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

第12部分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第12部分

小说: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候命令吧。”于是,许历接着说:“现在,请将军按军法处死在下。”赵奢则说:“等回到邯郸以后再处理吧。”不久,许历再次请求陈说计谋,他说:“谁率先占据北山,谁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赵奢认同他的看法,便迅速发兵一万人,占据了北山。秦军随后赶到,也想占据北山,于是全力猛攻,但是始终没有攻下来,反而损兵折将。赵奢看准时机突袭秦军的侧翼,结果,大败秦军。最终,赵军解除了秦军对阏与的包围,凯旋而归。
  赵王论功行赏,赵奢功劳最大,赵王赐其封号为马服君。许历也被赵王任命为国尉。从此,赵奢与廉颇、蔺相如等人并驾齐驱,成为赵国的三叉戟。同时赵奢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赵国成为当时一流的军事强国,远近的国家没有敢欺负的!
  纸上谈兵
  赵惠文王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孝成王继位。孝成王七年,秦赵两国为争夺上党地区,在丹河的上游地带,就是今天的高平境内,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长平之战。
  秦国打下韩国的野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沁阳,将韩国拦腰斩为两段,切断了韩国与所属上党的联系。韩国一片恐慌,派使者入秦,愿献出上党,以求和平。而上党太守不愿归秦,却将上党的十七座城献给了赵国。秦王大怒,派重兵直奔上党。
  此时,赵奢已经去世,而蔺相如又得了重病。所以,赵王只能派出老将廉颇与秦军对抗。秦国此时完成了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军战斗力也很强。所以一开始的战斗,赵军接连失利。面对这种困境,经验丰富的廉颇稍微退却,筑起了壁垒,坚守不战,大打持久战,秦军不管怎样挑衅都没有引出赵军决战。形势开始朝着不利于秦军的方向发展,因为他们远离国土,部队的给养是个大问题,战争拖得越久,他们的形势越不利。于是,秦国派出了间谍,到赵国去散布谣言说:“秦国并不畏惧廉颇那个老匹夫,但是却害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赵军的统帅。如果赵王任命他为统帅,那么秦军就会怕得掉了裤子,这仗不用打赵国也会赢的!”
  赵王年轻,没有什么判断力,他只想快点解决战争。于是,他听信了谣言,把赵括召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的统军将领是白起的话,我就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之流的对手。要是赵国统率我做的话,打败他不在话下。”于是赵王任命赵括为将军,代替廉颇领兵。蔺相如闻讯,拖着病体来觐见赵王,劝说道:“大王只是凭借着名声来任用赵括,这就好比用一把弦柱被胶粘住的瑟演奏乐曲。要知道,赵括这个人只知道读他的父亲留下的兵书,并不能根据战场上的变化做出正确的部署与调整。”赵王没有听从蔺相如的良言,仍坚持任用赵括统军。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起用兵打仗,他总是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天下没有比得上自己的。赵括曾经与他的父亲赵奢谈论用兵,赵奢不能难倒他,但是却并不认为儿子是真正懂得运用兵法。一次,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什么不看好自己的儿子,赵奢回答说:“战争,是要死人的,而赵括却把它说得太轻松、容易了。如果赵王不任用他做将领倒也罢了,而如果任用,那么,使得赵军大败的一定会是赵括。”所以,等到赵括将要率军前往长平的时候,他的母亲给赵王上书说:“老妇人认为,赵括不适宜担任军队的统帅。”赵王称奇,于是召见了她,询问其中的原因。她回答说:“老妇我当初服侍他的父亲,那时,他的父亲正是我国的大将,他会亲自捧着食物、饮料招待门下的众多宾客,所结交的朋友数以百计;每次战胜归来,大王给他的赏赐,他分文不取,全部分给属下去享用;从接受出征命令的那一天开始,他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情,专心于带兵打仗。如今,赵括当上将军,他这么年轻竟然坐在尊位上接见部下,军官们对他虽然畏惧,但亲近不足。大王赏赐给他的钱财,他全部据为己有,而且还会经常留意那些有利可图的田宅,可以购买的就买下来。赵括哪里像他的父亲?他们父子二人的想法与做法全然不同,因此,希望大王不要委派赵括带军打仗。”赵王认为她说的有理,但是他是个固执的人,认为自己的任命不能随便更改,便说道:“老夫人不要再说了,寡人已经决定了。”于是,赵括的母亲见此事无力挽回,便趁机说:“大王如果执意委派赵括,假如他做出不称职的事情,作战失败,恳请大王不要株连老妇!”赵王答应了她,保证不会伤害她。

