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世吉祥 >

第50部分

一世吉祥-第50部分

小说: 一世吉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城以后谦恭的向太子请求道:“在下久闻大夏皇帝陛下雄才大略,太子殿下仁德宽和风度儒雅。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我等久居塞外苦寒之地,十分仰慕中华上国的锦绣繁华。如今有幸来到大夏国都长安,请求太子允许我等先行领略长安的恢宏壮美与中土风物,再择日进行和谈。”

忽而赤这番话说得大方得体,马屁也拍得很是老到,令太子赵恒极感受用。皇帝不是他们想见就能见的,太子已与王雨农议定,在和议达成之日再安排突厥使节觐见,以彰显天朝威仪。

赵恒当即向王雨农问道:“国师对我大夏的仰慕之心倒也不乏诚挚,不知王相以为如何?”

两国世代为敌打得你死我活。这场面上的话岂能当真?王雨农不好扫了他太子的脸面,微一皱眉道:“禀太子,和谈之事实在不宜久拖,最迟也只能定在三日之后。长安百姓对突厥多有仇视,为避免使团人等遭受意外伤害,请太子自内廷禁卫府遣派侍卫随其贴身同行。”

王雨农是皇帝的心腹重臣,为官数十年阅事无数,话中之意相当清楚:皇帝正急于摸清突厥人的底细,好从北方边境腾出手来自朔方调兵南下作战,本来和谈是一天都不能拖!不管何时能够达成和议。突厥在任何时候都是对大夏有威胁的敌国,突厥人在长安的一举一动必须派人严密监视!

赵恒讪讪点头道:“王相所言甚是。”

当下与忽尔赤约定三日后进行和谈,安排突厥使团人等在灞桥馆驿入住。和谈开启之日,杨致如约应邀捧场。一直寡言少语的索力王子与国师忽尔赤望向他的眼神中虽然满是仇恨与畏惧。但杨致的威慑力似乎并未达到皇帝期望的效果。

杨致心知彬彬有礼的会见仪式过后,马上会进入实质性的扯皮阶段。太子意气风发神气十足的骚包样,令他颇感腻味。隆重亮相的任务完成以后,便借口府中诸事繁忙,请求告退。太子可谓正中下怀,欣然应允。

赵恒自认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事情远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容易。既没有因为是胜利者与失败者的谈判而变得畅快顺利,更不仅仅是显摆威风那么简单。

从正式和谈的第一天开始,双方的谈判便陷入了僵局。太子按大夏朝仪惯例,请突厥使节递交国书。而忽尔赤以可汗国书只能向大夏皇帝递交为由,严词拒绝。事关两国气势体面,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争论一天仍无结果,只得将这个问题暂行搁置。

紧接下来又为了彼此今后的地位,开始了针锋相对的争吵。双方都顽固的坚持,今后要对方向己方俯首称臣。经过整整两天唇枪舌剑的较量,忽尔赤才勉强让步,同意双方作为地位平等的兄弟之邦。即便如此,离皇帝的预期要求还是相距甚远。赵恒当然不能接受,谈判再度陷入僵持状态,最后双方决定停议一天。

经过三天的交锋,赵恒与王雨农俱已看出,那个彪悍健壮的突厥王子索力只是个显示和谈规格的摆设,真正主事的是国师忽尔赤。此人貌似谦恭,实则是个精通中原文化的厉害角色。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忽尔赤以仰慕中华上国的锦绣繁华为由,在长安市井街肆间连续转悠了三天。从街头巷尾酒馆茶楼的百姓口中,不难打听到大夏周边的态势,感受到大夏目前的真实国力,因而也不难剖析出夏帝现在的心态。

忽尔赤对中原王朝的儒家治国思想颇有研究。历代中原王朝都以天朝上国自居,推崇以德服人,其次才是诉诸武力。有时候对花哨无用的面子的重视,甚至到了令他觉得可笑的地步。

忽尔赤也十分清楚突厥的优势,长城以北的大片土地广袤荒凉,目前对夏帝毫无吸引力,夏军即使暂时占领了也难以守住。像突袭军团那样的魔鬼骑兵部队,已在拖都可汗的重兵围剿下全军覆没,一时半会要重建一支这样的精锐骑兵军团,谈何容易?就算那名叫杨致的魔王再如何悍勇,也只是一个人,又何必怕他?

