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卧龙逆天 >

第59部分

三国之卧龙逆天-第59部分

小说: 三国之卧龙逆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明大哥,没有想到荆州也这么热闹繁荣,一点也不比邺城差哦。”望着街面上琳琅满目的物品,甄宓东瞧瞧,西摸摸,一副乐在其中的神情。

“有什么喜欢的,就告诉我,我送给你。”诸葛亮点头笑道。

“其实看看就好,买不买并不重要。”甄宓甜甜一笑,留给诸葛亮一个靓丽的背影,似乎因为诸葛亮赞美她穿武士服漂亮的原因,最近这些时日,甄宓几乎天天穿着武士服,而且还在腰间挂了一把三尺佩剑,一副男儿装扮。

中途路过一家玉器店时,诸葛亮想到该送些什么给黄月英她们,随即进去看了看,在商铺内瞧了瞧,他发现一串南海珍珠手链不错,很适合现今甄宓的装扮,随掏出钱币给买了下来,因为这串珍珠即可做手链带,也可以束发,而她也发现甄宓现在身上除了头上有一支玉钗外,再无任何饰物,正好趁这个机会,把这个饰物送给她。

另外诸葛亮还给黄月英买了支金钗,给邹欣儿买了对耳环,为此诸葛亮还特意找陈楚等人,借了一笔外债,这到不是他真没钱,而是出门在外,他身上并没有太多钱币。

毕竟这个时代的五铢钱币,单个不过几克重量,但要带个一万个在身上,那绝对不会很方便的,所以一般人随身带的话,顶多也就千把钱而已。

回到郡守府,让诸葛亮和甄宓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因为黄月英和邹欣儿,嫌江夏烦闷,去了夏口游玩,这段时日并没有在府中。

不过诸葛亮回到府中屁股还没做热,陈楚就来报道:“主公,贾大人求见。”

得知贾诩来了,诸葛亮只得起身道:“让文和先生去书房等候,我随后就到。”

“宓儿,府中没有什么下人,以后你住在这里,凡事要多亲力亲为一些,你住的房间,我会让人给你安排,现在我去办公事,晚上回来陪你吃饭。”诸葛亮离开之际,柔声嘱托道。

“孔明大哥,我会好好的。”甄宓听到诸葛亮亲密的喊她叫宓儿,心底感动之余,柔顺的点了点头。

“见过主公。”书房之内,贾诩见诸葛亮到来,忙起身作揖道。

“文和先生这般匆匆而来,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诸葛亮摆手示意他入座道。

“郡府辖地一切平安,日前暗卫来报,刘表为了保卫襄阳安全,从荆南各郡抽调了大部兵力去襄阳,致使荆南各郡兵力空虚,这无疑是我们用兵的大好时机,不知主公意下如何?”贾诩根据自己掌握到的情报,沉声向诸葛亮进言道。

“哦,竟有此事?”诸葛亮惊讶之余,思虑了一会,反问道:“夏口的造船作坊,是否造出了新船?”

贾诩没有想到诸葛亮思维跳的这么快,但他还是立即领悟到了诸葛亮的意思,摇头道:“目前还没有消息传来,不过夏口方面传来情报,说夫人现今在夏口的造船作坊,似乎对改良的船只建造很感兴致。”

“嗯,月英对技艺制造确实很有造诣,想必她能够帮上忙。”诸葛亮得知这个情况,心中顿时充满期待。

“夫人确实能干,最近我听人说,夫人在夏口还为田中的水车,进行了一些改良,据说效果不错。”贾诩附和之余,接着道:“邹夫人还有一个月即将临盆,要不要派人去夏口把邹夫人接回江夏?”

“不用了,过两天我准备亲自去趟夏口,看看船只制造的情况,以及水军训练的如何了。”诸葛亮摇头道。

“主公亲自去一趟也好,水军和船只关系到我们经略荆南,以及掌控长江的战略问题,若不能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水军,和比江东或刘表更快,更具有战斗力的船只,我们就无法争霸江边,也更谈不上与江东水军一较长短。”贾诩自是明白,荆南各郡看似好取,但若是水军不堪一战,就算他们袭取了荆南各郡,江东和刘表的水军随时都会来侵袭,那样就算得到哪些地盘,也难以很好的发展。

刘表显然也是看到了诸葛亮在江夏,没有一支能够纵横江面的水军,他才会这么放心的把兵力抽调到襄阳去,至于江东的水军,刘表并不是不惧,而是他清楚的知道,江东目前内患不少,而且江东水军要想前往江陵长沙,就必须经过夏口港,他相信诸葛亮虽然没哟可用的水军,但必然会在夏口一代的江面上,设下各处设施,阻挡江东兵马战船。

“蒋琬这个人,你可有印象?”商议完眼前的事情,诸葛亮想起在云杜的蒋琬,遂开口询问道。

“这个人我没有见过,当时我刚好去了夏口查看安置迁入的百姓一事,不过据说这人才识不错,吏曹的杨从事,跟我汇报过,并且推荐此人出任县丞,当时云杜正好空缺县长,我也就同意了。”贾诩点头回了一句,思虑之下,惊疑道:“主公提起这人,莫非这人学识能力,不足以担当一县之长?”

