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大皇帝 >

第174部分

三国大皇帝-第174部分

小说: 三国大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说徐晃受伤,虞翻言道:“属下有一挚友,医术高明,凡疑难杂症,无有不通,这等刀枪伤口,也能医治,半月可愈,愿为将军请来医治!”

陶商吃了一惊,赶忙问道:“不知此人姓甚名谁,现在何处?”

虞翻答道:“此人乃沛国谯郡人,姓华,名佗,字元化。真当世之神医也,这两月正游历至此,当引之来见。”

陶商没想到这里居然会遇到华佗,不由大喜,忙道:“华神医之名,某亦有耳闻,只恨不能一见,先生速速派人去请,除了疗伤,我还有要事相商!”

虞翻怔了一下,听陶商之意,显然是和华佗没有见过面的,陌生之人,怎么还有要事商量?

但眼下也不好多问,抱拳答应,先派人去请华佗,安排其他事情去了。

陶商找华佗,一来是他的医术的确高明,尤其是外科更是一绝,这样的人在军中简直就是宝贝,这个时代的军中还没有专门的军医,士兵一旦受伤或者生病,死亡率太高,折损极大,所以陶商一直想搞个军医出来,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现在华佗的出现,可谓雪中送炭。

当然他也知道华佗的个性,并不想偏安一处,想要悬壶济世,游走天下,多救人治病,当年给关羽刮骨疗毒,也没有留在襄阳,正是这个原因。

但他也有自己的办法,毕竟他的理念和这个时代的人有所不同,他有八成的把握能把华佗留下来,不但满足他悬壶济世的愿望,也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双方形成双赢。

取会稽贵在出其不意,一夜之间,王朗出逃,陶商入主,等檄文传到各县的时候,全都大吃一惊,如今王朗不在,虞翻投顺,各自没有主意,又怕陶商发兵来讨,纷纷上书归降。

会稽是吴越旧地,大致相当于后代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区,是当下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共十五县。

这个后代最为繁华富庶的沿海之地,如今却是地广人稀,甚至许多地方还荒无人烟,不过有人的地方却比较富庶,毕竟临海,水源充足,又有渔业支撑,资源丰富,不至于太过贫困。

郡内既平,陶商马上调项沁带领属从前来会稽,以为会稽太守,项沁对陶商的政令也早已熟悉,而且能力也足够担任郡守,由他来带虞翻,培养虞翻成为下一个郡守人选,这才是陶商的长远打算。

虞翻又推荐郡内数人来投,虽有才干,但都名不见经传,陶商让虞翻自行安排,唯有一人,却十分重视,正是原本孙氏帐下的猛将董袭。

董袭为会稽馀姚人,身长八尺,十分勇猛,但王朗因其相貌粗鲁不予重用,安排在沿海防守海盗,只做了个小小的都尉。

又一次董袭与海盗相斗,以十几人击退百人盗贼,身中数枪,十分严重,其实华佗恰好就在虞翻家中,请其医治,半月痊愈,所以董袭对虞翻十分敬重。

陶商当然知道董袭的本事,这可是和凌统、甘宁一样的猛将,时常率领敢死队冲阵的人,与凌统各率敢死士一百名,每人身披两层铠甲,乘坐大船,突进黄祖的蒙冲巨舰,大败黄祖。

只可惜这样的猛人在孙权防守濡须港的时候,遭遇狂风,翻船落水而死,否则在历史上的名气绝不会比甘宁、丁奉等人小。

陶商拜董袭为贼曹从事,负责整个郡内治安,又知他常年出海,熟悉水性,就在当地招集水军,于临海之地训练,培养水军预备役。

除了董袭之外,陶商还在派人打听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山阴人贺齐,这可是个文武双全的智将,在历史上一直是东吴后方的屏障,屡次击退山越和境内盗贼的叛乱,征服闽越故地,虽然和名将交战的机会不多,但能征善战,智勇双全。

