送出襄阳,必往江陵,可是江陵是刘磐的地盘儿啊,那小子虽然并未明确表态支持刘琦,但明显不赞成废长立幼,外甥可别才离险地,又入虎口……

不行,这事儿不能假手他人,我得自己跑一趟。刘磐的主力陆续都调到襄阳来助守了,我带一支兵去,以自家的声望和权柄,很轻松便能制压全城……嗯,这主意不错,若能趁此机会掌控住了江陵,那么进可攻而退可守,就算襄阳丢了,就算刘磐正式加入刘琦一党,我也没啥可怕的啦!

于是匆忙前去拜会姐姐蔡夫人,把自己的想法向她合盘托出。蔡夫人说把琮儿送去江陵当然好啦,问题如今你掌握着兵马大权,遽离襄阳,倘若曹操打过来可怎么办?蔡瑁说我估计曹操整顿军马,还得有一两个月才能发起全面进攻,我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跑趟江陵——再晚就真离不开啦。蔡夫人见识浅薄,向来最听这个兄弟的话,再加上担心亲生儿子,当即应允,便帮忙去劝说刘表了。

这事儿并不大,与废长立幼不可同日而语,相信姐姐的枕边风必然灵验,所以蔡瑁转过脸,便匆匆召来自家的副手张允,说我有事要离开襄阳十数日,城内兵马就全交给你了,你给我把牢一点儿。

张允名为蔡瑁的副手,其实资历、声望都差着正牌十万八千里,倒不如说是蔡瑁豢养的一条狗,当即恭谨听命。于是第三天蔡瑁就保护着姐姐、外甥,率领三百多骑军离开了襄阳,他前脚才走,张允后脚就接到了刘磐请客的书信。

刘磐是刘表的侄子,也是荆州数一数二的大将,接到请柬,张允不禁受宠若惊啊,赶紧整顿衣冠,还带上几箱礼物,前往刘磐府上拜会。到了地方一瞧,嘿,来的人还真不少,襄阳城内文武大多在座,居第一客位的便是前章陵太守、樊亭侯蒯越蒯异度。

张允逐一上前见礼,然后老老实实地就奔下座去了——仅在文聘和王威的上首。时候不大,眼瞧着众宾齐集,主人刘磐终于从屏风后迈步而出。张允赶紧起身,抬头一望,咦,刘磐身后貌似还跟着一个人……(未完待续……)

第二十三章、吾舅同然

刘磐身后跟着的这个人,年龄、相貌与其仿佛,身量还略微高过刘磐。但两人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刘磐天生体格强健,长而为将,更是锻炼得虎背熊腰,肤色也晒得黧黑,留着浓密的胡须,真如同一尊铁塔也似。而身后那人却极其的清癯,骨架虽大,四肢却细,面色白如冠玉,就连两颊都无多少血色,而且并未蓄须,只唇上有两撇淡淡的细髭而已。

众人见到此人,莫不大吃一惊,赶紧躬身施礼。本来以蒯越之尊,即便见到刘磐也只须起身注目而已,都不必先礼,但为此人,亦不得不双手笼起,微微躬身。

此人非他,正刘表长子刘琦是也。

众人不意刘琦到来,各自心中忐忑,张允更觉得今日是会无好会、宴无好宴啊。拥护刘琮阵营的领袖就是蔡瑁,而他张允乃蔡瑁之忠犬,平常见了大公子的面是能躲就躲啊,却不料今日竟在宴上得见,这肯定躲不过去了啦——张允心说大公子与会,照道理刘磐就应该先通知一声啊,这般突出不意,究竟有何打算?

刘磐乃今日宴会之主,可是刘琦之父乃荆州之主,老爹不在的时候,理论上他是有资格代替刘表发号施令的,亦不可居于客位。于是两位公子一起在主位上坐下,命仆人上了酒菜。酒过三巡。果然刘琦就开始说话了。

刘琦先问蒯越。说:“今曹操大军压境,陈兵汉东,襄阳危如累卵。蒯公可有高论乎?”你有什么主意没有啊?

