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阀 >

第178部分

宋阀-第178部分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让他放外任,直接到枢密院去了。

徐洪摇了摇头,并不搭话。兄弟俩到底还是走了过去,徐良朗声唤道:“九弟。”

徐卫抬起头来,只见不复往日之威,沉静得像一潭子水,叫道:“五哥,六哥

“今天来,是跟你辞行,枢府事务繁杂,为兄得回京了。”徐良说道。

徐卫点点头:“请六哥代禀三叔,就说徐四徐九致谢。”


“这就是你的不走了,一家人怎地说起两家话来?二叔去世我父悲痛万分,多少年,我没见过父亲大人掉泪。徐荣侄儿到京城报丧时。父亲在书房里是老泪纵横”徐良说到这里,竟似也哽咽着不能继续。片刻之后,叹了品气,走到香案之前,燃上三柱清香插上,而后,又规规矩矩跪在地上,也不管那石板坚硬,咚咚三个响头。看的徐卫面有悲戚之色,到是徐洪根本连看也没看一眼。

磕完了头,徐良将徐卫拉到一旁小声道:“九弟,为兄有一事需得提前知会你。我离京之时,陕西有本上来,据父亲大人说,李纲请求朝廷将你“夺情起复”火回陕西复职。此事,你心里得有个数

徐卫眼睛都没眨一下,轻声道:“为人子者,父丧守孝是人伦大事。四哥已被“夺情”而父亲尚未入土为安,这样的夺情恐怕是不近人情吧?法理不外乎人情,人情总大不过孝道,我意已决,为父守孝三年,矢志不移。”

徐良听罢,盯着这个弟弟看了半晌。点头道:“九弟放心,哥哥一定将你这话,原原本本转达东京

徐九心里一跳,脸上却不露分毫。躬身一揖道:“那就请恕小弟不能远送兄长了

徐良走后,徐洪想着山东军中也是一大摊子事,正欲告辞。徐卫却叫道:“五哥留步。”

“何事?”徐洪回身问道。

“徐家祖坟被掘一事,详细经过终究如何,哥哥可知道?”徐卫突然问起这事,倒让徐洪有些不解。

略一沉吟,即回答道:“最先的知此事的,是张招抚军中统制岳飞岳鹏举,他派了部将尖贵来知会。二叔去世之后,我曾详细追查此事。审问俘虏之后得知,命令是高孝恭亲自下的,具体执行的是他麾下一个名唤李成的部将。”

徐卫一皱眉:“祖坟远在徐家庄。就是距离夏津县城也还有些距离,高军是如何得知的?。

提起这个”徐洪怒气冲天,切齿道:“你可记得徐和这个。人?。

徐和?有些印象,只是记不清终究是谁了。徐洪见状,解释道:

“徐和,就是徐家庄的保正。李成带着乱军围了徐家庄大肆屠戮,追问我徐门祖坟何在。父老多不肯言。就是这个徐和领着高军将我徐氏先祖坟茔十六座掘了个干净!事后,我想重敛祖先遗骨,竟连一根也找不到”。

徐洪越说越激动,那几缕红须不住颤抖,双目尽赤,显然悲愤已极。徐卫对祖先遗骨能否寻回不太上心,他只知道徐彰是因为这件事情被气死。

“那徐和的下落?”

“据幸存的乡人说,掘墓的当天。徐和一家就跟着李成所部离开了徐家庄。我估计,徐家庄户口众多。这厮干了多年的保正,李军不会把他当个流民对待的。”徐洪分析道。说完,不等徐九回话,又问道“你想作甚?”

徐卫没回答他,而是扭头朝外喊道:“来人,叫李贯来见我”。

第一卷第二百四十六章以退为进

武臣丁忧,当然不可能带着部队起跑。而且徐卫离兄时。陕西三路兵马正准备进军河东。因此,只有非作战部队的李贯带着人马护卫。李贯的部队,其成立历史。几乎与靖绥营在同一时期。当年还驻扎在牟驼网的时候,徐卫就命李贯挑选合适人才,加以专门刮练。练的是什么?刺探、暗杀,护卫,甚至连下蒙*汗*药这样的下三滥也练。因为李贯从前在江湖上就是搞这些。

就为这个”李贯很久一段时间内在军中抬不起头来。因为他的部下几乎从来没有穿过铠甲,也没提过大刀重斧,时常就是怀揣一柄利刃。背后背张臂弩,说不定袖里还藏着暗青子。也不参加虎捷乡军的日常练,因为大军练的是阵法,他们练的是格斗。所以,其他指挥使们时常讥笑李贯不务正业,尽干些江湖上下作的勾当。

