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衣杀明 >

第277部分

锦衣杀明-第277部分

小说: 锦衣杀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可惜,这令人欣慰的一切,可能很快又要陷入困境了。一旦朝廷调集重兵前来围攻白衣军,威镇堡肯定是前线。白衣军的匠作坊,就在威镇堡。朝廷大军必定会重点围攻这里。战火纷飞,战事延续,谁也不知道威镇堡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吁!”徐兴夏忽然勒住战马。

王启年的杂货铺,还有点昏黄的灯光。徐兴夏跳下马,直接进入杂货铺,现王启年正趴在柜台上,无精打采的拨弄着算盘。其实,他这个锦衣卫百户,根本不需要依靠杂货铺维持生活。徐兴夏拨给他的情报经费,他随便伸伸手,都可以让自己锦衣玉食,富贵荣华。这间小小的杂货铺,仅仅是他的伪装而已。不过,就王启年本人的个性而言,或许,他更愿意做一个真正的小小的杂货铺老板,而不愿意和锦衣卫有任何的纠葛。

现徐兴夏到来,王启年慢慢的抬起头,面无表情的说道:“我刚刚收到最新的消息,说是林丹汗派人来找素木普日,估计是为了苔丝娜的事情。他是硬的不行来软的了。还有,风清武那边,有效的拖住了索布德。两天前,索布德才从蓝星峡通逝……”徐兴夏打断他的话,直截了当的说道:“白天,在火焰口庄园,我杀了田尔耕和许显纯,还有十六个锦衣缇骑。庆王府的护卫没有拦截我。一路上也没有人拦截我。”

王启年顿时愣住了,连口水从嘴角边渗出来都没有注意到。他是锦衣卫的老人了,也是搞情报的老手,一身的修养夫,早就到了泰山崩干前而面不改色的境界,哪怕是一个炸雷在他的耳边响起,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反应,眼皮都不眨一下。但是,徐兴夏给他的消息,的确是太震撼了,将他这个情报老手都炸傻了。

他当然知道田尔耕和许显纯来了,还知道他们俩为什么来,冲着谁而来。他甚至还知道他们到来宁夏镇以后,会做出一些什么样的举动。他们三个,年轻的时候,曾经共事过,相互之间都很了解,很熟悉。之所以没有将他俩的名字告诉徐兴夏,就是他不想借徐兴夏的手,来对付他们两个。然而,他完全没想到,徐兴夏居然直接杀了他们。徐兴夏直接就将他的祸根都断掉了,斩草除根了。

当然,王启年很清楚,徐兴夏告诉他这个消息,不是为了向他邀,更不是为了向他勒索报酬,而是在征询他的意见。杀了锦衣卫的两个千户,你还想继续混下去?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造反!和朝廷对着干!徐兴夏告诉他这个消息,就是在问他,你王启年要不要来跟我一起干?

王启年不假思索的说道:“大恩不言谢,你要我做什么?

徐兴夏对王启年的回答很满意,心中最大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的心情,马上轻松起来了。对干身边的人,徐兴夏最不放心的,其实还是王启年。其他人的造反意念,甚至比他本人还强烈。现在,王启年也答应了,他就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了。他随意的说道:“以你老王的意见,我是不是没有别的选择了?”

王启年难得的抖擞精神,面无表情的说道:“你觉得呢?你真的以为,锦衣卫的千户,是吃干饭的吗?你也是突然出手,才能杀了他们。如果他们的五百缇骑,全部都在身边,你未必能杀了他们。骆思恭得知这个消息,多半是要气坏的。锦衣卫的面子,不能在他的手里栽了。你觉得,你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徐兴夏点点头,淡然自若的说道:“应该没有了。”

王启年再次抖擞精神,深沉的说道:“早做决定吧!坐以待毙,乃是最糟糕的策略!无论你做出什么决定,我王启年都参加一份!另外,我会将锦衣卫掌管的各地军事情报资料,都整理成册,提供你作为参考。”

他忽然精神又颓废下去,重新趴在柜台上,无精打采的喃喃自语的说道:“难道我这种人,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能来精神?如果没有仗打,马上就想睡觉了?想当初,在朝鲜的时候,我可是尝试过五天五夜基本没有合眼的啊!最后还杀了两个偻寇!”

