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大皇帝 >

第196部分

三国大皇帝-第196部分

小说: 三国大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还有珍宝布帛,总价值绝对不低,其次阳羡还是一座人口大城,地处东海的阳羡,土地肥沃,无论是鱼盐业,还是蚕桑养殖经济都相对繁荣,只要官府举措得当,阳羡一县每年足以收税百万。

不过阳羡紧靠钱塘,再往南便是会稽郡,周边山越夷人之患同样不小,所以要保持阳羡的稳定,必需有一个文治武功都不弱的主官坐镇,方才能够维护好阳羡的长治久安。

思虑之下,陶商抬头看到堂下的陈武正手持一卷竹简,正看得津津有味,而他那个儿子,则一脸兴奋的拉着门口的甘宁,不知道在说着什么,甘宁平时训练极严,但对少年人还是十分亲切,对于陈脩那问不完的问题,倒也没有丝毫不耐,反而认真一一给予作答。

要稳定吴郡的局面,阳羡城必须留下一得力大将坐镇,套上思来想去,最终将人选定为贺齐,贺齐文治武功其实都不错,只是没有参与中原之战,所以不是太有名,但陶商却清楚这人的本事。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打算,眼下还是要先拿下吴郡,将整个江东纳入版图再说,吴郡已经是江东最后一块地盘了,陶商命兵马休整一日,便往吴县而行。

消灭严白虎的叛乱,陶商的军队虽然没有得到扩大,相反兵力从出兵的一万,反而缩减成了九千,这其中虽然收编了三千余俘虏,但这批俘虏,多半分散编入了海盐,由拳、阳羡三县新成立的城防营。

即便是九千人马,在如今的吴郡来说,也绝对是一股强大的势力,当大军抵达娄县城外后,陶商在先一步从吴县返回的华歆引领下,仅带着秦河和甘宁二人,步入了娄县县衙,拜访了县令张纮。

张纮经过前番华歆的游说,心底已经倾向陶商一方,加上陶商如今又平定了严白虎叛乱,无论是军威还是声名都是大震,更是让他心中的天平悄悄的倾向了陶商。

所以在得知陶商率军抵达娄县外时,张纮只提了一个要求,希望陶商能够入城当面一叙,张纮之所以提这个要求,一是想试探一下陶商的胆量,二是想通过当面会晤,来进一步的了解陶商,看看这个人究竟值不值得他托付身家性命。

站在台阶下相迎的张纮,远远的便看到马背上的陶商,身穿着白袍长衫,头戴纶巾,腰挂三尺青峰,远远望去便有一股油然而生的霸气,待随着马匹的靠近,一张俊美年轻的面孔,也随之呈现在视线之中,俊美的五官轮廓,剑眉星目,长期的军旅生涯,使得其白皙的脸庞,渐渐转化成了健康的小麦色,不但不失俊朗,反而给陶商增添几分英武之气。

虽然早就听闻陶商英武非凡,但见到真人时,张纮仍然有些惊讶,待战马靠近之时,他随即迈步上前,作揖行礼道:“在下张纮,拜见套将军。”

“先生之名,吾闻名久矣,今日晤面,实为幸甚。”陶商拱手还礼之余,打量了面前的张纮一眼,眼前的张纮同样十分年轻,还不到三十岁,儒服长衫打扮的他,身长七尺有余,面相微微有些圆胖,呈现出富贵之相,一双眼睛深邃沉静。

张纮这会也同样在打量着陶商,面对面的感官,与刚才又有很大的不同,眼前的俊美青年,初看像个公子哥,可这会当面而站时,虽然陶商的语气亲和,但张纮却还是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强大气场,仿若眼前站着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座山岳般,竟然让不觉生出一股敬畏之情。

“将军缪赞了。”张纮下意识的把身躯又放矮了一分,在欠身请陶商入内的同时,方才深吸了口气,随后而入。

进入内堂,分宾主入座之后,张纮方才找到几分主人的自信,摆上酒宴,气氛也渐渐的融洽了起来,尤其是当谈到未来江东未来的局势时,张纮眼中也不由露出深深的忧虑之色。

“江东有长江天险为屏障,只要有强力大将坐镇,就足以保江东六郡百姓不受兵祸之苦,如今中原大乱,刘繇无治国经略之策,为保江东安宁,以遂当年霸王之愿,使楚人不再望江而叹。”

陶商慨然而起,躬身对张纮行礼道:“先生乃江东名士,世人所敬仰的大儒,在下不才,欲以匡护天下,上为荆楚弥补缺憾,扫清寰宇,下保我江东黎民百姓安宁,还请先生助我一臂之力。”

