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世吉祥 >

第255部分

一世吉祥-第255部分

小说: 一世吉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事扎实稳重的长处。我教授飞扬的那些东西,就算我愿教你,你未必就能学会。只要你不忘本性,始终用心任事,南楚之战下来,封侯乃至晋封公爵都不是难事。而飞扬日后要走的路,将会比你更为漫长,也会更为艰难。好自为之吧!”

六月初十日,大雨滂沱,倾盆如注。

军令如山。夏军按既定计划,寅时造饭,卯时整军,辰时出城。

于化龙原本怀有怯战之心,待到真正出战之日,又多了另一份担心:杨致的说法若是成真,如果楚军避而不战呢?该当如何?

第384章再战的无奈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于化龙原也不是患得患失的胆小之辈,既是被张博虎连番设计给打怕了,又是对杨耀战死的惨烈景象心有余悸。于化龙与沈重脾性相投,暂时私下里也只与他说得上话,大军出城之前便将心中的担忧对他说了。

沈重为人扎实稳重,并不等于愚蠢:“将军无须多虑。大帅早已明言,筹谋两战的阶段性目的,是为了将我军推进至随州城下。南楚文武不睦,各怀心思,楚军避而不战,试问如何向楚帝与朝堂上下交代?即便张博虎有这个想法,文焕章也绝对不会答应。如若楚军不战而退,我军兵不血刃,又何乐而不为?”

夏军冒雨出了襄阳,杨致不着甲胄,浑身被淋了个透湿,策马挺立在中军帅旗下,虽极显另类,却也神威凛凛。

往南行进了大约五里,路边有一块状若小山的巨石,可称是襄阳城外的一处天然地标。杨致心念一动,勒马停步,吩咐道:“取一面帅旗来。”

中军校尉龙雨闻言,赶忙亲自取了一面帅旗,不解的送至杨致手中。杨致拿在手上掂了掂,调转旗杆,猛然全力向巨石掷出。只听“夺”的一声闷响,帅旗竟是径直插入巨石深逾尺许!

身旁一众亲卫与诸多将士不禁目瞪口呆:传闻大帅勇悍难敌,果不其然!

众人尚未来得及回过神来,杨致朗声道:“若不得胜,誓不拔旗!”

两万大军首尾相接,杨致插旗立誓之举,很快传播开来,登时全军士气大振。有这么个猛人亲身领军出战,焉有不胜之理?

两军交战,互派细作与哨骑斥候刺探军情乃是常事。如今襄阳至随州相隔数百里的区域内,夏楚两军互呈犬牙交错之势。成建制出兵数万的军事行动,对敌方的战役意图虽不甚了然。但出兵规模、时间与领军将领等情况却无秘密可言。

当日张博虎为了成功用计设伏,事先肃清了随州外围的楚军哨骑,纵然是利用了夏军大意轻敌的心理,其实也是花了很大本钱的。如今若想再度依法炮制。已是绝无可能。

出城大约四十里,哨骑来报:楚将张灿领兵五万迎战大帅,于东南方向距离我军一百二十里处结阵以待。

兵力悬殊,以寡击众,通常难有胜算。这是常理。龙雨惊道:“大帅,差不多是三个打一个啊!这一仗恐怕不是那么好打吧?……大帅,是否遣人回城,命于将军带兵前来增援?”

“你若怕了就回去。”杨致冷冷道:“你这憨货,居然知道人少打不过人多,真是难得。打仗不能只靠人多,还得多用一用脑子!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怕的是楚军,不是我们。”

旁边一位二十余岁的年轻襄阳边军裨将插言道:“禀大帅,我军前哨部队距离随州仅有百余里,至襄阳沿线驻有两万兵士。楚军虽出兵五万。但与我军对阵的兵力最多不会超过三万。楚军结阵之处,正好位于襄阳至随州的中间地点。这恰恰说明,楚军既担心遭遇我军包抄突袭,又留余了撤回随州的退路。我军与楚军兵力大致对等,无须派兵增援,以免堕了军心士气。”

襄阳边军之中竟有这等头脑清醒的人才!杨致嘉许的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回大帅,末将名叫钱放。”

“钱放?这个名字我记下了。等打完这一仗,你便去沈将军麾下效力吧!”

不想这个钱放一口回绝道:“末将多谢大帅抬爱,但末将不想去沈将军麾下效力。”

沈重、卫飞扬、陈准奉命组建三个重兵集团,粮秣军械一概优先配备。全军皆知。别人想去还不一定去得了呢!

