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赤壁 >

第10部分

赤壁-第10部分

小说: 赤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备道:“黄祖将军坐镇江夏,多年和江东作战,不致失守。袭夺许昌兵不须多,只要将军给备三万兵马,备定可斩得曹不头颅献给将军。”

刘表还是摇头:“现在兵马正陆续输往江夏,我连三千兵马都凑不出来,何况三万。”

见刘备还想再说,刘表止住他:“贤弟请饮酒,来人,给贤弟上酒。”

刘备心头焦躁又无可奈何,只好以酒浇愁。几盏酒之后,对刘表说:“备欲如厕,暂且告退。”说着直腰起身而去。望见刘备离开,刘表对蔡瑁说:“江夏战事如何?”

蔡瑁道:“据黄祖派人来报,孙权听说母亲病重,已经回师了。不过顺便掠走了我们江夏郡的数万人口。”

刘表若有所思:“那看来我们不用派兵去江夏了。”

蔡氏道:“既然不需派兵去江夏,正可抽兵袭击许昌刘表摇头道:“曹操善于用兵,虽然主力北征乌桓,但许昌是国都,守卫兵力一定也是精锐,仓促之间哪能攻下?如果我们顿兵于坚城之下,徒劳无功,不但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让曹操恼怒,找到借口来进攻我们了。”

蒯越道:“主公说得是。曹操势大,我们只有和他结好,怎可攻伐?况且如今天子就驻哗许昌,我们进攻许昌,还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呢。”

蔡氏有点生气:“难道你对曹操曲意承欢,他就不会进攻荆州了?他野心勃勃,早想统一天下,废汉室而代之,哪会理会你这般苦心。”她的话音中颇带讥讽。

蒯越很尴尬。刘表强笑了一下:“夫人,这些军国大事,你就不要操心了。”

蔡氏还想再说,这时刘备回来了,脸颊带着泪痕。刘表有些奇怪,问道:“贤弟怎么了?为何如此伤心?”蔡氏心头也坪坪直跳,她发现这个英武的中年男子满面泪痕的样子很让人生怜。都是男人,为何差别如此之大。她转脸望了望刘表脸上赫然的寿斑,不由得叹了口气。

刘备抹了一把眼泪,吸了一下鼻子,道:“不瞒将军。备在投奔将军之前,十几年中,戎马颠簸,离不开马鞍,所以那时大腿肌肉紧凑,如今数年来疏于鞍马,刚才如厕,竟然发现自己大腿两侧全是肥肉,不觉悲从中来。”

刘表哈哈笑道:“贤弟真是性情中人。天下太平,却走马以粪。这本来是好事啊。如果日日骑马打仗,不是过于辛苦了吗?”

刘备道:“可是现在天下并不太平,眼看时日跷蹉跎,年华顿老,而寸功未建,想起来怎能不悲。”说着,又沁出几颗泪珠。

蔡氏看着他凄枪的模样,眼圈也有些红了。

刘表道:“贤弟何必如此,据说贤弟在许昌,与曹操青梅煮酒,共论英雄,贤弟尽举当世名士,曹操皆表露不屑之色,而独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自视过人,却如此看重贤弟,贤弟何愁将来功业不建?”

刘备又饮尽了一杯酒,重重放在案上,脸色通红,摇摇晃晃站起来,扬手慨然道:“将军说得也是,想备如果有块地盘,这天下庸碌之辈,何足为虑。”

一座人顿时面面相觑,刘表仰面看着刘备,心情也颇为跌宕,还是蒯越说得对,刘备此人包藏祸心,可以利用,但不可重用。他笑了笑,淡然道:“酒后吐真言,贤弟确实是志在万里啊。”

蔡氏暗暗着急,赶忙道:“左将军当年在徐州,不是有一块地盘吗,怎么没有借此腾飞,反而跑到我们主公的荆州来了。”

她话音一落,堂上诸人尽皆大笑。刘备听蔡氏语带讥刺,颇为不悦,又听到堂上尽是嘲笑之声,尤为愤怒。他望望刘表,见刘表胡须上挑,颇有点得意,他很想对蔡氏反唇相讥,但脑子还没有完全煳涂,顶撞君夫人必定引起众怒。况且蔡氏所说也有道理,自己原本也是有地盘的,怎么煳里煳涂就失去了。既然十多年来都因此东奔西逃,为什么胸中自信之气犹未泯灭?他愈想愈觉得惭愧,干脆装醉,道:“好厉害的酒,这房梁怎么都是双层的。”边说边指着屋顶,然后甸旬在地,假装失去了知觉。

刘表笑道:“贤弟看来是真醉了,要不就扶他去客舍歇息罢。”

