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世吉祥 >

第209部分

一世吉祥-第209部分

小说: 一世吉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致不屑的道:“我凭什么要回避耿超?什么时候又要看他们父子的脸色了?父亲挟灭国之威统兵在外,儿子麾下有数万精锐铁骑,宁王在军中甚有威望,换了谁是皇帝都睡不着啊!耿氏父子不是笨人,只要冷静细想,就应该知道这是他们目前最为体面的结局。”

“再说我在余杭分署的人事安排,也十分谨慎。高可竞历经人生大起大落,冷静老练,谙熟各种规则,明争暗斗都是一把好手。有他总揽全局,要在余杭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应该不难。曹云程由府兵选入禁军,由禁军小校而至内廷禁卫统领,武技、心智、见识等方面都可圈可点,对大夏军方几大系统的规矩十分熟悉,有他负责招募、训练海关衙役,协调处理与驻军的关系,我很是放心。”

“耿超不笨,更不是疯狗。我敢说他们父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皇帝的眼睛,正是应当韬光养晦的时候。不说主动配合,至少不会与我为难。”

秦空云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继而皱眉问道:“你在蓬莱、济南、金陵、余杭四地分署所募衙役的装备,尤其是劲马、重弩、火炮这几样,恐怕连大夏禁军都看了眼馋。且不说耗资不菲,不知皇上会作何感想?你打算在奏章中如何措辞?”

“那是他的事。”杨致满不在乎的道:“二哥,你我之间就不用绕弯子了。你是在问,你秦氏在给皇帝的密奏中该怎么说吧?那是你的事。各处分署的人事任命以及官吏员额,所募衙役的人数、装备,我都会俱实陈奏,但不会做其他任何说明。我有地盘,我也有钱,也有这世上最犀利的军火。你以为皇帝不知道么?那又如何?”

“这就好比是一户人家,明明日子过得紧,一个子儿都不给,只打发孩子自己出去混。孩子混得不好,家里什么损失都没有。混得好了,不仅是要求交钱回家,而且要乖乖听话,吃的、穿的、用的还不许比家里好。难道皇帝以为我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那他也太天真了吧?”

第314章探风

江南的初冬时节,落叶犹在烟雨中飘零。长安却是寒风凛冽,杨致的奏章于十一月初四日抵达皇帝的御案前,长安早已在十月三十日晚间迎来了夏历武成二十六年的第一场雪。

皇帝依然很忙,每日要处理的事固然很多,要对付的人也有不少。这其中当然包括了杨致。

御书房内被地龙烘烤得温暖如春,皇帝案头堆积的十余道奏章,都与杨致有关。有杨致自己的,济南知府胡伟之的,金陵知府周仁杰的,还有以秦氏大公子秦空云为代表的若干道密奏。

诸多奏章之中,只有杨致的厚如书册多达近三十页,洋洋洒洒数万言。条例法令、经费来源、四地分署设立、官吏任命……,均是毫无遗漏的尽奏其详。皇帝昨日已花了半日功夫,逐一仔细阅看诸多奏章,相互核对印证,认定杨致此番并无一字虚言。杨致只详细奏报了他是怎么做的,至于为什么那么做,确实没有做任何解释说明。事实上,任何解释说明都是多余。

因为恰逢这日一早,赵妍与沈玉一同带着两个孩子去了陈文远府上,所以早朝之后被召至御书房议事的只有王雨农一人。

密奏之所以是密奏,就是不能公然摆在台面上明说的参考消息。皇帝昨日便已将誉抄清楚的杨致、胡伟之、周仁杰的三道奏章批转至王雨农的公事房,今日不过是想听一听他的看法。

王雨农位居首辅数十年而不倒,皇帝最为看重他的是事关国政要务,历来持正公允,从无偏颇。这一次也不例外:“杨致为人行事的风格,皇上应该是最清楚的。他素来不喜空谈,只重实干。有时貌似乖张,实则早有后手。皇上请恕老臣直言,老臣看了这三份奏章,心下对杨致的经略之才甚是佩服。”

皇帝唏嘘道:“朕何尝不是如此?不瞒你说,朕回过头来一想。既未给他一文一毫,又未给他一兵一卒,只许了一个三品总督的官衔,连官印、官服都未曾制备。确实有点为难他了。这厮七月十九日方才离京赴任,辗转奔波于蓬莱、济南、金陵各地,在路途上耗费了不少时日,至今不过三月有余。而海关总督衙门、四地分署已然架构成形,实乃干才也!”