眼下会稽虽然平定,但毕竟人心不稳,若是刘繇治军有方,说不定还会倒戈相向,毕竟陶商是叛军,刘繇是苗正根红的汉室宗亲,眼下的会稽,正需要这样的人手。

不料人手刚派出去,潘临就来找他,说贺齐就在剡县,现为代理县长,之所以知道贺齐的名字,乃是因为一个山越部落的人在他手中吃了大亏。

剡县有一位县吏,名叫斯从,轻薄放荡、为非作歹,贺齐想惩治他,但县主簿以斯从为郯县豪门大族,又有山越人附从劝阻,贺齐大怒,斩杀斯从。

斯从的族人党羽纠集联合,请山越来助,聚众千余人,举兵进攻县城,贺齐率领官吏百姓,打开城门出击,大获全胜,由此威震山越。

第342章 劝说华佗

陶商闻言大喜,忙命人往剡县去调贺齐前来,既然是自己郡下的官员,那就更好处理了,要是还是普通百姓,还得去征辟说服。

三日之后,盼望已久的华佗终于来了,陶商亲自迎出府门之外,这让华佗受宠若惊,即便他有神医之称,但在等级森严的汉代,医匠的地位还是很低,被士人所轻视。

华佗身材并不高大,但十分精神,五十上下年纪,童颜鹤发,气度和蔼,飘然有出世之姿,果然不愧为后代尊崇的科鼻祖。

陶商待为上宾,请其为徐晃看伤,华佗看了一阵,笑道:“这等刀枪之伤,倒不难治,待吾开药即可!”

跟着华佗的童子马上打开药箱,忙活了一阵,外敷内用的药草都已准备好,敷在伤口上,童子去为徐晃熬药。

陶商和虞翻、华佗等人入座,抱拳道:“先生之名,某早已闻之,今日能见,三生有幸!”

华佗还礼道:“陶将军乃盖世英雄也,在下不过小小医工罢了,安敢得将军如此厚爱?”

陶商见华佗对他的身份并不反感,反而颇多赞赏,看他的神情,也不似虚与委蛇,不由心中的希望又增了几分。

笑道:“先生当得起神医之名,医者父母心,悬壶济世,救人性命,解除病痛,危急之时,便如再生父母,而先生为了天下苍生四处奔波,倒是让在下佩服得很啊!”

华佗听了这话心中更是一阵波动,他行医一生,还从没有人知道他心中所想,即使是他现在的弟子,也不见得就对他有这么深的了解!

最主要的是能如此看重大夫的,陶商还真是第一人,突然有些遇到知音的感觉,拿着杯子的手不禁有些发颤,神色怔忪起来。

“元化?”虞翻在一旁看到华佗神色有些不对,竟然会失态,赶忙出声提醒。

“哦,没事没事!”华佗从感动中醒过来,想想自己多少年心绪如古井不波,如今却因陶商的一句话把持不住,不禁有些唏嘘!

对着陶商笑道:“老朽有些失礼了,既然将军如此说,那老朽就权当溢美之词,却之不恭,以茶代酒敬谢将军!”说着高举茶杯道:“干!”

两人一饮而尽,相视大笑!

陶商问道:“不知先生是从何到此,眼下可有什么打算?”

华佗一捋胡须,言道:“老朽和徒儿这几年一直在江南游历,从淮北来到江东,正从吴郡来此,也正好拜访旧友,过几日便打算经荆州,到北方去看看!”

陶商点头道:“先生有悬壶济世之心,只可惜人单力薄,不能多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华佗叹气道:“如今天下大乱,到处生灵涂炭,老朽也只是到处走走,尽尽心力而已!”

陶商一听华佗没有一定要去北方的意思,让他留下的信心更增,他也不想让这位神医就此离去,为别的诸侯续命,而且他的军医计划,有了华佗这个外科圣手将会事半功倍。

想到这里,陶商对华佗言道:“其实在下也不忍看到如今的局势,只是朝堂早已被十常侍等阉党控制,汉室衰弱,天下战乱四起,百姓受苦,无奈之下只能揭竿而起,重振乾坤,不知先生以为若何?”

华佗愣了一下,没想到陶商会问他这个问题,稍微思索了一下,叹气道:“十常侍弄权,人人皆知,州郡叛乱不止,百姓不堪忍受其苦,不得民心,实乃败亡之兆也,将军文韬武略,老朽也听人说起,今见将军,方知传言是真!”

陶商点点头笑道:“知我者,先生也,难得先生不以反叛之人视我,在下亦如先生一般,愤怒之时,只觉得心有余儿力不足也,恨不能有通天之力扭转乾坤,愿得有志之士相助,以成大业!”

华佗看了一眼虞翻,笑道:“仲翔有经天纬地之才,承蒙下交,进助将军,必成大事也!”

陶商离席向华佗抱拳道:“仲翔之才,吾自知晓,此番霸业,还需先生相助方可!”

华佗再次感到意外,顿了一下,失笑摇头道:“将军此言差矣,老朽不过一名医工,看病疗伤倒可略尽绵薄之力,若论治国带兵,却一窍不通,将军高看老朽了!”

