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椤伽大义今释---(摘录) >

第1部分

椤伽大义今释---(摘录)-第1部分

小说: 椤伽大义今释---(摘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经难读,佛经中楞伽经尤难读。 
  楞伽经,它在全部佛法与佛学中,无论思想、理论或修证方法,显见都是一部很主要的宝典。中国研究法相唯识的学者,把它列为五经十一论的重心,凡有志唯识学者,必须要熟悉深知。但注重性宗的学者,也势所必读,尤其标榜传佛心印、不立文字的禅宗,自达摩大师东来传法的初期,同时即交付楞伽经印心,所以无论研究佛学教理,或直求修证的人,对于楞伽经若不作深入的探讨,是很遗憾的事。 
  楞伽的译本,共有三种: 
  1。宋译:求那跋罗翻译。。。 
  2。魏译:菩提流支翻译。。。 
  3。唐译:实叉难陀翻译。。。 
  普通流行法本,都以宋译为准。 
  它可以说是一部佛法哲学化的典籍。。。研究楞伽,势须具备有探索哲学、习惯思辩的素养,才可望其涯岸。 
  得少为足 
  华严经所谓:“一切皆从法界流,一切还归于法界”,。。 
  为善无近名 
  雪泥鸿爪 
  德山禅师说的:“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业重障深 
  楞伽山:在师子国(即锡兰岛)之山名。楞伽为宝名,又曰不可到、难入之义也。此山以有楞伽宝得名,又以险绝常人难入得名。佛在此说楞伽经,表法殊胜。 
  此所以本经只用“一百零八”以统率无量问题。吾国显教法门,所用的念佛珠子,通常都用一百零八颗为标准,可能就是因本经的一百零八句而来,以后便成为惯例。至于后世密宗所用的数珠,统统采用满数,如一百一十,一百二十不等,是含有圆满的意义。 
  ‘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 
  自心躁动如猿猴,欢喜逐臭如飞蝇。 
  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 
  意识本来是无形无质,不为身体的形相所囿,而为一身主宰的源泉。 
  修行得意生身者,是八地菩萨的境界。 
  菩萨得意生身的境界,也犹如凡夫人们在梦境中,和中阴境中的意识身一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实物、身体等限制,一切自由自在。不过再提醒一句,这种境界,必须信佛所说的:要达到离心意识,进入第八不动地,得到无生法忍,才能生起,并不是妄想意识所能生起的。例如人们意识想要飞升,此身还是不离地上。意识可穿透山石和金刚,而此身仍为障碍。一般世间修学佛法或外道的人们,在静定境中,偶然也有发生神意出窍的境界,可以得到部分类似的神通,于是就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意生身,那实在是妄想无知,实在是可怕的邪见。这种境界,在有些道家,也认为它是阴神,是旁门左道的境界。修行的人们,可以参读《楞严经》第九第十两卷中的五十种阴魔的境界。或者参阅拙著《楞严大义今释》第七章的所述,就可以明白它的要点了。还有一种修持密宗的方法,根据唯识的理论,不一定要修离心意识和空、无相、无愿的途径,只要直接观想成就,也就可以得到意生身境界,也可能进入金刚道的菩萨不动地了。但这看法也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偏差,所以西藏密宗黄教初祖宗喀巴大师,便极力主张先须深入般若、唯识和中观的见地,有所证悟,然后再专心致力于观想等法,或其他的修法,才是菩提的正道。否则,就和阴神境界的邪见,几乎是依稀伯仲之间,而难以分别了。著者为了这个修证问题,也曾经间关跋涉,远走西陲,潜心学习过藏传红、白、花、黄等密宗法派的修持。觉得他们的长处果然很多,可是弊病难免,害处也实在不少。希望有志修证佛法的大士们,如果能够坚决守定华严、圆觉、楞伽和楞严,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等几部佛说大经大论,依教奉行。