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李承训 >

第115部分

大唐李承训-第115部分

小说: 大唐李承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对于这样的事情,房玄龄也只能暗自叹息。言太子李建成犹如神助了,因为李建成不仅有些李渊的全力支持。本身的才智也不差李世民什么,更兼占据着大义之名,收拢人心自然就比别人占有优势。

太子二字就是天生的光环,对于拉拢人心有着奇效。更重要的是此刻的李世民面对的不仅是来自太子李建成的压力,还有齐王李元吉以及楚霸王李承训的压力。可以说是四面皆敌,局势不容置疑,必须要抓住任何一个时间来壮大自己,才能够在夹缝中求存。不至于被他人抹去。

“是啊王爷!”长孙无忌听到房玄龄说完之后,迎合了一句以后。对着李世民凝重的道:“王爷这一场战争结束之后,你必须要彻底控制住手里的这一支军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一争之力!”

“理由!”

听到长孙无忌的话李世民额头冷汗不断的渗出,彻底的掌控这支军队,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问题。涉及军权的事情都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李世民相信一旦自己掌控了这三十万军队李渊一定会出手,因为这支军队是大唐的根本。

这也是李世民为什么要长孙无忌的理由的原因。因为这件事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做。只要做了,要么推翻李渊自己上位,要么自立门户。除了这两个选择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好的选择。

“秦王,楚霸王南下之时已经拥兵十万。为了应付这一场三面开战肯定会大肆征兵。”长孙无忌看着李世民凝重的道:“楚霸王麾下只有十万军队,想要度过这一次的危机,最少也得征兵三十万!也就是说楚霸王这一次战争过后就会得到拥有可战之兵四十万!”

“到时候楚霸王就凭借无双的实力成为大唐皇室除了陛下之外的第一人,秦王你觉得如果你不控制这支军队,拿什么来抗衡这样的楚霸王?”长孙无忌的反问很是犀利,仗着自己与李世民的特殊关系说话不怕得罪人,直接将最重要的问题点了出来。

长孙无忌的话让李世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承认长孙无忌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甚至于这就是事实。楚霸王李承训的实力已经很大了,只要扛过这一次危机,必将脱变为龙,翱翔九天,无人能治。

“不行!”

思考了半天之后李世民摇头道,他面对诱惑果断的拒绝了。因为掌控三十万大军,凭借他的手段轻而易举。但是他要的是九五至尊位,现在就掌控军队有些得不偿失。因为这样会失去李渊的信任和大义的名分。

“此事就此罢了,谁也不准再提!”李世民的目光犀利的看了看众人之后继续道:“下面说一下如何收复失地吧!”李世民不得不打断众人的话题,他知道这是李承训给的压力太大了。

让下属们有点难以适存,李世民不得不承认这个时候的李承训已经成了气候。南下的李承训已经成长到了一种无人能治的状态下了,这也是李渊并没有出兵救援的最根本原因。当时消息传来,他就猜测自己的父皇一定会坐视不理的,结果一如自己所料。

只是李世民神色不好的是,在别人都认为李承训会败亡的时候,他有一种近乎真相的直觉,这一次自己的这个逆天的侄儿肯定能够闯过去。七十万大军也无法留下他的性命,虽然这份直觉来的莫名其妙,但是李世民就这样相信了。

因为正是这个莫名其妙的直觉让的他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的捡回来一条命,所以李世民从来不会怀疑他的直觉会不灵。所以说这一次李承训一定会逃过一劫,甚至于还能够凭借这一次的机会实力大涨。

目光闪烁了一下,收敛了心中杂念。李世民重新将目光看向了军事地图,思考着作战计划。经过这样的一场闹腾,他也没有继续探讨的心思。直接对着地图开始了派兵布阵。

“程咬金何在!”

“末将在,请王爷吩咐!”

“由你率领五万军队从柏壁出发,兵发蒲州,歼灭王行本部所属兵马,收复蒲州!”

“末将得令!”

“秦叔宝何在!”

“末将在,请王爷吩咐!”

“由你率领十万军队自柏壁出发,兵分三路克夏县,美良川,安邑,围歼吕崇茂部!”李世民转头对着秦琼喝道。

“末将得令!”