“这人才学品德皆为国之栋梁之才,非平庸之辈,这次吾若不是碰巧去了一趟云杜,只怕就要与此人失之交臂了。”诸葛亮想起初见蒋琬的情景,以及后来经过一番深入的交谈,心中对于蒋琬的能力和品德,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他也坚信蒋琬,经过一番历练之后,必能成为一个国之栋梁。

(新的一周,照例求点收藏支持。。。收藏。。。。。谢谢!!!)



第一卷龙出深山第九十九章处理政事

更新时间:201292219:10:23本章字数:2877

第九十九章处理政事

“这是下官失职了,吾愿亲自去云杜,替主公接回此人。”贾诩听到诸葛亮对蒋琬如此推崇,心知自己因为大意,而几乎导致大贤离去的他,忙起身作揖请罪道。

“文和先生,这事责任不在你,吾看还是出在杨仪这个吏曹从事身上啊。”诸葛亮摆摆手,对于贾诩他自然是充分信任的。

“主公放心,今后我会加强长史府方面的监督。”贾诩慎重的点头应道。

“吕凯那小子历练了几年,也有些成就,就让他正式出任长史府督邮书掾,负责传达文书任命考核等事务。”诸葛亮想到吕岱的儿子,这几年跟在贾诩身旁,以弟子身份伴随左右,也没有个正式官职,现在正好趁这个机会,让他出任督邮书掾这个职务。

“督邮书掾这个职务,由吕凯上任倒也合适,这些年他赶在下官身旁,做的也是这件工作,不过督邮曹掾一职,还需要一个有才干,而且公正严明的人来负责。”贾诩所说的督邮曹掾,则是负责巡视督查郡内各县官员一个职务,虽然职位不高,但他一旦出行,就是代表郡守,犹如钦差大臣,可谓是见官大一级。

“嗯,这个人选,由你自己物色一个,若有合适的人选,让他来见见我。”诸葛亮点了点头,赞同的说道。

贾诩刚离开郡守府,户曹从事糜竺领着亲兵,抬着一个木箱,进入了诸葛亮的书房,“主公,这是今年江夏郡内的收入,以及新城那边的账薄,请主公过目。”诸葛亮看了眼糜竺打开的木箱,见里面满满的几十卷书简,不由想起后世的纸张,若是用书本来记录的外,这些账目,糜竺一个人就可以提来了,哪里用的了用这么一个木箱来装载。

其实这个时代,已经有了纸张,只是因为这些纸张过于粗糙,又不利于保存,因此并没有得到士大夫的推崇,相反竹简虽然沉重,但由于传统习惯的原因,这个是人的人们,普遍还是愿意用竹简记事。

诸葛亮在新野的时候,也叫人试验过造纸,但由于诸葛亮对于造纸材料并不熟悉,虽说按当时做法,也做出纸张,但效果也不怎么好,所以也只能弃之不用,如今移镇江夏,看到眼前这么多书简,诸葛亮不由又升起了造纸的念头。

不过这事还得跟工曹从事严峻商讨,所以诸葛亮也就把这事留在心头,接过糜竺递来的一卷书简,大略的翻看了一下,道:“子仲,这些数据,我等会再看,你先跟我说说,目前的税收情况。”

“诺!”糜竺席地坐下后,整理了一下思绪,作揖道:“据下官这三个月的走访落实,目前江夏郡各县,户籍共三万八千户,人口为十三万七千口,加上新野三县迁移的民众,江夏实际人口应该约为十九万一千余人,比此次江夏之战前,减少二万余人。”

显然经过孙权和黄祖之战,江夏郡有数万百姓,在战乱中死亡,或迁移,加上孙权掠走一部分,致使江夏郡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若不是这次诸葛亮从新野迁来了数万百姓,稍微填补了一些空挡,江夏势必会荒凉不少。