第373章 吴郡世家

“将军志向远大,吾何德何能,受将军如此礼遇。”张纮慌忙起身,拜道:“若将军不弃,吾自当效犬马之劳。”

张纮是搞内政的好手,江东二张,可不是盖的,张昭此时还在徐州,陶商便事先打听张纮的消息,正好华歆和张纮交情不错,便让他代为游说,这次的结果,还是让陶商颇为满意的,当然张纮的职位,可不只能是个小小的县令,等江东平定之后,这样的人才,肯定是要重用的。

吴县已经数十年没有战争了,这主要是盘踞再次的世家大族太多,互相盘根错节,外人很难插手进来,即便是严白虎在吴郡称霸,也不敢得罪吴县的这些大人物。

许贡虽然是吴郡郡守,但在得罪高岱等人之后,也在无形中被孤立,行事有诸多不便,更别提人心所向了。

陶商率领的楚军兵临城下,城内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家家户户开始囤菜抢米,地窖成了藏身之所,物价暴涨,斗米涨至千钱,黄金、赤金已看不见踪影,城内上下人心惶惶,一向活跃的陆、顾、朱三大世家也随即沉默了。

大家都是同样的心思,既然许贡你这么有本事,那陶商就交给你来抵抗,反正平日里大小事件都是许贡一人定夺,不时还要打压一下其他人,洋洋自得。

城中气氛紧张,许贡召集各部人马守城,调集城内所有的守城器械,虽然是最后一座城池,但许贡并不打算投降,大不了,他还能从海上逃走,但现在开城投降,肯定会被这些自以为是的士人笑话,这一次,他要让这些大家族看看他的本事。

一辆马车疾驶来,在顾府大门前停下,朱然从马车里下来,顾府门房连忙奔进屋禀报,片刻,顾雍的三子顾济快步迎了出来,深深行一礼,“让世叔久等了。”

朱然摆摆手,“这个时候就不必多礼了,贤侄,你父亲在家吗?”

“在家,请世叔随我来。”

朱然也不多言,跟着顾济匆匆向府内走去,内堂上,顾雍正和兄弟顾徽谈论着局势,相对于城内的混乱,顾氏兄弟却十分冷静,事实上,他并不担心会有什么不测,从以往的经历来看,陶商对世家的态度还是不错的,而他若想占据吴郡,就离不开吴郡世家支持。

吴郡世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江东世家,当然,这几年因为战乱的缘故,随着丹阳郡的谢氏、步氏等家族摔落,吴郡世家的圈子已经变得小了许多,也正是这个缘故,陆、顾、张三大吴郡世家才更加密切的联合起来,即便是许贡掌握兵权,也没有占到多大便宜。

许贡来到吴郡之后,表现却让他们十分失望,光是对付高岱一件事,就让他成为江东世家的众矢之的,彻底失去了民心。

顾雍三子顾济匆匆走到堂下行礼,“父亲,朱世叔来了。”

朱然来了,顾雍不敢怠慢,连忙起身迎了出去,这时朱然上前行一礼,急道:“元叹兄,宫中可能要出事了。”

顾雍却很冷静,淡淡道:“将军不必紧张,请坐下再细谈。”

这时,顾徽也上前和朱然见了礼,兄弟二人请朱然入坐,又令侍女上茶,朱然也冷静下来,坐下喝了口茶道:“陶商兵临城下,许贡负隅顽抗,恐为我城中百姓带来灾祸。”

“诸位不用担心,陶商若想稳定江东局势,就必须要礼待吴郡世家,否则江东三郡也不会再同心同德,前番张子纲已经归入陶商麾下,如此看来,只要我们共为江东基业而为,便能成就大业,此所谓,道同而共谋大事!。”

顾雍的见识还是比较深远的,而且对陶商的了解也不少,但许贡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必须要做出决策才是。

顾雍冷笑一声:“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吴县已是孤城,却还要负隅顽抗,当真是白白损伤人命而已。”

朱然叹了口气,“可他掌握兵权,吾等也无可奈何,此时不要考虑城中之事,多多考虑一下自己家族!”

朱然心中一顿,盯着顾雍问道:“元叹的意思是?”

顾雍淡然一笑:“事已至此,将军就不必我言明了吧?”

朱然默默点了点头,起身施礼道:“既然如此,我先回府,召集族人考虑一下朱家的前途!”