李世民看着两位得力干将,满意的点了点头道:“本王亲自率领本部兵马自柏壁出发与盘踞在绛州的刘武周对决,胜利之后三军会师绛州,到时候沿着汾水北上解救危在旦夕的晋阳郡!”

“末将遵令!”

李世民吩咐下去之后,便起身离开了郡首府。这个时候的他需要一场安安稳稳的睡眠来补充自己,到时候才能用清醒的大脑来分析每一步的意义与好坏。既然李渊将他放了出来,不搞出点事情绝对是对不起李渊的。

而且这一次李世民虽然不打算将这三十万军队控制,但是却也有着一系列的小动作要做。免得将来,因为这些事情,一步之遥,悔之莫及。

……

第172章 试问楚地是谁的天下

武德三年末,中原大地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打仗。各大枭雄势力,率领麾下之兵大打出手,战火纷飞,百姓家园损坏。大批的难民蜂涌而出,只要是稍微大一点的城镇上你就可以看到衣衫褴褛的难民,犹如乞丐一样。

千里无鸡鸣,路有冻死骨。这成了武德三年间百姓的真实写照,虽然杨广好大喜功,有着很多的缺点,但是他所对中原大地的破坏远远不及这群所谓的起义者。

各路反王除了少数人有着官僚体系,能够为他们提供很好的管理功能之外,剩下的不过是扔掉锄头拿起兵器的暴徒。他们的反抗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后方,规律有序的接收地方。

他们依靠的是劫掠,鼓动老百姓而已。这样的暴民放到后世就仅仅是一群人人喊打,如过街老鼠一样的恐怖组织而已。那会像这个隋末乱世,居然将这样的人也大书特书!

纵观历史造反成功的大多是领兵将领,无他,有兵权,有谋士,自己素质也高,造反是个技术活,不是什么人都玩的了的,就这样造反失败的还一抓一大把。底层造反掰着指头也数的出来,大一统的也就刘亭长朱和尚而已。

知识越多越反动,乱世时候科举不兴,还是有大把人才会跟你干的,前面抢钱抢女人无所谓,有了一定的地盘了就不能再这么干了,要组织屯田,要营造兵器,要练兵,在这隋末乱世能够懂这些的枭雄人物不多,只有几个而已。还有就是要有超越一般人战略眼光了,先打哪后打哪。攻的会不会功高震主,守的这个会不会被招安反水,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格魅力与资金钱粮的支持。

造反以割据为先,北方比南方成功率高,因为有马,北方人也彪悍热血。啥也别说了,跟着大哥混,拉个万八千精骑,三五万步兵很容易,多了估计不行,养不起也没名目,没事跟游牧民族练练兵,提高战斗力,有枪有粮了大老板也不敢动你。安心隐忍,发展实力,然后还是等啊,枭雄最杰出的能力就是隐忍。

这也便是心里有着大志的人,都将目光看向了北方,为了北方而大打出手的原因。也正是有了如此多的原因,每一次的乱世,乘势而上者太多了。最后得到天下的只不过是一两个人而已。造反是一项技术话,这不是一般平头百姓就可以掌握的了的高深学问。

历史上平头百姓往往造反最早。声势最大,但是失败的也最彻底。如同陈胜吴广,如同箭射承天门的闯王李自成。最后夺取天下,收获利益的往往是大贵族,一个阶级,一个利益共同体。

如果说乱世是一款游戏的话。每一个入场者就是那些反王,都需要入场券。而这个入场券便是这个反王的身家性命,在这个残酷的游戏里,赢了你可以得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礼物,八荒六合。君临天下。但是一旦你输了,那就收回去的不光是你的生命,还有你的家族。

踏上条路,玩了这个游戏之后,便再也没有了回头路。但是纵然是这样,许多人自然锲而不舍,为了天下铤而走险。

李承训通过盖世太保与军统的反应之后,便对远在帝洲的百里挑一下达了命令,南方之地,很适合人类生存,但是这个时候的南方并没有彻底的开阔出来。就算是杨广修炼了京杭大运河也是如此,李承训可是清楚南方这个地方的强大潜力。

唐朝后面的宋朝,偏安一隅之地。但是却富的流油,便是南方之地被开阔的原因。南方气候暖和,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可以达到一年两熟甚至于三熟的地步。这里根本就是一个天然的粮仓,只是一直以来没有发现在乎而已。

引难民南下!