“由于春季的战乱,江夏今年的收成减少了四成,加上主公减免了百姓部分赋税,以及安置新野三县百姓的支出,使得江夏今年的财政收入,严重的入不敷出,目前江夏郡库存粮草和金钱,只能勉强维持到明年开春。”糜竺作为一个世代商贾,他对于财政管理,还是很有一套的,只凭他坐在哪里,没拿任何参考资料,就能把这么多数据,精确的说出来,就可见一斑。

“嗯,那章陵郡那边的财政状况如何?”诸葛亮听到江夏的财政,竟然如此危机,心底不由有些担心,接下来的时间,他还要花大笔钱,若是陷入财务危机,那可就不妙了。

“章陵郡那边的情况稍微好点,但由于主公花巨资开掘新城至汉水的运河,导致花费亿钱,以及夏口造船作坊,付出的五千万先期材料款项,加上年底前的大肆屯粮,如今新城的库存钱财,不会超过三千万钱。”糜竺心底的账目,可谓是门清,说的也是头头是道。

“那目前我们粮食储存了多少?”诸葛亮接着询问了另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他若记得不错,明后几年,荆州扬州等中原各州郡,都难有风调雨顺的日子,所以趁着今年天候好,一定要囤积足够的粮食。

“江夏库存粮食,够全城百姓支撑到明年秋收,章陵这几年粮食一直在存储,加上秋收收购的粮食,不下数百万石,足够十万大军两年所需。”糜竺想了想,接着回道。

听完糜竺的这番账目,诸葛亮心中已经有底,虽然目前他在两郡库存的钱不多,而且看起来,也就能勉强够开支,可问题上他现在有粮,只要有粮,他就心中不慌。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还有另外一个私人库房,也就是他岳父黄承彦手中的商队,自从今年夏收以来,诸葛亮就让黄承彦对商队下了指示,那就是把手中所有的钱,全部换成粮食,运回新城囤积。

至于其它物品,比如盐巴、铁块、战马、珍宝等等物品,他除了盐巴留下了一部分,其它东西,他全都换成了钱,然后趁今年各地秋收之际,收成好,粮价偏低,用钱全部换成了粮食。

若诸葛亮记得没错,到上月底为止,新城的黄家商铺,建立的十个大仓,已经堆满了五个仓库,加上路上运送过来的粮食,相信在年底前,放满七个大仓,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而这些大仓,平均每个仓库可以囤放五十万石粮食,要是全部放满粮食的话,未来两三年时间内,诸葛亮还是不用发愁粮食问题的,不过这个前提是要他保持他目前的势力范围之内,若是扩编军队,或者涌入大量难民,那消耗自然会增大。

“子仲,辛苦了,不过年底之前,你还不能放松,安置的百姓,善后一样重要,一定不能出现乱子,你们户曹可谓责任重大,切莫大意。”诸葛亮叮嘱一声,亲自起身送糜竺出了书房。



第一卷龙出深山第一百章敲打杨仪

更新时间:201292219:10:23本章字数:5035

第一百章敲打杨仪

接下来的两天,诸葛亮又陆续接见了江夏一众官员,礼曹的习祯兄弟,兵曹的向宠、还有尹默和杨颙二人,唯独没有接见吏曹的杨仪,甚至他过府来求见,诸葛亮也借口不在没有见他,面对这个情况,杨仪不由有些心慌。

这几个月来他江夏担任吏曹从事,署理整个江夏郡大小官吏任免,可谓是手握重权,这也让他们杨家迅速的在江夏站稳了脚跟,以前他们杨家在襄阳,虽说也算是望族,但比起蔡、蒯、庞、黄等家族来,简直不值一提,甚至比习家也稍有不如。

可他没有想到的,这次他和族弟杨颙,说服族人迁居江夏,不但很快获得重用,而且更使得他们杨家,迅速的跃升为江夏第一大家族。

原来的江夏本地豪族,由于遭受打压,加上没有人才出仕,自然无法跟杨仪这个强龙相比,而诸葛亮帐下的贾诩,为人向来低调,他的两个儿子,在南阳就结婚生子了,如今都只不过在郡所衙门,担任底层的书吏,几乎无人知道他们老爹,竟然是诸葛亮的第一心腹谋士贾诩。

对于贾诩这般历练儿子的行为,诸葛亮虽然也表达过不同意见的,甚至还提出过让贾诩的大儿子贾穆出任县令职务,但都被贾诩推脱自己儿子才能不具备担当大任为由拒绝了。

而糜竺兄弟又是外来势力,没有根基,不像杨仪举族来到江夏,自是无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