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道行 >

第159部分

道行-第159部分

小说: 道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子玄道:“师父难见。三十年才有一面之缘。”

寒山大师又道:“人不可见。神可见!”

寒山大师说的是什么意思?

很简单。意思就是说,师子玄这个“人”,想要见祖师。必须要等到指月玄光洞开会时,才能有缘见祖师一面。但他的元神却可不受地域时空所限。

这里说一下何为“元神出游”。

世间常说。元神出游。大多会理解成为,自己的元神离开了自己的身器鼎炉,变成一团无形之物,游荡这个世间。

其实不是这样的。

那是神识化传离体,出己身远游。可以理解成,自己的识神从身体转移到用法力塑造出来的一个容器。借此离体游走。

这可以称为神识化传之身,称化传身,称阴身,光阴身。都可以,法力尽了之时。此身消散。若及时收回,神识之中可知此身所见所闻。但若不及时收回。对于修行人本身没什么影响。但法力散尽,则此身所见所知,本尊也不会知晓。

而元神则不一样。

他无所谓出游与不出。

它就在那里,无所谓动静的概念。

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不会束缚它。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会说,他一场大梦,忽然梦见了几千年前,或是几千年后的事情。醒来后,说的煞有介事,好似真的见到过一样。而流书后世,后世人一一印证,竟然分毫不差!

这是怎么回事?仙佛说后来世,尚只是在推演之中。这人又怎么会做到?

这就是元神游动今古。很奇怪,很玄妙,常人的见知解释不了。但他的确存在,古往今来野史笔记之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

修行人想“元神出游”,也是在定静之中,运元神观照,想去何处,去何地。无需游走。一念之间,就可到达。

无距之距,神游一念之间。就是如此玄妙。能行何处,行多远。受制于自身的道行修为,法力高深,和自身的见知都有关系。

师子玄如今已有真人修为,已经可以元神出游。但所行很有限。不过若想要一念回转指月玄光洞,元神之中参见祖师,还是可以做到的。

但师子玄很无奈的说道:“见与不见,并无分别。师父只有一句话,行路慎行。日后自见分晓。不可说,莫能说。”

寒山大师闻言笑道:“原来如此。先问一句,小友下山之时,令师是如何说的?”

师子玄想了想,说道:“师父只说了世间行走戒律。要我离山之后,过千山万水,如此才能圆满道心。”

寒山大师道:“那你历山水几何?”

师子玄道:“我下山不久,尚不足百数。”

寒山大师忽然哈哈大笑。

师子玄道:“大师因何发笑?”

寒山大师笑道:“小友还真是听老师话的好徒弟。千山万水,真的只是‘千山万水’吗?”

师子玄微微一怔,疑惑道:“大师的意思是?”

寒山大师道:“世间处处不是山,行路何处无山水?这世间众生,哪一个不是山水生养,又何人不是山水?”

师子玄闻言,顿觉豁然开朗,不由脱口而出道:“原来师父的意思,不只是要我游历山水,而是要见这世间种种生灵之相!”

寒山大师点头道:“是。小友,你知道为何轮回世间最苦。修行有成,归天法界之人,超脱轮回之后,往往又会化身入世行走吗?”

师子玄道:“不是度化众生吗?”

寒山大师摇头道:“度化众生,是愿。是心。超脱之人,可以有慈悲心。可以有普渡心。但没有也是一样,寻个自在逍遥,也大有人在。但他们依旧在世间行走。”

师子玄想了想,说道:“是为了修行吗?”

寒山大师点头道:“正是如此。上归法界。得自在逍遥。但修行并非至此而停。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法界虚空,不生不死,一切随心化传之地。虽是逍遥清净之地。但想要精进修为,却很难。而红尘世间。善恶百态,种种变化万千。虽是恶地,但能出淤泥而不染,守住道心,历世修行,这更得精进。”

师子玄道:“原来如此。大师,那我该怎么做?”

师子玄虚心请教道。

寒山大师道:“道友可曾听说过。我佛门大士观世音身侧,有个胁侍童子,名号善财?”