蒯越闻言,突然站起身,抬起右手来左右一摆,大声道:“吾有一言,未知公子与诸君敢闻否?”他不说“愿闻否”,却说“敢闻否”。众人心里都不禁一突。刘琦点头求教:“蒯公但言无妨。”

蒯异度居高临下,缓缓地环视众人,随即沉声说道:“昔关东讨董、孙坚乘衅,乃乱荆楚,宗贼并起。刘牧汉之宗室也,负天下之望,奉朝命以镇江汉,吾等从之,乃得保安乡梓。十余年间,荆州少被其兵。生民得以安居,四方贤俊莫不归附。是知荆州为汉之荆州也。刘牧为汉之纯臣也,所御荆楚,为国牧守地方也,安有割据之意?今朝廷求质不得,曹丞相乃亲率大军来伐,吾等皆为王臣,而欲抗拒王师,可乎?春秋之大义安在?以越度之,当即请公子就道,赴许入觐,并遣忠直者从之,谢罪于天子,并为刘牧辩白。如此则王师必退,地方得安,刘牧亦得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方为万全之策也!”

蒯越说那么一大套,中心思想很明确:咱们都是汉臣,不能跟汉丞相曹操打,还是早早地遣质谢罪为好啊。

要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确实易得士人之心——什么“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说法,多为后世抹黑,那年月认同的人还并不太多。尤其世家豪门的子弟,一心想恢复旧有秩序,则他们论及出身,亦当不失州郡,甚或可为公卿,那必定天然地倾向朝廷的代表曹操啊。只有远郡的寒门庶族,害怕秩序稳固以后,等级也随之固定,则自己再难有出头之天,那才敢起抗拒“王师”之念。

在原本的历史上,曹军南下,无论荆州还是江东,那些最坚定的投降派,大多为高门士人——比方说张昭、张纮,再比方说蔡瑁、蒯越,而坚决抵抗的除了一票兵头武将,就是鲁肃那类小地主。当然啦,世事无绝对,周瑜的出身也不算低,然而同样站到了主战派的行列中去,只是大致的阵营划分,应该不会有错。

刘表这个人还是有野心的,要不然也不会公然僭越天子仪仗,但他的野心还到不了并吞天下、唯我独尊的地步,光想着我辛辛苦苦稳下来的荆襄基业,最好能够传诸子孙,世代不替,一如诸侯而已。所以他始终在附曹还是反曹之间摇摆、犹豫,等到真的咽了气,小儿子刘琮继位,还没有自己明确的政治主张,于是被蒯越等人一忽悠,就拱手把江山让给曹操了。

就象原本历史上鲁肃之说孙权:“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他一寒门地主,上升空间也就到一州一郡打住了,若张昭、张纮等人,论家世、论名望,就算降了曹了,那也仍然有机会位列公卿啊。既然如此,干嘛要以小博大,冒风险去造个东吴割据政权出来呢?

荆州的蒯越等人也是类似想法,蒯异度就曾经不止一次地劝说过刘表,说你别硬扛了,还是降了吧。刘表还跟孙权不同,他好歹是汉室宗亲、天下大儒,就算降了曹,曹操也不敢始终压制着,再不让他出头,起码得给个中二千石以上挂名的卿位啊。硬扛着不见得有更多好处,退一步仍然海阔天空,那你干嘛不退呢?

可惜刘表一直犹豫,又被某些主战派——比方说刘磐——见天儿在耳边骚扰,就连蒯越的话也不大听得进去了。今天蒯越前来赴刘磐之宴,惊见刘琦到来,他心里多少有些明悟——大公子是想趁这个机会拉拢人心,稳固自家的储位啊,同时还可能为刘磐站台,继续煽动抗曹。

在刘琦、刘琮的立嗣之争当中,蒯越算是个超然派,谁都不肯偏帮,所以不愿意在今日酒席宴间,让刘琦谈起这件事儿来。且不管刘大公子的主要目的在不在此,一开口就先提如何应对曹操大军的问题,好。既然你问到了。那我就堂堂正正地摆明态度。且看你如何应答!

