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有坦克 >

第12部分

北宋有坦克-第12部分

小说: 北宋有坦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初往地上踩了几步,仍是湿泥不堪,这场夜雨,来的真不是时候,开业第三天,就要因为下雨地面湿泥的缘故,暂时歇业一天。

“定制系统,你既什么都能定制,那能不能定制天气预报?”

定制系统:……

我只需要知道,未来三天的天气状况如何,怎样,能不能定制?

通过前面的千照,李初知道了,这个定制系统似乎有点点人工智能的痕迹,也不是很死板,本身李初打算通过系统定制一份合同,结果系统却免费帮他代劳了。

十月初七:汝坟镇地区:阴天,最高气温:3度,最低气温…12度。

十月初八:汝坟镇地区:阴转晴,最高气温:5度,最低气温…9度。

十月初九:浮粉真地区:晴,最高气温:7度,最低气温…5度。

哈!

定制币没有变化,也就是说,这次系统又免费赠送了天气预报。

未来三天,是阴转晴的趋势,没有雨那就好办了,当即,他向定制系统提出了定制要求。

“系统,我要定制购买水泥,普通民用水泥即可,具体数量现在还不确定,你先让我拿出来用,到时候再最后总结一共需要多少水泥,再进行定制币扣除。”

一个定制币,可以购买三包水泥,以李初现在四十六个定制币,足够应付了。

李初回了自家小院里,阿秀也刚好采购食材回来,听到李初说今日不用推车去摆摊,心中颇为惊讶和不解。

李初将情况告诉了她,不仅仅是摆摊那处湿泥,就连这去镇上的路面,也是湿泥不堪,小推车的木质轮没有做很大,估计在这种路面走一趟,整个车子都会沾满着黄泥。

顺便,也趁着这个空档,把这个地面给整整了。

但在这之前,他得先做一个工具。

抹泥刀。

用来平整泥面的工具,正常情况下,都是用铝合金或者铁制,但是也可以用木板制成。

弄好抹泥刀后,李初挑着两个箩筐,往渡口那边而去。

渡口,也就是今天早上去郑大爷民窑场那边,因为这面是河水的浅水区,下边河床边有许多的鹅卵石。

“咦,这不是初哥儿么,现在都饭点了,不去理饭肆,挑着两个箩筐来这边作甚呢?”

渡口边,有人看到了李初,好奇的问了声。

其他人也纷纷往这边看了过来,这两日,李初在镇上开了家饭肆,一天就赚了许多的消息在镇上已经传开了,尤其是前日那一顿饭五两银子可深深的刺激了这群靠着农业过活,日收入不过十来文的居民。

他们搞不懂,为啥初哥儿菜价叫的那么高,还会有人傻乎乎的过去被宰。

“咦,初哥儿,你捡这些没用的石头干嘛?”

他们看到,李初蹲在河岸边,拿着一把铲子将一些河边的砾石往箩筐里装。李初这个奇怪的举动引来了许多人的好奇之心。

这砾石在人们心中,都属于废石,倒是里面有一些五颜六色晶莹剔透的石块,可以作为观赏用,或者用来当假玉卖,至于这种纯石块的砾石,还真没人关注。

河岸边的砾石很多,没一会儿李初就装满了两个箩筐,这一起肩,唔,好重。

没挑起来。

“哈哈哈,这石头虽小,可数量这么多,就初哥儿你这个身板,不要太勉强拉。”

李初颇为尴尬,却是自己疏忽了,箩筐里面装这么多砾石,这岂不是等同于挑两块超级大石头?他只好将两箩筐里,各倒出一半。

这时,有几个人围拢过来,其中有个人还从箩筐里拿起一块砾石放在眼边仔细细看,除了四边无菱角外,这可不就是块普通的石头么。

如果是要起房子的话,选的都是那种中大料,也不会用这种小料。

在众人的注目礼下,李初挑着半箩筐的砾石回去了,还没过多久,李初又挑着箩筐来了。

这一下,大家更是好奇了。

“初哥儿,你给说说,你用这破石头干嘛呢?”