  第32节:新读史记(下卷)(32)

  赵括代替廉颇统军以后,将军中的号令和纪律全部更改,军官也全部撤换,还对军中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而秦国此时却暗中派名将白起来到了长平,接掌了秦军。白起派出一支军队去攻打赵军的堡垒,命令他们半途假装败逃,来引诱赵军追击。赵括果然中计,率领赵军主力追击秦军,不料,却进入了秦军的包围圈。同时,白起派出两支精锐的小分队,一支截断了赵军的粮道,另一支牵制了赵军大本营的守军。赵军主力被围,四十多天过去了,他们缺粮挨饿,军心逐渐地涣散。于是,赵括打算做殊死一搏,他临时组建了一支精锐部队,亲自率领他们向着赵军大本营的方向突围。但是,在战斗中,赵括不幸被秦军的强弩射杀。失去了主帅的赵军,也无心恋战,纷纷扔了武器投降了。
  几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军。不久,白起下令将这些赵国降军全部活埋。长平之战,赵军阵亡以及被活埋的将士竟然达到了四十五万人,这使得赵国元气大伤,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围困时间长达一年多,赵国无力抵抗,如果不是楚、魏等国的援救,赵国几乎亡国。纸上谈兵的赵括成为了赵国的千古罪人,而赵括的母亲因为与赵王有言在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廉颇老矣
  邯郸之围五年以后,燕国的臣子栗腹向燕王建议说:“赵国的成年男子几乎全部战死在长平,而现在,这些人的子孙还没有成年,赵国现在的形势是兵弱将寡。燕国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发兵去攻打赵国!”于是,贪心的燕王便派兵进攻赵国。赵王闻讯,任命廉颇为将军,命令他率军反击。廉颇不愧为一代名将,结果,燕军大败,栗腹被杀,赵军乘势包围了燕国都城。燕王只能向赵王求和,割给了赵国五个城邑,这样,赵军才撤军回国。赵王论功行赏,把尉文邑这个地方封给了廉颇,赐他封号为信平君,并且兼任代理相国。
  当初,廉颇从长平被赵王免职回国,失去了昔日的权势,树倒猕猴散,门客们都离开了他。等到这次他东山再起,原来的门客又都回来投奔他。廉颇对门客们的这种行为很不齿,不高兴地对他们说:“你们都回去吧!我不会收留你们的。”门客们说:“唉!廉将军,您为什么如此地不开窍呢?如今,天下人交友,就好比是集市上做买卖一样。您得到了权势,我等就跟随您;而您失去了权势,我等就离开。这是个极其自然的道理啊!您不高兴什么呢?”听到这些话,廉颇沉默不语,似乎是默认了他们的话!
  后来,廉颇又为赵国立下了不少的战功。赵孝成王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悼襄王继位。悼襄王做太子的时候,与廉颇就有过节,所以,他一继位,便用乐乘代替了廉颇。对此,廉颇大怒:“我在惠文王时就做了将军,到今天都四十年了,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而今我没有任何过错,乐乘他是什么人,怎么就这么轻易地取代我的位置?”盛怒之下率军去攻打乐乘,乐乘被迫逃走了。
  廉颇知道自己的行为违背了君王的命令,肯定会被杀头的,便投奔去了魏国。廉颇在魏国住了很久,却始终没有得到魏王的信任与重用。而赵国由于多次受困于秦军,处境窘迫,赵王无奈便打算召回廉颇,重新启用他。于是,赵王派使者去魏国探望廉颇,实际上是去观察他是否还可以带兵打仗。廉颇的仇人郭开此时是赵国的显贵,他不愿意廉颇回国,便私下里贿赂出使魏国的使者,让他毁谤廉颇。廉颇也很想回到赵国为国效力。见到赵国使者以后,廉颇为了显示自己的老当益壮,特意在他的面前用餐,吃下了一斗饭和十斤肉,还披甲上马,展示了自己的威风。但是,使者回国以后却对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是饭量还很好。可是,他与臣坐在一起交谈,不一会儿工夫就上了三次厕所。”因此,赵王认为廉颇真的老了,不能再率兵打仗,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没有再征召他。