你要是想谈立储,我就给你岔开去;你要是想为刘磐站台,咱们今儿就来好好地辩论一番。

其实在这条时间线上,刘表被主降的蔡瑁、蒯越等人围在中间,却仍敢大着胆子跟曹操放对,而不是如同原本历史上那样内急攻心直接病死了,那也是有新的原因存在的。其一,就是江夏还在手中。黄祖尚未膏了江东的快刀,刘磐也没有把主力大多丧在东线战场上;其二,江东和益州都及时派来了一定数量的援兵……

还有第三点,那就是荆州主降派的人数和势力,比原本历史上要弱了不少。是宏辅跑了趟荆州,返回许都后又多次向曹操推荐,使得朝廷从荆州捞了不少人才去,那些人不受刘必用,沉沦下僚,空有文名却无实权。倒大多数都是心向朝廷的——比方说王粲、邯郸淳等等。

但是终究也有不少还没被朝廷捞走,有资格列席的就包括了裴浅、赵俨、杜袭等人。当下听得蒯越之言,无不拍案附和,纷纷说:“蒯公所言是也,真老成谋国之论!”就见主位的刘磐当即把脸给拉了下来。

好在公子刘琦虽然当面挨了蒯越一拳,倒还没有太失态,加上他的性格向来偏软,就算再怎么气恨蒯老头子,也不敢在明面上表露出来。于是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随即朝向蒯越微微一笑:“战和之道,自有家父权衡,蒯公多言无益也……”你想要降曹,这话跟我老头子说去,跟我可说不着。为人主者把握大的方针政策,我等为人臣所要考虑的,只是具体如何执行而已——

“今家父与刘玄德、孙仲谋联兵,以御曹操,然敌势大,计将安出?”他朝蒯越拱一拱手,“蒯公为荆襄之长城,素多智谋,何以只知束手,而无一计相授?”你不能一心想投降,就不管我老爹想打啦,你作为我老爹的臣子,心里再怎么不情不愿的,也该想个招儿出来帮他谋划战局不是吗?

软钉子一碰,蒯异度多少有点儿下不来台,同时他心里还在想:大公子虽然聪敏,终究年轻,这种话不象是以他的见识和能力所可以说得出来的啊?究竟是谁在背后给他支招的呢?就这么一转脑筋,嘴皮上难免缓了一缓,还没来得及反驳、分辩呢,就听刘琦直截了当地问道:“今纯以势论,周公瑾请弃襄阳,而退至江陵,此计可乎?请蒯公抛除成见,暂放乡梓不舍之情,而独以军事论之。”

你觉得周瑜的计策究竟合用不合用呢?别琢磨太多有的没的,咱们就光谈军事问题,从纯军事的角度来考虑,您给我句实话如何?

蒯异度也算是当时天下一等一的智谋之士了,所以原本历史上曹操占据了北部荆州以后,曾经高兴地说自己“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然而论起功业来,他却要比跟自己同一档次的很多谋士——比方说袁家的那几位——差得很多,其原因,一则是跟随的主子本身就没啥扩张之意,二则一点,蒯越是位忠厚长者,从来不说瞎话,能够运筹帷幄、料敌机先,却不愿意跟自己人斗什么心眼儿。

因此听了刘琦这一问,蒯越虽然老大的不情愿,还是不得不老实回答说:“若纯以军事论,周公瑾所计是也,然……”

还没等他“然”出个子丑寅卯来,刘琦赶紧打断,目视在座众人,自顾自地继续说了下去。虽然他是半拉主公,终究蒯越是父亲刘表起家的重臣,份同叔父,照理说刘琦这么干很不礼貌,但他也没有办法,不能再让蒯某大逞口舌之利啦。

刘琦说:“蒯公云周公瑾所计是也,所虑者,恐不舍乡梓耳。吾舅同然……”就连我舅舅蔡瑁也是那么想的!

“呼”的一声,众人全都炸了锅,就连蒯越反驳的话到了嘴边儿,都不禁把思路给彻底带偏了——要知道蔡瑁那可是周瑜放弃襄阳之计的最坚决、最鲜明反对者啊,大公子你怎么说蔡瑁赞同周瑜?有何缘故?何所见而云然?

刘琦不慌不忙地又抛出个重磅炸弹来:“吾舅亦知襄阳终不可守也,乃密奏家父,今护吾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