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走下神坛的智者:诸葛亮成长之谜(选载) >

第5部分

走下神坛的智者:诸葛亮成长之谜(选载)-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九月初一,诸葛亮诞生在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临沂地区)。据说当天出现了日蚀这样的奇异天象,父亲诸葛珪给他取名为“亮”,希望他能给诸葛家带来光明。
  诸葛亮三岁启蒙,琴棋书画,四门功课,样样兴趣浓厚,件件爱不释手。他每天抚琴弹曲,棋盘围猎,吟诗咏词,读书习字,从来不知厌倦,到4岁已经认识千八百个字,读了《诗经》、《论语》几十篇文章。他的求知欲望与日俱增。
  一天,诸葛珪抱起儿子,问道:“小亮,你说说长大想干什么?”诸葛亮想了想,摇摇头,没有说话。他对父亲总有点畏惧感。诸葛珪又问:“那你现在想干什么?”诸葛亮眨巴眨巴眼睛,记起母亲平时的嘱咐,回答:“学会做人,明白道理。还有,多学本领。”
  诸葛珪问:“你要明白什么道理呢?”
  诸葛亮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诸葛珪说道:“首先还是要学做人。老子讲‘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这就是做人的道理。咱们诸葛家的祖宗诸葛丰做过朝廷的大官,是个有智慧的人。但是,他对自己本身不了解,没有看明白自身的能力,结果,有生之年还是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说到这里,他又问诸葛亮:“你知道,历史上谁对自己看得最明白吗?是孔丘,孔夫子。他是对自己认识最明白的人。”
  “那我诸葛亮要学习孔夫子,要明白自己,还要明白世界,明白别人。”
  “哈哈,好哇!你已经四岁了,有了名,尚无字。这样吧,为父送你字号:就叫孔明吧。诸葛亮,字孔明,学习孔夫子,明白如何做人!”
  说到这里,笔者要插上一笔。对于“孔明”的由来,有人以字猜度,认为是诸葛亮出生时,恰恰是在天明,因此家人便给他起字“孔明”。这样的推理,实在有些牵强。出生在天明时分,字为“明”尚可解释,而“孔”从何来呢?莫非是“一孔之见”?说不通。如果说家人希望孩子要学孔子,明白事理,还有些道理。

  诸葛亮的祖辈对他的影响(2)

  诸葛亮的家教和家风影响了他的一生。这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诸葛丰。诸葛家族显名当始于诸葛丰。他生活于西汉武、昭、宣、元四帝时期,是诸葛亮家前八世远祖。他谨守臣职,刚直耿介,有“伏节死谊”之志,后因弹劾周堪、张猛遭元帝免职抑郁而死。诸葛丰“杀身以安国,蒙诛以显君”的忘我牺牲精神,奠定了诸葛家族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诸葛丰,字少季,自幼聪慧,读经阅史,少年名特立,初为御史大夫贡禹属官,后荐举为文学御史。汉元帝时,授其为司隶校尉,加封光禄大夫。光禄大夫为从二品,到了这个官位,大约可以称之为国家的栋梁了。
  诸葛亮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诸葛珪讲远祖诸葛丰正直忠诚的故事:“远祖诸葛丰担任司隶校尉后,他认为皇帝给自己的这个名分和位置就是要他敢于说话,敢于抨击不法行为。于是,他不管是谁,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涉及江山社稷稳固,他就要面见皇帝,直言相谏。不管皇帝是在床榻安歇养神,还是在宫苑与嫔妃欣赏花草,他总是径直进入禁地,照本宣科,向皇帝告状。”
  “时间一长,皇帝虽然表面上没说什么,可内心开始讨厌远祖了。史书上说他是‘数侵贵戚,在位多言其短。’皇亲贵戚自然不能容忍远祖的所作所为了,纷纷向皇帝上书,说诸葛丰不适合担任司隶校尉,而且编造了远祖为人的一些短处。皇帝听到那么多人反对诸葛丰,也觉得远祖是一个不懂事的人。于是,一道圣旨,收回远祖的符节,‘徙城门校尉’。大汉王朝,就是从远祖诸葛丰开始,司隶校尉没有了持有符节的权利。”
  “发展到这个地步,按说先祖应该自省其身,有所改正吧?没有,而是依然故我。他对家人讲:‘我要不直言相谏,我就不是诸葛丰了。’诸葛丰是什么?诸葛丰就是敢于直言的象征!就是勇于坚持真理的化身!只要是他了解到的问题,不管是谁,远祖照旧向皇帝反映,有时还尖锐地提出弹劾。”
  “皇帝对远祖已经有了成见,根本就不愿意听他唠叨。有一次,远祖上书告周堪、张猛两位高官的罪状,说他们买官卖官。这一回,皇上很不耐烦,乃制诏御史,说城门校尉诸葛丰以前数称言堪、猛之美,今天怎么出尔反尔?皇帝给远祖下了评语,说:‘丰前为司隶校尉,不顺四时,修法度,专作苛暴以获虚威;朕不忍下吏,以为城门校尉。不内省诸己,而反怨堪、猛以求报举,告按无证之辞,暴扬难验之罪,毁誉恣意,不顾前言,不信之大也。’”
  “这番话就是定了诸葛丰的罪,就要被杀头了。不过皇帝心里清楚,诸葛丰是个刚直之人,不过是办事不看火候,不招人喜欢罢了。于是下旨道:‘朕怜丰之耆老,不忍加刑,其免为庶人!’远祖对皇帝的处置怎么也想不明白。他回到阳都县城,一气之下,大病一场,从此卧床不起,没有不久,便与世长辞……”
  “作为诸葛丰的后代,我们要学习远祖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品德;同时从远祖的身上,也要吸取教训,讲话要注意场合,要注意听者的情绪;对于昏庸之主,尽忠谏言,反招祸至。” 诸葛语重心长地嘱咐儿子:“你们长大以后,准备为谁做事,要投奔哪位主公,一定要察访清楚,看他是不是明白之人。记住了吗?”
  由诸葛珪的讲解可知,诸葛家远祖诸葛丰本就为汉室重臣,为汉室江山的中兴立过卓越功绩,因此诸葛家族也算是汉室的重臣遗族,虽最终蒙受冤屈,但是仍然与汉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不可割舍的情感。这也是诸葛亮择主汉室皇叔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根源之一。
  应该说这样一个家族,在儒学兴盛的齐地,通经致用和重节尚义是其固有的传统和家学优势。诸葛亮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幼年即受家族文化的启蒙与培养,谋权篡位,是他想也不敢想的。难怪刘备一说出“你可自取”,诸葛亮就“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马上表示“臣虽肝胆涂地,安能报之遇之恩也!”

