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权倾大宋 >

第583部分

权倾大宋-第583部分

小说: 权倾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王秀懂朱琏的意思,分明在保护孙子,他倒不反对垂帘,内朝权柄并未消失,仍然具有相当的决策权,至少没有的玉玺,政令不具备法律性,枢密院依然是内臣体系,要对天子直接负责,并对三省六部进行制衡。

赵谌似乎稍稍迟疑,终究眨了一下眼睛。

“官家,国事纷杂,太子年幼监国,却不可无重臣辅佐,王相公权平章军国事,官家以为如何?”

不要说李纲了,连秦桧、蔡易、赵鼎也直起了身子,眼巴巴看着王秀,平章军国事非同小可,一旦赵谌眨眼,就意味着王秀握住了都堂和枢府,以王秀目前的声望,或许太可怕了,连李纲也不禁为之惊秫不已,朱琏倒底在想什么?

王秀也眉头微蹙,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还要在意那些虚名?就算是有必要,也不用那么露骨,平章军国重事不行吗?非得要平章军国事。

要知道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平章军国重事有文字缺陷,只能处理军国重事,那就非常有讲究了,平章军国事却是大权独揽,事无巨细一概管之,自英宗以来就没有特设,连蔡京也不过是总领三省事,名不正言不顺的。。pbx。m

赵谌灰暗无神目光晃动,脸色是非常不甘,久久不去眨眼,更没有任何表示。

王秀不免摇头,明白朱琏是对他作出补偿,不久前的顶撞让他难堪,是给了他们缓和的机会。不过,他还需要这种缓和吗?他没有怎么样儿子,又能对孙子不利?显然是不可能的,朱琏的关切过甚了,又把他推到风头浪尖上。

他瞥了眼朱琏,淡淡地道:“娘娘,平章军国事非同小可,还望收回成命。”

朱琏却轻轻笑了,平静地道:“家国大事,非相公不可,还望相公不要推辞。”

赵炅眨了眨眼,轻声道:“爹爹,孩儿觉得非常时,当以王公主持外朝事,应对虏人的刁难,此为因人特设,不再成为朝廷定制。”

赵谌惊讶地看着赵炅,却不知怎么想的,最终是目光暗淡,艰涩地眨了下眼睛,慢慢地闭上了眼皮。

李纲、秦桧等人都非常惊讶,赵鼎甚至想出言阻止,大家却明白,有朱琏主持大局,官家也眨了眼,断不能此时开口,平时你可以毫不客气驳斥天子,非常时却不能。

再说,太子和太子都同意了,你还能说什么?王秀的权势如日中天,其实就是平章军国事,也就是加个名头定名份。

大家没反对的最重要一点,也是不能说出口的,那就是王秀有实无名,却不要去制约,有了平章军国事的名头,倒是把目光聚集起来,让他做事有了三分忌惮。

一旁的赵构脸色平静,心中却是惊涛骇浪,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光是王秀平章军国事,就让他机会渺茫。

朱琏待赵谌闭上眼睛,才轻轻一叹,站起身来道:“各位都听到了?好了,圣人和太子在此伴随官家,请大王回转藩邸。今夜,诸位就留在福宁殿外轮流宿卫,宫中紧闭关防,无旨一律不得出宫,违者立斩不赦。”

众人对杀气腾腾的话,并没有太多抵触,也算是非常时非常策,一切都是按本来的,中规中距,无可指责。太子留在皇帝身边,众位执政留在宫中,对于稳定局势有着莫大的好处,也杜绝了某些居心叵测者的非分之想。

李纲还想说什么,却又想赵谌并非重伤不治,也就是立了太子监国,王秀权平章军国事,也算是临时应急,只要赵谌伤势稳定下来,总会想办法卸任。

众人退出福宁殿,,一个个忧心忡忡,不言不语,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大家各自想着自己的心思。

赵鼎看王秀一脸的沉思,忍不住就想要说,却被李纲眼疾手快,轻轻咳了声,用眼神制止了。

秦桧却隐晦地看了眼赵构,对王秀轻声道:“文实,我来值守。”

“有劳会之兄。”王秀没心情去看众人,心中是沉甸甸地,他知道帝国到了转折点,他原本灰暗的心情,亮堂了许多,却陷入了两难的矛盾。

中秋的狂欢气氛还没有消散,就传出赵官家重伤消息,

人们从惊愕到疑惑,从疑惑到不安,瞬间地大爆起来。

一时间,街头巷尾闹翻了天,流言蜚语满天飞,各大报纸和小报上都充满了疑问,士大夫要求朝廷说明,中秋之夜生了什么,至于是谁走漏风声,没人去追查,也不可能追查,连赵官家夜宿哪个宫殿,第二天都能被人知道,就别说其他的事情了,很不稀奇的。