可后来,他的部队出动过几次。尤其是当初驻防京南时,截杀金国游骑,袭扰金国使团,再到后来的刺探洱东,无一不是抢在大军前头。成为虎捷的耳目,军中的非议之声才逐渐消停。现如今,他麾下只有数百人,可他仍旧是指挥使之一。而且他的部队,还是由徐具亲掌的。

当他匆匆赶来时,见徐卫神情有异,心中一凛,快上走上前去,抱本道:“卑职奉命赶到,见过知军。见过徐都统。”

徐洪料想九弟必然有所吩咐。虽说是弟兄,可人家的军务也不方便旁听,遂告辞离开,徐卫送走他后,回过头来第一句话就把李贯听的变了脸色。

“李贯,这几年来,我可曾亏待过你?”

这叫什么话?当初自己带着些弟兄赶到徐家庄投军,若不是知军大人收留,哪有今天?七品乌纱戴着。每月俸禄领着,偶尔还能得到奖赏。虽说手下人马少点。可无一不是身怀绝技的敢死之士。这些,都是拜知军所赐。

“知军待卑职,恩同再造。”李贯正色道。

“好。实话告诉你。我家祖坟被人挖了,我爹也是因为这件事情气死。现在。我要你亲自带人往北走。给我揪出一个叫徐和的人。不管你用什么手段,也不管你用多少时间。无论如何,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徐卫方才在堂兄们面前,还静的像一潭子水,可此时脸上的怨毒之色让李贯看了也不禁胆战心惊。

“知军放心!投军之前,卑职北到真定,南到大名,哪一地都去过!江湖上的朋友也极多,卑职立即挑选得力干将,明天就动身,无论如何,一定完成使命!”李贯保证道。他从前本来就是江湖上讨饭吃的。一对双刀。一手暗器,在河北山东搏得了不小的名声。投了徐卫之后,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招揽了不少浪迹江湖之徒。

这些人如果充入作战部队中。作用可能还不如一个农民,但如果干暗杀这种勾当,那是手到擒来。

“详细情况,我稍后告诉你。记住,告诉弟兄们,虽说是帮我办私事,但徐九绝不亏待。有生擒徐和者,我自掏腰包,赏钱五百贯。取其人头者,三百,凡参与此事者,每人五十贯。”徐卫大方的许诺了赏钱,皇帝还不差饿兵呢。

李贯却道:“我部弟兄深受知军提拔之恩,如何敢要银钱?请知军放心,不揪出徐和,卑职绝不甘休!”到现在为止,他还不知道那叫徐和的人是什么来头,跟徐彰的死有什么关系。可他不会问,也不敢问,他们这几百人在军中,只需要执行命令,不需要询问原因。

就在徐卫滞留大名守丧,并暗中派人为父报仇之际,李纲因为三路西军的失败,而急于要让他复职。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回东京,赵桓深感忧虑。战前,不光是他,详议司里面的执政重臣们都相当乐观。因为河东局势在徐卫主持之下,一直呈现好转趋势。

现在倒好,三路西军出去,让女真人打了个大败而回。据报,汾州一战,西军死伤近六千人,金军又一路追杀,至郭栅镇,姚平仲吴阶等人阻击成功为止,西军一共折了人马近万,还不算物资军械。损兵折将。赵桓能接受,可他不能接受的是,这次是大宋先撕毁了靖康和议进攻。女真人占着这个由头,一定会有所行动。可等到现在,不见金使来朝,这就说明,金国没打算跟南边耍嘴皮子。

因此,一接到李纲请求将徐卫“夺情”的奏本,赵桓没有丝毫犹豫。下了诏书,让枢密院官员带着去大名府,命徐卫“起复”

官员因父母去世,去职或留职守丧,称作“丁忧”因为孝道在伦理纲常中是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丁忧”制度,父母去世,如果隐瞒不报者,轻则降职,重则丢官。

有时因为特殊情况,朝廷不允许官员守丧丁忧,叫作“夺情”意思就是说,录夺了你日女尽孝的亲情。如果官员在守丧讨程中。朝廷出千需要吁忧儿提前结束丁忧,这就叫作“夺情起复”

可枢密院的官员到了大名府,见到徐卫,宣读了天子诏命之后。徐卫当场表态,先父尸骨未寒,且未入土为安,为人子者,若不能尽孝。有何面目立于世上?因此不奉诏,还给赵桓上了表,请求皇帝体谅徐家的难处,徐四已经被夺情,就留下徐九给亡尖守孝吧。