两个从人上来,一边一个,搀扶起刘备。刘备垂着脑袋,耳边又听得堂上诸人在冷嘲热讽,心里好不气闷。不过大丈夫能屈能伸,也无需立刻跟他们计较了。

刘表看着刘备被架走的背影,默然不语。蒯越突然道:“主公,臣以为刘备是装醉,他自知出言不逊,怕主公怪罪,不如立刻将他……”说着伸掌做了个斩首的动作。

刘表还未表态。蔡氏笑道:“没想到蒯君竟然如此胆小。这刘备东奔西逃,能有多大能耐?他投奔我们主公,留着守门倒还有点作用,何必把他杀了。何况,连一个穷途无路的客人都杀,岂不是要让天下人骂我们主公不能容人吗?”

刘表笑道:“夫人所言有理,他一个醉汉,何必当真。”

九、驿馆萦旧梦

刘备回到客舍,怕刘表派人监视,仍一直装醉。但心头抑郁,加上前此一夜未睡,也觉疲倦,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醒来时已是半夜,月色满铺在客舍的屋梁上,窗外树影参差,到处充塞着秋天的凉意。

他想起在童年时在涿县中阳里的家乡,中秋时候被母亲带着,到叔父家过节的场景。叔叔很喜欢他,因为他父亲早死,常常资助他家钱粮。起初,刘备觉得这很自然,没有感觉到这份亲情有什么特别。只是有一天,他随便说了一句话,才让他意识到这种亲情的存在。家里院子的东南角有一棵桑树,有三四层的胭楼那么高。春天养蚕的时候,附近的矮桑叶子都被人拔光了,只有这棵树的叶子还在,望上去亭亭如盖。一般的妇女不敢爬这么高。那天,刘备和几个堂弟在那树下玩,琢郡太守突然乘车来到了中阳里,拜访居住在这个里的大儒卢植。卢植当过九江太守,又以儒学精湛名闻海内,琢郡历任太守到任,都会登门拜访,更不用说那些仅仅六百石的县令了。所以卢植家门前常常轩车林立,极为壮观。

堂弟们看见琢郡太守到来,都停下不玩了,攀到院墙上,望着太守的队伍,只见前头是两排斧车,接着是卫卒乘坐的招车,再接着是太守本人乘坐的轩车,后面还跟了一辆有围屏的细车,大概是太守妻子乘坐的。里中人都艳羡地望着,道路两侧的院墙满是大大小小的脑袋,要不是脑袋上的眼珠子骨碌碌随着太守的轩车乱转,真会让人怀疑,这是不是首级展览。等车队行过,刘备仰脸指着桑树,不服气地说:“这算什么,你看这桑树叶子像不像皇帝的羽葆盖车,将来我一定要乘坐这样的车,才不枉活了一世。”

话还没说完,他的嘴巴已经被叔叔捂住,低声斥责道:“小孩子,不要胡说,你想让我们刘氏灭族吗?”

看着叔父焦急而关切的目光,他似乎才恍然明白,自己的荣辱,和这整个刘氏家族是连接在一块的,如果他犯了罪,他叔叔一家都得陪着上刑场。而据说,他这个刘氏家族,又和洛阳的皇室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祖先是中山靖王刘胜,刘胜的儿子刘贞在前汉元狩六年被封在琢县的陆城亭,后来因为贡献给长安的黄金份量不足,被被夺了爵位,于是干脆在琢县定居,过了三百年之久,发展成一个硕大的刘氏家族。他有着高贵的血统,他要为这个家族争气。

同族的刘元起听了他的话,和他叔叔的反应不同,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对他另眼相看。刘元起认为院子里这株桑树长得本就非常奇特,喻示这主人家会出非常的人物,而这个人物就是刘备。从此他也经常资助刘备,按说像他这样的同族远亲,没有这个义务,可是他做得比刘备的亲叔叔还好。他让儿子刘德然和刘备一起去卢植门下受教,由他来提供束脩(即学费)。除此之外,只要他儿子穿什么,他必定给刘备也买一份。他的妻子为此特别不理解,抱怨道:“各家只能管各家的嘴巴,谁也不富裕,就算钱多得使不完,也不能这样使。”他当即给了妻子一巴掌,道:“你知道个屁,这孩子是我们家族的荣耀,你却只想到吃喝这种小事。”

妻子捂着脸颊躲到一边,默默地收十餐具,不敢回话,心中对刘备充满了仇恨。刘备每次见到她,都能感到她眼中的怨毒。几年后,黄巾军出现了,刘备也纠集一些少年,投奔琢县县令,开始了征战生涯。