王秀最不愿看到的是,因天子的遇刺受伤,造成经济上的动荡,为了稳定民心,在他的坚持下,朝廷终于颁布了中秋夜的细节,直接点名是虏人所为,坦诚不公地把怒火转移。

民间传言是一回事,朝廷公布又是一回事,那可是有权威性的,消息一经公布举国愤慨,至少行在中是沸沸扬扬,新仇旧恨一并爆,要求北伐的呼声遽然高涨,连原本持中间论调的人,也高呼着复仇,这个是公然刺杀天子。

有趣的是,持主战论调的大臣,却一片沉默,领袖人物李纲甚至挺身而出,委婉地驳斥要求北伐的呼声。

不能不说,他和王秀共事十余年,早就认同王秀的展思想,也看清时局大势所在,深知朝廷还没有完成最后的准备,经济危机经过海船的到达,已经慢慢有了缓和的势头,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经济转型和宝钞试行都在进行。

第1170章棒打出头鸟

一个不小心,足以引起经济的混乱,当务之急还是要忍一忍,把国内的事先办好,至少要等待稳定下来,才能把北伐提到议程,那么多年都等了,还在乎几年时间?

他的出头让人感觉很古怪,连温和的持议和论调大臣,也义愤填膺地主张北伐,那些坚决的主战势力,却摇身一变成了主和,简直颠覆了人们的三观。

也只有那些睿智者才明白,什么是主和,什么是主战?不过是天下大势展的产物,本质上说两者并不矛盾,只是占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然,那些毫无骨气的人,整天惧怕女真人,说什么不可抵御,却是个例外。

随着主战势力的沉默,民间议论越地激烈,风向逐渐转向抨击两府,王秀身上的压力剧增。

曾经被贴出王相公国的字条,再次地被人贴在大街小巷上,他的声誉遭到空前的诋毁,尤其是士林中的非议对他的打击最大,一部分来竟然自玉泉山书院。

是因,刘仁凤为的学生,要求复仇北伐,他们到靖康之乱,把此事上升到道义的高度,东南新闻率先带头,占据杭州各大小报头条,隐讳着批评王秀、李纲等人空喊北伐空号,事到临头反而畏缩不前等等。

有的激进学生甚至要太学生,想要来次宫门请愿。这太学生最爱闹事,他们的身份也让人忌惮三分,下舍直接参加礼部试,中舍直接参加殿试,上社可直接受进士出身,头三名地位等同三鼎甲状元及第,一般人可真惹不起,也造就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连两府也要谨慎对待。

当然,有反对声讨的就会有维护的,并非所有人都是热血青年,那些都是真正的精英,接触到一定层次的人。他们

能看清当今天下局势,并对之有相当透彻的分析,也相当有影响力,认为王秀的政策有针对性,做事情决不能不顾现实,凭借一腔热血,脑子一热就上,双方你来我往地辩论。

没人知道大内的情况,就在众说纷纭中,赵炅顺利成为监国太子,韩氏以不敢擅专为由,请朱琏垂帘,朱琏自然坚决婉辞,最后在王秀的劝进下,终于决定再次垂帘。

对于朱琏把持内朝政务,李纲、秦桧等还是能够接受的,毕竟她有政治底线,也是维护皇家的统治。

士人限制皇权是为更好地延续国体,免除皇帝胡作非为,并不是要废除帝制,她正好能够很恰当地维护皇室,更有让维护皇统心意大臣放心的品德。

赵炅监国的第一天,就颁布了赵谌的诏书,不吝为一场甘霖,把市面上的非议压下去不少,至少减轻王秀的压力。

王秀三次拒绝权同中书门下军国事的诏书,平章军国事全称同中书门下平章军国事,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多了两个字,权势却天壤之别,朱琏态度非常坚决,王秀必须要接任。

最终,王秀不得不接受任命,迁特进,太子太傅,权同中书门下平章军国事、监修国史,上柱国。

李纲也迁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赐武威郡开国郡公;赵鼎迁特进,上柱国,赐南阳郡开国郡公,其他众臣各有赏赐。