徐卫那道经高人捉刀的上表。说得是情真意切,赵桓看了也颇为感动。可那股感动劲还没过去,河东就出事了。六月底,金军因为实在顶不住炎热,撤回了云中。但李植好像是奉了女真人的命令,倾巢而出。疯狂进攻河东南境。

因为根本没想过借助义军,所以西军一撤,被他们拿下的辽纷二州。威胜一军不费吹灰之力重回李植之手,平阳府就当其中。六月二十四,李猛率军两万余寇平阳,一路击败平阳义军,于二十九晌午时分破城。平阳义军已经不是第一次和李军交手,力量本就被削弱,何况还有“河中事件”?因此,李猛轻取平阳之后,转兵向东,配合其父李植的大军,两面夹击马扩镇守的昭德府。一时间。河东大震!

徐卫是河东义军总管,他正在丁忧守丧,因此曲端就以“河东经制使”的身份向义军布命令,要求他们坚决抵抗。可平阳府义军河中遇袭事件仍旧历历在目,血迹未干,河东几十万义军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上司可以说没有丝毫认同感,甚至深恨之,根本没把他的命令当回事。从六月末起,相继出现义军弃城和投敌的事件,让京兆的李纲和何灌心急如焚,迫切地需要了解河东情况,深得义军拥戴的徐卫回来收拾这烂摊子。于是,请求将徐卫夺情起复的奏本连续不断地加急送到东京。

赵桓闻讯大惊,急忙命人草诏,不许徐卫继续守丧。命他诏书到日。即玄启程复职。同时为了安抚徐卫,赵桓在诏书中封他为“武乡县开国伯”又加了“侍卫亲军马军司副都指挥使”的虚衔,并说“子昂忠勇,冠于诸军,切勿以私恩而废公义。”

可诏书送到大名府,徐卫仍自不奉诏,坚持要为父守孝三年。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像徐卫这种武臣,如果在职期间,不听号令,擅自进退,这种抗旨肯定要受处分。但他现在是“居官守丧”而且是以尽孝为名,抗拒升官复职的诏书。于情于法。都是许可的,至少是不会被追究的。

白马寺中,徐卫每天仍旧扫地。洒水,将徐彰权屏之地清扫得一尘不染。连寺中原来的“扫地僧”也自叹弗如。徐洪已被朝廷任命为知充州,京东西路经略安抚使兼兵丐都总管,成为一路帅臣,统领山东军还师济南。

韩世忠和岳飞两人,因与徐卫有旧。偶尔前来拜会。河北招抚使张所呢,也因为自己儿子张宪在徐卫手下为将,公务繁杂之中,也抽出时间来过两次。其余的时候,徐卫都是一身素服,居于禅房之中。他托人寻摸一些兵书,当然不可能是《孙子兵法》这类提纲挈领的神书,他专门研究那些跟北方骑兵交过手的前辈将领所若兵书,看来看去,就觉得以步制骑,数宋武帝刘裕和唐朝李靖最高明。

刘裕用“却月阵”数次以步兵大败骑兵。但宋武帝这个阵法,是要靠步军和水军协同作战,构成条件复杂。又受地域限制,借鉴意义不大。而唐军战神李靖的战法就有意思了。徐卫现,李靖每次临敌。对各部队的职能都定义得非常明确。有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骑兵等等。而且他的战法也很灵活,敌人步骑来袭。进入弓弩射程之后,弓弩齐力射杀,甚至一放完箭,弓弩手是操家伙就上,跟前面的战锋队一起近身肉搏。而且,在战锋队和弓弩兵作战之时,所有的马军、跳荡、奇兵都不许动。如果前面攻击不顺,他们才会将战锋重步和弓弩手替换下来。如果连他们都打不来,那所有步军就得配合马军作战。李靖尤其注重正面的“战锋队”也就是装备陌刀的重步兵。他认为,在“马不如北”的情况下,一支精锐且坚韧不拔的重步军,是取胜的基础。为将者万万不可忽视。

徐卫每每读到此处,想象着数以千计。手执陌刀,如墙而进的唐代重步兵,将敌军连人带马绞碎的场景。就不由得神往……

你道徐卫隐居白马寺只读兵书?当然不是,他从来没想过要作一名纯粹的军人。尤其是这次替父守丧,让他想得更加明白。

他为什么不奉诏复职?真的是因为要替徐彰守灵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父亲去世他的确伤心,但这种悲伤不是什么天昏地暗,万念俱灰。更多的是一种愧疚和感慨。

他之所以两诏不起,那是因

这些天难得空闲,徐卫就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