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求生在西晋末 >

第348部分

求生在西晋末-第348部分

小说: 求生在西晋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忘了,燕王一向敌视世家,其一旦入主成汉,尔等家族必将随之遭殃。”

范贲这一番言论,顿时激起成汉朝堂上世家大族同仇敌忾之心。看到这一幕,李雄不由悄悄松了一口气,不过对于能否战胜燕军保住成汉国祚依旧没有太大信心。

当今天下形势是明摆着的,燕国一统天下之势几乎已无可阻挡。

成汉想要割据一方,无异于虎口拔牙,定会遭到燕国猛烈报复。

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唯一让李雄感到些许安慰的便是江东大将军王敦来了援兵。

虽然夔安手中只有一万骑兵,但是因是羯胡精骑,实力倒也不容小觑。

“陛下,臣愿保举夔安将军前往汉中郡支援征东将军李寿。”

就在成汉上下手足无措时,却见一向不再朝堂上发表意见的‘准太子’李班站出来,举荐夔安领兵入援汉中。这是李班在与夔安勾结在一起后定下的策略,借助此次燕军南下征蜀之际,在战场上立功劳,为日后夺嫡之争做准备。

李班的建议让李雄颇为心动,只是他拿不准夔安是什么态度。固然夔安是奉王敦之名前来援助成汉,但谁知人家愿不愿意一上来就到最前线去。万一处置不慎,很有可能将成汉唯一一个盟友逼走。

或许看出了李雄心中顾虑,李班拍着胸脯保证道:“陛下无需顾虑,数日前臣奉皇命宴请夔安将军,曾私下向其探过口风,他十分渴望上阵与燕军厮杀,以报灭族之恨。”

“班儿,真有把握说服夔安?”李雄激动道。

“某愿立下军令状,若不能说服夔安将军出战,愿受陛下一切惩处。”

李雄闻言喜出望外道:“好!只要班儿能说服夔安将军,等日后打退了燕军,朕就立你为太子。”

“什么?!”李雄话音刚落,朝廷上顿时一片哗然,谁也没想到李雄会做出如此承诺。

丞相范贲对此是忧心忡忡,他十分不满眼下李雄所作所为。之前成汉就曾因太子之位陷入巨大纷争,若非他与太傅李骧苦谏不已,让李雄暂时取消敕封侄儿李班为太子的想法,说不定成汉早已爆发内乱。

眼下正值燕军大举南下,正该举全国之力共抗强敌。可没想到李雄竟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再次挑起夺嫡之争,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看着一边是其乐融融的李雄、李班叔侄儿两个,另一边满脸怒火的李越兄弟,范贲满心苦涩,原本成汉国力远逊于燕国,此时若再爆发内乱,成汉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车骑将军李越亲耳听到父皇李雄对李班做出立太子的承诺,不禁暗恨不已。原本他是要立即闹腾起来的,但后来想到宋袆叮嘱,李越费了好大劲儿才压下心中怒火。

宋袆曾提醒过李越,眼下成汉兵权大半在李骧、李寿父子手中,他若是只顾跟李班斗在一起,难保不会被李寿坐收渔翁之利。

在听从了宋袆的建议后,李越已经意识到夺嫡之争并非只有李班一个敌人,他若想获得最后胜利,必须掌握更多兵权才行。只有大军在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日后就算李班继承了皇位,又能奈他若何?

第611章 东北划界

成汉玉衡十三年,夏,成汉国主李雄为了应付燕军南下,其令征东将军李寿都督巴东之军事,领兵五万进驻汉中、巴东两郡抵御辽东入侵。

同时为了防备燕军自阴平南下,李雄又命儿子车骑将军李越领兵三万进驻梓潼郡。

在侄儿李班大力举荐下,夔安得授成汉西夷校尉,受命协助李寿防备汉中。

……

成汉与燕国之间剑拔弩张,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江东。

“近日数万燕军云集雍州,目标直指秦岭南侧的汉中。”

太初宫内,时年二十五岁的年轻天子司马绍闻之,心中百感交集。永嘉五年,天下四海鼎沸,燕王卫朔还仅仅只是崂山上一个流民头头。后来因南下徐州买粮而适逢胡虏南下,机缘巧合之下被徐州刺史任命为兵曹从事。

尽管卫朔联合祖逖取得了留县大捷,但当时朝堂上除了刘隗外都坚信那是祖逖的功劳。

以至于后来论功行赏,祖逖因功取代裴盾就任徐州刺史,而最大功臣卫朔却一无所获。

恰恰是这次‘失误’让朝廷错过了唯一一次调卫朔入朝的机会,只可惜当时除了刘隗极力向天子举荐卫朔外,朝廷上下没有一个人意识到错过了什么。

他父皇临死都对此感到懊悔,不然何至于让卫朔脱离了控制,成长为左右天下大势的庞然大物。

司马绍自幼胸怀大志,有规复中原,重振大晋雄风之理想。

即位之初,他一边暗中积蓄实力为最后平灭王敦做准备,一边想着励精图治,期待着日后能借江东之力保存晋室。

但司马绍看得很清楚,只要燕王平灭成汉,江东再也不能独存。

“茂宏,你对此次蜀地之争有何看法?成汉有可能挡住燕国兵锋吗?”