突厥在经历一场损失惨重的大战之后又陷入分裂,忽尔赤当然知道右贤王自立为汗的东突厥才是西突厥最大的敌人,知道西突厥不能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也知道西突厥现在最重要的是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所以他才向图邪可汗建议,率领使团前来长安请求停战议和。

忽尔赤的如意算盘是:利用大夏对突厥心有余悸的畏惧心理,以向大夏称臣这个无用的虚名为筹码,为西突厥争取最大的实际利益。你急我不急,磨得越久对我越有利!

事实上自打踏进长安伊始,以太子为首的大夏和谈代表就一直被他牵着鼻子走。忽尔赤步步为营逐字逐句争夺的谈判策略,不仅是赵恒难以招架,就连自诩老谋深算的王雨农也大感头痛。

皇帝特许二人在和谈期间不必上朝,只是每日遣人前来询问谈判有何进展。幸好正式开始和谈的时间还不长,赵恒勉强能以“正在进行”应付过去。

双方决定停议之日,王雨农好心提醒道:“皇上原说要飞虎侯与老臣共同佐理和谈一事,现下和谈几度陷入僵局,太子殿下为何不垂询于杨致?看看他有何应对良策?”

太子心下有苦难言:杨致那厮奸滑似鬼,这等难题到了他手上说不定还真能迎刃而解。可如此一来,我这个奉旨主理的太子脸面又往哪儿搁?这场皇帝极为重视的和谈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意义?难道杨致出的风头还不够么?我还没有痛痛快快的风光过一回,无论找谁也比找他强啊!

第090章皇帝的愤怒

PS:求订阅!求月票!

——————————

太子赵恒虽然才智平庸,但并不愚蠢,也意识到了突厥国师忽尔赤是在以守为攻。继而想到,突厥明明被大夏打得大败,且又陷入内乱分裂,为什么忽尔赤还敢这么干?

除非他已料定,大夏北方边境的四十万重兵因受突厥牵制,不敢放手挥军南下。与此同时,大夏现下在兵力与国力上业已捉襟见肘,暂时无力也没必要向突厥发动一场一劳永逸的全面决战。那忽尔赤正是看准了大夏的软肋,在和谈中才有那个虽败如胜的底气!接下来双方的讨价还价,无疑将会越来越艰难。

赵恒想清楚了这一节,立马为自己找到了一条不必去求杨致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便确如父皇所说,杨致有奸雄之才、治世之能、悍将之勇,但如果背后没有强大的国力与军力支撑,那厮也一样无力改变大局。去找他?难道你以为他是神仙?

尽管赵恒对皇帝老爹非常敬畏,但同样认为他也不是神仙。连王雨农这样老谋深算的首辅宰相都一筹莫展,不但令他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而且心底怀疑自己能力不济的自卑感十分利索的一扫而光。

婉转的将自己的想法与王雨农说了,王雨农沉吟道:“老臣也正自思量,那突厥荒凉苦寒之地占来无用,他也不怕你占。突厥人又居无定所殊少房屋家财,也不怕你抢掠。是以此番与突厥议和,和从前大夏与诸国订立的城下之盟不可相提并论。”

“这般久拖不决对我大夏极为不利,但突厥人若非诚心议和,也不会遣使前来长安。所以老臣以为,太子今日不妨差遣一伶俐之人,以询问突厥使团在馆驿还需哪些供应用度为名,向国师忽尔赤探探口风。然后趁明日停议的间隙,老臣再据以拟定与双方底线最为接近的和谈方案,上奏皇上恭请圣裁。不知太子以为如何?”

对太子赵恒来说。这样处理确实是四平八稳。自己虽然无法出彩,却也不至于失分。沉思半晌,说道:“王相此议甚佳。我稍后即遣东宫侍读裴显中前往灞桥馆驿,代本太子慰问突厥使团。之后自会将其中详情向王相通报。”

王雨农默然点头。眼中的失望之色不易察觉的一掠而过:太子才智平庸,玩弄小聪明耍滑头却是一把好手!

王雨农方才主动提出由他拟定方案上奏皇帝,而皇帝是命太子主理此事,王雨农只是“佐理”。赵恒至少应该表态联名上奏,王雨农再顺势道一声“谢太子体恤”。以示对储君的尊敬。可赵恒居然假作没能听得出来!裴显中是他的心腹亲信无人不知,好人由他来做,责任却由别人去背。身为一国储君,竟然如此不敢担当!我已到风烛残年,已官至极品没了念想,可将来有谁敢死心塌地的为你卖命?