“平地。”

李初呵呵一笑,两担砾石,应该差不多了。

见李初挑着砾石走了,河边的这群人你看我,我看你,平地?用这石头?这还真新鲜,于是有几个人就跟在了李初后边,想看看李初是怎么个平地法的。

李初回到滍水客栈旁时,这边围观的人群更多了。

十二包水泥被李初老早就摆在了墙角边,今日之所以围观的人多,是因为李初今天没有摆饭肆了。

这两日,一些人对李初这个饭肆也多多少少看出了一些门道。

比如,自家的菜肴,都是用个瓷疙瘩煮的,初哥儿这边却是用个大铁块在火上烧,而且这香味四下飘散,每日午时,自家都不需要煮菜了,就端一碗白饭,站在门口,问着这边传来的香味,就能直接下饭!

李初每次收钱,这群人可都看在眼里,这一串串的,当让人眼红不已。

可哪知,这才第三日,初哥就不搞了,反倒鼓捣新的东西了。

那灰溜溜的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还有地上这些废石块,初哥儿捡这么多来干甚呢?

李初将砾石全部倒在中央,然后又拆开几包水泥,将水泥粉末倒在砾石上,然后进行搅拌,让两者混合起来。

“那个是石灰粉吗,怎么是灰色的?”

有个眼尖的似乎看出了一点门道。

大家也搞不到李初现在的想法和目的了,这饭肆开的好好的,怎么又突然鼓捣起这石块了,那个粉末又是什么,这是在学小孩子过家家,玩泥巴吗?

“杨家妹子,你家初哥儿,昨儿个是不是又撞了脑袋?”

待到李初提着木桶去河边打水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叔,调侃着站在一旁默不作声的阿秀,他实在无法理解李初这番动作,看来看去,这可不就是在玩泥巴么?

“你什么意思?”

阿秀面带寒霜,略微愤怒的走到这家伙面前,掐住了这货的衣襟。

之前李初昏迷的近一个月,就是因为撞了脑袋,这家伙今日这番话,这不是明摆着冷嘲热讽,说李初脑袋坏了呗。

“杨家妹子,你何必自欺欺人呢?大家伙都看的明明白白,你说这好端端的饭肆生意不做,每天数贯钱不要,整起了石头泥巴起来,这不是脑子有病又是什么?”

这两日李初赚的钱,可让这家伙眼红了,他叫周全,就住在对面巷子里,李初每次收钱,都被他看在眼里,他非常的羡慕嫉妒,一个月前,这初哥儿样样都不如他,这才两日,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如今,看到李初在玩泥巴,他在心里简直笑开了怀。

没错,这李初,肯定是又撞了脑袋,坏了筋,不然又怎么解释?

哼!

阿秀放开了周全,她非常的相信李初。

至于这周全,不过一跳梁小丑尔。

李初打水回来了,砾石和水泥混合堆中,李初在中间掏出了个大口子,将水一点一点倒入里面,慢慢的搅拌着,让水和水泥粉末进行充分的混合。

没多久,水泥粉末、砾石、水三者已经混合在一起了。

李初开始将熟了的水泥,一铲一铲子在地面上铺开。

滍水客栈这边的空地很大,李初只占用了靠客栈这边一块。

原本,围观的人群中还有不少人在议论着,渐渐地,议论的声音小了起来,随着水泥扑过去的范围越来越大,不少人脸上显出了沉思的神态。

搅拌的水泥,差不多刚好够这一大块地。

铺满过后,李初拿起了抹泥刀,一点一点将水泥抹平。

“这,这……”

人群中,有一个瓦工将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惊恐的指着李初,他起初也以为李初在玩泥巴,抱着看戏的心态,也就留下来看了起来。

可这越看,他的眉头皱的越高,李初鼓捣的这些,倒是有许多瓦工的影子。

可随着水泥地面不断的被平整,这……

铺地面,用的都是砖石,因为这种东西坚硬,初哥儿这个,倒是跟石灰的性质一样,这样不行啊,太软了,段时间是可以平整地面,可稍微重一点的东西一踩,就会破碎。

没多久,整块地面都被李初给平整了。

他还特地从隔壁的滍水客栈中借了四根木料,横栏在空地的左右两边,一些个人还好奇的想用脚去踩一踩,立马被李初看到,拿着棍子追杀。

“各位乡亲父老,李初这饭肆呢,这两日便歇业两日,后日,后日便会重新营业,至于脚下这块地面,这两日还请各位乡亲不要到上面踩踏,同时也帮看着点,不要让其他人进来。

两日,两日过后,大家就能见到真晓,届时欢迎各位在上面肆意妄为。

这两日,还是请各位多担待点,李初有礼了!”