自司马睿驾崩之后,司马绍对王导颇为器重信赖,朝中大小事务皆与王导商议之后方才施行。此次刚一接到汉中军情,他便将王导、庾冰、庾亮等人找来商议。

“陛下,成汉形势恐非乐观,唉!若大将军能跟朝廷上下一心,江东就能抽出精力大力支援成汉,集合双方力量或许有希望击败燕军。”

“不知爱卿可有计策教朕?”

面对司马绍的期望,王导遗憾地摇摇头道:“陛下,非是臣不愿献策,而是朝廷有心无力啊!在内大将军王敦屯重兵于姑孰,对建邺威胁近在咫尺,朝廷连大将军都难以应付,哪儿有精力去管成汉死活?”

“唉,是朕不自量力了!也是,朝廷大半兵力都在防备大将军,哪里还抽调的出多余兵力?”

司马绍自怨自艾的一阵,又忍不住抱怨道:“然则燕国一旦灭掉成汉,全取蜀地,恐将来朝廷再也无法压制对方。”

王导、庾亮等闻言心有同感,这猜测倒是虽不中却不远矣,可惜即便明知眼前是唯一阻止燕国统一天下的机会,朝廷这边却还是无法抓住。

“陛下此言有理,可惜朝廷力有未逮,很难为成汉提供帮助,只能是徒呼奈何了。”

“难道朕就只能这样看着燕王一步步地削平四海?等着日后被燕王兵临建邺,取晋室而代之?朕既有志重振晋室,岂能对此无动于衷?”

司马绍对此很不甘心,当初在蓟城被侍卫统领张彪蔑视,完全无视自己太子身份,强行将宋袆截走,而他眼睁睁看着却无能为力,与当前感受何其相似?

对此,司马绍不禁从内心深处感到忧愤难当。

王导颇为同情地看了一眼天子,纵使他身负经天纬地之大才,但是面对实力上绝对的差距,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一筹莫展。

“陛下、司徒大人,其实事情并未恶化到最坏境地,还有挽回的余地。”庾冰突然道。

“哦?不知季坚有何对策?”司马绍眼前一亮。

“其实有人应该比我们更着急成汉形势?”

“季坚指的是大将军王敦?”闻言王导、庾亮、司马绍等人若有所思。

“没错!大将军与燕王之间矛盾重重,王敦绝不希望看着燕王统一天下,因为那样一来他绝不会有好下场,要不然他也不会派出夔安领兵入援成汉。”

“臣以为,当下我们应该跟大将军缓和关系,最好是双方暂时搁置争执,然后鼓动王敦派遣更多兵力去成汉,如此不但可助成汉一臂之力,还能借机削弱王敦实力。”

……

随着燕王向高句丽讨要带方、乐浪二郡,美川王不得不捏着鼻子同意卫朔提出来的领土交换之议,用丸都附近核心领土,换取大同江、狼林山以南、以东土地。

自太宁元年以来,高句丽开始往三韩半岛迁徙,都城也由丸都城迁至到原晋带方郡治所朝鲜城,并改名为平壤。曾经有大臣认为平壤位于大同江南岸,与辽东隔江相望,安全没有保障,提议将都城设在带方郡治所带方。

最后还是国相仓助利指出带方城小且周围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一旦受到敌人攻击很容易被攻破。相反平壤却城池高大,当年张统仅靠数千兵力就挡住了数万高句丽大军围攻。

至于来自辽东的威胁,仓助利认为高句丽刚刚与燕国签署领土交换协议,只要高句丽不主动挑衅对方,至少数十年内不用担心来自北边的威胁。

如此高句丽就可背倚燕国,以平壤为根基,南下统一三韩半岛。等日后平定了三韩半岛之后,再考虑择选地方营建新的都城。

仓助利的建议得到美川王的大力支持,至此平壤临时都城的地位得到确认。

当迁徙开始后,大批高句丽人不得不长途跋涉南下。与拖家带口徒步的平民相比,权贵待遇要好的多,不但有马车乘坐,途中还有高句丽士兵相随保护安全。

这次迁徙对高句丽而言打击巨大,多年建设成果毁于一旦,可面对毫不讲理的燕王,高句丽不得不选择迁徙。

辽东郡太守乙逸是此次负责监督高句丽迁徙并与之划定最后界线的官员,自内阁文书下达至郡守府,他便带着部分官吏前往丸都城。

乙逸很清楚高句丽人对辽东充满怨恨,难保有人会在临走之前毁掉各地城池。而且在古代只需放一把火就足矣。到时只需推给天灾人祸,辽东又能查处什么来?