两府执政心平气和,明白人也看出猫腻,李纲作为国之柱石,官职在王秀下,勋爵却在王秀上,其中的制衡不言而喻,反倒是王秀淡然处之,一副没毛事的模样。

外人只能说朱琏做的非常漂亮,不过是几个爵位而已,又没有实际意义的封地,朝廷还不缺实食封每户每日二十五文钱,至少让他们团结在监国周围。

御史中丞万俟倒是有点小心思,眼看着祸起萧墙,连玉泉山主流也隐约站在王秀对面,想火中取栗捞一点好处。

他是上蹿下跳,联合部分台谏官弹劾王秀,说哪门子不思圣恩、不思国仇家恨等,大有把王秀拉下马的势头。

御史中丞弹劾可不是玩的,那可是直接能把宰相拉下马的人,中丞一般不弹劾,要是弹劾两府重臣,必然是大事,两府重臣往往要先俯身请罪,连天子也要亲自出面。

可惜这是利令智昏,聪明反被聪明误,认为借北伐呼声日高,王秀声誉低迷,李纲默然不语时机,一举成就清誉,甚至能把王秀赶下去,自己进入两府。

御史中丞弹劾两府成功,自身也能跻身两府,这是大宋开国的定制,用于非常明显,就是让台谏官死死盯着执政官。

可惜,两府执政除了赵鼎附和北伐,其他执政空前地一致,连尚书六部也铁板一块,甚至赵鼎也顾忌天子重伤,监国太子年幼,不宜大动干戈,并没有公然出面。

就这样,万俟一脚踢到铁板上,王秀根本无需反击,先就有江宁日报提出质疑,声称万俟目的不纯,在于抬高声望有心两府,这下可算捅了马蜂窝。

各小报纷纷质疑万俟真正目的,甚至连指责王秀的士人,也把矛头指向御史台,直接指名点姓,万俟哗众取、攻撼朝廷、居心叵测。

面对士林风向转变,万俟是左右不是人,成了风箱里的老鼠,搞的自己两头受气,有人甚至守在东华门,指着他鼻子破口大骂小人,那就不是个人,却不得不求助于秦桧,希望能把他从漩涡中捞出来。

也是,士人议论本就是战和复仇,从明面上说都是为了家国,哪个不识相的要从中牟利,不是利用人家嘛!没人愿意被人利用,这就引起了公愤,连秦桧也非常不齿。

大家都是吃这碗饭的,平时和气生财,相互给面子,争取利益是一回事,却看你自个的手段,一旦真相被揭,端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那就怨不得别人了。

王秀也不是吃素的,为了天下大势可以忍耐妥协,等着别人蹲在头上拉屎,可就触犯他的底线,暗自操纵士林舆论,万俟不过是跳梁小丑,恰当好处跳了出来,被当成转移目标的载体。

第1171章倒霉的万俟禼

果然,众人的唾液,都把御史台给淹没了,几名监察御史被迫戴罪离任,万俟禼终于撑不住了,也就是朝廷不杀言事官,王秀又非常忠实地执行,甚至是力保万俟禼不被伤害,这厮才没有被人撕了。

至于他是怎样的心思,就没人知道了,要知道他说一句话,就能让万俟禼万劫不复,却始终没有说一句。

朝野上下却不放过这厮,要打这厮去崖州吃荔枝的呼声很高,向来不干涉外朝的赵构,一反常态地为这厮说了话,御史中丞弹劾宰相,无论出自怎样用心,都不得贬斥。

这也是赵宋的老规矩,让人无言以对,朝廷的风闻弹劾可不是玩的,最多也就是离任,要真把人流放了,谁还敢风闻言事,连李纲也表示不可太过。

至于藩王不得预政,赵构的行为也很好解释,当祖宗法度被挑战时,藩王自然要站出来维护,就看人们从哪个角度看问题了。

最终,在王秀的好意下,万俟禼罢御史中丞、改授权知都水监,大理寺卿李正民迁御史中丞。

很多人赞叹王秀的胸襟,传到市井中引起人们的感慨,纷纷自责是不是太过了,王相公乃中兴名臣,大宋行朝的南天一柱,早就是位极人臣,岂能去国?

你说人家作威作福,没看到连御史中丞也敢弹劾?王相公竟然谨守法度,不懂得区多看书,看看历朝历代权臣怎样做的,不知道的不要出来丢人现眼。

御史台也倒了大霉,在李正民的铁腕治理下,不少御史纷纷离任,一批外任官员走马上任。。pbx。m

不过,明眼人就品味三分,无论是赞叹也好,是非议也好,明眼人都不能不说这招玩的高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