李初对着人群鞠了躬,然后叫来了杨承,让杨承这两日在这里守着。

“走吧,咱们先回去吧,忙活了一上午也饿了,先吃饭,待会还得给阿承送饭来。”xh:。74。240。212

第十七章:北宋第一台发电机

感谢书友:苦海无舟笑忘忧的热情打赏。

(今天情况有点特殊,所以更新时间晚了,第二更要12点以后了,大家不用等,早点休息,明日一早就能见了。)

用过午饭后,阿秀竹篮带着一碗饭菜给杨承送过去,同时也去把杨承替换回来。

小孩子性格比较野,要杨承一直在哪守着,哪能放心啊。

阿秀下午也没事了,便让杨承去玩耍了,她则从隔壁借了条凳子,坐在旁边守着。

李初在院子旁,用木钉一个一个将水车的木板给拼凑,考虑到河流的汛期相关,这个水车做的比较大。

本来,按阿秀的意思,既然做出了水车,就给增加点东西,把河水也引过来。

原因是阿秀在襄城县一个地主家里,看见过一辆这样的水车,运行起来非常的方便,能够将河水灌溉到田地里,只是村里的李木匠也不会做这个,她没想到李初还会这么细腻的木工活。

阿秀说的这个,就是正儿八经的水车。

李初做这个,可不是为了造一个水车,而是通过河水转动水车,起到转子的作用。

虽然古代没有污染,河水也清澈,但作为后世穿越而来的人,在饮用水上面,两者较之,他还是选择不远处的水井。

废了大半天的时间和力气,李初的这辆水车终于组装成功了。

平铺在地上,直径达到了六米多,有点大,李初一个人的话是没法运到河边的。

而李初所选的那块河岸,岸边离水面有一米多,水面距离水底最少有三米,因为用来测量的竹竿只有这么长,六米大的水车,足够了。

把水车安装到河面上,这还得请人来帮忙。

李初又跑到了村子,以每人八十文一天的工钱,请来了十个年轻力壮的帮手。

“小初啊,你说怎么做,我们都听你的。”

李初的这个院子,原则上也是属于这个村子里,只是没建在村中央的聚集地而已,这十人里有比李初大的,也有比李初小的,但个个长的结实,一看就是有力气的主。

为首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李大叔,叫李汉,虬髯须,长得一脸凶神恶煞的,看上去倒有点像张飞、李逵那种形象,不过内在性格,却截然相反,非常的温和,大家调侃开开玩笑他也不在意。

因为李汉能经常在县里给大家伙找到活干,这一来二去,村子里年轻力壮的人,都以李大叔为首了。

大家伙笑脸嘻嘻的看着李初,因为李初给的工钱比别人都高。

“用八个人,先帮我这个抬到河边。”

李初指了指地上的这个组装好的水车,把目的地也指给了李汉。

“然后再来两人,跟我一起到林子里砍点树。”

木材倒是够用,只是用来支撑水车的支柱,需要临时再去林子里砍伐。也不用什么大树料,就拿着拳头粗的树干就可以了,砍伐几颗也没人会说什么。

三人各抬着几根树干到了河岸边。

“没想到小初还会木匠活。”

李汉这群人也认出这是一个水车了,李初点了点头,然后分派人手,按照他的指引,将水车的梁架固定,水里面由两个会水性的人钻进去用抓钉固定。

考虑到这大冬天的河水冰冷,李初对下水的两人又各提高了三十文的工钱。

基础稳固好了,大家伙一起发力,将水车架起来,安装上去。

这边便做事的时候,李初却在一旁,认真的打量着这十人,因为有前任残留的记忆,对这个李汉的还是有很深的了解,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的话,眼前这个李汉倒是不错的人才。

除了李汉,这余下的九人,看他们劳作的时候,也是一股认真劲,没人偷懒耍滑,也亦可用。

李初暗暗的将这九人的名字和相貌都认真记在心里。

水车,架设好了!

李初爬上去认真检查了一番,确定没问题了,这才放开卡子,这水车也随着河水的流动带动着转了起来。

然后李初又跑到了旁边,认真的观察架子固定的角度有没有倾斜。

唔,没有倾斜,位置正好。

这水车,也是个费力的活,这大冬天的,大家脸上都冒着汗水。

考虑到要防水,所以还得要建造一个存放发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