师子玄点头道:“略有所闻。”

寒山大师道:“昔日这位童子,乃是福德城中,五百童子之一。因出生之时,地涌无数金钱财宝。故称善财童。这善财童,家境富裕。但万贯家财并不能让他感到满足,反而因此生出困惑。听人说起修行之道。便想入道修行,寻求人生真谛。

为了寻找人生的真谛,他便散尽家财。供养布施他人。而自己四处求学,寻道访名师。而这童子机缘不小。遇见了文殊师利。善财童子虚心向文殊师利请教,该如何修行。文殊师利告诉他,想要修行奉行,很简单,就去参访善知识,从他们的身上,学习他们的长处。

善财童子面露难色,说自己并无能力分辨善恶,这该怎么办?该去哪里寻找善知识?

文殊师利说道,人人皆可是善知识,但人无完人,都有缺陷。参访之时,应去吸取他们的长处,好的品德。但不要去批判他们的缺点,错处,如此才是参访的要义。

这位善财童子听了,便听从文殊师利的话,开始了自己的参访旅行。

如此,这位善财童子一路长行,过大海,上刀山,去龙宫,访真仙,询佛祖,拜访老者,商人,天神,等等,游历了一百余城,共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如此修行圆满。”

师子玄尚是第一次听到这段故事,不由好奇问道:“后来呢?”

寒山大师笑道:“后来就如小友所知。这位善财童子,随观音大士,行走世间,利乐有情众生。”

师子玄闻言,却沉思不语。

许久之后,说道:“大师的意思,是要我效仿这位童子,参访世间善知识?”

寒山大师微微一笑,正要开口之时,忽然听道一个冷冷的声音传来:“世间哪有那么多的善知识?老和尚你这是诓人骗人,说什么鬼话?”

师子玄回头一看,嘿!元清小道童不知什么时候,进了殿中。

寒山大师面色不变,微微笑道:“这位道友,不知为何说老僧说的是鬼话?”

元清小童子说道:“如何不是鬼话?我问你,这善财童子,是什么人?所参所访,又都是什么人?”

寒山大师眉头微微一皱,说道:“童子便是童子,做何人说?他所参访经历,所参所访之人,经文之中自有所述,何需我多说?”

元清小童子嘿笑一声,说道:“大和尚,你不知道。我可知道。让我来告诉你!这善财童子,来历可不简单啊。我不多说,明白的人,自然明白。他参访之行,看似艰辛。但你知道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中,有多少是佛菩萨化身点化?一路行来,有多少诸天护法护持?这么大的福缘,就是一块臭石头,都能成道得果。可这里不是法界,你让他去这红尘世间去参访谁?”

不等寒山大师回答,元清小道童又对师子玄道:“老道友,我也有一个故事说来,你想不想听一听?”

师子玄心中哭笑不得,今儿这是怎么了?这元清小道童说话怎么这么冲?

心中疑惑,但还是说道:“洗耳恭听,请你讲来。”

元清小道童看了一眼师子玄,又说了一个故事!

第211章逃情参贤寻己道,三十三年修行归!

元清小道童开始说故事,但却没有开口。【更新】

师子玄莫名其妙道:“小道友,为何不讲了?”

元清小道童道:“有些事,嘴巴是讲不出来的。你且看我的眼睛!”

师子玄闻言,看向元清小道童的眼睛,忽然发现这小道童的目光,深邃不见底,仿佛是一个幽潭一样,深不可测。

师子玄一个恍惚,蓦地被拉进了一方世界。

这种情况,与师子玄平日入定观法,十分类似,但又不同。入定观法,是可进退自如。收放随心。而此时师子玄,却是被元清小道童,不知用什么法子,给拉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相对于三千世界,是不存在的。但在静观之中,又是切实存在的。

师子玄进入了这个世界,看到了这样一处景相。

这不知是何年何月,不知是何方天地。这是一处奇山景地,山石林立,草木茵茵,百兽喜闹欢跑,奇珍地宝漫山。

在这山中,有一个草屋。草屋外面,有一个花圃,里面栽满了无数奇花异草。在花圃中,有一个草庐。

草庐之中,坐着一个羽衣仙人,长发垂腰,神情祥和。在他的面前,跪着一个年轻人。

羽衣仙人开口问道:“如今你已彻悟,明白痴缠爱苦,累世纠缠。如今可有所悟?”