朱然告辞而去,顾氏兄弟一直将他送出大门,顾徽望着朱然马车远去,这才低声问道:“兄长觉得朱家会有什么选择?”

顾雍微微一笑,“识时务者为俊杰也!”

陶商来到城下,并未急于进攻,吴县已经是孤城,最好不战而降,若大举攻城,损失太大,陶商不想在最后承受太大的损失,但吴县守军似乎没有一点投降的意思,至今没有任何将领派人偷偷来联系,这让陶商心中十分郁闷,许贡难道如此不识时务?

直到傍晚时分,吴郡的三大世家已经在下午先后派人暗中出城,表示愿意支持陶商,约定里应外合,共取吴郡。

“吴侯觉得几大世家之言信得过吗?”甘宁在一旁问道。

陶商点了点头,“他们要保护家族,现在吴县破城在即,我也相信他们会选择自保。”

甘宁冷笑道:“算他们识相,但这许贡小儿,竟还负隅顽抗,真是不知死活。”

陶商凝目看向城上的守军,忽然看到一阵骚动,沉声道:“看来他们已经行动了,命令全军准备!”

话音刚落,一名士兵急奔而至,在帐门口高声禀报道:“启禀主公,东城门大开,逃出来无数的平民,士兵们阻拦不住,陈将军请问否可以杀进城?”

陶商和甘宁对望一眼,这机会来了,甘宁急道:“传我命令,大军杀向东城。”

陶商也奔出帐,大声道:“速去告诉陈将军,立刻杀进城去!”

东城门由刚加入麾下的陈武负责包围,城外有一千楚军,属于比较薄弱之处,亥时左右,东城门忽然大开,数千江东民众从城内奔涌而出,扶老携幼,带着微薄的家产,人心惶惶,哭声、喊声,在城外乱成一团。

第374章 中原之乱

城外的江东也不忍强行驱赶,只能拦住他们奔逃,这时,陈武发现入城有机可趁,但没有陶商的命令,他不敢擅自入城,他一面命令士兵顶住城门,同时急派人去请示陶商。

就在东城门乱成一团之时,在距离东城门约数百步的松江上,一艘乌篷船悄悄从城内驶出,监视河边的士兵也跑去拦截逃出的乱民,这艘乌篷船无声无息地离开东城门处,渐渐地消失在黑暗之中。

原来是许贡正打算死守吴县,但暗中派去监视顾雍等人的细作来报告,这几大家族正在暗中集合力量,和陶商暗中联络,恐有里应外合的意图。

许贡本就对这一战并不看好,只不过是为了面子硬撑,得到这个消息,就知道顾雍等人已经和陶商联合一处,城破之后,陶商也会听信这几人的言语,暗害自己。

无奈之下,许贡索性弃城逃走,便想出了驱赶百姓,乘乱逃走的计策,那乌篷船正是许贡带着家丁逃走的船只。

楚军顺利进城,安抚百姓,将出城的百姓稳定下来,又重新劝回城中,召集顾雍等人议事。

吴郡平定,整个长江以南的区域全部纳入陶商版图,有顾雍、张纮、蒋琬、刘巴这样的人才相助,陶商开始全面发展内政。

水军总部也从洞庭调到了柴桑,鄱阳湖的水域更适合水军训练,而陶商对于水军的建设,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投入了更大的钱财和精力。

别人不知道水军的厉害,但陶商可是水军陆战队的教官,深知一支强大的水军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意义。

甘宁为水军都督,全面操练水军,陶商计划在三年内组织起一支十万人的强大水师,而周泰和蒋钦也接受了一个秘密任务,在来到吴郡准备了三月以后,从曲阿悄悄出航,进入广袤的大海之中。

就在江东这边陶商的基业正如火如荼的建立起来,而北方的混乱局面因为陶商的出现,而变得比历史记载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刘繇虽然得到了刘备兄弟的帮助,但终究晚来一步,才到庐江,陶商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吴郡,平定江东,只能望江兴叹。

连荆州水军都不是陶商的对手,他就更别想过江和陶商交战了,只能重兵把守庐江和濡须港,以防陶商北上。

见识了刘备的实力,又在一些人的暗示和建议之下,刘繇表奏刘备为庐江太守,把守长江沿岸,自己则回寿春去了。

自从刘繇、刘备离开讨董联盟之后,联盟内部也矛盾重重,因为无人能挡吕布锋锐,公孙瓒在受伤之后,也返回河北去了。

袁绍不舍得自己部下将士用命,渡过黄河暂住在河内,口上说是成掎角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