  诸葛亮十岁当家(1)

  诸葛家族显名于前八世远祖诸葛丰。诸葛丰,生于西汉元帝年间。他自幼聪慧,读经阅史,初为御史大夫贡禹属官,后荐举为文学御史。汉元帝时,授其为司隶校尉(京城卫戌司令)。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过泰山郡丞,而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经袁术任命曾任“豫州太守”(今江西南昌)。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诸葛亮随着诸葛玄一块去豫州赴任。
  这么说来,诸葛亮乃名门之后,出生官宦家庭,不说锦衣玉食,也应该衣食无忧。但是,谁让他生长在乱世呢?他从9岁到17岁其间,先后经历了失去母亲、父亲、叔父的沉痛打击,而且为了救父亲和叔父,两次纵横数千里逃难。
  他未及弱冠,跋山涉水,一路坎坷,躲避追杀,饥寒交迫,忍受了亲人相继死去的巨大悲痛。其心灵的创伤该有多么深,多么重啊?这样的遭遇,这样的苦难,诸葛亮承受住了,早早地成熟起来了。
  诸葛亮9岁那年,父亲诸葛珪辞官回到阳都家里。母亲诸葛章氏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一天,她突然感到头晕,天旋地转,昏厥过去,下身大出血不止,不到一个时辰就永远闭上了眼睛,撒手人寰。
  平时,诸葛亮喜欢向母亲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因为母亲总是笑眯眯地听他把话讲完。相反,他对父亲总觉得有距离,不愿意向父亲倾吐心事。而今,可以倾诉心里话的母亲走了,永远离开了这个家,诸葛亮从此变得深沉起来。本来,他就轻易不说话,很少向外人吐露内心的想法,如今他变得愈发沉默寡言。很少有人能够猜出他的心事,很少有人能够揣摩到他内心的想法。
  诸葛珪为妻子送葬,悲痛欲绝。对自己的妻子,他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诸葛章氏柔美,精干,贤慧,温存,善解人意,对丈夫体贴入微。不管诸葛珪遇到什么烦恼,在她那里都可以得到化解 ;心中不管有什么样的怒火,在她温情脉脉的眼神注视下,都将烟消云散。
  作为一位闲妻良母型的女性,她为诸葛家养育了五个儿女,为诸葛家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诸葛珪拿出家谱,执笔郑重地写下:章氏,诸葛珪之妻,卒年庚午,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书写毕,泪如泉涌。悲痛之中,他的老毛病犯了,“哇”的一声,鲜红的热血,从口中喷出,一下子就昏厥了过去。诸葛珪此时的身体状况日渐衰弱。
  多事之秋不容诸葛珪喘一口气,刚处理完夫人的丧事,曹操的青州军就来了。曹操父亲曹嵩一家40余口在前往兖州路上,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贪财越货所杀。为报父仇,曹操率领青州军攻打徐州,发誓一定要荡平徐州,杀陶谦一个片甲不留。
