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权倾大宋 >

第433部分

权倾大宋-第433部分

小说: 权倾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枢密院依然为内官体系,却被弱化了许多,部分权柄划到兵部,枢密都参军司、机司名义上属于枢密院,实际直接向都事堂负责。

两府有都事堂、枢密院构成,人们习惯称呼宰执两府,却深切感觉到东府权柄的厚重。

当然,也有人表示反对内外分离,大多数人还是能理解的,能厘清内外朝界限也是好的,毕竟这样能限制皇家开支,避免天子从户部和太府库中提取,减轻国库负担,对外朝或许是省心的好事。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王秀玩了个把戏,内外朝分离不假,但殿中省班位在枢密使之下,暂由外朝大臣兼任,这就给了外朝制约内朝的机会。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吸引士人眼球的是,在县设立议政会,那才是乡老制的升华。

应该说是,王秀最关心的无外乎亮点,内外分离是一点,县乃至州设置议事会,也是重中之重。

。。。

。。。

第841第841章二元君主制的开端

睿思殿

赵谌端坐御座上,神色黯然、眼敛低垂,似乎是老僧入定,没有年轻人的青春活力,也没有帝王应有无上威仪。请大家搜索品看最全更新最快的

王秀和李纲、秦桧站在案前数步外,听着一名内侍滔滔不绝地读着新官制的名称、职事与差遣权力的详文。

良久,内侍悄悄退了下去,君臣谁也没有率先开口,大殿内气氛有些压抑。

“殿中省那边怎样了”赵谌无精打采地道。

李纲不由地暗自摇头,这个天子当的也很窝囊,无法动用外朝府库,绝对让内朝日子不好过。

当然,也不是外人看的憋屈,王秀草拟的章程,还是给皇室优厚待遇,无论是干预国事还是供奉,都非常的豁达,天子依然有相对的权威。

相对而言,皇室还掌握大量资源,绝对能够制衡外朝,只是没有了干预外朝府库的权力,对于他而言,是喜闻乐见的。他是历经赵佶的挥霍无度,目睹皇家的奢靡无度,把好端端地家国败坏一空,天下生民元气大伤,经过王秀十年的努力,才算是恢复了盛况。

只是,家国是恢复了不假,却仅限于东南、福建等未经战火地区,陕西、京东京西乃至淮南东西路,仍然没有展起来,经不起太大的风浪。

秦桧作为实际的推行者,虽说入了枢密院,却仍然在都事堂担任宰相,当下应声道:“陛下,皇城司、三衙卫士等正在交割办理中,只是殿前司对三衙卫士划归颇有异议,所应各项事宜正在商讨之中。”

赵谌脸色更不好看,嘴角一阵颤抖,愤恨地瞥了眼王秀。

王秀毫不在意儿子的眼色,三衙卫士是天子卫率,理应把调遣权划归殿中省,但又惹起了军方不满,尤其是殿前司很不乐意,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三衙卫士是天子卫率,岂能让殿中省掌”李纲还是存有异议,他非常希望全部力量,归属枢密院节制,也就是说班直侍卫仍归殿前司。

按照王秀对分外朝分离的计划,大宋侍卫亲军名义上任然是皇室的,但皇帝却不能肆意调兵,只能掌握皇家卫队。

王秀心念一动,意味深长地看了眼李纲,这厮说的冠冕堂皇,下手可真狠啊一点也不给皇家留点,你以为是君主立宪啊他要实施的是二元君主制,君王掌控自己的卫队,国事上还有较大权利,甚至对军务也有一定的权力,可不是光杆司令。

不过,他倒是乐于见到士人折腾,只要在可控范围内,对他是非常有利的,至少能减少他的阻力。

秦桧也同意李纲,果断地道“李大人乃老成之言,殿中省断不可赋予兵要。”

赵谌撇撇嘴,很寂落地道:“好了,三衙卫士名籍仍由殿前司掌管,日常差遣由殿中省分派,考功有兵部来定。”

王秀眉头微蹙,似乎有点明白赵谌意思,他本意是内外朝事务和财政分离,把天子的权力逐步圈定,减少皇权对外朝的干扰,赵谌竟然顺水推舟,借着内外朝剥离,绕开同样是内臣体系,但参与外朝政务的枢密院,把班直侍卫从殿前司分出,再无顾忌地调遣。