李承训打算利用难民开荒,富饶南方。等到他一统南方之后,兵出巴蜀到时候自己就可以坐拥两大天然粮仓,与远在长安,坐拥八百里秦川的李渊在根基上有了一拼之力。到了那个时候他李承训就真正的成长到了诸侯王的地步。

无视中央,自立一国!

犹如汉代的诸侯王一样,在自己的封地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兵力上可以对抗中央,在财力上傲视天下,那个时候,帝洲的三所大学也必将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在人才上达到了持平的地步。就可以引兵横跨长江,试问中原九鼎之轻重了。

而且难民也是一种廉价的劳动力和兵源,只要借助这股力量引难民南下。一过武德三年,李承训就在人口上压过北方,成为了天下第一方的豪强,到时候可做可为的就多了,再也无需担忧自己的小命被血腥斩杀了。

随着李承训的命令下达,天下难民纷纷扰扰,朝着南方进发。京杭大运河上船只来去匆匆,仿佛在现了奴隶贸易的一部分场景。就在中原群雄被李承训突如其来的一招打的晕头转向的时候,政务院已经接受到了一百二十万难民。

按照政务院的规划,南下的难民可以在七郡之地的任何地方开荒。没一个三口之家可以开荒十亩耕地,农具由政府提供,三年不加税收。三年之后按照十五税一的比例来收取农业税,听到这样优厚的待遇与政策,七郡之地,热火朝天。

这股难民南下对于李承训的七郡之地,注入了勃勃生机。就在李承训心中满是欣慰的时候,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了,林士弘亲自率领的二十万军队到达了庐陵郡之外,将李承训团团围住了。

城墙上李承训肃穆站立,看着底下的敌人心里闪过一抹凝重。虽然此刻的自己在兵力上不弱于林士弘,但是自己那军队不过是刚刚整训完毕而已,根本就没有来得及好好训练。这样的军队又如何是林士弘百战之师的对手。

这个世界上懂兵法的人很多,能够以少击多取得胜利的也不少。但是能够凭借人数众多的绝对攻克绝对精锐的天才却只有一个,一个被兵家之人顶礼膜拜的人,那便是韩信。谋战派之首,与白起并称韩白!

李承训的用兵很多的是特种战术,虽然鲜尝败绩。但是李承训还没有自信到可以与韩信相提并论的地步,他清楚韩信用兵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对于大兵团指挥作战之能,亘古无人能及。

旌旗飘飘,战马嘶鸣,战船游弋。李承训看着底下的楚军,目光之中闪过一抹坚毅,对着身后尉迟敬德等人道:“备战!”

“是,王爷!”

接下来由葛施指挥着军队搬运擂木,滚石,火油等等,与此同时由郎帆率军将投石机这利器架了起来。回到郡守府,李承训看着地图,目光里面闪烁着精芒,对着尉迟敬德道:“敬德,今晚由你亲自守卫城池,注意四门情况,若有夜袭者,杀无赦!”

“是!”

“太保!”

“卑职在,请王爷吩咐!”

李承训看了李太保一眼之后,笑道:“由你率领盖世太保彻查最近几个晚上的庐陵郡内,异动者!”李承训转过头看着李太保眸子内一抹骇人的杀机一闪而逝道:“若有乱动者,全族尽杀之!”

“是!”

这一次战事非常重要,而且这一次李承训内心里没有半点把握。没有办法之下,李承训只得在微小的事情上一一抓起,免得遭到失败。正犹如微小的细节决定着成败一样,李承训这一次显得特别小心翼翼。

不仅是李承训在面色凝重的在思考着守城之法,而底下的林士弘也是这样的。虽然他也是一方强豪,能力不俗。但是他了解过李承训,对于对上这样一个可怕的对手,林士弘内心深处并没有什么底儿。

楚霸王李承训用兵之能天下皆知,正所谓盛名之下无虚士。林士弘自然而然的认为李承训是一个难缠的劲敌,更何况这一次自己一次性出兵三十万,就是觉得李承训这个家伙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同时李子通出兵三十万,分散了李承训的兵力。正是由于如此,林士弘才有了一口气干掉李承训的想法,就算最不济也可以将李承训赶出南方,赶出楚地。

“王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