依忽尔赤的精明,一眼便看穿了裴显中的来意。他也担心闹得太僵会让夏帝恼羞成怒,悍然与突厥再度开战。隐晦的透露了西突厥一方底线的双倍价钱,以充分留余讨价还价的余地。

次日午后,太子与王雨农一同来到御书房。向皇帝一五一十的奏报这几天的和谈进程。

“突厥图邪可汗愿向大夏称臣纳贡,两国盟约修好永不再战。突厥每年向大夏进贡良马千匹,牛羊万头。突厥国师忽尔赤代图邪可汗请求大夏皇帝,每年赏赐突厥白银一百万两,茶叶十万斤,绸缎五万匹。两国以长城为界……。”

这与上年大夏与突厥在朔方达成的和议相比,除了占了突厥称臣纳贡的面子,其要求的“赏赐”也只有上年的三分之一。赵恒与王雨农均以为,再经过一番谈判砍点价的话,皇帝应该也勉强可以接受。

皇帝不等王雨农将奏章读完。便挥手打断问道:“恒儿,这和谈方案是由何人拟定?”

“回父皇,是王相……与儿臣几经商榷后,一同拟定的。”

“你们拟定这和谈方案时。可曾与杨致商议?杨致是否知晓其中具体内容?”

“飞虎侯不曾参与商议,儿臣也尚未将此方案通报其知晓。”

“你知不知道,突厥人为何会主动遣使前来长安请求议和?”

赵恒隐隐感觉情况不妙,硬着头皮答道:“是因卫大将军亲率大军出朔方与突厥铁骑激战逾宿,耿超与杨致统率突袭军团横扫大漠,以致突厥遭受前所未有之重创。还有。杨致孤身远赴突厥王庭……。”

“你不必如此啰嗦,只需告诉朕:大夏到底是败了还是胜了?朕再问你,此番有多少大夏儿郎战死大漠?”

赵恒闻言已是手脚冰凉,扑地跪倒奏道:“启禀父皇,儿臣以为……。”

“回答朕!”

“……是我大夏大获全胜。大夏将士此番战死大漠者,前后共有四万三千余人。”

皇帝的脸色依然平静,语气却阴森得可怕:“你们知道朕听了这和谈方案是何感觉吗?朕感到好生害怕啊!朕再问你,你知道朕害怕什么吗?”

赵恒吱吱唔唔不知该如何回答,只得伏地连连磕头。

皇帝骤然起身,上前一脚将他踹倒在地,恶狠狠的骂道:“亏你还知道是大夏胜了!朕听了你们的方案,还以为大夏是败得一塌糊涂!你不知道朕害怕什么是吧?那好,朕来告诉你!朕怕百年之后无颜去见战死大漠的数万英灵!杨致如果知道朕与突厥就这等条件达成和议,朕怕他转身便会投了南楚!”

“赢了的倒让输了的大占便宜,你在怕他突厥什么?他要战,你便战!朕跟他打了几十年,还怕多了这一回?你是堂堂一国储君,能不能拿出一点气魄与胆色来,也好让朕看看你还是不是朕的儿子!”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王雨农为相多年,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信条,眼见皇帝暴怒如狂的发作太子,仍是面不改色。

见太子赵恒一脸委屈泪流满面,像只受惊的小鸡一样吓得瑟瑟发抖,心下不由一声长叹。待皇帝气咻咻的回身坐下之后,才开口为太子求情:“启奏皇上,此番与突厥和谈的情势,确实与从前和诸国订立和约大不相同。那突厥国师忽尔赤,更是突厥万中无一的精英之才。太子自奉旨主理此事后,殚精竭虑并无丝毫倦怠,老臣恳请皇上体恤太子的难处。”

皇帝冷笑道:“若无难处,何须劳他太子大驾?传旨:召飞虎侯即刻进宫见驾!”

第091章我为刀俎他是鱼肉

PS:还是求订阅!求月票!

————————————

凭良心说,如果换一种角度来看,赵恒确实是个勤奋用功又听话的乖孩子。皇帝册立太子时正值人生全盛之壮年,对内力保稳定,对外疯狂扩张,极少考虑身后之事。近年来随着年岁渐老,才分出部分精力来逐步加强对接班人的考究培养。

皇帝心里非常清楚,太子平庸文弱优柔寡断,不为无因。一是其天性使然,二来自己也要负上相当大的责任。赵恒理政多年并无大错,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并非无可救药,总不能无端被废。况且此时易储,大夏朝野上下定会掀起轩然大波。四位皇子谁能承继自己的衣钵,才能让大夏从强盛走向更为强盛,都是自己的儿子,皇帝还要再看一看。

冷静下来后,语重心长的道:“恒儿,你不必害怕,起来说话吧。雨农跟了朕几十年了,也不是外人,今日便与你们说一说朕的肺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