他本意也是给皇室一定直接兵权,班直侍卫划归殿中省,可以避开枢密院,等同皇家掌握一张底牌。

班直侍卫是皇家宿卫,却同样是枢密院治下精锐兵马,调动符令由天子和枢密院掌握,但没有枢密院的符令,天子也难对班直整军调动。

此番班直有殿中省分派差遣,那就正好如意了赵谌,至少能绕过枢密院调兵,天子在两府外控制三千余人的精锐武装,不算大却令人不安。

三千精锐放在江宁,也是一股断不可轻视的力量,更何况这些侍卫有最精良的装备,选拔最优秀的壮士。

内外朝分离制约皇权,但天子亲掌宿卫,又能威慑两府,还是有高人指点,他可以肯定去了张启元,仍然会有不甘寂寞的人挑动事端,他要延续家国的努力还很艰难。

王秀愿意是一回事,别人参与其中图谋龌龊,这就是他所不愿看到的。

李纲何尝不明白,他是赞成王秀内外朝分离决断的,经历惨痛的教训,他对天子随意干预国事军务非常敏感,应该说没有赵桓的神经质,就不会有女真人的猖獗,有限制君权的必要性。

但是,他对班直脱离枢密院,有种非常不好地感觉,认为王秀应该出面阻拦,却不见对方有任何意见。

他不免有几分不悦,生硬地道:“天下戎旅皆出自本兵,这是祖宗法度,纵然殿中省脱离中朝,也不能委以兵柄。”

赵谌自然想抓住兵权,班直侍卫是天下精兵,吏士不多却非常精锐,他就是在平庸也明白其中好处。

王秀根本不想拿班直说事,二元君主制显著地特点,就是有限制君权对家国的操控,君主应该有自己掌握的力量,来对付可能出现的不轨之徒,是他决定划归班直主要原因。

当然还有个不能明说的缘由,就算赵谌再针对于他,那也是他的骨肉,为了子孙后代打算,他也必须让双规掌权制度下,子孙有一定的自保能力。

他并不想在官制上走的太远,物极必反的道理恒古不变,现在很多士大夫尝到了甜头,想要毕其功于一役,这是非常危险的,会滋生某些人的野心,他必须遏制这股子势头。

赵谌见王秀不言不语,感觉非常无聊,懒洋洋地道:“好了,事就这样办,不知王公意下如何”

“三衙卫士乃天子卫率,自然是有内府掌控,但出外征战需枢密院符令调遣。”王秀很平淡地道,他是铁了心把班直划归内朝,决不让枢密院、殿前司染指。

赵谌并没有听出异样,不由地大喜过望,他并不认为王秀倾向他,而是觉得是对方的疏忽,趁热打铁道:“那就这样办,好了,退朝吧”

李纲若有所思地看了眼王秀,神色尤为地郑重。

。。。

。。。

第842第842章王秀的手段

秦桧去都事堂当值,王秀和李纲刚出了东华门,两人慢慢步行间,就听李纲沉声道:“三衙卫士归属,千万不能草率。”

王秀眉头一挑,笑道:“文武两制,大人应该非常明白,君权制约下,天子必须手握亲兵,不受他人制约。”

李纲目光尤为复杂,难怪王秀没有任何意见,一切都是对方的主张,根本无需细问,一切都能在对方学术中,找到一丝脉络。

二元君主制下天子掌握亲兵,明显要对付不轨,他也不过分计较,意味深长地道:“正值多事之秋,大人为百官之,担子不轻啊”

王秀看了眼李纲,忽然道:“大人,唐相公还没有走”

李纲诧异地望着王秀,沉声道:“哦,宰相卸任就镇,也是可以不去的,唐公年事已高,不宜北上楚州颠簸。”

王秀心下冷笑,才六十余还年事已高,恐怕是留下行在帮衬。不过,就在刚才他改变主意,不想让唐格离开朝廷,甚至想把孙傅给召回来。

无关乎妥协,有些事就不是妥协能办成的,他需要挡箭牌。此次,赵谌的难没有动撼他不假,却给了他深深地警示,儿子的确是心急了,在无法澄清父子关系,他又必须要保证儿子帝位稳固,就必须铺设更多的缓冲。

孙傅、唐格等老臣是防备他不假,却还算是正人君子,没有致他死地的坏心,甚至在家国和私事权衡上,有选择地站在他的一边,非常适合做他和赵谌之间的缓冲,也能树立他尊敬老臣的声誉,争取更多士人的支持。

尽管是权谋,但这是堂堂地阳谋,孙傅、唐格乃至一些士人,就算明白他的意图,也会非常乐意接受,这是双赢的局面,除非傻子或自视清高的人才会拒绝,否则没人会拒绝。

“大人说的是,唐大人怎么再受舟车劳顿,朝廷也离不开诸位老大人不是。”