  徐州的百姓遭了秧;徐州周边的州县也是倒了大霉。十几万兵马的吃喝用项,全要各县负责供给。曹操对属下的命令也不同以往,他蛮横地说:“如果哪个县不交足粮草用项,一律先斩后奏,格杀勿论!”一个陶谦得罪了曹操,徐州所辖郡县也跟着陪绑,阳都县就是其中之一。
  青州军派到各县的人马很多原是贼寇出身,有了曹操这样的命令,犹如有了尚方宝剑,抢劫起来可谓有恃无恐。这些身穿官衣的昔日匪徒,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横征暴敛,杀人放火,抢劫财物,发掘坟墓。老百姓怨声载道,纷纷携儿带女,东躲西藏,逃离家园。
  曹操的差官来到阳都县催粮要钱。县令躲了起来,不知去向。说来也巧,他们正撞上诸葛珪来县衙办事。差官一听是原来的泰山郡丞,马上想到了泰山郡太守应劭,是应劭前往琅琊接曹操的父亲一家老小去兖州的。曹操父亲被杀后,应劭情知有杀身之祸,早就跑到了天涯海角。
  曹操声称:“抓到应劭,就是剥皮抽筋,也难解吾恨!”差官想抓不到应劭,抓个应劭的郡丞也能领赏,便叫随从一拥而上,将诸葛珪捆绑了起来。诸葛珪有口难辩,动弹不得。
  一听说诸葛珪被抓,全家人非常着急。躲起来的县令与诸葛珪是朋友,闻讯后悄悄赶到诸葛家,对诸葛瑾和诸葛亮说:“你们快逃吧,现在是凶多吉少啊!曹操父亲满门死了40多口人,他要杀的泰山郡太守应劭没有捉拿归案,抓住你父亲,肯定要被顶账。曹操如今利令智昏,一心只要报父仇,他不仅可能杀你爹爹,你们全家人性命都很难保全,据说曹操要对杀他父亲的人灭门九族,说不准对你们家也要满门抄斩。”

  诸葛亮十岁当家(2)

  沉默不语的诸葛亮突然说:“我有调虎离山一计,既能救爹爹,也可退青州官军。”说罢,他凑近县令的身边,与县令耳语一番。
  诸葛珪被用麻绳绑在衙门大堂前的廊柱上,两个凶神恶煞的青州差人,一人拎着一条马鞭,正在拿诸葛珪取乐。就见阳都县两个衙役大呼小叫地从外面跑了进来,叫道:“差官老爷,差事办妥了!差事办妥了!我们县令正在城外等着你们运粮草呢!”
  不大一会儿,青州军的首领与两个差人一道出了大堂,带着青州军马向城外奔去。衙门里只有两名青州军留下的小卒看守诸葛珪。两个小卒一边喝着茶一边议论 :“这个阳都县还真有货啊,限期三天交齐三百石粮,一百车马草,没有两天就凑够了,还真有油水!” “咱们的头领就是笨蛋,应当让这个阳都县交八百石,外带犒劳犒劳咱们。”
  两人正说话间,阳都县令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一班衙役,还有拿着刀枪棍棒的一群民团壮丁。他们蜂拥而来,将两名小卒捆绑起来,给诸葛珪松了绑。县令对诸葛珪说:“带上家里人,马上动身,远走高飞吧!天下如此动荡,我也要弃官而逃了。”
  这时有衙役来报,城外东南方向起了大火。县令回答:“知道了!”脸上显出得意的神情,他回转身来对诸葛珪说:“今天你能脱险,还多亏了令郎小诸葛亮的计谋。是他要我派人通知青州军的官差,就说粮草筹备妥当,已在城门外八里庄集中,可是被几十名强人劫持,请差官速派人马接应。又通知城外的人得知,只要见到青州军人马一出城,八里庄那里立即放火。这不,青州军倾城而动了,等他们到了八里庄,只能看到一片灰烬。给了咱们离开阳都城的一个机会。”
  因为叔父诸葛玄在淮南军阀袁术那里当幕僚,诸葛珪决定逃奔淮南找诸葛玄去。诸葛亮跟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