或者自认为要把稳修行,只要依据阿弥陀经和大乘起信论修持,这是绝对不会误入邪途的。现在我以洒过血汗心力的亲自经验,贡献给未来的发心大士们,希望得到正知见的修证方法。并不是对显教、密教或者其他宗派,有评判优劣的成见。只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但作诚意的贡献而已。著者只是一个学佛法和文字禅也未有成就的人,岁月匆匆,不觉发白形衰,对于实际修持,实在渐渐没有一得可证。不过译笔写到这里,凭这一片浅见的忠诚,附写这些管窥的论见罢了。修行的人们!如果得证无生法忍后,对意生身的转身一路,必须要亲近最殊胜的善知识,诚敬学习,自然会得到他的慈心垂照,授予方便法门的。 
  无生法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后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 
  佛已经在本经上说了禅的四种类别,就是达摩祖师东来此土,教授传佛心印的禅宗,也明明白白说明以楞伽经印心。为什么后世禅宗之徒,又说在如来禅外,另有一祖师禅呢?甚之,还高推祖师禅,好像高过如来禅似的。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其实,所谓祖师禅,又何尝离开过佛所说的如来禅呢?只因一言诠,就如立竿见影,于是见影忘竿者,便滔滔都是。 
  佛又说:“如来以两种神力,才使一切大菩萨们的疑问得到真解。是哪两种神力呢?第一,是使众生入于三昧正受的住持之力,而显现各种形象、言语等的神力。第二,是如来法身手摩其顶,使其得自悟自证的遍身法乐,得到灌顶的住持之力。。。。。一直到菩萨第十地的法云地时,就得到种种殊胜难得,不是世间习惯知识所能了解的神变境界。那时,就可以证得如来神力灌顶的境界了,大菩萨们得到这两种神力,才能见到诸佛如来。” 
  并非一切刹土世界都有言语的。所谓言语,只是人们造作出来的。在另外有些佛国的世界里,只要互相看了一眼,彼此就知道意思,并不一定需要言语。。。 
  世间言论文词,都只说身体的感觉和知觉境界而已。而且世论有千差万别,当我寂灭以后,再五百年,因为邪见外道的盛行,将会破坏佛的遗教所结集的经典,我法中的恶弟子们,也会接受这种世论。大慧啊!就是因为以世论破坏佛的遗教所结集的经典,以种种文词隽永的句子,和富丽堂皇的譬喻,来宣传外道的见解,徒然执著于世间因缘之法,而不能自通。这些外道们,没有自通之论,只在其余世论之中,广说无量百千事相的差别法门,既不能自觉内证自通,也不自知愚痴世论,是更为痴迷荒谬的了。 
  至于真实义,又是从多闻博知才能得到的。所谓多闻博知,便是说:善于通达真义,而不是善于言语文字。所谓善于通达真义,便是说:不随一切外道的经论在转,不但自身不随,同时也不教他人随转,这才配称为是多闻的大德。所以要求真义者,就应当亲近多闻的大德。相反的,那些无此理相违背,只执著语言文字相的,却应当远离。 
   
  如愚见指月 观指不观月 
  所谓三世诸佛的数量,并不止如恒河里的沙数那样多。为什么呢?凡是一件事情,超过了世间的见闻,便不是譬喻之所能比了。 
  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 
  修行人所证得的三昧正受境界,像金刚钻和佛的舍利子,及光音天上的宫殿等等,这些在世人的眼光看来,好像都是永久不坏的。但是住于如来正法,具足如来智慧,已得平等性智的佛看来,也只是随时偕进,程度的差别,实际上仍是刹那间会坏灭的。因为万物存在的久暂问题,只是时间上的比较观念,千秋和一瞬,也都是刹那间的事而已。 
  金刚力士所随护者,是化佛耳。非真如来。大慧。真如来者。离一切根量。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根量悉灭。得现法乐住。无间法智忍故。非金刚力士所护。一切化佛。不从业生。化佛者。非佛。不离佛。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