杨致将钱放拨至沈重帐下,正是看中了他三言两语之间表现出来的胆大心细,有意把他当作沈重的副手培养,以便二人互补长短。之所以没急着晋升许愿。是因为还得看一看他的真本事才行。

不以为忤的问道:“这是为何?”

钱放从容答道:“禀大帅,原因有二:其一,末将不愿因言幸进,只要真刀真枪的奋勇杀敌,相信大帅与诸位将军定然不会埋没末将。”

“其二,如若大帅当真看得起末将。就放末将去卫大将军那里。末将自十六岁从军便是卫大将军麾下士卒,不料不到半年,卫大将军就奉召回京了。末将此后几经选调,从金陵辗转来到襄阳边军。末将对卫大将军衷心钦服,未能追随建功,一直引为平生憾事。”

原来是卫飞扬在金陵勇毅大将军任上的旧部。攻灭南唐之后,夏军几无大战。钱放在七八年间由一介士卒升至裨将,晋升已不算慢了。由此可见,此人才智不俗。

卫飞扬当年的往事过于敏感,杨致也不愿多提:“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会闪光的。那就放手好好干吧!”

随后传令:全军照常行进,未时造饭,戌时扎营。明日巳时结阵,与楚军接战!

楚将张灿乃是文焕章麾下悍将,随州城破,此人是领军主将,杨耀亦是死于他手。襄阳边军一应将士,既对张灿心怀怯惧,又对他恨之入骨。

杨致料定,自己声名卓著,楚军同样不敢大意,又倚仗兵力方面的优势,张灿必会亲临战阵。暗自抱定主意,此战乃是牛刀小试,想要大规模歼灭楚军有生力量的可能性极小。就算斩杀一万楚军,都不如袭杀张灿来得实在!

次日依旧是大雨倾盆的糟糕天气。

夏军如令于巳时结阵,与早已严阵以待的楚军在相隔三里处各自停步,短暂对峙。雷雨之声,反倒将现场衬托得如死一般的寂静。

杨致排出了自领中军、沈重、卫飞扬左右策应的楔形进攻阵势。数万人一拥而上的场景,那是前世影视剧里才会有的情节。杨致中军在前,卫飞扬从右策应,沈重自左翼视战况相机而定。

杨致命龙雨护卫帅旗,自己则紧随弓箭手之后,加入了长枪兵的行列,与长枪兵领兵校尉并辔而立,正是与楚军当面接战的最近位置。临阵对敌。目标明确,时机稍纵即逝!

阵势均已排布分明,没什么可说的了,打吧!

龙雨见杨致已然就位。狠狠抹了一把脸上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依令挥动帅旗。夏军见旗而动,踩着整齐的步伐,缓缓向楚军压去。对面的楚军也闻风而动,因为尚未进入重弩、弓箭的射程之内。两军虽然逐渐逼近,却谁都没有下令冲锋。大战转瞬即至的肃杀气氛,几欲令人窒息!

两军相距仅不到二里之时,杨致甚至能够清晰的看见楚军中军的张字将旗了。与此同时,两军的重弩已是不约而同的如雨而至!

依照杨致战前的具体战术部署,击发两轮重弩之后,紧接着便是五轮弓箭齐射。两军弩箭互射之时,除非一方自认处于绝对劣势,想作殊死一搏,或是领军将领脑子进水。通常不会冒死下令冲锋。在此期间,无论重弩还是弓箭,都是对准了敌方阵型的兵士,两军阵前的相隔地带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

杨致静待夏军击发了两轮重弩,齐射了三轮弓箭之后,决然策马单人独骑冲向楚军军阵!一分钟,他只需要一分钟,就能冲至距离张字将旗的半里处,尔后张弓搭箭射杀张灿!

这明显不合规矩啊!你就这么急着送死吗?在楚军将士愣神的一瞬间,杨致已然手挥朴刀杀到阵前。夏军勉强齐射了第四轮弓箭之后,也都全军掩杀而上。楚军谁都想不到这个不知死活的猛人就是夏军主帅杨致,这时候哪还顾得上来剿杀他?

楚军主将张灿正在嘶吼着下令组织反击之时,杨致已舍了手中朴刀。趁此间隙一弓三箭向他射去!张灿一次中箭未倒,那就再来。再来的结果,当然是张灿死得不能再死了。

此时两军已然绞杀在了一起,杨致于乱军之中夺了一匹马,冲上前去先斩下了张灿的首级,继而一刀斩断张字将旗。举起张灿的头颅高呼道:“夏军威武!”