现在的刘备非常难受,刘元起已经死了二十多年,而他现在还是一个流窜的客将,要是刘元起在世,一定会后悔自己看错了人。

想到这,他心头如车轮辘辘,恨不能马上回到新野。待在这个可恶的襄阳,只能让他感到耻辱。

第四章卧龙出山

一、患得患失的诸葛亮

刘备的内心突然涌起一阵无以名状的情感,眼泪霎时就涌了出来,紧接看,喉咙里也发出悲声,连他自己也到出乎意料。这眼泪可以说是伤心,也可以说是喜悦。听了诸葛亮这番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他相信上天真的待自己不薄,在外漂泊十多年,终于找到自己的股肱之臣了。

※※※

住在卧龙岗上的诸葛亮心情并不宁静,作为一个山东琅邪郡南迁避难的世家大族子孙,从小就受着治国平天下观念的熏陶,他怎么情愿躲在这山中逍遥此生?默默无闻地老死沟壑,这不是他的理想。

他的妻子黄氏坐在榻上,正摆弄一只木头小狗,她扭了扭小狗耳朵上的机关,小狗突然跳到地上,一蹦一蹦地往门外挪去。诸葛亮坐在她身边,抱着一张地图,笑道:“你要是能让它像真狗那样吠,我就服你。”

黄氏笑道:“让它吠没什么意思,我的想法是直接让它像你这样说话。”说着一把揪住诸葛亮的两个耳朵,道,“快说快说。”

诸葛亮扔下地图,两手环绕着黄氏的腰,就咯吱起来。黄氏吃不住痒,笑得直喘气。

好一阵,两人的打闹才平复。黄氏道:“说正经的,夫君,去年刘皇叔来了两次,你都避而不见,到底怎么想的?”

诸葛亮道:“当年我娶你的时候,经历了几番举措?”接着笑了笑,但有点底气不足。

黄氏道:“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一共要六种礼节。我知道你的意思,如果轻率出山,恐怕得不到他的重视。但你想让他来访你六次吗?”

孔明摇头道:“六次倒不必,但三为多数,事不过三,那……总归是要的。”

“要是他再也不来了,你却怎么办?”黄氏道。

诸葛亮道:“不来便不来,大不了去江东。”

黄氏笑道:“少在我面前嘴硬,你要是去想去江东,何必在这襄阳山中安家。”

诸葛亮嘿嘿笑了笑,走下榻来,寻思了一会,决定去找岳父商量一下。他是这么一种人,没事便罢,一旦有事总隔不得夜,一定要马上解决才会心安。好在岳父就住在山上不远,来去也很方便。他对妻子说:“你做好晚饭等我,我去去就来。”

诸葛亮的岳父名叫黄承彦,长得肥胖高大,相貌堂堂,家族也算是襄阳望族,因为战乱,举家避居山里。山里虽然生活不便,但在战乱中丧生的可能性也小。他起初没想过进山,想出仕辅佐刘表,但很快发现刘表不思进取,觉得没什么意思,干脆全家迁居山中,以避战乱,恰好和前此隐居山中的诸葛家族相隔不远。互相一攀谈,发觉都是官宦家庭,也就惺惺相惜,谈起当前国家大事,不觉慨叹。待到诸葛亮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之后,两个家族就更加亲密了。

黄承彦知道这个女婿胸有大志,不甘老死山中,便劝他北上辅佐曹操,诸葛亮一口否决:“岳父,你知道我是琅邪人,我的叔父曾经亲眼看见曹操的青州军在徐州漤杀无辜,血流成河,辅佐这样的人,不是我的理想。”

“可是曹操早就不那么做了。”黄承彦道,“相反他现在很爱惜民力,因为自己的马惊误踏麦田,竟割去自己的头发示众,法令严明,由此看来,曹操必成大业。”

黄承彦继续说:“况且,一个人能成就大业与否,也不在于他是否杀了多少无辜,而在于他能否控制好他的统治队伍。只要他擅长统治之术,就算杀再多的人,他也终究会是胜利者。而曹操在这方面是最能干的。那些失败的人,经常被批评为不恤民众,残暴不仁,而实际上他们的失败原因并不在此。总之曹操崇尚的东西和你相似,兴趣也和你相同,你喜欢管仲、乐毅,他则日日研读《孙子》,你们都不是信奉儒学的士大夫,靠儒学,也根本不能拯救这个混乱的世道。”

诸葛亮道:“岳父,我认可你的分析,不过,你自己为什么不去辅佐他呢?”

黄承彦道:“我老了,况且,我跟你们的理想不一样。”

诸葛亮沉默许久,才说:“小婿自以为有管、乐之才,而曹操却不可能是齐桓或燕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