徐兴夏沉吟片刻,缓缓的说道:“朝廷调集重兵,需要多少时间?”

王启年重新站起来,扳着手指说道:“现在朝廷的兵力,基本上都是空额了。不是空额的,也不能打仗。朝廷要对付你,必须调集各地的战兵。宁夏镇的战兵数量,不过一万五千人。固原镇的战兵数量,只有两万人。延绥镇的战兵数量只有一万三千人。甘肃镇的战兵数量,只有一万人左右。”

“整个西北四镇的全部战兵加起来,也就是六万人左右。当然,这六万人,是不可能全部抽调出来对付的,至少有一半要留在原地。事实上,就算是剩下的一半,也未必能够全部出动。我估计,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最多只能出动一万战兵对付你。”

说到这里,王启年忽然来了兴趣,向徐兴夏问道:“对了,我正好问问你,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徐兴夏沉声说道:“钱粮供应不上!”

王启年点点头,缓缓的说道:“是的,你说到点子上来了!”

他十分感慨的叹息一声,慢慢的坐下来,双手抗摸着柜面,娓娓的说道:“其实,现在的朝廷,真的很不想打仗。不是没有打仗的勇气,是打不起。没钱没粮,怎么打仗?之前打了三大仗,将太仓库、内帑都基本消耗光了。虽然最后,所有的战斗都获胜了,估计皇帝陛下的心里,也是有点悔意的。”

“所以,他的晚年,是坚决不准备动再兵了,除非局势真的非常危险,不得不再次全国动员。嗯,我说的是钱粮的全国动员。现在朝廷的钱粮收入,捉襟见肘,稍微有点大的动静,都需要全国统筹,全国动员,从很远的异地调运钱粮,耗时耗力,效率还相当的底下。但是,如果不从全国调运,又根本无满足需要。”

“朝廷现在,面临的最大威胁,其实是在辽东,在努尔哈赤那里。去年正月,努尔哈赤宣布成立大金国,试图和皇上平起平坐,这让皇上的内心非常的不舒服。我琢磨着,在未来几年,辽东肯定是有战事的。咱们现在的这位皇帝陛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别人挑战他的皇帝权威。现在,各地的钱粮,都在有意识的聚集到辽东。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看钱粮的流向,就知道朝廷的心思了。”

微微顿了顿,王启年语调有点苦涩的说道:“你是外人,估计不会知道,现在的朝廷,是外表光鲜,内里千疮百孔。太仓库一年的银子收入,只有不足一千万两,支出却过二千万两,中间的缺额,足足有一千万两。就算是有神仙一样的本事,都没办将这个缺额填补回来。内帑只能支援一时,无长久。”

“西北地区最大的麻烦,就是钱粮。西北苦寒之地,粮食的产量,本来就很低。这些年的旱灾,似乎又有扩展的趋势。陕西布政使司本身的钱粮供应,就是不足的。

境内有四个军镇,有三十万的军户,加上他们各自的家眷,足足有上百万人。这上百万人,都需要朝廷养活,可想而知朝廷的负担有多重?”

“以前,朝廷和大盐商们合作,大盐商们将粮食运到边关,朝廷则给相应的盐引,以此解决边关军镇的粮食不足问题,但是现在,这些盐引,都已经被人中饱私囊了,根本就没有中原的粮食到来边关。因此,四大军镇的存粮,必然是很少很少的。想要为大部队长途跋涉提供足够的钱粮,基本上不可能。三五千人或许勉强可以。就算有三边总督的协调,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钱粮供应问题。”

“我估计,外来的客军,肯定要宁夏镇本身提供粮食。宁夏镇本身的确有比较多的粮食,能够满足短期内的需要。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宁夏镇一旦陷入战乱,生产生活,都要遭受巨大破坏,粮食出产必定受到影响。届时,朝廷必须从外面调运粮食。这是一个很繁琐,很浩大的工程,只要想一想,都觉得很难。”

“因此,从朝廷的角度出,当然是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度,将叛乱镇龘压下去。但是,你的白衣军战斗力这么强,就算是宁夏镇的战兵全部出动,都不可能是你的对手。因此,朝廷的战决的策略,肯定是要破产的。一旦无战决,尊廷就要被动了。”

【今天是元宵节,据说又是中龘国的情人节,恭祝大家有情人终成眷属,佳偶天成!求订阅!】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正文【第354章】这个……你们……太积极了吧?