年轻人道:“数世轮转。知红尘多苦,于浑噩蒙昧之中,难以自拔。我如今虽彻悟,但却难以超脱。敢问仙家,如何才能超脱轮转?”

羽衣仙人道:“你这是求道吗?你因何求道?”

年轻人道:“唯知苦向乐。”

羽衣仙人道:“好。这是你修行发心,也是你修行起点。修行人。都有道号,我为你取一个道号如何?”

年轻人喜道:“仙家所赐,如何不授?还请老师赐名。”

羽衣仙人道:“我与你有点化之缘,却无师徒之缘。你迷情难脱,几世轮转,神识不消。如今因情苦自知,如此生出离情修行之念。我便给你取个号,唤作‘逃情’,你看如何?”

年轻人心中默默品念了一下。点头道:“逃情……好,就叫这个道号。昔日轮回种种我非我,如今唯有逃情历世!”

这年轻人得了道号,心中将这羽衣仙人视为老师,便随羽衣仙人修行。

羽衣仙人带他修行。并没有传他什么仙法道术。

羽衣仙人说:“若说修行。要知道什么才是修行。修行,修行,修的是自己的行止,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做到表里如一,并且日日如一。如此才能谈得上修行。”

逃情问道:“老师。那我应如何修养自己的行止?”

羽衣仙人道:“入世访贤。这世间,一切道法,莫过于自然。自然无分善恶,但人心有善恶。如此人间法。便有善法恶法之分。虽实际无别,但因人心不同,而法成善恶。

你想入道寻本我而超脱轮转,需近善远恶。但红尘世间。入世行走,一应善行。很容易被人欺负。所以你要这么做。心中守善念而不失,行善道的同时,也要学会在世间保身的本领。我给你一个建议,你去向世间的贤人问道。问的不是大道,而是每一个人为人处世之道。莫问他是善是恶,但问他心中的坚持之道,你不必都去认同,但可以留作印证。”

逃情问道:“我明白了。多谢老师指点修行之道。可是老师啊。这天下谁人才是贤人?我如何访贤?”

羽衣仙人道:“这世间能称为‘贤者’,少之又少,的确难寻。但此贤非比贤。而是取长处为贤。你若有一颗能够明白正邪,观通善恶的眼睛,则这世间处处是贤人。”

逃情问道:“老师。那我如何能够练就这样的眼睛?”

羽衣仙人道:“无他,观人如我,唯心所见。”

逃情若有所思,听明白了羽衣仙人的意思。

羽衣仙人道:“入世访贤,就是你修行之道。我在这里等你三十三年,三十三年,你应该修行有成了,再回山来。”

逃情叩谢了羽衣仙人,告辞离山。去了人世间。

逃情此世已无牵挂,数世记忆未消。入世游历,却是手到擒来。很快做出了一番事业。

羽衣仙人让他访贤,要他有一颗明辨善恶是非的心。但何处才是历练的最佳之地呢?

想了想,逃情想出了一个办法。

就做官。

若说人世间是五浊恶地,那官场就是这恶地之中,最大的染缸。

在这里,你分不清忠奸善恶,分不清真话假话。

在这三十三年中,逃情混入官场,并且一路顺风顺水,入朝做了京官。这其中,几次浮沉,官越做越大,功名利禄,财色诱惑,接踵而来。

逃情在其中打滚,但却没有忘记最初的修行之念。历世而做观,却守住心中最初的愿心。

正如羽衣仙人说的一样,这世间每一个人,不分善恶,不论好坏,都有他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观诸道于心,明辨真假,善恶自知。

如此三十年,逃情心中已有七窍,做个玲珑道心。

如今观人,但见此人于面前,开口不过两三言,便知此人如何。

这便是羽衣仙人所说,那明辨之眼。

这眼不是肉眼,而是心眼。非是神通,而是一种人世间经历太多之后,自然而然所形成的能力。

七窍玲珑心修成。逃情渐感修行将成。但如今距离三十三年圆满,还有些时日。

眼看三十三年历世修行即将圆满,谁知却出了一件大事。

那时一位废太子,与几位重臣勾结,试图逼宫造反,谋朝篡位。兴兵起讨,开始了两年的内乱。最终,谋反失败,无数官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