  第33节:新读史记(下卷)(33)

  不久,楚王听说名将廉颇在魏国闲居,打算任用他。便派遣密使将廉颇接来了楚国,任命他为将军。廉颇虽然在楚国也领军打了几次仗,但是却一直没有太大的成果。他曾经感慨地说:“如果我指挥的是赵国的士兵就好了!我真怀念当初与他们一同战斗的日子啊!”最终,廉颇在楚国的寿春城去世。
  纵观廉颇的一生,只有与赵军在一起,才能发挥他那与世闻名的军事才能,正说明了他的爱国情结,绽放出他绚丽高贵的人生品格。在军事才能上,廉颇一生并无大败,最多也就是在长平之战时与秦军的三年持平局面,用“常胜将军”来称呼廉颇一点儿不为过。
  骁勇战将
  李牧,是赵国优秀的军事将领,他常年率军驻扎在赵国北部边境上的代(在今河北蔚县)、雁门(在今山西右玉县南)一带,防御匈奴人。由于他在边陲领兵作战,赵王赋予的权力十分惊人,不仅有官吏的任免权,甚至还掌控了边境城邑的税收权,所收税款不经朝廷批准就可以直接作为军费。每天,李牧都要下令杀掉几头牛,用来犒劳士兵,他还亲自教士兵们骑马、射箭。李牧不仅优待士兵,还谨慎地派兵把守着烽火台等战略设施,同时派出去很多的侦查人员。他还制定了一个军队规章,内容是:“匈奴人如果前来侵掠,我军将士必须立即进入营垒坚守,胆敢擅自出战、捕捉俘虏之人,一经查出,即刻处死。”因此,匈奴每次入侵,赵国的烽火台就及时地发出预警信号,将士们随即进入营垒坚守,没有人敢擅自出战。就这样,几年以后,赵军没有任何大的伤亡、损失。可以说匈奴人的袭扰战术在他的面前完全没有了作用,只是疲于奔命,什么都捞不到。
  但是,匈奴人思维单纯,认为李牧不敢出战是个胆小鬼。即使是赵军将士中,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李牧的这种做法,也有与匈奴一样的想法,赵王也不例外。为此,赵王曾屡次责备李牧,命令他适当地迎敌、出击,可是李牧还是坚持他一贯的做法。最后,赵王大怒,召回了李牧,派遣另外的将军代替了他。
  在李牧离职的一年多时间里,匈奴人每次来进犯,新任的赵国将军都率军出战。结果,赵军每次都是失利,军队的伤亡、损失很大,而赵国边境的居民也不敢耕种、放牧了。赵王只得再请李牧出山收拾残局,而李牧则以有病为借口,闭门不出。最后,赵王以法令强制他出任边将,李牧只得服从。但是,他却对赵王说:“如果大王执意任用为臣,就要听任为臣以前那样的做法,如此,为臣才敢接受您的任命。”赵王全部答应了他。
  李牧回到北边境以后,按照他原先的法规、号令办事。结果,匈奴人连续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他还是给人以胆小的印象。赵国的将士们时常得到李牧的奖赏,他们却不随便使用、花费,觉得自己得到的奖赏与自己的军功无关,自己受之有愧,始终希望与匈奴人一战,堂堂正正地得到奖赏。李牧认为军士的这种心理,正是同匈奴作战的成熟时机。便精选出一千三百辆兵车、一万三千匹战马、五万名勇士和十万名射手,组织他们进行军事演习。同时,李牧还组织人民放牧,让民众、牲畜布满原野,来引诱匈奴人。匈奴人看见眼前的利益,便派出小股军队前来掠夺,赵军在李牧的指挥下假装败逃,故意让匈奴俘虏自己几千人。匈奴单于闻讯,便亲率大军入侵。李牧事先布置好了许多灵活、奇特的战阵,匈奴进入圈套以后,李牧命令军队包抄敌人的两翼。结果,李牧大败匈奴,斩杀了十余万敌军。接着,李牧率军北进,消灭了詹蓝,打败了东胡,又迫使林胡投降,于是,匈奴单于逃往更北的地方。这次战役以后的十余年间,匈奴人始终不敢再入侵赵国的边境城邑。
  赵悼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