陶商笑道:“吾所需者,正是先生救死扶伤之能也,先生游历天下,只为救助百姓,既然如此,何不就留在此处,如今兵荒马乱,也少了奔波之苦,意外之险!”

虞翻见陶商如此看重华佗,甚是意外,但也心中高兴,便在一旁劝道:“元化,难得将军如此器重,何不就留在此地,并不负你救人之志也!”

华佗摇摇头道:“二位此言差矣!在老朽眼中只有病人,并无其他任何区别,这是老朽职责所在。老朽此次北上也是在江东时日已久,想换个地方罢了。”

陶商笑道:“在下唐突了先生,还望先生莫怪!只是在下还有一问。”

华佗道:“将军有何问题?”

陶商言道:“天下分九州三十六郡,何其大也,又有多少人生活于病患困苦之中,以先生一人之力东北西跑,又能救得了几人?”

华佗看着陶商不由点头,又无不感慨道:“将军所言甚是,老朽终究能力有限,只能救多少是多少了,尽力而为,便问心无愧了!”

陶商摆摆手道:“其实在下有个想法,可解先生之惑,又免去奔波之苦,不知道先生可否感兴趣?”

华佗眼睛一亮,毕竟能救更多的人是他作为医生最大的心愿,此时陶商能有什么好的想法,即使能多救一人也是不错的,不禁问道:“将军有何良策?”

陶商笑道:“昔日大贤传道,无不开馆授徒,以待其技传于天下,流于后世!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哪个不是弟子上百甚至上千?所以才有经典流传于今!孔夫子早年奔波于六国而一无所获,不惑之年开馆授徒,从而有了七十二弟子,儒家从此得以壮大,流芳百世,影响何其大也?”

第343章 同济堂

华佗愣了一下,还不明白陶商为何有此一说,一旁的虞翻却惊呼道:“将军之意,莫非是要元化学孔夫子坐席于一地而传授弟子?”

陶商道:“不错,若先生能像孔夫子一样授道于天下,能教出更多的优秀弟子,其出师之后再去九州之地,拯济世人,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岂不是比先生一人之力要大?而其先生免了奔波之苦,可从容研究医学技艺,将毕生所学著述成书,医术也得以发扬光大,使世人皆知医有华佗,那先生岂不是也能成圣?”

在二人惊愕的神情中,陶商最后轻轻说道:“医圣!”

华佗此时眼睛已经有点发光的感觉了,让他的医术广泛流传正是他最大的心愿,何况要是能博得医圣之名,那岂不是更好?

此时的人对于名声比后世的人看得还重,所以许劭等名士才能一评价他人而出名,这就是在贵族阶层最好的广告。

激动了一阵之后,华佗马上又冷静下来,道:“此事说来简单,做起来却未必容易,老朽一生行走天下,才收得一位适合做弟子之人。”

他指指旁边的那个小童道:“学医之人首先要有兴趣方可,若无一点灵慧之人,也不可收为弟子的。”

陶商道:“先生此言差矣,先生的医术如今当属第一!以往先生收徒,只是在游历之时巧遇才会考虑,但先生若是向世人宣布收徒之意,以在下想来,慕名而来者定不计其数。若是先生愿开这医界之先河,吾之境内,必定全力支持,凡愿入馆学医,又被先生选中者,每年分发三百钱,粮食两百石,如此何愁无人来学?”

一席话说得华佗嘴巴微张,惊愕不已,想不到陶商竟然会如此帮助他,这时候一个县长的俸禄也不过六百石,两百石粮食加上三百钱,又不用养着书吏、衙役这些人,算起来待遇和县长竟不相上下了,这还了得?

陶商笑道:“当然这只限于先生第一批招收的弟子,以此为基础,先生便可广收门徒,传道授业之事可成矣!”

华佗还沉浸在惊愕之中,有些不敢相信,在一旁的虞翻却忍不住了,拉着华佗的衣袖激动道:“元化,如此良机,你怎还如此犹豫?前者你便说此生技艺不知如何流传,如今陶将军愿全力相助,此莫非天意乎?”

华佗一怔,终于回过神来,顺着虞翻的拉扯,离席向陶商拜道:“老朽何德何能,竟能得将军如此器重,老朽亦非妄自菲薄之人,既然将军有意成全,老朽岂敢不从,愿拜将军为主,但有用到之处,万死不辞!”

陶商见终于说动华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