王雨农心机深沉。方才一是实话实说,其次也是为了探一探皇帝的口风。时至今日,杨致的本事早已举世公认,无须更多证明。但卖官鬻爵、私颁严峻法令、将每地分署的衙役武装到牙齿,哪一样不是人君大忌?哪一样能躲得过朝臣言官的攻悍?皇帝如果能明确表态支持,等于是为杨致挡箭,那还好说。如若不然,杨致从来就是个不肯吃亏的主,天知道他会干出什么事来?

是以谨慎的追问道:“不知皇上准备如何批复这几道奏章?”

皇帝毫不犹豫的道:“朕拟大加褒奖,载诸邸报。明发天下。”

随即苦笑道:“朕了解杨致,当然也明白你的心思。朕与杨致有五年之约,海关总督衙门总归是大夏的,杨致今时今日的一切努力,说到底都是在为他人作嫁衣。在此期间,这厮借机扩大势力也好,逾制妄为也罢,朕都不会计较。由己推人,钱也不给,人也不给。还只管问他要钱,若是不让他从中捞点好处,怎生说得过去?即便朕想换个人去做,你倒是为朕另外举荐一个试试?”

王雨农同样报之以苦笑:“在这等条件下筹建大夏海关总督衙门。除了杨致以外,确实不做第二人想。皇上既是心中有数,那便是老臣过虑了。”

皇帝叹道:“杨致是个明白人啊!这厮从不主动谋求、也不贪恋兵权,朕于这一节上也给他划出了不可逾越的框框。只要手中无兵,就算尾巴长得再大,又能如何?至于放任他捞些银钱。哼哼!”

王雨农听皇帝这么一说,不再接口。皇帝的意思很清楚,手无兵权便不用担心杨致尾大不掉,等到必要的时候,随时可以调兵灭了他。即便杨致捞钱再多,终究还是在大夏地面上。一旦翻脸,只需一道抄家的圣旨,杨致的家产眨眼之间便会易主。

君臣二人正自说话间,内侍马成来报:“禀皇上,宁王殿下求见。”

皇帝心念一动,吩咐道:“雨农,今日你且告退。稍后待朕也来问一问当儿对此是何看法。——马成,召宁王觐见。”

王雨农、陈文远与徐文瀚、杨致等重臣,除非皇帝主动问及,否则于争储立储一事绝不掺和,这是他们几人深得皇帝信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皇帝有心考究皇子,王雨农原本就唯恐避之不及,当即应声告退。

皇帝下旨命宁王赵当入阁的本意,是让他在中枢之地学习如何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署理政务。六部呈送给内阁大学士的奏章,赵当虽无批复之权,但可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赵当确实扎扎实实做了几个月的乖孩子,隔三差五的也来向皇帝面听教诲。

说是面听教诲,其实是一桩颇费心力的苦差事。

康王赵敢自出任长安府尹以来,尚且三天两头的进宫觐见问安。赵当身在中枢,觐见皇帝无疑更为方便,岂能落于人后?皇帝很忙,若是觐见太过勤密,恐怕令他厌烦。以面听教诲为由,时常在他老人家面前露一小脸,至少能留下个用心好学的印象。既是“面听教诲”,如果求教的问题太过简单,又显得过于无能。

所以说每次觐见的话题,赵当与心腹幕僚丁石泉都要事先反复计议,做好功课。

上回皇帝就如何处置郭黄一案以及安置耿进等事,向赵当与赵敢垂询,命二人各呈奏章。事后虽将两份奏章原样退回,均未予置评,却不痛不痒的升赏了赵敢的生母李妃。在赵当看来,皇帝是在刻意压制自己,为此郁闷了许久。

不只是赵当这么看,朝中众臣都以为,当街凉拌大活人为赵敢博得了不错的口碑,对李妃的升赏也说明赵敢在政务考究中略胜一筹,皇帝的天平已显现出向赵敢那一头倾斜的迹象。

然而帝王之心,最是难测。大家尚未来得及回过神来,皇帝又下旨昭告,回京述职的武威大将军耿进晋爵二等公,赐封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为相。由武臣而赐封大学士入阁拜相者,耿进乃是大夏开国以来的第一人,可谓一时风光无两。

耿进与耿超父子两代为将,都是宁王的忠实拥趸,满朝皆知。宁王与耿进先后入阁,加上原有的七位内阁大学士,宰辅重臣已增至九位。而九位宰辅之中,宁王一系就占据了两席,朝堂风向因此又有了新的微妙变化。

皇帝究竟是何用意?先抑是为后扬作铺垫么?真是好不折磨人!宁王既喜且忧,是以近段时日前来“面听教诲”的次数明显增多。皇帝教诲什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字:试探。

不想像往常一样恭请圣安之后,还未来得及抛出试探风向的话题,皇帝就命马成递过来三份奏章:“当儿,你来得正好。你先仔细看看昨日收到这几道奏章,尔后说说,该当如何处置?”