李纲吸了口凉气,王秀是怎么了,竟然赞同唐格留下,听意思甚至愿意孙傅回朝。

虽说王秀的势力成长起来,但在两府和尚书六部,尚未占据半数,要获取朝廷控制权还很艰难,孙傅、唐格等老人回来,恐怕会遇到更大的阻力,难道他就不怕肉就那么大一块,人多了自然分的少,实在是匪夷所思。

王秀见李纲满目狐疑,不然不语,显然在怀疑他的用心,不免笑道:“张子初叛国,家国虚实暴露在虏人眼中,正是危难时刻,朝野上下更需精诚团结,不能再出变乱了。”

李纲惊讶地看着王秀,觉他的眼中尽是真诚,他忽然不知该说什么是好。

相比起来,他们曾经看好的张启元,为之精心培养准备制衡王秀的人物,最终却出卖了家国,一直被防范的王秀,却真正站在士人行列,忍受他们的质疑,默默带动整个帝国不断前进。

尽管,王秀监修国史后所表现出强势,但那也是必然,换成他定然也会如此。他曾经和张叔夜制衡孙傅、唐格,但那也是局势,既然王秀有诚心,也就索性顺水推舟,道:“文实言之有理,唐大人受无妄之灾,请郡的确有点过了。”

“张子初的策划,怎能让唐大人一人承担,那也太不像话了。”王秀见李纲对他称呼都变了,知道算是成功了一大半。当然,他把事退到张启元身上,也是顺理成章,这是朝廷的潜规则,只要你倒霉,所有的屎盆子都会盖在你头上。

当天下午,又一番新的任命,李邦彦人观文殿大学士,开府仪同三司,赴任东京留守司,张邦昌任昭文馆大学士,开府仪同三司,陈邦光任宣和殿大学士,王伦正任礼部侍郎,刘豫转吏部侍郎,张澄任刑部侍郎,程振任工部侍郎,辛炳任门下给事中,钟离睿任枢密院都承旨,王昂任太府寺少卿,刚刚出使女真回归的洪皓,权翰林学士院,吕祉任翰林学士承旨,似乎还有几个职位,正在虚位以待。

王秀并没有回府,而是和钟离睿轻车简从,进入南外城一处叫明月桂香楼的小酒肆,要了个僻静的靠窗座位。

别看这铺子不大,但这家酒肆名气不小,那个桂花酒还有桂花糕非常出名,再加上拿手的卤猪脚,让人食指大动,连达官贵人也忍不住让家人来买。

既然来了,当然要点桂花酒,上桂花糕和卤猪脚,还有溜肝片、笋片抄肉片等等特色菜。

“大官人,小店新上猪头,您不来个”小厮殷勤地介绍菜肴,王秀可是来了几次的熟客啊

“再来个梅子糖,我可吃不惯猪头,那玩意吃了还不变猪头了。”王秀心情颇为不错,索性跟小厮开起玩笑。

“看大官人说的有趣,大官人稍后片刻,马上就得。”小厮接过一小块银锭子打赏,眉开眼笑地下去,两钱的碎银子不算多,作为打赏不算少了,很少遇到这种阔主。

“桂香楼是有点简陋,为你庆贺荣升都承旨,还是有点简陋了怎么说也是自己人,能省点钱就省点。”王秀依然是半开玩笑,打趣一样地调侃。

钟离睿呵呵一笑,无奈地道:“大人说笑了,就是去肉饼铺子,那也是美味啊”

“行了,来先干了三杯再说,桂花酒可是好东西啊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润脾醒胃,酒中珍品。”王秀有点迫不及待了,他当先端起大杯就狂饮,反正钟离睿是自家人,他们又是便服而来,索性放浪形骸。

钟离睿见王秀毫无风度的吃喝,不由地翻个白眼。

两人吃了几杯,用了些卤菜,王秀用筷子指着卤猪脚,笑道:“今个,做的味道恰当好处,就像两府、尚书六部和九卿布局,文火长则太烂,武火猛则太生,文武兼济才是上道。”

话中有话,钟离睿岂能听不出来,他稍加沉吟才道:“大人,棋局已经展开,大人用那些老臣,必有深意,却还需防范一二才是。”

。。。

。。。

第843第843章和史浩论政1

“陈邦光不过是软骨头的小人,也就是各方权衡的结果,翻不起什么大大浪,你看杨邦乂杨希稷如何”王秀端起酒杯,浅浅饮了口,又不住地赞道:“桂花酒,嗯,真是香甜可口,让人忍不住要再来一口。天籁小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