更新时间:2012…3…302:12:46本章字数:6691

对于王启年的分析,徐兴夏认为是有道理的。

大明朝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出在钱粮上,财源枯竭,入不敷出啊!不是说大明朝没有钱粮,而是这些钱粮,没有掌握在国家又或者是皇帝的手里。如果国家需要用到钱粮的时候,太仓库没有钱粮,皇帝的内帑也没有钱粮,那只好苦巴巴的上吊了。

后金鞑龘子之所以能够打进中原,最终成为中原之主,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由于大明朝没有钱粮打仗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完全枯竭了。连基本的军饷支出都成问题,军队又何来的战斗力?你总不能让自己的军队,饿着肚子去打仗吧?

事实上,大明朝的钱粮,是非常充足的。明朝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度,江南一般的水稻亩产量,都有四百斤以上。部分比较肥沃的水田的水稻亩产量,甚至能过五百斤。而大明朝可以耕种的田地,足足有八亿亩。如果没有灾荒什么的影响,大明朝一年的粮食总产量(包括水稻和小麦),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数字。

至于金银方面,更是突出。自从隆庆年间开放海禁以后,大明朝的海上贸易,就非常达。特别是万历时期,大量海外白银的流入,导致大明朝占有的白银数量,几乎占据全世界白银数量的一半以上。白银正式成为市场流通的基本货币,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万历朝,可以说是大明朝民间最富裕的一个阶段。

既然大明朝有足够的粮食,有足够的银子,为什么国家的仓库里没有钱粮,皇帝手里没有钱粮呢?大明朝的钱粮,都到什么地方去了?难道是白白的凭空消失了?当然不可能!事实上,大部分的钱粮,是进去了某些人的腰包,进了私人的口袋去了!

这里说到的某些人包括大官僚、大地主、大商家等。他们是大明朝最富有的一个群体,占据着大明朝最多的财富,对大明朝的兴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明朝也可以说是灭亡在他们的手里。当然,最鼻他们自己也被灭亡了。

在明朝后期,随着经济的展,工商业前所未有的繁荣,社会财富,逐渐的向工商业转移。通过参与工商业,很多人都聚敛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大明朝的税收政策依然是局限在农业上被征税的主体依然是广大的农民,对工商业却是置若罔闻。朱元璋以前还曾经制定过三十税一的商业税,后来干脆全部免除了。

一方面,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农民的税收负担越来越重,他们可以掌握的财富越来越少,最终破产,成为流民。国家可以征收的财税是越来越少。另外一方面,繁荣的工商业,却不需要贡献任何的税收。大量的财富可以随意的挥霍。

万历皇帝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弊端决定苏辟蹊径,对工商业收税。但是,他的行为,遭受到既得利益群体极力反对。因为,工商业群体的既得利益者,正是那些大官僚、大商家,他们是不会容忍自己的财富,轻易被万历皇帝夺走的。或许,他们一个人不是万历皇帝的对手。但是,所有人联合起来,就可以给万历皇帝施加极大的压力。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万历皇帝的确斗不过他们。

没办,万历皇帝只好派遣出大量的宦官,到各地去直接征税,所得的收入,直接纳入自已的内帑,以绕开制礼仪方面的争执。他知道走正规的途径,是绝对斗不过那些文官的。他在深宫窝了几十年,都是被他们给气的。斗不过,咱还躲不起吗?在他的努力下,内帑的收入,一度达到一千万两的历史高度,填补了国库的很多亏空。但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当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万历皇帝自己有私心,下面的税监、矿监也有私心。没有严格的制度的约束,任何人都会有私心,这是必然的。他们利用万历皇帝赋予他们的权力,极力的中饱私囊,将财富落入自己的腰包。他们收入一百两的银子,最终可能只有三十两进入内帑,其他的,都被各级的太监瓜分了。

万历皇帝这样做,对于国家来说,又或者是对于皇帝来说,绝对是有好处的。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历朝历代都是如此。然而,他的行为,侵夺了大官僚、大商家的利益啊,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