第315章刺苏

宁王赵当接过奏章一看,不禁直犯晕:怎么又是杨致?

毫不夸张的说,对于杨致离京赴任之后的消息,赵当或许比皇帝还要知道得更早、更详细。那厮疲于奔命,四处筹建海关分署,最近才在金陵驻足停留。

所谓一笑泯恩仇,很多时候是暂时隐忍与妥协的伪装。从杨致无意中卷入秦氏抗击劫杀黄金的那一天起,赵当就把杨致恨上了。后来因为大大低估了杨致的能力,对他越来越忌惮。貌似赵当在杨致身上投入的本钱不少,杨致除了明确表示无意与之为敌,赵当并未得到过具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回报。

毋庸置疑,皇帝此番径直垂询,又是新一轮的考究。在皇帝上一回对两位皇子的考究中,正是因为杨致,才令赵当遭受小挫。赵当首先在脑子里闪过的念头是,此前与心腹幕僚丁石泉密议时定下的方略。不抓住这个机会给杨致上点眼药,更待何时?

装模作样的仔细看过三道奏章,恭谨的道:“父皇,儿臣不敢妄言处置,只是喜忧参半。”

皇帝淡然问道:“喜在何处?忧从何来?说仔细些。”

赵当答道:“儿臣以为,杨致雷厉风行,极为干练,确有经世大才。在短短数月之内,便搭建起了海关总督衙门的框架。待到明年,征收的关税厘金收入必能大大充盈国库。能不动摇农赋国本而增强财力,儿臣因此为父皇喜,为大夏喜。”

这样的“喜”,地球人都知道,委实无甚新意。

赵当见皇帝没有接茬,按事先打好的腹稿,继续说道:“而令儿臣颇感忧虑者有三:其一,杨致为筹措建衙经费,公然卖官鬻爵,鼓动商贾捐纳。用意虽好。却罔顾朝廷体面,捐纳商贾日后必会区别对待,也埋下了处事有失公允、难以服众的隐患。儿臣以为,从长远计。杨致可以用举债借贷、或是预征关税厘金的方式筹措建衙经费,日后从关税厘金收入中逐年偿还或抵消,似乎更为妥当。”

凭心而论,赵当的第一点看法同样切实可行,胜在是堂堂正正治国大道。另换一位能臣干吏出任海关总督。在同等条件下,说不定就会这么干。其实连皇帝心底都不得不承认,说到文韬武略的真实才干,老二赵当胜过老大赵恒多矣。

皇帝苦于自知或许时日无多,不愿将骂名与负担留给子孙,而杨致也是个可以明抢就绝对不会手软的主,对于二人而言,时间都很宝贵。举债借贷?预征关税?在杨致那厮眼里,简直就是个笑话。能省下数百万两银子,哪怕是落下急功近利的名声。那也很划算啊!

缓缓点头鼓励的道:“说下去。”

“儿臣的第二点忧虑,便是杨致对海关衙役的装备了。儿臣斗胆请问父皇,放眼大夏,哪个衙门有那样的衙役?那样的衙役还能称之为衙役么?劲马、重弩、火炮,无一不是大夏严控的战略军资。父皇请恕儿臣妄言,一千海关衙役对付五千乃至上万的大夏劲旅,胜负实难预料!”

皇帝晒笑道:“你能提及此节,还是上了心的。并非朕小看于你,你能想到的,杨致当然也能想到。朕允许他事有万一之时。就近调兵相助。杨致将爪牙打磨得如此锋利,一来很是费钱,二来恰恰说明他不愿轻易动用这个特权。你可曾留意否?四地分署的衙役加起来尚未逾千,对付寻常匪盗绰绰有余。若说对抗大军则如同儿戏。何况待到杨致任满,朕早已有言在先,不许他带走一人。”

之前两点都是为第三点做铺垫,赵当原也没打算靠这两点拿分。

“儿臣第三点忧虑,便是大夏严控的战略军资,杨致却能轻松装备近千衙役。换做别人。是有钱不敢买,有钱无处买,可杨致的诸多装备又是从何而来?”

皇帝脸色一冷:“你到底想说什么?”

赵当与丁石泉经过反复计议认定,如果不是因为还有重大利用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