如若主帅杨致战死,身为中军校尉的龙雨也会死得连渣都不剩。是以夏军甫一冲锋,他便直奔杨致所在的方向而去。此时此刻的情景,直令他血脉喷张,从亲兵手中抢过一面帅旗,矗立在杨致身后连连挥舞,口中不断爆喝道:“夏军威武!杨大将军威武!”

六月十一日夜,楚军溃败的消息传至随州中军帅帐。

楚帅文焕章已焦躁的踱了无数个来回,军师张博虎安坐一旁。

文焕章将败报往帅案上狠狠一摔,恨声骂道:“老夫征战半生,夏军名将猛将也见得多了。身当主帅之任,亲临战阵者已属少见,哪儿有率先冲阵直斩对方主将的道理?包括杨致在内,老夫从未小看过任何一位夏军统帅。可哪儿有这么不讲究的啊?杨致这厮简直就是个妖孽!”

张博虎任由文焕章发泄,仍是面无表情的一言不发。

败了就是败了,就是将杨致家的祖坟骂得青烟直冒,那也是败了。

文焕章发作一通后,颓然叹道:“军师曾言,杨致之狡诈丝毫不逊悍勇,不可以常人揣度。上策是退守随州避而不战,中策是派兵迎战、一触即走、保存实力,下策是派出优势兵力、全力扑上与之拼杀,不言取胜亦不至吃亏。”

“老夫原以为杨致也不是什么三头六臂,偏不信这个邪,如今方才知悔,不该不听军师之言!军师,杨致来势汹汹,我军下一步该当如何应对?”

张博虎木然道:“退守随州外围,再战。”

文焕章统军多年,并非徒有虚名。下意识的问道:“再战?既是决意退守,何必再战?”

张博虎冷冷道:“一战已败,若不再战,又能如何?再战不等于死战,但非战不可。文帅是否想过,再战或是平手、或是折损不大,皆可言胜?那样的话,文帅的处境与我军的日子,都会好上许多!”

第385章碰壁的老金

张博虎一番话,明显戳到了文焕章的痛处。这位年近花甲的老将,对楚帝的昏庸只能暗自怒其不争,对朝堂上下的争权夺利极度厌恶,却又不得不无可奈何的涉身其中。

楚帝与权相谭重元为首的当权派,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就是夏楚两国保持现状,小打小闹相互拉锯的打个不瘟不火。如若文焕章打得太猛,则担心军方势力抬头难以压制。如若一味的坚守不战,则会攻讦他拥兵自重、无所作为。如若一败涂地,又唯恐大家伙儿的好日子失去保障。

总而言之,既不能让你步子迈得太大、吃得太饱,又不至于让你饿死,就那么半死不活的吊着你。

文焕章心里也知道,张博虎的身份与心机并不是那么纯粹,但好歹总算是个多少能为自己真心盘算的人。无力的挥挥手道:“那就依军师之言,准备再战吧!”

六月十五日,夏帝赵启接到了襄阳前线的第一份战报。仔细阅看两遍之后,欣然赞道:“杨致啊杨致,朕果然没有看错你啊!”

杨致谏言的筹银三策,正在紧锣密鼓的全面铺开,主管户部的宰辅大学士张谦恰好也在御书房奏事。随即奉上一记惠而不费的马屁道:“皇上知人善任,明见万里,杨侯定然是大获全胜了!微臣谨为皇上贺!”

张谦不开口还好,好死不死的一记马屁,又让皇帝将话题拉回到了他身上:“张卿方才说了半天,无非就是跟朕说,筹银之事难度太大、进展甚慢嘛!若无难处,朕怎会让你这个大学士去亲自督办?张卿担不起这副担子也无妨,朕令遣一位阁臣督办就是了。”

筹银之事未必就真的那么难办,而且是个肥得流油的美差。有时候在皇帝面前诉苦,无异于是在变相的表功。张谦原是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擢拔入阁的,本就能力不差,只是心机既重。权力欲也很强。首辅大学士王雨农久历宦海阅人无数,从先帝擢拔他入阁的第一天起,就很不喜欢这个人。

张谦不由暗骂自己嘴贱,打死他也不能在皇帝面前承认自己无能:“皇上。筹银之事虽有难处,但微臣必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望!”

“那就好。”如今赵启驾驭朝臣的手腕愈来愈圆熟老到,叮嘱道:“张卿,且不说国库正在等米下锅。你也知道杨致那厮是个什么脾气,如若耽误了前方的战事,到时候难堪的恐怕就不只是朕一个人了。”

张谦哪儿还敢回话?唯唯诺诺的告退出去,已出了一身的冷汗。

张谦走后,赵启忍不住又拿起那份战报,意犹未尽的看了起来。

金子善好奇的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