考虑到丸都城是日后新乐浪郡治所,乙逸自然不会允许高句丽人破坏。因此,他亲率官吏数十人,在数百厢军、府兵的协助下,严密监视着高句丽人的一举一动。

到了七月底,随着高句丽王族、权贵进驻平壤,整个境内只剩下些普通的高句丽百姓还未迁走。乙逸与高句丽国相仓助利将完成领土交换的最后一步,即划定大晋与高句丽之间两国界线。

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基本上依据燕王卫朔的建议划定,大体上沿着大同江、狼林山为分界线。

乙逸扯过一份东北地图,上面有一条沿着大同江而画的红线,他指着红线道:“国相大人请看,这儿就是大同江,为日后你我两国之界线。从此只要高句丽谨守本分,遵守《藩属国管理条例》,燕王会保障高句丽安全。”

“请上国使臣转告燕王殿下,我主定会尽到属国义务。另外,燕王曾答应支持我高句丽南下平定三韩半岛,不知对此事燕王可有指示?”

这是来要好处了!乙逸暗自腹议,他笑笑回道:“国相务忧,大王已吩咐在下移交一批军械给高句丽,另外今后以较低的价格继续卖军械给高句丽。”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612章 再战漠北

在呼伦湖河畔喊杀声震天,数千柔然、敕勒胡骑与漠南骑兵纠缠在一起,双方杀得难解难分。其中一位身着鱼鳞甲的年轻燕军女将尤为骁勇,在她左右倒下了无数胡虏。

弓弩震弦的声音、刀枪相交的声音,再加上战马嘶鸣声以及肢体坠地的闷响、受创时的惨叫声和濒死前的呻吟,给夏日草原抹上一层血色。

自开春以来,漠北柔然、敕勒两部胡虏似乎不要命一般纷纷大举南下劫掠漠南,漠南诸胡在各盟旗一边组织兵力抵抗,一边向长城以南的辽东求援。

接到柔然敕勒南下的消息,卫朔立即下令坝州都督邵玉娘、朔州都督阳鹜领兵北上,负责平定漠北柔然、敕勒叛乱。

接到枢密院调令,阳鹜领兵两万自定襄出高阙塞越过阴山,打算沿着当年汉大将军卫青的足迹,横穿千余里的瀚海大漠,直接突袭位于后世蒙古高原中部、图拉河畔、狼居胥西侧的柔然部落王帐所在地。

原本此地为匈奴漠北单于王庭驻地,后来被鲜卑人夺得,最后又落到柔然人手中。

除了阳鹜这一路外,坝州都督邵玉娘同样率一万铁骑北上,她将会同漠南诸胡,共同出击弓卢水以北的敕勒、柔然部落。

此次阳鹜、邵玉娘指挥的漠北大战要比当年卫青、霍去病容易得多,首先燕国后勤体系远比当年大汉完善。

而且在这三年中,燕国通过筑城、移民等手段已将阴山以南牢牢掌控在手中,再加上有漠南诸胡为羽翼,起码不会让燕军在茫茫草原上迷失道路。

当日头偏西之际,战场上的喊杀声渐渐消失,草地上躺满了胡虏尸体,既有南下入侵的漠北柔然敕勒部落骑兵,又有漠南诸胡胡骑。随着号角声响起,漠南联军驱赶着俘虏向营地内走去。

在中军大帐内,邵玉娘端坐在主位上,旁边相陪的皆是漠南各盟盟长、旗主,除了邵玉娘神情自若外,其余人等无不紧张兮兮。

“禀都督,南下侵扰的数千漠北骑兵已被斩杀殆尽,末将特来复命。”

就在众人焦急等待消息时,却见刚刚在战场上厮杀的女将浑身是血的走了进来,详细地向主将邵玉娘汇报了大战经过。

看着英武不凡的徒弟荀灌娘,邵玉娘满眼欣喜,经过三年手把手传授,到了今天荀灌娘终于可以出师了。

此次邵玉娘受命出征漠北,其特地任命荀灌娘为大军前锋。

一路走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